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设中书门下是否是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那尚书省呢(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分别叫什么)
中书门下并不是中书省+门下省中唐以后,宰相联合办公,办公地点称为中书门下到北宋中书省和门下省名存实亡元丰改制以后尚书省总揽朝政,尚书省长官兼领中书省和门下省南宋...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宋朝中书门下 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宋朝中书门下 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宋朝设中书门下是否是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那尚书省呢
中书门下并不是中书省+门下省
中唐以后,宰相联合办公,办公地点称为中书门下
到北宋中书省和门下省名存实亡
元丰改制以后尚书省总揽朝政,尚书省长官兼领中书省和门下省
南宋干脆改称左右丞相,彻底消除这种痕迹
同样,同平章事是中书门下的长官,而不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
宋朝的宰相是什么官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
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扩展资料:
宋朝知名宰相介绍:
1、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百度百科——宰相
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和北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有啥区别
将相权一分为三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这三省类似于现在西方国家的三权制衡制度,中书省负责制定发布行政命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封存驳回的意思,如果门下省经审议认为该命令合理有效,即交尚书省执行并封存留档,如果其认为不合法或无效则退回中书省)中书省的命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该命令,六部是执行命令的具体单位。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以前的封建官制,《礼记》:“天子有百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共同行使相权,九卿为具体执行官,但这里的“九卿”是虚指,人数和职位都不固定,后人才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为九卿。北宋鉴于唐末五代相权分散引起的藩镇专权,着力强化了相权,但为了不使相权威胁到君权,又把相权一分为二,以中书门下掌管全国的政事,以枢密院掌管军事,而原来的三省成为虚职。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分别叫什么
正职:分别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令;副职:称呼不定,有侍郎,仆射,左右丞等。
(一)中书省(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朝廷的行政大权,与枢密院分别掌管文武大权,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总领百官,亦掌握一部分的地方行政。
直到明朝,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废除中书省,改为由朱元璋自己直接统领六部,到朱棣永乐时期,设立内阁内阁,之后内阁逐渐的开始掌控朝廷行政大权。
(二)门下省,原先只是作为皇帝的一个侍从机构,到了隋唐时期,门下省和中书省共同执掌机要,参议国政大事,最高长官为侍中。门下省还负责审查诏令,以及签署章奏,另外还有封驳诏令、奏章的权力。
(三)尚书省,从魏晋时期到宋朝时朝廷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是在隋朝时期定型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唐朝时以尚书省最为朝廷最高行政机构,统辖六部及六部之下的二十四司,李世民就做过尚书令。
扩展资料
演变历程
1、魏晋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
官署合称,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为中书舍人。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
百度百科-三省
北宋宰相是中书门下长官还是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是中书门下长官。
参知政事: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有两种方式:一是几位参知政事并无具体分工,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一是几位参知政事有了具体分工,各负责某一方面政务。前者称为“通治省事”,后者称为“分治省事”,以前者方式居多。
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
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宋初沿五代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好了,今天关于“宋朝中书门下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宋朝中书门下 ”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