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西河 金陵怀古·周邦彦》原文与赏析(关于城墙的文言文)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山围故国周遭在是什么诗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河 金陵怀古·周邦彦》原文与赏析(关于城墙的文言文)

《西河 金陵怀古·周邦彦》原文与赏析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借用旧题,抒发一种世道盛衰的感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2)春,周邦彦三十七岁,自荆州去江宁(即金陵)所管辖的溧水任县令,直到四十岁。这首词,可能作于这一时期。张炎《词源》指出,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唐诗如自己出。周邦彦的词,有不少都是这样。这首《西河·金陵怀古》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词分三片。上片一开头,先化谢朓《入朝曲》中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两句,成为疑问口吻:江南的佳丽古城呵,如今还有谁记起它那繁华、煊赫的六朝事迹?这一问,一种苍凉寂寞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接着,顺次写出三重境界。首先是金陵的山川形胜。这里的“山围”两句,“融化”了刘禹锡《石头城》诗中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句。“山”,即环抱着金陵城东的钟山和城西的石头山。两山峰峦巍峨,如同髻鬟。这是向高处看。“江”,即回护着金陵城北的长江。它波涛千叠,滚滚而来,更有那飞向天际的风帆。这是向平处看。山川如此壮丽,然而,金陵这座古城却是孤独而空虚的,拍岸的波涛也感到是寂寞的。山川与人事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让人们在交织着赞美与叹息的情绪中进入第二重境界,即词的第二片,缅怀古代胜迹。

这一片,作者又“融化”了两位古人的诗句。“莫愁”句,见《西曲歌》中无名氏的《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夜深”句,即上面已经提及的刘禹锡《石头城》诗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作者“融化”这个美丽的莫愁姑娘的故事,想象着水涯边那棵斜倚的古树,也许就是她当年系过游船的呢。就这么一件韵事,就不免使人想起当年金陵城里、秦淮河上的歌台舞榭和种种繁华来。而今天呢,“旧迹”虽可见,却是“空余”了。透过浓重的雾气,望着一片郁苍苍半壁城垒,更有那不断东逝的秦淮河水,该是多么地撩人哀愁!这一片,从缅怀古迹中抒发了一种凄冷与伤感的情调。

第三片,又转到另一重境界,即眼前的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酒旗临风,戏鼓声喧,正是一派市井热闹气象。紧接着又“融化”刘禹锡的《乌衣巷》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本是抚今伤古的名篇。作者先运用酒旗、戏鼓之类来渲染市井热闹气象,认为这些地方也许正是当年王、谢贵族的府第所在。这就很自然地给人一种恍惚如另一世界之感。于是,便用一种清冷的色调来描画:那栖息在平民屋檐下的燕子,已经分辨不出今天是什么世界了;它们对着惨淡的斜阳,似乎正在诉说这个古城的兴衰呢!这里,作者运用市井的热闹气象来衬托种种清冷画面,就让人感到加倍清冷。这对表现“怀古”这个主题来说,无疑更有艺术感染力。

这首《西河·金陵怀古》,在“融化”古人诗句方面确实是相当成功的。许昂霄认为是“浑然天成”。(《词综偶评》)沈际飞认为,它使王安石的怀古名篇《桂枝香》“独步不得”。它通过一系列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现了历史的变化,在浓重的抚今伤古气氛中,给人一种雄浑悲壮之感。在古往今来有关金陵怀古的诗词中,当属较好的一首。周邦彦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抒发个人的风月羁旅、悲欢离合之类。这一首,可说是别开生面。

周美成词《金陵怀古》,用莫愁字。金陵石头城,非莫愁所在;前辈指其误。予尝守郡,郡治西偏临汉江上,石崖峭壁可长数十丈,两端以绳续之,流传此为石头城。莫愁名见古乐府,意者是神,汉江之西岸,至今有莫愁村,故谓艇子往来是也。(曾三异《同话录》)

瞿宗吉《西湖十景》云: “铃音自语,也似说成败。”许伯扬《咏隋河柳》云: “如将亡国恨,说与路人知。”都与此词末句一例。(卓人月《词统》)

隐括唐句,浑然天成。“山围故国绕清江”四句,形胜; “莫愁艇子曾系”三句,古迹;“酒旗戏鼓甚处市”至末,目前景物。(许昂霄《词综偶评》)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全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本篇为歌咏金陵古迹、感伤历史兴亡的词。全词隐括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的诗意,铸成画面壮美、情感深沉的咏古新篇。自出机杼,浑化无迹。

