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贝勒、郡王、贝子、世子、阿哥都有什么区别?(阿哥和贝勒的具体区别)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只有清朝才这么叫么? 其他朝代又是怎样? 解析: 你所提到的这些称呼当中除了“世子”之外,其余的...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阿哥,贝子,贝勒有什么区别”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亲王、贝勒、郡王、贝子、世子、阿哥都有什么区别?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只有清朝才这么叫么?
其他朝代又是怎样?
解析:
你所提到的这些称呼当中除了“世子”之外,其余的都是清朝特有的封号。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只不过品级不同。
一般来说,亲王都是皇帝的兄弟。
亲王的儿子称贝勒。
贝勒的儿子称贝子。
阿哥则特指皇帝的儿子。
世子的称谓自西周开始流行,指的是各诸侯国的继承人。注意,并不一定是哪个在位诸侯的儿子,只要是他指定的继承人,就可以成为世子。
王爷,阿哥,贝勒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一、爵位不同
王爷有王爵封号;阿哥无爵位;贝勒宗室封爵第三级,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具体情况。
贝勒一般没有什么实权。
二、出身不同
王爷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阿哥多指清代没有成年的皇子,出身宗室。
贝勒属于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
三、服饰不同
王爷的服饰有专门的规制;阿哥无固定服饰;贝勒的服饰规格低于王爷。
扩展资料
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四等级即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和硕意为:一方,那么和硕亲王是王爷等级中最高的一等。
清朝封爵方式有两种:一是因军功受封,为功封;一种因皇帝之后而受封,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袭前人的爵位时要降一级,降至最后一个等级再袭。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俗称: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百度百科-王爷 (中国封建时代封号)
百度百科-阿哥
百度百科-多罗贝勒
贝勒贝子公主格格阿哥,阿哥,贝勒,贝子,公主,郡主,格格是怎样
阿哥,贝勒,贝子,公主,郡主,格格是怎样身份的人?
"格格"为满语音译,大约相当于"**",不过此名称平民百姓不能用,它仅限于对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 称固伦格格;亲王女儿封为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女儿封为县主, 贝勒女儿封郡君,都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称格格.电视连续剧《还 珠格格》的名称,有杜撰之嫌.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阿哥"也是满语音译,其意为"哥哥",它有两个义项.一是 清代满族宫廷称皇子,可按排行称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 旗人的贵族称儿子,此处尤须注意"阿"读四声,"哥"读轻声. 贝勒,贝子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例如正黄旗就不单是爱新觉罗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多罗是指 *** 的乡。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见上表。“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亲王、贝勒、郡王、贝子、世子、阿哥都有什么区别?1、世子是历代对诸侯储君的称呼,出现较早,阿哥是对皇室皇子的称呼,亲王、贝勒、郡王、贝子是清朝特有的爵位。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将军、
以上这些都是清朝的皇子的爵位。阿哥是皇子没有被封号之前的称呼。
2、列爵九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大将军。
3、王爵分俩种:一种是世袭罔替,也叫铁帽子王。另一种叫降(jiang)王
世袭罔替只要不被废除后面的子孙继承都是亲王的爵位。
降王是每一次被继承都会降一个等级,比如是亲王: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位置就会被降到郡王,到孙子继承的时候会被降到贝勒,曾孙继承会被降到贝子,重孙继承被降到将军,以此类推。
王爵还分功封和恩封。权利个地位有较大的悬殊
4、世子不是清朝独有,周朝时期就有了,当时周天子的继承人称之为世子或者太子,混用不清。直到三国曹魏代汉,规定了王爵之嗣称之为世子,由此形成了定制。
扩展资料
王太子。开始的时候世子只是个称谓,儿子都是世子,后来,演变成封号,也就是后来说的储君(国本),一般为嫡长子。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贵族等级是大部分封建制度国家大略区分贵族爵位的方式,例如在1912年清朝灭亡前的贵族分级。其称谓、财产、以及特权是经由世袭的方式所维持与延续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爵位(汉语词汇)_百度百科
阿哥,贝子,贝勒有什么区别1、意义不同
阿哥:阿哥是一个满族俗语,即对兄长子辈的互称,清代没有成年的皇子,也指对年纪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亲热的称呼,尤其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未婚女子对自己异性朋友的称呼。
贝子: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是清朝建国后的宗室爵位名。
贝勒:贝勒爷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为世袭,与口语老爷不便比较 。贝勒爷,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
2、地位不同
阿哥:阿哥是清代没有成年的皇子,在三者中地位最高。
贝子: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而高于奉恩镇国公。三者中地位最低。
贝勒: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爷为第三级,高于贝子的第四级,三者中地位第二。
3、父亲地位不同
阿哥:皇帝的儿子称为阿哥。
贝子:贝勒的儿子称为贝子。
贝勒:亲王的儿子称为贝勒。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本质不同
阿哥指清代皇帝的儿子,没有成年的皇子,不是爵位,只是一个称谓。
而贝勒、贝子都是满清皇室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共分为十二级,它们依次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在满清时期,一位阿哥在成年后,可以被封为贝勒、贝子、郡王、亲王等。
2、地位不同
阿哥的地位高于贝勒,贝勒的地位高于贝子。因为阿哥没有爵位,所以理论上来说阿哥的地位并不高,但是阿哥是皇帝的儿子,身份还是非常尊贵的,尤其是在乾隆当了皇帝之后,阿哥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
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宗室封爵第三级。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
3、待遇不同
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补服为前后两团正蟒。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补服为前后两团行蟒。
百度百科-多罗贝勒
百度百科-固山贝子
阿哥和贝勒的具体区别
阿哥"也是满语音译,其意为"哥哥",它有两个义项.一是 清代满族宫廷称皇子,可按排行称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 旗人的贵族称儿子,此处尤须注意"阿"读四声,"哥"读轻声.
贝勒,贝子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例如正黄旗就不单是爱新觉罗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
阿哥是皇帝的儿子,如:大阿哥,二阿哥;贝勒有些是皇帝的其他儿子,因有功做上旗主(8旗贝勒。当然,也有亲王的儿子,阿哥的亲戚。贝勒还有些是功大的大臣,不单是爱新觉罗。
好了,今天关于“阿哥,贝子,贝勒有什么区别”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阿哥,贝子,贝勒有什么区别”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