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张灵甫的简介(张灵甫简介(74师张灵甫简介)主要经历)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陕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龄引荐下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了驱许(崇智)斗争,...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历史上孟良崮战役简介”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求张灵甫的简介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陕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龄引荐下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了驱许(崇智)斗争,分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任职。
由于常年作战在外,身为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张灵甫怀疑妻子有背叛行为,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
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将名"钟麟"与字号"灵甫"颠倒,改“张钟麟”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
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武汉会战中,薛岳指挥第九战区军队以反八字阵诱敌深入,在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日军顽抗夺取制高点张古峰,战局极为危险,张灵甫主动请缨,率敢死队,夜晚抄小道,拼死夺回张古峰,腿部受重伤.
1943年常德之战中,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74军57师,作战异常凶猛,迫使日军占领常德城当日即退出,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不久以后,在74军军长争夺中失利,仅为副军长兼58师师长。1944年5月开始的长衡会战中,受上级保存实力的影响,未建战功,且被调至陆军大学学习。
1945年4月芷江保卫战中,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血战获胜,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升任74军中将军长。
张灵甫在抗战中屡立战功,被网上评为国军抗战十大名将(见新浪论坛).
1947年5月14日,张灵甫率74师,孤军冒进进攻坦埠,被陈粟调集华野1纵(叶飞)、4纵(陶勇)、6纵(王必成)、8纵(王建安)、9纵(许世友)五个主力纵队包围。74师最终被击垮,全军覆灭,张灵甫自杀,结束了一生的军旅生涯,此即孟良崮战役。
1945年2月授陆军中将军衔。整编后任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终年44岁。
灵甫出世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乡大东村的一户农家。家境不错的张父将张灵甫送入私塾,10岁的灵甫进入小学。后考入长安中学。在西安的时候,青年张灵甫为文庙的碑帖所吸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文庙临摹碑帖,聚精会神经常忘记吃饭。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书法展,观者如云。此事被陕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说。于右任曾东渡日本留学,参加过同盟会,1922年,回西安出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贼军西北第一路总司令。他的书法誉满天下,于是很想看看张灵甫的本领。当时的张灵甫挥毫落笔,连写5个条幅。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张灵甫爱好历史,喜欢一同谈古道今,指点江山。1923年毕业后,他回家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张灵甫不甘身处穷乡僻壤,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1926年,热切投身革命的张灵甫采纳家了广州黄埔军校在郑州的秘密招生,并被录取。同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
1927年3月8日,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上,张灵甫、胡琏、林彪、刘志丹、袁国平、李弥、文强、唐生明等日后中国大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们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马生涯。
血战日寇
张灵甫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常年作战在外,身为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张灵甫怀疑妻子不轨,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但由于他书法出众,所以反而这段时间反而润笔颇多,南京街头张灵甫书写的招牌店名多如牛毛。但从此也看出张灵甫暴躁、多疑的性格。
张灵甫的转机在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更名“张宗灵”为“张灵甫”。
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移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不久的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分别放在东北和华东战场,而五大主力中,74师首屈一指,被认为是第一等主力中的第一个主力。而74师师长,便是“杀身成仁”的张灵甫。抗战期间,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团长而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孟良崮战役,中共“解放军”共动用9个纵队,用5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打援和阻击敌人.经过3天3夜的浴血奋战,全歼整74师32000余人.“常胜军”覆灭以及“常胜将军”丧身的噩耗,像晴天霹雳震撼了国民党统治中心。蒋介石更是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的张灵甫在玄武湖畔树碑,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与张灵甫死后被“嘉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鲁中“剿共”总指挥汤恩伯被撤职。此役对蒋介石集团震动之大,可见一斑。
沂蒙山简介
分类: 地区 >> 山东
问题描述:
火急!!!!!今晚!!!!要的!!!!!!!!!