西河金陵怀古①

周邦彦

佳丽地②,南朝盛事谁记③?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④。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⑤。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⑦。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①西河:唐教坊曲。

②佳丽地:指江南。

③南朝盛事:南朝宋、齐、染、陈四朝建都于金陵。

④髻鬟对起:以女子髻鬟喻在长江边相对而屹立的山。

⑤莫愁相传为金陵善歌之女。

⑥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⑦燕子不知何世: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故都胜地的繁荣景象,如今还有谁曾记忆?青山依旧绕着故都,江边美人发鬓般的髻鬟还束着。怒涛无人问津,只好拍打着孤城,风樯船帆正在驶向遥远的地方。枯藤老树还倒挂在悬崖边。过去莫愁女的游艇,如今还有谁在手中看着?此地空留以前的旧迹,苍苍郁郁,半壁古营垒淹没在浓雾里。夜深时月光照过矮樯,望着东流的淮水,我感伤不已。当年热闹繁盛的酒楼戏馆,如今又在何处表演?今天那些冷清的里巷,曾经是那些王公贵族的豪宅。燕子飞进寻常百姓的家里,在夕阳之下,叙说今昔。

译文二

金陵啊,多么绮丽的胜地,南朝的繁华谁还曾记?古城为山包围又下绕沧江,对起的青山有如美女头髻。怒涛寂寞地拍打着孤城,风帆片片驰向遥遥天际。

老树倒倚在悬崖石壁上,莫愁的小船也曾在岸树拴系,郁郁苍苍树林空留旧迹,沉沉浓雾遮盖残垣败垒。深夜明月越过城上小墙,伤心地东望秦淮河水。

当年的酒楼戏馆今在何处?想来仿佛王谢家族的邻里。燕子哪知世事的变化,它们飞进了普通人家,相对呢喃像说兴亡事,斜阳西下大地静寂。

评点

本篇为歌咏金陵古迹、感伤历史兴亡的词。全词隐括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的诗意,铸成画面壮美、情感深沉的咏古新篇。自出机杼,浑化无迹。

上片开始非常突兀,点明金陵是个“佳丽地”,描写了金陵周边的景色。光阴似箭,岁月冉冉,金陵显得沉寂古老。

中片承接上片而来,勾勒了一幅沧桑的图景,深切感人。斜倒在石壁上的老树,不见旧迹的茂密的树林,被浓浓白雾笼罩的残垣败垒,见之伤心。接着,词人化用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境,伤心地回想往事。当时乐声阵阵,人声鼎沸,街道上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而现在呢?热闹不再,只剩凄凉。

下片以一个问句开始,然后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的意境,用燕子的喃喃来表现自己仍然记得当年的盛况,表达对盛世的怀念。

本词词意一波三折,若断若续,不直接写历史事件,也没有议论,纯粹写景,寓情于景,更为感人。在描写景物时,词人角度多变,笔法细腻。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

[赏析]

此词系咏史之作。全词化用刘禹锡咏金陵之《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诗,但又浑然天成。此词三阕结构:上阕起调至“风樯遥度天际”,写金陵胜境;中阕由“断崖树”至“伤心东望淮水”,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阕由“酒旗戏鼓甚至处市”至末,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此作苍凉悲壮,平易爽畅,笔力遒劲。

此词系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词中咏史情古,抒情寄慨,以铺写景物抒发人事代谢古今沧桑的感慨。作者在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以己笔写己情,把刘禹锡原诗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山川、草木、风潮、月、燕等,融入自己的感触。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使人更觉真实可感。

上片一开始就突兀横空而出,点明六代故都金陵是一个“佳丽地”,这一句是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中来,既切金陵,又令人浑然不觉。结尾却又言简意赅的描写燕子的呢喃话旧,时间、地点是在“斜阳里”的故都。以繁华始,以萧瑟终,全词情景的基调就这样显示了。经过词人运用了峰回路转、若断若续的手法,金陵的一幅沧桑图景刻画得深切感人。陈廷焯评周邦彦有云:“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白雨斋词话》卷一)顿挫的特色,在这篇怀古词中最为明显。作者在怀古,着眼点是六朝旧事,历史兴亡之感总括于“南朝感事谁记”一句中。下面分别作点染。“山围”四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意。“莫愁艇子曾系”从古乐府《莫愁乐》“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句中化出,也切合金陵之地。曾经系过曾愁佳丽的游艇,断崖倒树,触目荒凉,“空余旧迹”。接着,词人化用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境,伤心东望,淮水苍茫,不禁回想起昔时盛事,如酒帘飘飘,乐鼓咚咚,当时长街的一片喧闹景象,如今“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正是续而又断。最后,词人化用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的'诗境,借燕子的诉说兴亡,表现了“盛事”也许仍然可记,“旧迹”也许仍然可凭。这便是断而再续。

