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四书五经》是指的哪四书、哪五经?(四书五经,是那四书,那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以下哪个是唐代学子的 毕业宴会 quot 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以下哪个是唐代学子的 毕业宴会 quot 的话题吧。

《四书五经》是指的哪四书、哪五经?(四书五经,是那四书,那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的哪四书、哪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六艺。《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

简介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简介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 《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易经》

《易经》分为三部,其中夏朝的《易经》叫做《连山》,商朝的《易经》叫做《归藏》,而另一部则由周文王写为《周易》。前两部是占卜之书。第三部则是周文王利用他自己多变的人生经历写为八个代表命运的卦象----八卦。八卦互变为六十四卦----古人相传是伏羲所制。

《春秋》

《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以下哪个是唐代学子的毕业宴会?

曲江宴。

除了官方操办的“散伙饭”,“毕业生”们自己也会筹办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胜。曲江宴更贴近现代的散伙饭,吃完这顿,学子们就各奔东西了。故曲江宴也称“离会”,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在曲江宴后感慨:“日午离筵到夕阳,明朝秦地与吴乡。”

曲江宴的历史背景:

唐代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之前,上巳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这种游宴,皇帝亲自参加,与宴者也经皇帝“钦点”。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及与宴者一边观赏曲江边的天光水色,一边品尝宫廷御宴美味佳肴。曲江游宴种类繁多,情趣各异。

其中以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最隆重,在历史上的影响最深。考中进士既然是这样的一件大事,自然是要庆祝一番的,庆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会,亦即曲江宴。

因为宴会往往是在关试后才举行,所以又叫“关宴”;因举行宴会的地点一般都设在杏园曲江岸边的亭子中,所以也叫“杏园宴”。

以后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吟诵诗作的“诗会”,按照古人“曲水流殇”的习俗,置酒杯于流水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由众人对诗进行评比,称为“曲江流饮”。 至唐僖宗时,也在曲江宴中设“樱桃宴”专门来庆祝新进士及第。

谁帮我想25个易写错的字

拟: nǐ 起草;例:拟了一个信稿。想要作;例:拟于下月赴沪。模仿:例:比拟。不读yǐ。“拟”的繁体字是“”,也有人按半边误读为yí。

歼: jiān 杀光,消灭尽。例:歼灭战,痛歼敌军。不读qiān。

诣: yì 达到。“造诣”是指学识达到的程度,如称赞一个人的学识高深,说

“造诣很深”“颇有造诣”。不读zhǐ。

庖: páo 厨房。“庖人”指厨师。“越俎代庖”是说正在行祭礼的人,走离祭祀的地方去替厨师准备祭祀品(俎音zǔ,是古代的祭器)。比喻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不读bāo。

苫: shān遮盖。例:苫布,就是遮雨的大幅厚布。修建房屋时房顶用草、泥盖抹,也 叫“苫背”。不读zhàn。

枢: shū 门轴。“中枢”“枢纽”都指事物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部位。不读qū。

恪: kè 小心谨慎。例:恪守成法,恪遵规章。过去有kè和què两读,现在规定读前一个。不读gè,或按“格”类推认读为gé。

迸: bèng 爆开。例:迸裂,火花乱迸。不读bìng。

玷: diàn 白玉上的污点。“玷污”“玷辱”都是说使人或东西失了体面,不光彩。不读zhān。

茸: róng 小草刚刚生出来的柔软的样子。例:浅草茸茸。“鹿茸”是初生的带细毛的鹿角,是一种贵重的药品。不读ěr。

骈: pián 并列的,成双成对的。例:骈体文(文章句子都是排比整齐的)。不读bìng。

陌: mò 道路。例:田间阡陌交通。“阡”和“陌”指纵横的小路。“陌生”就是生疏、没有见过的。不读bǎi。

绚: xuàn 有文彩的样子。“绚烂”就是彩色光艳。不读xún。

莠: yǒu “莠”本来是貌似稻禾的狗尾草,常用来比方坏人;例:良莠不齐。不读xiù。

脍: kuài 肉片或肉丝。“脍炙人口”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词。“脍”和“炙”都是好吃的东西,比喻适合人们的口味。不读huì。