解析:
巍巍八百里沂蒙,主要由沂山、蒙山、北大山、芦山、孟良崮等高山携带无数丘陵组成。沂山、蒙山、鲁山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山高坡陡,崮险岭峻,峰峦连绵,山崮层叠,悬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参天,飞瀑流泉,涧深溪清,沂河、沭河萦绕如带。文峰山、浮来山、羽山、马髻山以及七十二崮,雄奇秀幽,风光旖旎。
沂山东部的日照市面靠黄海,碧海与山色相映成趣。
沂源县的鲁山溶洞群,由大小数十个溶洞组成,洞内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另外,沂源燕崖山织女洞、平邑县赵庄溶洞和蒙山顶溶洞、费县小梁庄溶洞等也各具特色。
临沂、沂南等地有温泉喷涌,既可观赏,又能疗养。兰山区的汤头温泉属全国甲等温泉,现已成为著名的疗养胜地。
沂蒙大地上多古树名木。浮来山上的一棵银杏树,树龄近4000年,乃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与莒子会盟处,有 “ 天下第一银杏树 ” 之称。日照城北李家庄子的一棵大金桂树,距今340余年,被誉为 “ 北方桂花王 ” 。日照、郯城、沂源等市县的厚壳树、雪萝树、五角枫树、白果树、黑弹树等稀有古树名木,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平邑县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
现存的沂蒙文物古迹近千处。主要有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石刻、名人故居等。
蒙山,古称 “ 东蒙 ” ,又名 “ 云蒙 ” ,是沂蒙山区最高大的山脉。它横跨费县、平邑、沂南、蒙阴四县,东西长约150华里,南北宽30华里。蒙山有三主峰:东面海拔1001米的叫望海楼,旧称东蒙;中间海拔1026米的叫挂心橛子,又叫云蒙;最为险峻的是西边海拔1156米的龟蒙顶。
在龟蒙顶的南山根,有颛臾国遗址。据史书记载,周王封伏羲氏的后裔在此建国,负责祭礼蒙山,叫做颛臾,附属于鲁国。传说颛臾王在蒙山下的万寿宫举行过祭礼蒙山的典礼,后来,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庙宇,叫做谒蒙祠,这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上所说的 “ 蒙祠 ” 。
从万寿宫起步,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走约二里,有一小河,河上有断桥,桥头石碑上刻着 “ 迎仙桥 ” 三个大字,相传朝气隆皇帝就是跨过此桥登上龟蒙顶的。
从迎仙桥上行三里到桃花峪。传说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就是在这里跟鬼谷子学习军事的,鬼谷子见孙膑为人忠厚,办事牢靠,曾让他在此处看管过桃园。穿越桃花峪,过了红门,就到了行宫。这里避风向阳,幽静雅致。踏着石阶,步上平台,平台上有行宫庙宇。出了行宫往上走,山势越来越陡峭,使人一步三喘,名回马岭,因为无论多矫健的马,到此也必须折回。登上回马岭行不多远,便听得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只见前面一块黑黝黝的巨石,象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挡住去路,这就是有名的黑风口。丫在黑风口北望,通过一道山豁可看到下面的万丈深谷。再向上经过小风门、大风门等隘口,脚下的山径就完全掩盖在松柏荒草之中了。拨开荒草,走出地形复杂的十八拐,令人豁然开朗的南天门便呈现在眼前。南天门上面的九龙宫观音殿,是一幢五间房的石头庙,石墙、石柱、石梁、石檩,连屋顶也是石板铺的。
过了南天门,涉过一道山溪,再爬上一段陡坡,就登上峰顶了。峰顶的形状酷似一只正在爬行的大龟,龟蒙顶即由此得名。站在峰顶放眼四望,沂蒙山川尽收眼底。西北方向隐约可见的是徂徕山;向东看去,孟良崮清晰可辨;南面是秀峰高耸的抱犊崮;北面是沂山、鲁山。
正因为蒙山风光幽美,景色迷人,自古以来不知吸引了多少骚人墨客到此游览。孔子登临之事尽人皆知,东汉学者蔡邕曾在此留下足迹。
745年初秋,唐代两位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兖州相遇,二人携手同行,共游蒙山,并拜访了隐居在这里的董炼师和范十。优美凝翠的山色,欣逢李白的喜悦,使杜甫诗兴大发,挥笔直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下山之后,来到兰陵小镇的一个酒作坊。李白在这里留下了最早的酒业广告: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唐朝诗人萧颖士也曾来游蒙山,他的《蒙山作》一诗,描绘了所见的蒙山景物:
东蒙镇海沂,合沓余百里。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
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微明绿林际,杳筿丹洞里。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归。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
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势。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
看来,若不是家中盼着他读书做官,他就要住下来不走了。你看,他连在山中看门的童子都羡慕呢!