词的第二部分以密为主,在前面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勾勒:从前面围绕“故国”的山峰,引出了后面的“断崖树”,以至想象中的“莫愁艇子”;从前面的“清江”,引出后面的“淮水””再从前面的孤城”,引出后面的雾中“半垒”和月下“女嫱”。镜头渐次拉近,到了第三部分,画面突出的就只是特写镜头:一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正在相对呢喃。小小飞禽的的对话,可以说刻画入微,密而又密。“相对”,是指燕子与燕子相对,尽管它们的呢喃本无深意,然而在词人听来看来,却为它们的“不知何世”而倍增兴亡之感。

此词与王安石《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全词不直写历史事件,不加些许议论,纯以景写情。作者写景时疏密相间,既有乌瞰,又有特写;既有远景、中景,又有近景,整首词疏朗而又细密,艺术效果极佳。

南齐谢朓《鼓吹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诗:“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历来为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而以词咏金陵的,当首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这首《西河?金陵怀古》,写法别致,寄慨良深,也是名篇。

词作上片写金陵的地理形势。开首即以赞美的口吻“佳丽地”,用谢朓诗句,点出金陵。“南朝胜事”,点出怀古,扣题。起二句为总括。“南朝”,指从公元四二○年刘裕代晋到五八○年陈亡,建都建康(金陵)的宋、齐、梁、陈等朝代。以“谁记”提起,加以强调:“南朝盛事”已随流水逝去,人们早已将它遗忘了。“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可是,金陵的山川形胜却依然如故。金陵当年是在石城置邑的,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形势险固。这两句主要写山、水为陪衬,描绘出金陵独特的地理形势──群山环抱,耸起的山峰,隔江对峙;且以美人头上的“髻鬟”形容山峦,以“清”字形容江水,不仅形象,而且显示出金陵山清水秀的美好景色。至于旧时王朝的都城,却“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当年“豪华竞逐”的金陵,目前是座“孤城”,潮水的拍击声正反衬出环境的阒寂冷寞,天际的风帆给人一种空旷落寞之感。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极力渲染这些历史遗迹遭遇着冷落,正在被遗忘,与上文“谁记”相应,抒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

词作中片写金陵的古迹。开首以景出,“断崖树,犹倒倚”,着一“犹”字,强调景色依然,使眼前实景,带上历史色彩。下面又追一句“莫愁艇子曾系”。莫愁本不在金陵,但宋时已有莫愁在金陵的传说,所以本词也说倚在断崖下倒挂的老树曾系过莫愁的小船。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点出古迹。接下继续写景,“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郁苍苍”,谓云雾很浓,望去一片苍青色,埋没了半边城的营垒。《大清一统志?江苏江宁府》:“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贺若弼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上元县,即金陵。结末二句,“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女墙”,城墙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淮水”,指秦淮河,该河横贯金陵城中,为南朝时都人士女游宴之所。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夜深”,地点在“赏心亭”,即夜深时分,词人仍站在赏心亭上,观览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发出景物依然而人事已非的叹喟。这两句起到束上启下的作用,即上面所描绘的景色,皆是由此观览到的,又引出下片怀古的感慨。

词作下片,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甚处市”,这是词人眼前见到的景色:酒楼、戏馆,一派热闹景色,不禁发出“甚处市”问语,这是何处的繁华市面呢?前面两片所写多是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里则写连景物也变了。当然,酒楼、戏馆非纯自然景色,而包含人事在内。这情况引起词人的猜想:“想依稀、王谢邻里。”“王谢”,指东晋时王姓、谢姓两大望族,他们都住在乌衣巷。这里是说这些酒楼戏馆所在地,仿佛是当年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这也就是说,当年贵族住的乌衣巷现在换了主人。至此,词人不禁产生人世沧桑之感,于是结末发出“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的兴亡之叹。燕子是不知人事变迁的,依然飞进往年栖息过的高门大宅,而今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房中,然而词人看到夕阳余辉中成对的燕子,却认为它们有知,且正在议论兴亡大事哩!当然这是词人内心的兴亡之感赋予了燕子而已。这片从眼前景物引起对金陵古都朝代更替的无限兴亡之感,从而表达出咏史的题意。