淙: cóng “淙淙”是流水的声音。不读zōng。

淀: diàn 湖泊。例:白洋淀。又是“沉淀”的“淀”。不读dìng。

涮: shuàn 用水冲洗。例:用水把瓶子涮一下。北京有一种著名的食品“涮羊肉”,就是自己在火锅里煮羊肉片,稍微一涮就捞出来吃,滋味异常鲜美。不读shuā。许多人都把“涮羊肉”的“涮”字读错了。

涸: hé “干涸”就是水干了。“涸辙之鱼”是说在干的车辙里的鱼,比喻在困苦中等待救援的意思。不读gù。

掮: qián用肩扛。例:掮起大旗。“掮客”是旧社会的商业中间人,现在也用“政治掮客”来嘲讽反动的政客。不读jiān。

捺: nà 压下,忍耐。例:按捺,捺着性子。又指汉字的笔画“丶”。不读nài。

酗: xù 喝醉了酒胡闹。例:酗酒滋事。不读xiōng。

偿: cháng 例:偿还,赔偿,得不偿失,如愿以偿。不读shǎng。这个误读是由繁体字“”而来的,现在按简化字的偏旁读“尝”是正确的。

绽: zhàn 裂开。例:破绽,皮开肉绽,鞋开了绽。不读dìng。

滞: zhì 堵塞住,不能顺利地流动。例:停滞,滞留,滞碍。不读dài。

惬: qiè “惬意”就是满意,“难惬人意”是不能令人满意。不读jiā或jiá。

愎: bì 倔强,不听人劝。例:刚愎自用。不读fù。

晷: guǐ日影。例:日无暇晷(很忙,一天里没有一会儿空闲)。“日晷”是一种古代借日影看时间的工具。不读jiù,也有人误读成guī。

喟: kuì 叹气。例:喟然长叹。不读wèi。

掣: chè 拉,抽。例:牵掣,掣动,风驰电掣,掣肘(阻拦别人进行工作)。不读zhì。

滓: zǐ 沉淀的渣子。“渣滓”本指没有用的废物,也用来嘲讽人物。不读zǎi。

溯: sù 逆流而上。例:回溯(回想以前),推本溯源(寻求根源),都是比喻。不读shuò。

塑: sù 用泥土等制成人物形象。例:雕塑,塑造,塑像,木雕泥塑。“塑料”是一种化学物质。不读shuò,suò。

隘: ài 狭小。例:狭隘。险要的地方。例:关隘,要隘。不读yì。

韪: wěi 是,对。例: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读wéi。

畸: jī “畸形”是不正常的形状。不读qí。

稗: bài 稗子,一种像稻麦的野草,可以作饲料。“稗官野史”,“稗史”,(记载逸闻琐事的书)。古代设“稗官”,专搜集民间的议论。不读bēi。(或按“脾”“啤”类推误读为pí。)

