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有机化学共轭效应(什么叫共轭效应?)

1.第三个有单电子的碳是sp2杂化的所以未杂化的p轨道中有一个电子与两 个π共轭 ,可是正因为他是sp2杂化 所以c-H键不可能与π轨道共轭(不共面) 形成超共...

对于超共轭效应怎么判断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有机化学共轭效应(什么叫共轭效应?)

有机化学共轭效应

1.第三个有单电子的碳是sp2杂化的所以未杂化的p轨道中有一个电子与两 个π共轭 ,可是正因为他是sp2杂化 所以c-H键不可能与π轨道共轭(不共面) 形成超共轭效应

2.第二个碳是sp3杂化 碳上有一对孤对电子可以发生超共轭效应,因为没有质子的束缚所以孤电子对更舒展一些·负电荷也更容易与双键共轭 相对来讲碳氢键的超共轭就要弱许多但是还是可以形成西格玛-π共轭的 只不过相对较孤对电子的弱很多

C-H键之间的超共轭效应是怎么回事?

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当C-H键与π键(或p轨道)处于共轭位置时,也会产生电子的离域现象,这种C-H键σ电子的离域现象叫做超共轭效应

四种共轭效应怎么区分

四种共轭效应怎么区分:

1、一般来说,共轭效应影响强于诱导效应。

2、当为卤素时,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作用相反,结果定位效应以诱导效应为主,而所接基团钝化又体现出来诱导效应。

3、共轭效应,拿出孤对电子的那个就是+C,拿出空轨道的那个就是-C。

4、诱导效应,主要看电负性,然后看杂化形式。

5、电负性越高越-I,碳原子吸电子效应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

什么叫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共轭体系能降低体系π电子云密度的基团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能增高共轭体系π电子云密度的基团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单双建交替出现的体系或双键碳的相邻原子上有p轨道的体系均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π电子(或p电子)的运动范围已经扩展到整个共轭体系,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离域。π电子的离域会降低体系的能量,降低的能量称为离域能。共轭体系越大,离域能越大。

共轭效应方向判断,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方向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氨基的共轭效应是给电子的,其诱导效应是吸电子的,其共轭效应大于诱导效应,总的电子效应是给电子的,而氯原子的共轭效应是给电子的。

其诱导效应是吸电子的,其共轭效应小于诱导效应,总的电子效应是吸电子的。共轭效应的特点,只能在共轭体系中传递,无论共轭体系有多大,共轭效应能贯穿于整个共轭体系中。

共轭效应中的超共轭效应,当C-H的σ轨道与C=C的π轨道(或其旁边的p轨道)接近平行时的体系称为超共轭体系。在超共轭体系中,C-H的σ键与π键(或p轨道)也会产生电子的离域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超共轭效应。

产生超共轭效应的原因,烷基的碳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相结合,对电子云的屏蔽效应很小,烷基上C-H键的一对电子受核的作用互相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烷基上几个C-H键电子之间又互相排斥。

超共轭效应的特点,在超共轭效应中,C-Hσ键是给电子的,超共轭效应比共轭效应小得多,超共轭效应的大小与p轨道或π轨道相邻碳上的C-H键多少有关,C-H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大。

什么是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1、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静态诱导效应,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如试剂、溶剂)的影响所产生的极化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动态诱导效应。

2、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 (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

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

扩展资料:

一、共轭效应的强弱判断

1、原子电负性的影响。原子电负性越大,吸电子能力越强,从而给电子的共轭效应越弱。

2、不饱和度的影响体系的不饱和度越大,共轭体系越大,从而共轭效应也越大。

3、取代基所带电荷的影响。负电荷越多,给电子的共轭效应越强;正电荷越多,吸电子的共轭效应越强;通常负电荷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大于中性分子。

4、原子能级差异的影响。原子能级差异越小,共轭效应越强。

二、取代基的诱导效应的强弱规律

1、同族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弱;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

2、基团不饱和程度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这是由于各杂化态中s轨道成分不同而引起的,s成分越高,吸电子能力越强。

3、正电荷基团和含配位键(直接相连)的基团具吸电子诱导效应,负电荷基团具给电子诱导效应。

4、烷基具给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超共轭效应。

参考来自来源:百度百科-诱导效应

百度百科-共轭效应

什么叫σ-σ超共轭效应?

只要是两个不饱和键通过单键相连,就可以形成π-π共轭体系。例如:

CH2=CH-CH=CH2(双键和双键形成的π-π共轭体系)

CH2=CH-CH=O(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形成的π-π共轭体系)

CH2=CH-C≡N(碳碳双键和碳氮三键形成的π-π共轭体系)

如果与π键相连的某一原子具有一个与π键相平行的p轨道,那么这个p轨道就可以和π键离域,形成p-π共轭。例如:

CH2=CH-O-CH3;

CH2=CH-N-CH3;

CH2=CH-Cl

超共轭效应是由σ(Csp3-H1s)键参与的共轭效应,分为σ-π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π键的共轭,和σ-p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p轨道的共轭。

σ-π超共轭:CH3C≡CCH3形成6个σ-π超共轭

CH2=CH-CH3形成3个σ-π超共轭

σ-p超共轭:(CH3)3C+形成9个σ-p超共轭

CH3CH2+形成3个σ-p超共轭

有机化学共轭效应(什么叫共轭效应?)

好了,今天关于“超共轭效应怎么判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超共轭效应怎么判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