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中国人把一年365天分为24节气,节气究竟是指什么?(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先祖根据农耕推算了二十四节气。一年有365天,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国古人又将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总共二十节气。这二十四节气分别为:...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个季节分别是什么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中国人把一年365天分为24节气,节气究竟是指什么?(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中国人把一年365天分为24节气,节气究竟是指什么?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先祖根据农耕推算了二十四节气。一年有365天,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国古人又将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总共二十节气。这二十四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之说最早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节,人们根据天气冷暖变换,创立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名称。后期经过先辈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秦汉时期,我国已完全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之说。为了能朗朗上口的记住这二十四个节气,更有先辈设计了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直到现在,虽然很多人已不再从事农耕事业,但我国小学生都要学习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这应该也是一种文明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等分。太阳从春分出发,每向前行进15度时,则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回到春分,则为一年,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也就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360度,分为二十四等份,即二十四个节气。阳历中节气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并非固定的,如果某年出现了闰月,则节气的日期就偏差很大。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实践创造出来的科学遗产,对我国的农业,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农耕事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一、春季

1、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二、夏季

1、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2、小满:斗公历5月20-22日交节。

3、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4、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5、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6、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三、秋季

1、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2、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3、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4、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5、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6、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四、冬季

1、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2、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3、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4、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5、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6、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立春习俗:

1、立春祭

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

2、籍田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百度百科-立春

二十四节气怎么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照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详情如下: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二十四节气和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取名字很慎重。何况是给岁月取名字?那就更加慎重了。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字都有充分的考量和由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第一个、第七个、第十三个、第十九个节气。四个节气按照四等分,平均分了一年。这每一份就是一个季节,春、夏、秋、冬。“立”就是“确立”的意思,反映每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学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众所周知,太阳并不总是垂直照耀着地球赤道。太阳的最高点在地球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走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是“夏至”,就是“最夏天”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比如“至高无上”、“至刚至强”。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以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南移,到达直射赤道的时候,是“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天。太阳继续南移,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半球是“冬至”——“最冬天”的意思,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此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再次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天气逐渐变热,白天变长。一年如此,四季轮回。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暑”是热的意思,“处”是停止的意思。“小暑”是小热,“大暑”就是大热,“处暑”就是不热;小寒是“小冷”,“大寒”就是大冷。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比较多。“谷雨”,下雨的时候,谷子正在成长;“小雪”,开始降雪;“大雪”,下雪很多。

“白露”、“寒露”、“霜降”,就是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在凝结。“白露”,开始出现露水;“寒露”,露水冷了;“霜降”,不是露水,是下霜了。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界的动物和环境的变化。“惊蛰”,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蛰(zhé),是指动物冬眠。“清明”,自然界的万物清洁而明朗,整个大自然都是神清气爽的感觉。

“小满”、“芒种”,反映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小满”,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果实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已经成熟,有芒的稻子要抢种。

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农历十二个月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合起来就是这样的歌谣:“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上半年,每个月的两个节气分别在初六、二十一前后,下半年则分别在初八、二十三前后。前后相差顶多一两天。这就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介绍简短

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和简单介绍:

1.立春:公历2月3日或4日,代表着春季的开始,万物开始萌发,春暖花开。

2.雨水:公历2月18日或19日,代表着降雨增多,是春季的重要节气,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惊蛰:公历3月5日或6日,代表着天气开始转暖,春雷开始响起,万物开始苏醒。

4.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代表着春季的中心点,昼夜平分,万物生长蓬勃。

5.清明:公历4月4日或5日,是传统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意味着春天已经来到。

6.谷雨:公历4月19日或20日,代表着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即将到来,是农民春耕的关键时刻。

7.立夏:公历5月5日或6日,代表着夏季的开始,气温开始升高,万物开始生长。

8.小满:公历5月20日或21日,代表着天气开始炎热,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期。

9.芒种:公历6月5日或6日,代表着麦子开始成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

10.夏至:公历6月21日或22日,代表着夏季的中心点,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11.小暑:公历7月6日或7日,代表着天气开始炎热,暑气逐渐加重。

12.大暑:公历7月22日或23日,代表着夏季的最热时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13.立秋:公历8月7日或8日,代表着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凉爽,秋风送爽。

14.处暑:公历8月23日或24日,代表着暑气开始消退,天气开始凉爽。

15.白露:公历9月7日或8日,代表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天气已经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

16.秋分:公历9月22日或23日,代表着秋季的中心点,昼夜平分,万物开始进入成熟期。

17.寒露:公历10月8日或9日,代表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露水更加丰富。

18.霜降: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代表着气温更加下降,霜开始出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

19.立冬:公历11月7日或8日,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气温开始骤降,季节转换明显。

20.小雪:公历11月22日或23日,代表着降雪开始,万物进入冬眠期。

21.大雪:公历12月7日或8日,代表着降雪更加频繁,天气更加寒冷。

22.冬至:公历12月21日或22日,代表着冬季的中心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23.小寒:公历1月5日或6日,代表着寒冷的冬季还将继续,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之一。

24.大寒:公历1月20日或21日,代表着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极其寒冷,是冬季的最寒冷时期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受气候、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的时间可能会略有不同。

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多少个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分别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一、立春: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开始时间一般为2月3-5日,?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

二、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三、立秋:立秋以后,四川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很快就会出现“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

四、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

扩展资料:

一、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二、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三、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四、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中国网-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中国人把一年365天分为24节气,节气究竟是指什么?(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好了,关于“二十四个季节分别是什么”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二十四个季节分别是什么”,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