宋代曾在山东做过密州(今诸城县)太守的苏轼,也留下了吟咏蒙山的诗篇,如 “ 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 , “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菽水看烧丹 ” 。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也在蒙山脚下建造行宫,驻跸游玩,登高赋诗。
出生于沂蒙山下的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并称 “ 五贤 ” ,乾隆皇帝为 “ 五贤祠 ” 题诗曰:
孝能竭亲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卿。
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乾隆手下的大才子纪晓岚南巡时,从泰安进入沂蒙山区,经过了蒙阴、沂水、临沂、郯城,然后进入江苏。他的《蒙阴》一诗写道:
路入颛臾故壤中,乱山重叠认东蒙。
逸人旧宅休重问,杜老诗笺有放翁。
经沂水时,他又写了《沂水》一诗:
饮马临沂水,沂水流不息。
行人疏地理,每寻曾点迹。
剽剟庄老谈,支离增训释。
春风咏浴意,三子且难测。
纵使游其间,微契吾安识。
况乃名偶同,何事强缘饰。
颇闻万巨艘,转运资其力。
大矣川后灵,神功无旷职。
疏浚良有程,源流非易悉。
愿告守土臣,儒者求其实。
与井冈山、大别山等山区一样,沂蒙山也是革命老区。现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旧址、 *** 中央山东分局旧址、抗大一分校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南北岱崮保卫战遗址和鲁南烈士陵园等。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同志在指挥莱芜战役后,写了《如梦令·临沂蒙 *** 中》:
临沂蒙阴新泰,
路转峰回石怪。
一片好风光,
七十二崮堪爱。
堪爱,堪爱,
蒋贼进攻必败。
接着,他又指挥了孟良崮战役。现在的孟良崮下有 “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 ,崮顶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明朝乔宇写的《游沂山记》,是流传至今的著名游记之一,大意如下:
六月癸巳日黎明时分,出了蒙阴县城。雾大起,笼罩了群山,充盈了深谷,雾好象不愿散开,什么也看不清楚。突然看见两道彩虹架在深涧之上,弘治戊申年(1488年)六月,我曾在榆社山中见过,连这里的是两次见到了。多亏有雾,又见此景。向北渡过沂水,住宿在沂水县城。
甲午日,(第二天了)。绕着北面的山冈走。远远地望见沂山,以险峻的姿态盘踞在那里,高峻地突现在群峰之上。这才知道沂山又称东泰山,是有来由的。并且记载在《周礼·职方》中,作为青州的主山,在夏、商、周三代时就已有名,因此从汉武帝以官祠祭沂山后,至今还分别列于各祀典中。未时,经过穆陵关(在沂水县北一百里的大砚山上)。穆陵关在大岘山上,传说齐桓公所说的: “ 召公赐我先君的疆界,南到穆陵关。 ” 就是此地。又是刘宋时武帝刘裕讨伐南燕越过的地方,巍峨的城墙,高高的墙垛,蜿蜒如带,雄伟地耸峙着。沿关向北十里,参政宁惟臣前来迎接。转向西到达东镇庙,住宿在庙中的斋房里。
乙未(第三天),学习祭祀的礼仪,吃斋戒荤,沐浴洁净身体(作祭祀的准备)。
丙申拂晓(第四天),斋沐祭祀等事都结束了,天也明了。只见沂山上被霞光的彩色映照,霞光流动,绚丽多彩,是十分奇异又很值得玩赏的景象。稍过一会儿,天立刻又阴了。云气穿透坚土而雨,雨才急急地下起来了。期盼着饭后去游览百丈岩,忽然明亮地出现了阳光。向庙西面的山走了十五里,渡过涧水,踏过石砾,用肩顶开荆棘,以脚踩倒草莽,就这样进了山。不时地听到林间传来鸟儿的清鸣声,料想声音是有奇羽的异鸟发出的,但因繁茂的草木荫蔽着,所以看不见它们。到了岩下,峻峭的岩石高达百丈,宽广几十丈,瀑布泉从当中流下来,弯弯曲曲地向下流动就象一条玉龙,旋流奔腾迅疾,轰如响雷;又象飞雨从空中倒下来,溅出的水沫从四面落下。在泉石上沾湿青苔,滋润藤萝,在岩下汇成澄碧的水潭,方圆十几丈。潭中也有大石,颜色都是青绿色,令人喜爱。我坐在百丈岩下,派随从汲取泉水煮阳羡茶来喝,甜美清香,一直沁入肺腑。又选择了可以写大字的两块岩石,在泉南面的一块,高两丈左右;在泉北面的一块,高一丈左右。就伐木作成梯子,我就登上梯子去写,宁惟臣在下面看着我,很为我担心。我在南面的石上写了 “ 瀑布泉 ” ,在北面的石上写了 “ 百丈岩 ” 。在潭边也选了两块岩石,分别写了 “ 飞虹 ” 和 “ 流电 ” 。写完后,宁惟臣捧酒在潭上敬我,我坐在潭边石上,仰头面对飞泉,觉得象是生活在人世之外。因此慨叹从古至今喜欢游览的人,只知道庐山开元寺(可能是开先寺)有个瀑布泉罢了,而这里的泉也是瀑布,并且出自青州的东面主山,却泯没而无人知道。大概是地处偏僻而又幽深的林间,人迹罕至,所以才华出众之士,没有偶然的机会遇到呢?还是大自然珍惜它的秘密,不想披露,要等待时机再显现呢?
但是天下大致相同的事物,显赫或隐没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又岂只这一个瀑布泉呢?
