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名言(试比较“民为邦本,本固帮宁”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翻译:“固”可以理解为安定、团结,意思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出自:李世民撰述的《帝范》2、明主之任人...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李世民的名言
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翻译:“固”可以理解为安定、团结,意思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出自:李世民撰述的《帝范》
2、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
翻译:在会用人的高手那里,是无所谓曲直长短的,运用得法,短处也能变成长处。
出自:《魏郑公谏录·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
3、今与诸公共理百姓,但有不可行,即向联言。
翻译:我现在与各位共同治理天下百姓,一定有不可行的事情,就跟我说。
出自:《魏郑公谏录·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翻译: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帝范·去谗第六》。
5、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翻译:君主犹如船,百姓犹如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将船掀翻。
出自:《魏郑公谏录·卷三·对西蕃通来几时》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
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百度百科-李世民
“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
A |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民本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地位,约束了君主,调和了社会关系。而西方的民主制度对统治者的约束更大。故此题应选A项。B项错误,二者均认为民是国家的基础,西方民主,中国古代强调的是民为邦本;C项错误,中国古代盛行君主专制,统治者重民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西方强调的是民本;D项错误,不符合中国。 |
《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要做到“本
A |
试题分析: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人民的政治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不能随意扩大和缩小。故BCD项错误。本题选A项。 点评:由本题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国***的执政方式。中国***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科学执政强调遵循规律。民主执政强调依靠人民,依法执政强调依据法律,三者体现了党的领导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
试比较“民为邦本,本固帮宁”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阐述了我国传统的执政治国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本固就是人民融为一体,同甘苦,共患难。如果人民之间出现差距,从而形成某些裂痕,那么,一个国家不可能达到“本固”,不可能“邦宁”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政党制度相区别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政体的要求,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民为邦本是什么意思啊
“民为邦本”意思是,人民是立国的根本,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依靠人民,而不能违背民众的意愿。
此典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夏朝的国君太康,本来是大禹的孙子,他在继任国君后荒*无度,不问国事,一天到晚只知打猎寻乐。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怨恨他。
有一次,太康到洛水的南面去打猎,连续一百天不回京城。有穷国的君主羿趁机起兵反叛,并鼓动夏国的老百姓,把太康阻止在黄河南岸。于是,羿篡夺取了夏国的政权。
太康有五个弟弟,当羿起兵反叛时,他们用车载着母亲从京城逃了出来。虽然他们都非常怨恨太康,但心想:“我们是夏国的子孙,怎么因羿叛乱就躲得远远的呢?我们一定要恢复夏国。”因此,他们就和母亲一起在洛水之滨住了下来。
后来,太康的五个弟弟一起作了一首歌,赞扬大禹的功劳,谴责太康的荒*,其中一段歌词是:“英明的祖先告诫我们:人民不可鄙视而只能亲近。国家有了人民,好比大树扎下了稳固的根。
一个人统领着万民,就好比用腐朽的绳索驾驶着快马在奔驰,随时要战战兢兢(“皇祖有训,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太康死后,弟弟中康做了国君。后来,羿也荒*无道,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中康和他的弟弟们趁机起兵,恢复了夏国。
同学们对“民为邦本”这一概念有什么新认 识吗?
人们是立国之本,人们生活安定了,国家才能安定。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大体意思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要求执政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法宝。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政得其民是什么意思
1.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简略来说,就是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行为要合乎礼法,以德教人主,刑法惩治为辅。
2.民惟邦本,有时也作“民为邦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3.《夏书》的佚文有“后非众无和守邦”的说法。
4.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5.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6.荀子说:“君者,舟也。
7.庶人者,水也。
8.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9.孟子则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
10.《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
11.西汉的贾谊具体地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
12.唐太宗李世民则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
今天关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