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徽州屯溪老街起源于什么时代呢?)
蒋丽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河南四水同治指什么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蒋丽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9月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未来15年的改革目标是:到202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当前,我省应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湖南。
健全分类补偿制度,推进统筹治理
应健全以生态环境要素为实施对象的分类补偿制度,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生态保护补偿措施。
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补偿。针对“一江一湖三山四水”,加强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补偿,加强对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濒危水生生物的抢救性保护和人工繁育的补偿,加强对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保护修复补偿。加强对长江岸线、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四水区域洪水调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保护的补偿,加强对入河口、排污口、码头港口污染防治的补偿,加强对国家(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补偿。严格落实《湖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湖南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制度。
统筹推进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补偿。加强“一湖四水”流域系统治理,强化“四水”源头污染防控、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对洞庭湖、“四水”生态廊道的生态保护补偿。完善“三山”区域系统治理,稳步推进对武陵-雪峰山脉、罗霄-幕阜山脉、南岭山脉等生态廊道的生态保护补偿。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比如,持续推进对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生态保护补偿。完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
完善综合补偿机制,促进利益共享
各级各地政府应加强统筹协作,共同制定并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综合补偿制度,以切实保护好跨行政区域分布的生态空间。
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补偿重点。于我省而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重点,主要集中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脆弱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深度贫困地区)。而省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重点,主要着眼于“一江一湖三山四水”重要生态功能区。基于此,我省应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定期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成效,将评估结果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挂钩。
建立跨地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我省应与重庆、湖北、江西等相邻省市共同签订“一江一湖”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持续推进建立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四水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沿线市县在干流及重要支流自主建立市际和县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治;着力推进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开展对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和大气破坏等方面的联防联治;鼓励省内各地区探索大气等生态环境要素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通过对口协作、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方式,促进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良性互动。
协调社会各领域力量,推进补偿主体多元化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不能只依靠政府力量,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压实政府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定期核算生态资源存量与增量,科学编制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生态保护补偿提供数据支撑;利用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税收手段和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等财政制度,有效调控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政府采购和政府资助等手段,大力扶持绿色企业、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
提升市场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调节作用。推进产权化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环境权交易,逐步建立健全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和差别化电价政策;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渠道,激励银行、企业、保险机构、债券组织等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方式,提供绿色信贷服务,发放绿色企业债券,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开发生态污染强制责任险。
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加快出台适合湖南省情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注重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开发利用相衔接、资源有偿使用与产权制度安排相结合。
有关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的资料(每个一句)
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北宋著名政治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岳阳楼的视角(居高临下)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脍炙人口。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丽。即使是在阴晦沉霞的天气,也给人别致、谲秘的感觉,激起人们的游兴。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不愧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间,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滨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在西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长江滚滚东逝,水鸟翱翔,百舸争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伟壮观。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正是源于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游览群山需要用一天时间,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畅游洞庭湖,真是一举两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 竹、方竹、实心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财鱼等珍贵的河鲜,还有君山名茶、罗汉竹、方竹、实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类产品,种类亦很繁多。
---------------------
洞庭湖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洞庭湖碧水共天,沧溟空阔,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它的记载和描绘无尽其数。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吟咏过美丽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湘君》、《湘夫人》诗篇中,屈原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一: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箫,游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带特产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贝、桂树、木兰、辛夷、薜荔,构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宫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来。
洞庭湖不仅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如今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历史上即颇负盛名。据清代《巴陵县志》载:"银鱼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见黑点者佳,以火焙之,胜日干者。他处出面条鱼,长二、三寸至四、五寸则贱物矣。一年冬夏产之,夏水热不如冬美。"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后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银鱼,评价甚高。银鱼嬉游于清水草滩的缓流之处,它银白透明,呈圆条状,无鳞无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丰富,味极鲜美,向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成为一大旅游项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仅风景佳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坚立杯底,堆绿叠翠,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土,确为"茶中奇观"。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君山传说
从岳阳楼向外望去,那露出在湖面上的小岛,就是洞庭湖上有名的君山。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与岳阳楼仅一水之隔。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的洞庭湖,比喻作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为银盘中的一枚青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从岳阳楼上看去,这个比喻十分传神。
君山是一座长形的小岛,由72座大小山峰组成。君山虽小,名胜古迹、神话故事却美不胜收。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后人演绎唐人李朝威所写《柳毅传》的故事开凿的。柳毅是个落第书生,路遇一个满面泪痕的牧羊女。她自称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请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给龙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龙宫。柳毅来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龙宫,完成传书之托。龙女得救后,和柳毅结为夫妻。现存“柳毅井”,在君山龙舌山之尾,建筑别致。井口直径1米,深10余米,井壁有一手持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传为柳毅的引路者。离井5米处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两侧有虾兵蟹将浮雕,传为迎柳毅下湖的兵将。
君山上还有一个群山怀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绍兴元年钟相、杨么率农民起义军安营扎寨之处。当年不堪官府压迫的贫苦渔民,在此揭竿而起,设水寨,造战船,出没于八百里洞庭。现在君山上还留有军师洞、点将台、万人锅等古迹。
此外,洞庭山上还有轩辕台,传说为黄帝铸鼎之处;有射蛟台,传为小后羿在此射蛟;酒香山传说盛产酒香藤,能酿长寿酒,汉代东方朔曾在此偷饮;朗吟亭则因吕洞宾在此吟诗而得名。
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相传这里在三国时曾是吴国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因为岳阳楼前的洞庭湖水面辽阔,风平浪静,湖岸上恰巧有个山丘,确为练兵、阅兵的好地方。据《三国志》载,鲁肃受孙权之命率万人屯驻巴丘(今岳阳),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临湖的西门城墙上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此阅军楼即为岳阳楼的前身。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便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来改名“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完善结合,其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历史内涵,使之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登临胜地,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抒发忧国济世为主要传统的特殊的意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便是这一传统的始唱者。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先此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表现了贫士失职之悲愤,那么杜诗则以涵天盖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诗圣与国家共命运的拳拳之心。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岳阳),曾重修岳阳楼,并致书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请他作《岳阳楼记》。然后又请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刻字。于是,滕楼、范记、苏书、邵刻,成了岳阳楼的“四绝”。
自宋迄今,已过去900多年,现在的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而苏书邵刻《岳阳楼记》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手笔,但这篇名文却依然光华烛天。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不仅将岳阳楼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种感触描写得淋淳尽致,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与岳阳楼的宏伟,而且进一步将杜甫精神发扬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情怀,成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写照。岳阳楼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传,文以景扬。
今天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砖木结构建筑,别具一格。进入大大楼,只见四周挂满了历代名人的题咏。二楼楹柱镌刻着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块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张照书的《岳阳楼记》赫然醒目,启迪着游人的沉思。主楼两侧还有两座辅亭:一是以神话人物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传因在明末维修岳阳楼时,于地下掘得一块有梅纹的石板而得名。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文庙及慈氏塔等胜迹。
洞庭湖与长江渊源?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扩展资料: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
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
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
百度百科-洞庭湖
徽州屯溪老街起源于什么时代呢?