泉水出山成为三条河:一条是沭河,出山以后,流经沂水县,向东北到莒县,流入沂州府;又从江苏入黄海。一条是汶河,从山的东麓流出,向东南流入安丘;一条是氵弥水,从沂山西麓流出,一名巨洋水,《国语》上叫它具水,袁宏(今河南太康县人)叫它巨昧,王韶之(临沂人),认为是巨篾,向东北流经益都、寿光,流入海中,就是这个瀑布泉的水。
现在的沂蒙山,并不象乔宇说的那样因偏僻而风景不能显现于世了。现在交通便利了,“村村通”公路工程即将完工。这里正在进行旅游开发,沂蒙旅游区正在显现,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
孟良崮上已有盘山公路,平邑县的蒙山旅游区,夏日有瀑布狂涛。平日山涧溪水长流。峭壁上有竖梯栏杆。山间松柏蔽日,中间又杂以灌木荆棘。山虽陡险,有树可攀。公路直通山根,山顶绿树间的红瓦处就是宾馆,乃避暑胜地。从东面登龟蒙顶可乘汽车而上,从西面上去虽是羊肠小道,却能看到许多名胜古迹。费县境内,苍松翠柏之中的 “ 指动石 ” 已成为一大自然景观;如今又发现了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方城“熔洞”——金**石墁的大峡谷。
沂蒙六姐妹的剧情简介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张灵甫简介(74师张灵甫简介)主要经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张灵甫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74师张灵甫简介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抗日名将张灵甫简介。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终年44岁。
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吗
1、当然是了;
2、简介如下: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名钟麟,字灵甫,以字行,陕西省西安市城郊东大村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将。曾四次参与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后因杀妻获罪,被允许在抗战中“戴罪立功”,参与淞沪会战、南昌会战、常德会战等,立下战功。
3、详解:
张灵甫将军是一个军人。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部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和胜仗,多次负伤。作为许多中国当代新人,可能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一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张灵甫将军在此之前的其他生平事迹,尤其是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参与的许多和日寇军队正面进行的恶仗和硬仗却知之甚少。张灵甫所在的74军在解放战争前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
我们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昭告中国的后人们,使他们对于发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只以意识形态和个人成败论英雄,能够从历史的高度上客观、全面地评价张灵甫将军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一生所为,方不失为偏颇。“兴起于军旅,而死于行伍,此为天经地义之事。”可谓张灵甫一生命运的概括。
张灵甫简介
张灵浦(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阵亡,终年45岁。
张灵浦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抗日英雄,又是一位肄业于北大、多才多艺的才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书法更是一绝。曾从一本“武陵藏珍”的书中,见到过张灵甫将军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题赠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遗集”,字体“雄豪婉丽,冲淡清奇”。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将。从外形上看:身材挺拔,气宇轩昂,目光犀利,透着军人的果敢、英气、冷峻......
