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三福六通之人是指什么?(只诵佛号,不修净业三福,能去西方净土吗)

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福非常重要,世尊在这一段经文的末后特地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句话份量非常之重,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净业三福的内容是什么”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三福六通之人是指什么?(只诵佛号,不修净业三福,能去西方净土吗)

三福六通之人是指什么?

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福非常重要,世尊在这一段经文的末后特地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句话份量非常之重,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六通:一天眼通,能看到遥远的或未来的景象.

二天耳通,能听到遥远的或未来的声音.

三他心通,能知道他人的心想.

四宿命通,能知道他人的过去.

五神足通,能去宇宙间的各个地方.不是神识去.而是肉身去.

六漏尽通,能断除烦恼.

前五通通过修禅定可达到,不限于佛教.惟漏尽智证通为佛家的境界,是通过修慧而达到.

每种神通因为定慧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级别.大小相差悬殊.

具备六通.不一定就成佛.而佛一定具备六通.

具备五通.可以算得上成仙.

什么是佛教中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三福: 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即:(一)世福,又作世善。为世俗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二)戒福,又作戒善。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之三归、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其中,或具受或不具受;或具持或不具持,但皆回向,必能往生。(三)行福,又作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开智慧、厌苦欣涅盘)、劝进行者(劝人舍恶,向涅盘道)、发愿往生净土等。六和: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学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举出:(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即:(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此外,据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六和敬又作:(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意慈和敬。三学: 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又作三胜学,全称戒定慧三学。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华严经中譬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具,精进为养育者,禅定为浣濯,称为六度譬喻。

恶业,善业,净业

净业 (一)指清净之行业。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净业”解释如下: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净业”解释如下: 净业 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观无量寿经》谓世、戒、行三福名为净业,乃往生净土之正因,其文云(大正12·341c)︰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关于此‘净业’之语义,《传通记糅钞》卷三十一谓,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净业”解释如下: 净业 1.清净的善业。2.修往生净土的事业。

只诵佛号,不修净业三福,能去西方净土吗

净业三福是《观无量寿经》中的,是净宗修行人所修当修的总持。《阿弥陀经》中说,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不修净业三福,凭什么往生彼极乐世界呢?不发菩提心,怎么往生能呢?不发求生愿,阿弥陀佛怎么接引你呢?这些做不到,你应自问,单凭一句不一定清净的佛号,能去西方净土吗?

众生迷啊。阿弥陀经说的很清楚: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彼国。不修净业三福,凭什么去极乐世界?全是杀盗*的心,连佛号也念不了多久,还要往生极乐世界,痴心妄想。

净业三福的孝道师道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我们一定要做到,我们真正做到了,我们学佛、成佛基础就打下去了。假如你做不到,你研究的佛法,就成为世俗人所讲的佛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这与你自己的生活、修持,甚至了生死、出三界都没有关系啊!所以一定要认真、确实的把它做到。佛法是孝道,大乘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从孝顺父母扩大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孝”这个字,可以说是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孝养父母’,‘孝’是觉悟,就是自性觉;觉悟之后表现在生活行为上就是‘养’。

大家晓得中国文字,是高度智慧的符号,让我们看了这个符号、图形就能觉悟,这个很了不起。中国文字的结构有六个原则(六书),‘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里面叫做会意——看这个符号,体会里面的意思。孝这个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一个孝字,它的意思就很明显了。老是上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下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叫孝。西方人讲“代沟”,有代沟这个孝就没有了。西方人常常问我:你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老祖宗根本就不认识,为什么过年过节还要去拜他?是孝道。你想想看:几千年的老祖宗,我们还纪念他、不忘他,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尽孝的道理?古时候的老师我们都尊敬他,现在教我的老师,你怎么会不尊敬?儒家跟佛法的教学就从这个地方扎根,这是大根大本。所以要懂得孝这一个字,就是佛法,特别是大乘经典里面讲的“真如法性”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整体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我们有这样的认识,你对这个孝才真正有所体会。

然后怎样把‘孝’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做人处世方面,那就是‘养’;养是奉养,我们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是养父母之身。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个恩德很大,父母年岁大退休了,我们有义务照顾他们,正如同我们在婴儿的时候,父母关怀照顾我们,我们要回馈、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养父母之身,算不算尽孝呢?不算。诸位要晓得,能养父母之身的,禽兽里有乌鸦(反哺);那小乌鸦会喂老乌鸦,它也懂得养它的父母啊!人要不懂得养他的父母,那连畜生都不如!所以这个并不能算尽孝,真尽孝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愿。父母对儿女他期望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父母的愿望,这一条很重要啊!

古时候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父母希望子女的不是升官发财,与现代人观念不相同,都希望子女能够做圣做贤,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大众有贡献,所以立功、立德、立言这是父母的光荣,父母才有面子,父母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我们有没有做到呢?有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呢?