徽州地区很多老街是由以前的水运埠头发展而来的,屯溪老街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老街起源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成了徽州的物资集散中心.开始时,老街也只是一段曲尺形的街道人称"八家栈",现今屯溪老大桥挨着的那段路就是以前八家栈所在的地方,可以说这里是屯溪老街真正意义上的入口,是整个屯溪的发源地.从西边的"八家栈"到东边的老街牌坊碑记,整条老街全长1273米,宽约7米,路面全部用浅赭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屯溪老街两旁的建筑很多继承了南宋都城临安(今天的杭州)的风格,这都要归功于宋徽宗.他在迁都时征集了不少徽州的工匠建造宋城,工匠们造完宋城之后,回到家乡就模拟宋城建造店铺,所以屯溪老街也有"今日宋城"之称.在继承南宋建筑风格的同时,老街两边的房子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特点.房子的体积都不大,色彩淡雅、造型精致,白色的马头墙、小青瓦覆盖的屋顶、楼窗棂上的桶美雕花、挂手门楣的八角玲珑灯、切无不透着浓郁的徽州古韵。
作为商铺,老街两旁的建筑大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居或者楼下店楼上居的设计,商铺临街的地方为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店堂全部展开,便于营业;商铺不临街的屋子则采用内开天井式布局,即用天井采光,谓之"四水归堂",表示"聚财"之义.正是如此考究丰富的建筑,为屯溪老街迎来了"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之美誉.
屯溪老街上的店铺主要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盆景根雕以及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卖古董的店比较多,店家老板大多从当地民间淘回一些古物用来装饰自己的店铺,同时也卖给游客,不过这些东西都价格不菲,一个据说是乾隆年间的青铜镜,店主可能开价500元.屯溪老街上还有些著名的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如"同德仁"药店、"同和"秤店、"程德馨"酱园等.
同德仁药店开设于清同治二年,至今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店里的布置古风犹存,中药业务仍然沿用抓药方的方式经营,称量的器具看上去也是有些历史了.这里最让人称道的是店里伙计的敬业.
我当时在店里拍摄柜台上称重的小秤时,一个老伙计就过来告诉我该如何正确放置,说如果拍了错误放置的小秤,会被同行笑话的.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花》就是在同德仁取的景,也正是《小花》,把中国乃至世界的导演都吸引到了屯溪老街,至今在屯溪老街拍摄的影视作品已逾百部.
万粹楼是我国首家古建筑形式的私人博物馆,也是楼主人万仁辉先生多年收藏和设计的结晶.万粹楼是万先生1996年买下的,主要用于私人收藏品的展览.整幢楼的布局以及各间屋子的文物摆设都是按照徽派风格设计的,前后共用了3年时间.万粹楼一共4层,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楼.
一楼前厅"九百砚堂"主要陈列了以歙砚为主的四大名砚和文房四宝,特别是一块号称"歙砚之最"的砚台,重达2500多斤;前厅稍靠后的地方,利用屋里的水道造了座仿古小桥,桥的上空有一盘龙藻井,巨龙口吐光球,整个布局取"一轮红日照九洲"的离意,看上去非常别致:在靠正厅西边的地方则是采用徽派园林庭院"外衣内穿"的手法建成的值班室和洗手间.
值班室挂安泰"匾额,男女洗手间挂"留绿"、"驻春"小匾;一楼后厅的屋子是按照古徽州普通人家的房间进行布置的,看似不经意的摆放其实都有很大的讲究,案桌的中间放着一个古钟,左边放一个花瓶,右边放一面镜子,这三件东西的摆放其实表达了徽州人希冀"终(钟)生平(瓶)静(镜)"的愿望,在徽州地区很多古民居里都保留有这样的老宅文化.
二楼主要展出的是一些艺术品,比如瓷器、字画之类的,在这里你能找到很多中外名人参观万粹楼后的即兴挥毫之作.三楼是万先生的起居室,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如果运气好碰上万先生在家,还能和这位温厚儒雅的长者聊上一会儿,相信会获益匪浅的.四楼是一个庭院,在上面能俯瞰屯溪老街和周围的老宅.
黄山市书画院和屯溪博物馆都在屯溪老街上,黄山市书画院不定期地会有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等展览,屯溪博物馆是政府的博物馆,主要收藏了明清时代的家具和一些古玩字画,有兴趣也可以进去参观一下.
好了,今天关于“河南四水同治指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河南四水同治指什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