愆: qiān 过失。例:罪。“期”就是错过规定的时期。不读yǎn。

赘: zhuì 多余的,没有用处的。例:累赘,繁赘,赘疣(小的瘤子,比方不需要的事物)。不读áo。

憧: chōng “憧憬”就是想象。例: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不读tóng。

麾: huī 指挥,又是旗子。旧时用“麾下”作为对武职官员的敬称。不读máo。

撑: chēng 支住,推开。例:撑船,撑竿跳,撑起伞来。也是支持和努力维持的意思。例:苦撑着这个局面。不读zhǎng。特别是“撑竿跳”,读错的人很多。

觑: qù 偷看。例:面面相觑。“小觑”就是轻视。不读xū。

箧: qiè 箱子、柜子之类的器具。“翻箱倒箧”是急躁地寻找东西。不读jiā,jiá。

镌: juān 雕刻。例:镌刻图章。不读jùn。(“隽”读jùn,是不平凡的意思;也读juàn,是肥美的意思)。

擎: qíng 托着,举着。例:力擎千斤,众擎易举(大家一齐用力,容易把事办成)。发动机也叫“引擎”(译音)。不读jìng。

瞠: chēng 直着眼睛看。例:瞠目结舌(吃惊时瞪着眼说不出话来的样子),瞠乎其后(干瞧着,赶不上人)。不读táng。

獭: tǎ 一种毛皮珍贵的小兽。例:水獭,旱獭。不读lài。

臀: tún “臀部”就是屁股。不读diàn。

瞥: piē “一瞥”就是大略一看。不读bì。

瞰: kàn 从高处往下看。例:鸟瞰,俯瞰。不读gǎn。

龋: qǔ “龋齿”就是虫牙。不读yǔ。

簇: cù 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团。例:花团锦簇,一丛一簇的奇花异草。“拥簇”是挤在一起的意思。不读zú。

懑: mèn 烦闷。例:“愤懑”。不读mǎn。

蹙: cù 缩聚。例:双眉紧蹙,蹙额。又是紧急的意思。例:蹙迫。不读qī。

蹴: cù 踢,踏。例:蹴球,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成功)。不读jiù。

霾: mái 空中下尘沙。例:阴霾的天气。不读lí。

伥: chāng “为虎作伥”是说甘心给坏人当走狗。“伥”指“伥鬼”,古时的迷信传说:人被老虎吃了,鬼魂还要为老虎服务,引诱人来给老虎吃,并且帮助老虎躲避猎人的伤害。和“张”“帐”“胀”等字同包含“长”。但不读zhāng,zhàng。

汲: jí 从河里或井里打水。例:新汲的凉水。和“吸”字同包含“及”,但不读xī。

怅: chàng 不高兴。例:惆(chóu绸)怅,怅惘(wǎng)。不读zhàng。

吭: háng 咽喉。例:引吭高歌(放开喉歌唱)。和“抗、炕”等字同包含“亢”,但不读kàng。“不吭声”的“吭”读kēng。

妪: yù 老妇人。唐代诗人白居易作诗,力求平浅,作成后念给老太太们听,她们能听懂了,这诗才算作成。人们赞美他的诗是“老妪能解”。和“呕”“鸥、欧”等字同包含“区”,但不读ǒu,ōu。

沮: jǔ “沮丧”形容失意时无精打采的样子。和“租、祖、阻、组、俎”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ū,zǔ。

怙: hù“怙恶不悛”是说作坏事而顽强地不改。“怙恶”是坚持为恶。和“姑、估、沽、咕”“牯”等字同包含“古”,但不读gū,gǔ。

诡: guǐ 虚伪欺诈,不诚实。例:诡计,诡辩,行踪诡秘。和“桅”“跪”“脆”等字同包含“危”,但不读wéi,guì,cuì。

劾: hé “弹劾”是检举官员的罪行和过失。和“刻”“颏”等字同包含“亥”,但不读kè,kē。

拂: fú 轻轻扫去,擦过。例:拂拭,春风拂面。“拂晓”是天快亮的时候。和“佛教”和“佛”字同包含“弗”,但不读fó。

枘: ruì “方枘圆凿”比方不相适应。枘是木器的榫头,凿是榫卯。和“纳、呐、衲”等字同包含“内”,但不读nà。

陉: xíng 山脉中断的地方。“井陉县”在河北省。和“茎、经”“径、胫”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īng,jìng。

迢: tiáo 远。例:千里迢迢,迢遥。和“超”“招、昭”等字同包含“召”,但不读chāo,zhāo。

咀: jǔ 咀嚼。和“祖、阻”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

呷: xiá 喝一点儿。例:呷了一口酒。和“押”字同包含“甲”,但不读yā。

刹: chà “一刹那”就是一会儿。和繁体字“”同包含“杀”,但不读shā。不少人读shà,可能是受了“一霎”的影响,这是由于词义相同而作出的错误推测。(但是“刹车”的“刹”应该读shā)