张灵浦可谓是国军中少有之悍将,抗日功臣!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衢州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会战,歼敌无数。在万家岭战役中与日寇血战五天五夜,配合主力部队几乎全歼日本一个师团,他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张灵甫的简介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先后就读于北大、黄埔四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人品、武德俱佳,为人正直,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阵亡,终年44岁。
张灵浦简介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陕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龄引荐下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了驱许(崇智)斗争,分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任职。
由于常年作战在外,身为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张灵甫怀疑妻子有背叛行为,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
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将名"钟麟"与字号"灵甫"颠倒,改“张钟麟”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
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武汉会战中,薛岳指挥第九战区军队以反八字阵诱敌深入,在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日军顽抗夺取制高点张古峰,战局极为危险,张灵甫主动请缨,率敢死队,夜晚抄小道,拼死夺回张古峰,腿部受重伤.
1943年常德之战中,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74军57师,作战异常凶猛,迫使日军占领常德城当日即退出,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不久以后,在74军军长争夺中失利,仅为副军长兼58师师长。1944年5月开始的长衡会战中,受上级保存实力的影响,未建战功,且被调至陆军大学学习。
1945年4月芷江保卫战中,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血战获胜,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升任74军中将军长。
张灵甫在抗战中屡立战功,被网上评为国军抗战十大名将(见新浪论坛).
1947年5月14日,张灵甫率74师,孤军冒进进攻坦埠,被陈粟调集华野1纵(叶飞)、4纵(陶勇)、6纵(王必成)、8纵(王建安)、9纵(许世友)五个主力纵队包围。74师最终被击垮,全军覆灭,张灵甫自杀,结束了一生的军旅生涯,此即孟良崮战役。
1945年2月授陆军中将军衔。整编后任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战死孟良崮,终年44岁。
灵甫出世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乡大东村的一户农家。家境不错的张父将张灵甫送入私塾,10岁的灵甫进入小学。后考入长安中学。在西安的时候,青年张灵甫为文庙的碑帖所吸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文庙临摹碑帖,聚精会神经常忘记吃饭。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书法展,观者如云。此事被陕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说。于右任曾东渡日本留学,参加过同盟会,1922年,回西安出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贼军西北第一路总司令。他的书法誉满天下,于是很想看看张灵甫的本领。当时的张灵甫挥毫落笔,连写5个条幅。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张灵甫爱好历史,喜欢一同谈古道今,指点江山。1923年毕业后,他回家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张灵甫不甘身处穷乡僻壤,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1926年,热切投身革命的张灵甫采纳家了广州黄埔军校在郑州的秘密招生,并被录取。同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
1927年3月8日,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上,张灵甫、胡琏、林彪、刘志丹、袁国平、李弥、文强、唐生明等日后中国大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们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马生涯。
血战日寇
张灵甫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常年作战在外,身为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张灵甫怀疑妻子不轨,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但由于他书法出众,所以反而这段时间反而润笔颇多,南京街头张灵甫书写的招牌店名多如牛毛。但从此也看出张灵甫暴躁、多疑的性格。
张灵甫的转机在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更名“张宗灵”为“张灵甫”。
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移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很快提升旅长。旅下辖团,实为师长。荣获四等云麾勋章、三等宝鼎勋章。1939年3月,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不久的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灵甫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送外号“跛腿将军”。