学佛之后,父母的愿望就不一样了,做圣做贤还不够,应该怎么样呢?做菩萨做佛啊!你做了菩萨,菩萨的父母;你成了佛,佛的父母,那又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做不了佛、菩萨,这个孝就没有尽到圆满,就有缺陷,这个要懂得。什么人把这个孝字作到最圆满呢?成佛孝字最圆满。等觉菩萨还欠一分,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就不圆满;由此可知这个三福是真实的基础。

你要是真的学佛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会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师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做到?经上常讲: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表率,做个好样子呢?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对社会大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是不好的影响,决定不能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不是深入大乘经藏,你不知道在生活当中从那里做起。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的儿女多了,我们做儿女的人,兄弟之间不和,父母就忧虑、难过,这就是不孝啊!儿女长大后,各人都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妯娌不和,父母操心,那也不孝啊!年岁小的时候,上学读书不用功,父母操心,不孝啊!在学校里不听老师的话,天天跟同学打架闹事,这都是不孝。

所以诸位想想,这个孝字涵盖了全部的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把这个孝道,详详细细为我们讲清楚而已。我们存心、立命,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应当依照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教诲去做。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你才算是尽孝,才算是真正‘奉事师长’。师长不是教你天天对他毕恭毕敬,对他供养;不是的,师长对你的教诲,你要认真去做到。所以佛法是孝道与师道,老师教你怎样尽孝,父母教你怎样事师(侍奉老师),这两个人相互的教导,这个人才能成就,这是根本的根本。佛法从哪里学起?就从这儿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

具体说明孝道的,就是佛门里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之为佛门的孝经。过去我在每一个新道场建立时,我讲的第一部经一定是《地藏经》。我们有了地,才能发展,才能工作;土地是有了,更重要的是心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心理建设,《地藏经》就是帮助我们心理建设。从这块土地联想到我们的心地,心地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整部《地藏经》实在就是讲这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仔细去看看。

中国的大乘佛教非常有道理,是高度的智慧,以四大菩萨来代表佛法的修学,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第二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把我们的孝道发挥到能孝顺一切众生。我们与人相处还有自私自利,还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这就是大不孝啊!是对老师大不敬;这哪里是学佛呢?学佛的人对任何人真诚,那个人欺骗我,我对他还是真诚,这才算是个学佛的人。

过去的老法师之中,道安老法师我跟他有一段因缘。他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去当总主讲,我们在一起合作有三、四年的时间,这个老人让我佩服——没有私心,没有嫉妒,稀有难得啊!大专讲座上课的时候,听我讲课的,差不多有四百多个学生,老法师上课的时候,只剩下三、四十个学生;太难看了,他不介意我却觉得很难过。我的课排在上午,他的课排在下午,学生中午上完课,吃完饭都跑掉了,下午上他的课时剩下没几个人。于是我跟老法师说:“我们两个人的课调一调,你上午我下午。”调好之后,上午上他的课时,学生不来,到下午上课的时候学生又满座了,真是没有法子啊!但是老法师始终不介意,这真是难得,不容易啊!

还有一次,我去看他的时候,有一个人从他房里出来,他问我说:

“某人你看到了吗?”

我说:“看到了,刚刚出去啊!”

他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他常常骗老法师的钱,今天又来骗钱。

我说:“那你给他了没有呢?”“我给他了。”

了不起啊!那个骗他的人以为老法师不晓得被他骗,那里知道老法师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你骗他,还给;这个了不起!在老一代法师当中,只见到这一个人,我很佩服,他并不胡涂、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三福里面第二条: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由此可知‘受持三归’的基本条件是,前面第一福做到了,才有资格接受佛的教诲。佛法今天为什么这么衰微?就是大家受持三归,前面第一条没有了,所受的三归,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形式上受过三归,实际上没有了。问你受过归依,从哪里归?不晓得。你依什么?不晓得。胡里胡涂受三归,这个错误啊!‘三归’我在新加坡详细讲过一次,好像是前年我们在黄金海岸,又详细讲过一次,留有录音带、录影带。这两次的讲演,现在都写成小册子《认识佛教》、《三皈传授》,在台湾都印出来了,诸位要受三归,必须把这两次讲演仔细听听;然后这个仪式我们简单隆重的在佛菩萨面前宣誓,请三宝给我们做证明,我们真正发愿归依三宝。

三福加一秋怎么理解

这句话出自《观无量寿佛经》的“净业三福”的第一福

慈心不杀是指佛教的不杀生戒,对于一切有情众生都不能杀害.

修十善业是指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三福六通之人是指什么?(只诵佛号,不修净业三福,能去西方净土吗)

好了,关于“净业三福的内容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净业三福的内容是什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