狙: jū 大猴子。“狙击”是突然袭击。和“祖、阻、组”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

恬: tián 心安。例:安恬,恬不知耻(心里安然,不觉得羞耻)。和“刮”“括”同包含“舌”,但不读guā,kuò。

袂: mèi 袖头。例:分袂(离别),联袂(手拉手)。和“决、诀”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ué。

阂: hé “隔阂”就是互不相通或不了解的意思。和“孩”同包含“亥”,但不读hái。

骁: xiāo 勇猛。例:骁将,骁勇。和“挠、铙”“娆、桡、饶”等字同包含“尧”,但不读náo,ráo。也不读yáo。

殄: tiǎn 消灭。“暴殄天物”是说糟踏东西。和“珍”“诊”同包含“”但不读zhēn,zhěn。

砭: biān 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例:痛下针砭(批评人、帮助人改过)寒风砭骨(刺骨)。和“泛”“贬”同包含“乏”,但不读fàn,biǎn。

峙: zhì 本来说山势的直立,“对峙”用来比喻双方互相抗拒,各不相下。和“持”字不同,不读chí。也不读chì。

胝: zhī “胼(pián)胝”是劳动后手脚上磨出来的茧子。和“抵、诋”等字同包含“氐”,但不读dǐ。

浸: jìn 放在水里泡。例:把药浸透,浸种。逐渐地。例:浸渐。和“侵”字同包含“”,但不读qīn。

悛: quān 悔改:例:怙恶不悛(坚持作坏事,不肯悔改),屡诫不悛(屡次告诫,并不悔改)。和“俊、浚、峻”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ùn。

谆: zhūn “谆谆”是形容告诫和嘱咐时恳切的样子。例:谆谆告诫,言者谆谆。和“醇、淳”等字同包含“享”,但不读chún。

疽: jū “痈疽”是一种毒疮;牲畜还能得“炭疽”病。和“阻、祖、组、俎”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

捕: bǔ 捉拿。例:捕鼠。和“浦、埔”等字同包含“甫”,但不读pǔ。

骋: chěng 快跑。例:驰骋,游目骋怀(游览的时候观看风景,心怀舒放)。和“聘”字同包含“”,但不读pìn。

哺: bǔ 吃,喂。例:哺乳,哺儿。和“浦、埔”等字同包含“甫”,但不读pǔ。

唆: suō “调唆”“唆使”都是鼓动别人作坏事。和“俊、浚、峻”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ùn。

赂: lù 用钱财买通别人。例:贿赂。和“洛、络、骆”等字同包含“各”,但不读luò。

胼: pián “胼胝”是劳动后手脚上磨出来的茧子。和繁体的“”同包含“并”,但不读bìng。

隼: sǔn 一种小的鹰。例:鹰隼。和“准”的繁体字“”相似。不少人因而错读成zhǔn。

惆: chóu “惆怅”是说心里不高兴。和“碉”“调”等同包含“周”,但不读diāo,tiáo。

谛: dì 意义。例:真谛,妙谛。和“啼、蹄”同包含“帝”,但不读tí。

谒: yè 拜见。例:拜谒,谒见。和“揭”“竭”“褐”“渴”等字同包含“曷”,但不读jiē,jié,hè,kě。

阐: chǎn 说明。例:阐明,阐述。是解释明白的意思。和“禅”字同包含“单”,但不读shàn。

逮: dǎi,dài 捉。单用时读dǎi,例:逮老鼠。复合词读dài,例:逮捕特务。和“棣”(“棠棣”,是一种果树)字同包含“隶”,但不读dì。(古诗文借“逮”为“棣”,也读dì,现在我们可以不必管它)。