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分别放在东北和华东战场,而五大主力中,74师首屈一指,被认为是第一等主力中的第一个主力。而74师师长,便是“杀身成仁”的张灵甫。抗战期间,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团长而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孟良崮战役,中共“解放军”共动用9个纵队,用5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打援和阻击敌人.经过3天3夜的浴血奋战,全歼整74师32000余人.“常胜军”覆灭以及“常胜将军”丧身的噩耗,像晴天霹雳震撼了国民党统治中心。蒋介石更是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的张灵甫在玄武湖畔树碑,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与张灵甫死后被“嘉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鲁中“剿共”总指挥汤恩伯被撤职。此役对蒋介石集团震动之大,可见一斑
张灵甫的个人简历
1.从国内目前的主流历史观来看,注意是主流,亦即官方,张灵甫张匪无疑是一个罪人。他最大的罪过便是率领整编七十四师在“解放战争”初期将陈毅、粟裕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打得望风而逃。短短数月,七十四师连克淮安、淮阴、涟水等数城,苏皖解放区丧失殆尽,陈粟被迫率部败走山东。在旋即到来的孟良崮战役中,借助郭汝瑰(国民党国防部中将作战厅长)和刘斐(国军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厅长)两名“潜入敌人内部的同志”提供的情报,陈粟集中了五倍于七十四师的兵力,最终将其歼灭。张匪宁死不降,以身殉国(冥顽不灵,反动到底,终被击毙)。故此,反动军官张灵甫乃罪人无疑。
2.以曰本旧军人方面的历史观来看,张灵甫将军是一个令他们又恨又怕的对手。抗战初期,74军(整编七十四师前身)建军上海,在俞济时和王耀武的率领下,成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抗日铁军。张灵甫凭借战功,在该军历任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直至军长。在与曰军抗衡的卫国战争中,张灵甫和74军胜多败少,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跃成为国军五大王牌之一。上海、江西德安、江西南昌、湖南常德、湘西雪峰山,都曾经是74军和张灵甫杀敌的战场。曰军数度欲置74军和张灵甫于死地而未果,这支抗日铁军后来竟被同胞消灭,岂不令曰军抚掌大笑?
3.从我本人,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观点来看,张灵甫将军是一位值得现代人大书特书的民族英雄。张灵甫热血书生,投笔从戎,历经磨练,终成抗日先锋,一代名将。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人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他忠于革命忠于党,以生命实践了他在黄埔军校许下的诺言。自将军殉国后至今已有61年,由于党派意识浓厚的官方宣传,张灵甫一直被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尤其是孟良崮一战中的失败大书特书,对其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胜利则避而不提。这不是历史事实,这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对一位抗日英雄的羞辱和玷污!不论张灵甫在国内两个党派的战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仅凭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他就值得所有热爱中国的中国人所崇敬,所缅怀。
可喜的是,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74军和张灵甫将军在抗战中的史料被国内历史学界和媒体多次提到,原有的宣传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反思。国人至此方知,原来张灵甫也曾是抗日英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应该有他的名字。随着国人的逐渐清醒,愚民教育下张灵甫的反面形象会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张灵甫,这个伟大的名字必将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孟良崮联系电话是多少
孟良崮****:0539-8301877
孟良崮景点简介:
孟良崮战役纪念地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将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孟良崮战役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良崮地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建孟良崮战役纪念碑,耸立于大崮顶之巅的白色碑身,高20米,分外引人注目。
1984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在山上修建的纪念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园内,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
孟良崮旅游区的景区简介
孟良崮旅游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1947年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役使孟良崮名扬海内外。 孟良崮地处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平均海拔400米左右,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是当地对于顶平坡陡的方山地形之俗称,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孟良崮虽系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但其山体不同于其他石灰岩山峰,而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巨石裸露于山体上部,相互依撑,构成天然石棚。顶部虽无峭壁,但山势险峻。
好了,今天关于“历史上孟良崮战役简介”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历史上孟良崮战役简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