这是首怀古词,而周邦彦的怀古之作多有所寄托,这首词对北宋时旧党之遭贬窜,或有所暗讽。在艺术手法上,本词体现了周词的主要特点之一,正如张炎所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事其所长”(《词源》卷下),共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而成。上片用《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片主要用古乐府《莫愁乐》,下片将《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入词。通过这些诗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极为熨贴,而不露痕迹。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词句美丽,境界清旷,风格沉郁悲壮,使壮美与优美融为一体。

关于南京的古诗。

关于南京的古诗如下:

1、《石头城》刘禹锡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刘禹锡的一首著名的怀古诗,描绘了石头城的沉寂与凄清。诗人通过描绘山川、潮水、明月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了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

2、《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描绘了南京的历史变迁。诗人通过描绘野草开花、夕阳斜照等景象,表现了乌衣巷的冷清和衰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通过燕子的形象,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是怀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3、《金陵三首(一)》李白唐

晋家南渡日,次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这首诗以晋朝南渡为背景,描绘了金陵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诗人通过描绘山川、江水等元素,表现了金陵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则强调了金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则表现了金陵的壮丽风光和天然险要,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则通过游客的离去和当地人的欢乐场景,展现了金陵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气息。

4、《再过金陵》包佶唐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这首诗描绘了再次经过金陵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玉树歌结束、王气消散、雁行高飞等景象,表现了金陵的衰败和萧瑟,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是怀古诗中的佳作。

5、《金陵怀古》李洞唐

古来无此战争功,日日戈船卷海风。

一遇灵鳌开睡眼,六朝灰尽九江空。

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功绩、海风等元素,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古来无此战争功强调了战争的无用,日日戈船卷海风则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一遇灵鳌开睡眼,六朝灰尽九江空则通过灵鳌的形象,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关于城墙的文言文

1. 描写城墙的诗句有哪些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2.《古筑城曲五解》 元稹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

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

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言,莫问城坚不。

平城被虏围,汉劚城墙走。 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

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

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3.《题青龙寺》 朱庆馀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

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 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

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4.《春至》 白居易 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白片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

乐事渐无身渐老,从今始拟负风光。 5.《宿李主簿(一作刘员外)》 周贺 独树倚亭新月入,城墙四面锁山多。

去年今夜还来此,坐见西风袅鹊窠。

2. 描写城墙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

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

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

3. 关于“城”的文言文解释

城 chéng

〈名〉

(1)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city wall]。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曲(城墙角落的地方);城铺(城上巡查的岗位);城堵(城墙)

(4)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city]

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5) 又如:城大(一城的长官。即城主);城主(一城之主);城辇(帝王所居的都市。也泛指京城);城禁(城市的警戒防卫)

(6) 城市 [city]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东城,西城;城雕(城市雕塑)

(8) 国 [country]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词性变化

◎ 城 chéng

〈动〉

(1) 筑城 [build a wall]

今吴是惧而城于 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3) 守城 [defend a city]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 孙樵《书何易于》

(4)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4. 关于城墙的诗词

《春至》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白片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

乐事渐无身渐老,从今始拟负风光。

《杂曲歌辞·筑城曲五解》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口,莫问城坚不。平城被虏围,汉属斤城墙走。

因兹虏请和,虏往骑来多。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登金陵临江驿楼》

年代: 唐 作者: 张谓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梁。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然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宿李主簿》

年代: 唐 作者: 周贺

独树倚亭新月入,城墙四面锁山多。

去年今夜还来此,坐见西风袅鹊窠。

《题青龙寺》

年代: 唐 作者: 朱庆馀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

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官舍初成》

年代: 宋 作者: 赵师秀

为宅傍城墙,先求夏日凉。

凿池容众水,栽竹断斜阳。

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

不知何补报,安坐恐难当。

5. 描写城墙的词语

城狐社鼠——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崇墉百雉——形容城墙高大。

干城之将——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高城深池——池:护城河。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形容防卫坚固。

高城深沟——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

高城深堑——堑:壕沟。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

黑云压城城欲摧——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金城汤池——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汤:热水。金属的城墙,滚水的护城河。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

军临城下——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人民城郭——城郭:城墙。城郭还是旧有的,可人都不是原来的。感叹事态变迁,物是人非。

社鼠城狐——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6. 与城墙有关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

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

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6. 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7.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