厩: jiù 马棚。“厩肥”就是从牲口棚里清除出来的肥料。和“概、溉”等字同包含“既”,但不读gài。

堑: qiàn 壕沟。例:堑壕,天堑。和“暂、錾”同包含“斩”,但不读zàn。

唳: lì 鸟叫。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晋时苻坚被谢安、谢玄打败,听见风响、鹤叫,看见草木摇动,都以为是敌兵追来。后来用这两句话形容心虚的人自相惊扰。和“泪”的繁体字“”同包含“戾”,但不读lèi。

畦: qí 菜畦。小块田地的分区。和“蛙、哇”“娃”等字同包含“圭”,但不读wā,wá。

湛: zhàn 深。例:学识湛深。又是清澈的样子。例:河水清湛。和“堪”字同包含“甚”,但不读kān。

湍: tuān 江河的急流,也形容水流得急。例:急湍,湍急,湍流。和“喘”“端”同包含“”,但不读chuǎn,duān。

揠: yà 拔。例:揠苗助长(嫌庄稼长得慢,用手拔长;嘲讽急于见功效的人,白费了力气反而行不通。这个成语现在多改用“拔苗助长”了)。和“偃”“堰”等字同包含“”,但不读yǎn,yàn。

蒂: dì 花朵下的柄。例:并蒂莲。也用作人和地名的译音字。和“啼、蹄”等字同包含“帝”,但不读tí,或由tí变调错读为tì。

辊: gǔn 皮辊,是机器上滚筒状的机件。和“棍”字同包含“昆”,但不读gùn。

遏: è 阻挡。例:遏止,阻遏,响遏行云(描写歌声高昂,把云彩都挡住了)。和“褐”“喝”“揭”“竭”等字同包含“曷”,但不读hè,hē,jiē,jié。

喙: huì 嘴。例:不容置喙(不容人提意见)。和“缘”“椽”“篆”同包含“彖”,但不读yuán,chuán,zhuàn。

缔: dì 结成。例:缔结条约。“取缔”是限制的意思。和“蹄、啼”等字同包含“帝”,但不读tí,或由tí变调而错读为tì。

滇: diān 云南省的别称。和“填”“镇”“慎”等字同包含“真”,但不读tián,zhèn,shèn。

忾: kài 愤恨。“同仇敌忾”就是大家齐心合力对付共同仇恨的敌人。不读qì。

裸: luǒ 露出。例:裸体,赤裸裸。和“课、锞”同包含“果”,但不读kè。

痹: bì 小儿麻痹症,麻痹大意。异体字写作“”,和“脾、啤”等字同包含“卑”,因此容易推测而错读为pí。(右下边的“畀”读bì,是给予、交给的意思。例:畀以重任)

豢: huàn 饲养。例:豢养。和“拳、卷”等字同包含“”,但不读quán,juàn。

粳: jīng 粳米,一种不粘的稻米。和“梗、埂、哽”等字同包含“更”,但不读gěng。

蓦: mò 忽然。例:蓦地吃了一惊。和“暮、幕、墓、慕”等字同包含“莫”,

但不读mù。

嗔: chēn 怒。例:嗔怪,嗔怒。和“填”字同包含“真”,但不读tián。或按声旁“真”错读为zhēn。

龃: jǔ “龃龉”是说上下牙齿对不齐,常用来比方两人意见不合。和“祖、阻、组”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

歃: shà 喝。例:歃血为盟(古代定盟时,用牲畜的血沾一沾嘴,表示诚意)和“插”字同包含“”,但不读chā。

觥: gōng 用野牛角作的大酒杯。例:觥筹交错(形容宴会的盛大和欢乐气氛,觥是酒杯,筹是筷子)。和“恍、幌”“胱”等字同包含“光”,但不读huǎng,guāng。

韶: sháo 美好。例:韶光,韶华(指春天或青春的时光),韶秀(面貌美丽),韶山(地名,在湖南省)。和“招、昭”“苕、迢”“绍、邵”等字同包含“召”,但不读zhāo,tiáo,shào。

褛: lǚ “褴褛”指衣服破烂。和“楼、蝼”等字同包含“娄”,但不读lóu。

酿: niàng 酿酒,酝酿。“酿”的繁体字“”和“让”的繁体字“”同包含“襄”,不少人因而认读为ràng。

摹: mó 模仿。例:临摹字帖。和“暮、幕、慕”等字同包含“莫”,但不读mù。

龈: yín 齿龈就是牙根。和“根、跟”等字同包含“艮”,但不读gēn。

镂: lòu 雕刻。例:雕镂玲珑,铭心镂骨(感激之情永远记在心里)。和“缕”“楼”“搂”等字同包含“娄”,但不读lǚ,lóu,lǒu。

龉: yǔ “龃龉”指上下牙齿对不齐,也常用来说两人意见不合。和“梧”“牾”“悟”等字同包含“吾”,但不读wú,wǔ,wù。

膝: xī 膝盖。和“漆”字同包含“”,但不读qī。

皑: ái 皑皑,形容雪的白色。和“恺、铠、凯”等字同包含“岂”,但不读kǎi。

怂: sǒng “怂恿”是鼓动和劝说的意思。和“纵”字同包含“从”,但不读zòng。

踱: duó 踱来踱去,就是慢慢地走。和“渡、镀”等字同包含“度”,但不读dù。

懦: nuò 胆小怕事。例:怯懦,懦弱,懦夫。和“儒、孺、”等字同包含“需”,但不读rú。

擘: bò 拇指,“巨擘”指技艺高超的人。例:医学巨擘。“擘窠书”是书法中特大的字,写的时候要用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擘窠)抓笔来写。和“臂”字同包含“辟”,但不读bei或bì。

犷: guǎng “粗犷”就是粗野,常用来形容豪放的艺术风格。和“旷、邝”等字同包含“广”,但不读kuàng。

弋: yì 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文言文的“弋获”一词,是捕人的意思。“弋阳腔”是一种地方戏的唱腔,是由江西省弋阳县创始的。这个字比“戈”字少一撇。不读gē。

戍: shù 军队防守。例:卫戍。和“戎”字不同,和“戌”字也不同。“戎”读róng,“戌”读xū。“戌”字中间是一横。“戍”字左边是“人”,右边是 “戈”,人扛着戈,是防守的形象。“戌”字常见于历史上的纪年,如“戊(wù)戌政变”。过去人们的生辰年月习惯用“天干”“地支”来称说,所以大家对 “戌”字比对“戍”字熟悉,因此容易读错。

肓: huāng “病人膏肓”是说病势沉重,“膏肓”指心膈之间,和“盲”字不同。不读máng。

泠: líng “泠泠”是泉水或凉风的响声。和“冷”字不同。不读lěng。

券: quàn 古时的“券”如同现在的“合同”,是一种契据。现在的“券”,指一种票据,如“入场券”。和“卷”字不同。不读juàn。

恃: shì 依赖,倚靠。例:有恃无恐(有所倚仗,不害怕)。和“持”字不同。不读chí。

剌: là 本来是违背的意思,后来多用作译音字。例:阿剌伯数字,马尼剌(现在一般改用“拉”字),萨都剌(元代蒙古族大诗人)。古诗词里还用“剌剌”描写风声,用“泼剌”描写鱼跳动的声音。和“刺”字不同,左半边是“束”不是“”,不读cì。

柝: tuò 打更用的梆子。和“析”“拆”都不同。不读xī,chāi。

斫: zhuó 用刀斧砍。和“砍”字不同。不读kǎn。

栗: lì 栗子。例:火中取栗,战栗。和“票”字“粟”字不同,不读piào,sù。

荼: tú 一种苦味的野菜。“荼毒生灵”比方用苦菜的苦和蛇蝎的毒来残害人民。又指一种开白花的草,“如火如荼”这个成语里的“火”指红的,“荼”指白的,夸张颜色错杂,耀人眼目,本来描写军队的威风气势,也用来描写群众的浩大声势。和“茶”字不同。不读chá。