8. 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呵,它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

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9. 这城墙修得这样高。修建城墙的国主认为,高耸的城墙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

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敌不过一句话,敌不过这一代的卫国国主说:“我们投降罢。”10. 一面城墙,几块砖。

要是没有那些历史、那些传说,它的价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无需深究。11. 走过寂寞青春的城,轻抚斑驳的古城墙,试问流年里多少镜花水月,不觉间,悄然落伤心的雨。

12. 中国的礼法书籍规定城墙必须是方形的,坐落必须有致:城墙要开12座门以与12个月份相合,必须要有内城以供皇室居住。13. 过去的时光,停留在某一个角落,我一路追寻,透过古老的城墙,我看见了黑白色的我们,于是,我又一次微笑着感伤……14. 在雨中,走过厚重的元城墙,登上亘古伫立的大雁塔,走在朦胧的曲江池边、都寻不到、那梦中的长安、那梦中的你。

15. 那古朴城墙,像是亘古就屹立在这里一样,百米高的墙面上早已布满了点点青苔,而这些青苔,正是时间逝去的痕迹,是历经沧桑的最好佐证。16. 看真一点,起落有致的城墙,受不了历史的重压而微微佝偻着,无数的裂缝,丛生着杂草,雄伟只是躯壳,它荒芜已久,一身炮弹的残迹。

任何敌人都可一攻而下。17.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18. 城墙四隅各筑一角台,西南角台为圆形,其余3个为方形。角台突出墙外,建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其在战争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19. 城墙每距120米设有凸出的敌台,共有98座。现有93座。

敌台上建敌楼,是守城将士休息、瞭望和作战的场所。20. 西安城墙的成长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后续的修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西安城墙的历史叠加,追溯源头,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不应该因明时的修建包砖,便断定仅有600余年的历史。

7. 描述城墙的词语

[chóng yōng bǎi zhì]

崇墉百雉

形容城墙高大

出 处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芦沟斗城》:“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示 例 桥的另一端可以望见~的宛平城。

拼音 gāo chéng shēn qiàn

近义词 高城深池、高城深沟

感 *** 彩 褒义词

成语解释 堑:壕沟。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

成语出处 汉·荀悦《汉纪·孝文帝纪》:“令室家田作具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其外复为一城。”

8. 文言文表示墙的词,比如“堞”“垣”等,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表达墙意思的字有很多,虽然都是墙,但表达意思各不相同。

1.菑 zì 矮墙。

2.籞 yù 苑囿的墙垣、篱笆

3.墉 yōng 城墙、高墙

4.萧 xiāo 照壁

5.壝 wéi 古代祭坛四周的矮墙

6.廆 huì 墙壁

7.雉 zhì 城墙

8. 堧 ruán 古代宫殿的外墙

9.堋 péng 射击瞄准用的土墙。

10.阫 péi 墙

11.坏 péi 古同「培」,指屋的后墙。

12.庉 dùn 楼墙。

13.堵 dǔ 墙

9. 关于城墙的诗句

1、黄梢新柳出城墙

白居易

《春至》

2、汉属斤城墙走

元稹

《杂曲歌辞·筑城曲五解》

3、河水浸城墙

张谓

《登金陵临江驿楼》

4、百里临城墙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5、河水浸城墙

岑参

《题金城临河驿楼》

山围故国周遭在是什么意

“山围故国周遭在 ”,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 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出处:

《石头城》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诗中有多少咏南京的诗啊?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没有到过南京,但他有五首赋咏南京的诗。南京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刘禹锡的时代,这个城市已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它已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有人写了五首关于南京的诗:《金陵五题》,刘禹锡有感于这个废弃了的故都,也和作了五首。这里我选录了二首。

“山围故国”二句是白居易极为赞赏的,认为是“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的佳句。这个故国空城,现在只被山围潮打,不必说出寂寞,已写出了它的寂寞。到了夜晚,城里有些什么?还象当年一样的有灯火楼台、清歌妙舞、彻夜热闹吗?没有了。有的只是当年的明月,还在从女墙上照连城来。诗人说“过女墙来”,这是城里人的语气。夜深了,惟有旧时月色,还象当年一样地照进城来。可知这是一个“空城”。淮水是指秦淮河,不是淮河。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是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六朝豪门大族的聚居地点。刘禹锡想象中来到这里一看,只见桥边野草开花,巷口夕阳斜照。当年在王、谢家厅堂前结窝栖宿的燕子,倒也还在,不过它们现在已飞到普通老百姓家里去了。