陡: dǒu 高起峭直。例:陡直,陡峭,山路很陡。又是忽然的意思。例:陡然,情况陡变。和“徒”字不同。不读tú。

祟: suì 旧时迷信的说法,指鬼怪带给人的灾祸,现在借用来说不正当和有害的事情或行动。例:个人主义作祟,鬼鬼祟祟。和“崇”字不同,不读chóng。

淅: xī “淅沥”是描写风雨的声音。和“浙”字不同。不读zhè。

悼: dào 悲伤。例:哀悼,追悼会,悼念。和“掉”字不同。不读diào。

赧: nǎn 因羞惭而脸红。例:赧然不语,赧颜相向,周朝末叶的统治者称“周赧王”。和“赦”字不同。不读shè。

菅: jiān 一种草本植物。“草菅人命”是说把人的生命轻视得像草那样。和“管”字不同,也不是“管”字的简化。不读guǎn。

萁: qí 豆类植物的茎。例:煮豆燃萁(烧豆的茎煮豆子,比喻自相残杀)。“箕”字不同。不读jī。

徙: xǐ 迁移。例:迁徙。和“徒”字不同。不读tú。

惴: zhuì 害怕,不放心。例:惴惴不安。和“揣”字不同。不读chuǎi。

棘: jí 长着许多刺的小树。例:荆棘。“棘手”是说事情不好办,像有刺一样,难下手。和“辣”字不同,不读là。

葺: qì 用草盖上。“修葺”指修理房屋。和“茸”字不同。不读róng。

隅: yú 边、角的地方。例:海隅(海边),街头巷隅。和“偶”字不同,不读ǒu。

僭: jiàn “僭越”指超越了本分,享用了不该享用的东西。和“潜”字不同。不读qián。“潜”的繁体是“”,形状很相近,所以容易读错。

戮: lù 杀害。例:杀戮,诛戮。“戮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意思。和“戳”字不同。不读chuō。“戳子”就是图章;用手指或棍棒触一下也叫“戳”。

罹: lí 遭受困难或不幸。例:罹难,罹祸。和“罗”的繁体字“”不同。不读luó。

赡: shàn 供给;供养。例:赡养父母。又是完备、丰足的意思。例:详赡,周赡。和“瞻”字不同。不读zhān。

羸: léi “羸弱”就是瘦弱。和“赢”字不同。不读yíng。

鏖: áo 激烈地战斗。例:鏖战,赤壁鏖兵。和“尘”的繁体字“”不同。不读chén。

簿: bù 本子,册子。例:帐簿,练习簿。和“薄”字不同。不读bó或bò。

纂: zuǎn 编辑。例:纂著,编纂。和“篡”字不同。不读cuàn。

秕: bǐ 不饱满的子实。

肄: yì 学习。例:肄业(指在校学习而没有毕业)。和“肆”字不同。“肆”读sì。例:肆行无忌(任意妄为,毫无顾忌),酒肆(酒店)。

补充一个:龟(jun)裂 jun读一声,不读龟(gui一声)裂

四书五经,是那四书,那五经

编辑本段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编辑本段目录

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五经中的“礼”,不是《礼记》,应当是《仪礼》(gjfsm))

2.4 《周易》

2.5 《春秋》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编辑本段四书

编辑本段简介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编辑本段《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编辑本段《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编辑本段《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编辑本段《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编辑本段五经

编辑本段简介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 《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编辑本段《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编辑本段《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编辑本段《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编辑本段《易经》

《易经》分为三部,其中夏朝的《易经》叫做《连山》,商朝的《易经》叫做《归藏》,而另一部则由周文王写为《周易》。前两部是占卜之书。第三部则是周文王利用他自己多变的人生经历写为八个代表命运的卦象----八卦。八卦互变为六十四卦----古人相传是伏羲所制。

编辑本段《春秋》

《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书五经》是指的哪四书、哪五经?(四书五经,是那四书,那五经)

好了,关于“以下哪个是唐代学子的 毕业宴会 quot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以下哪个是唐代学子的 毕业宴会 quot ”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