两首诗都用“旧时”,今昔盛衰的对比就明白了。旧时月色,所照临的是什么?诗人没有说。旧时的燕子,当年曾飞入王、谢家的堂前,而现在的燕子则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屋里。前者是含蓄的对比,后者是正面叙述的对比。

唐人绝句,一般说来,都不难理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例如王之涣的“黄河直上白云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人人都爱读,人人都以为好,可见人人都懂得。其实不然,即使是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各人的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现在选讲刘禹锡这两首诗,我打算以《乌衣巷》这首诗来作例子,搜集宋元以来许多人的解说,看看各人的理解有多少差距。

宋人蔡梦弼的《草堂诗话》和蔡正孙的《诗林广记》都引用了刘斧的小说《青琐摭遗》,来说明这首诗的本事:“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其家。有二燕栖粱上,榭以手招之,飞至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其尾曰:“误到华胥国里来,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来春,燕又飞来榭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真数’合,如今暌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

这是一个毫无历史知识的妄人胡诌出来的故事。他把王、谢改为王榭,作为一个人的姓名。又把乌衣说成是乌衣国,而乌衣又是燕子的别名。最后又引了刘禹锡这首诗,仿佛以为刘禹锡这首诗所咏的就是这个故事。幸而这个故事编得太离奇了,稍有历史知识的读者不会受其欺哄,因而它没有给后世留下影响。

“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名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朱雀桥边之花草如旧时之花草,乌衣巷口之夕阳如旧时之夕阳,惟功臣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这是宋人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中的评语。

“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后人以小说荒唐之言解之,便索然无味矣。”这是明人唐汝询《唐诗解》的解释。他以为王、谢住宅,依然存在,不过已为寻常百姓所居,燕子虽然还是飞来栖止,但已不是飞入王、谢堂前,而是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了。“小说荒唐之言”,即指刘斧的《青琐摭遗》。对于这一解释,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批了一句:“此解最是胜叠山(即谢枋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云:“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以上诸家的解释,互有同异。谢解以为王、谢第宅已百无一存,旧时燕子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人家。唐、沈二家以为王、谢第宅犹在,但已为寻常百姓所居。施氏之意,以为王、谢家已经式徽,但还住在这屋子里。燕子虽然仍入此堂,可是此堂已不属于豪门大族,而沦为一寻常百姓的住宅了。

一般人读此诗,对这第三、四句,从来不深入分析。总的体会,都以为作者借燕子来反映南京的盛衰。至于诗人笔下的那些燕子,到底是飞来原处呢,还是飞到别的屋子里,也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谢枋得的讲法,还是一般读者所理解的。自从唐汝询指出了此诗的“托兴玄妙处”,于是许多人若有所悟,觉得这是诗人的曲笔。原来这些燕子,今天飞进去的老百姓的堂屋,仍是从前王、谢家的堂屋。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能讲作“飞到别处去了”。三百年来,许多人都以为这样说诗,深得作者之意。

但是,近来已有人提出了异议。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施补华之说云:“其说真曲,诗人不如此也。说诗者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馀。”又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也说;“这‘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二还是一,问题并不大。施说的好处在于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每每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所以也无妨留供参考。”

刘、沈两家的意见是相同的。不过刘说得坚决,以为施补华所代表的讲法是曲解了诗人的本意。沈氏说得婉转。她也以为施补华的讲法是曲解,但她又以为作者并无此意,而讲者不妨如此讲。这就是她所谓“好处在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

我把关于这首诗的材料提供在这里,请读者自己思考,应当怎样了解这首诗,怎样评断以上诸家的意见。至于我个人,觉得大家把问题集中在“王谢堂”和“百姓家”,未免找错了重点。应当注意的是“旧时”二字。上句既用“旧时”来形容“王谢堂前燕”,那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应当是“现今”的燕子了。诗人想到南京的燕子,在六朝时代,常飞入王、谢家高堂大厦中去做窝,而现在呢,南京的燕子都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不能理解为就是今天的燕。旧时和现今,相差五百年,一群燕子,没有如此长的寿命。在诗的艺术方法上,“旧时王谢堂前燕”是虚句,是诗人的想象。“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实句,诗人写当今的现实。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去思考,那么“王谢堂”和“百姓家”的关系就可以获得正确的解释了。

《西河 金陵怀古·周邦彦》原文与赏析(关于城墙的文言文)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山围故国周遭在是什么诗”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