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名言告诉我们为人要忠厚要多读诗书(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 忠厚传家久出处)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三槐堂铭》里面的一句话。全文如下: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哪句名言告诉我们为人要忠厚要多读诗书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三槐堂铭》里面的一句话。全文如下: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忠厚传家久下一句是啥?
句意如下:
忠厚传家久: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指忠诚,厚道。
传家: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诗书:泛指书籍。此处指把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当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继世:继承先世。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说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宗法制度是它的社会基本结构,其人民安土重迁。中华民族安守故土,勤奋劳作,宗族亲和,协调团结,谦和包容。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宗族家庭的繁衍、传承。广立宗庙、宗祠、祠堂、家庙等追尊祖先,奉承祖宗、昭示后人,祈求祖宗护佑血脉久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是这种情感和愿望的表达。
如何做到家道久远?先人没有从神那里找褔佑,而反求诸己,认为必须立德、立言、立行,根源在于“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因此,把人的德行、品质作为根本。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总之,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
忠厚是长久之道。“忠厚”从词的本义上讲是忠诚厚道,《后汉书·刘虞公孙赞传论》中的“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就是这个意思。
“忠”的本意是尽心竭力、严肃认真、忠实、赤诚。“诚”的本意是真实不欺。《中庸》中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意思是:诚是上天显示赋予的道理,努力做到诚是为人的原则。诚就是选择善道,而且牢牢把握。
并且说,只有天地是至诚的,能够显现出它至善的本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只有效法天地,才能显现人善的本性(则能尽人之性)。“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趋吉避凶,能够长久。
因此,忠诚之道是长久之道。忠诚二字虽然并用,但二者也有区别。“忠”主要讲外施、成物、成事。“诚”主要指内在的本心。只有至诚,才能尽忠。
“厚”的本意是指山陵很厚或上下距离很大、物体的厚度,也指厚道、宽厚、笃实。《论语·学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坤》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字?与本联的“厚”字意义相近。
“忠厚传家久”有以下几层意义:
1、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劳任怨,只讲耕耘,不图回报,无为而为的态度。要象大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无所图,显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种奉献的美德。
2、忠厚就要做到宽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在世,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对犯错的人应该包容,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要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谓宽厚了。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立身处世长久。
3、忍辱负重能吃亏,是忠厚的另一种表现。老子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面对挫折、灾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不能委过于人,文过饰非。只有能忍辱负重,别人才能依恃,才能成为家族、家庭的栋梁。只有能吃亏,别人才能亲近,才能处世长久。
只有忠厚的人才会长久。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超明智,就能负载万物,悠远无穷。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只有忠诚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兴旺发达,长久不衰。正可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诗书为安身立命之要。“诗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诗经》、《书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等政治文学作品,而且还指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文化传统、情志等文化知识。
“诗书继世长”有以下几层意义:
1、诗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人生天地间,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这些技能知识的获得从纵向上说,要学习前人所得的技能;从横向上讲,要向不同的人学习。而这些学习必须具备文化、文字等工具。只有掌握生存的知识、技能,才能获得物质财富,才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延续后代。谚曰:“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都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不学习,就不可能获得好的生活资源、生活条件。没有物质保障,家族、家庭怎么会长久?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之将亡。”古人把学习文化作为家族、家庭长久、安身立命的重要条件,其意义也在这里。
2、知书才能达理。古人云:“胸有诗书人自华”,知书才能达理,才能文质彬彬,才能宽容大度,与人和谐相处,受人尊重,处世长久,才能得到他人、社会的帮助、福佑。
3、诗书能够开启心智,使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人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长久,象历史上的范蠡、张良等。而智慧的获得需要文化知识的获得和历练。知识并不等于智慧,但知识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其见微知著,探赜索引、沟深致远,才能使人趋吉避凶,才能是家族经久不衰。
4、知行合一,以获秋实。学习知识既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为了行道立人。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利世利人,才能为世楷模,才能长久。
5、诗书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提升审美情趣,达到家族、家庭的和睦与和谐,使家道久远。
综上所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德与智两个方面昭示了家道久远的内涵,成为家道、家训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忠厚传家久下一句怎么说
“忠厚传家久”下一句是“诗书继世长”。其源自宋朝苏轼《三槐堂铭》延伸出的一副楹联,意思是为人应当忠厚,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才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具有忠诚、厚道的品质的家族才能像诗和书那样在世间长久流传,经久不熄灭。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 忠厚传家久出处
1、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诗书继世长。
2、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一副对联,横批“修善修德”。
3、源自于苏轼的《三槐堂铭》,讲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王旦翻修故居时遂请苏轼作三槐堂铭,以此勉励后人、效仿先祖忠厚品行。
忠厚传家久下一句是什么
1、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一副对联,横批修善修德。源自于苏轼的《三槐堂铭》,讲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王旦翻修故居时遂请苏轼作三槐堂铭,以此勉励后人、效仿先祖忠厚品行。 2、忠厚传家久不是一句虚言,王氏作为官宦之家,世代为官清廉、忠厚,从王言、王彻、王祐、王旦、王巩等几代人做官都是清正廉洁、忠厚老实。比如,王祐劝杜重威效忠朝廷遭贬谪,却依旧写文章警示世人。
3、王氏虽然在为官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波折,但是秉持着忠厚的品性,依旧能代代为官,而且出过宰相,家风家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后辈当中更是人才辈出,都能宽厚待人、友爱笃实。王氏因宽厚、仁义、忠诚、善良传家,让子子孙孙在老槐树的隐蔽下修善修德。
4、忠厚传家久意思是意思是把忠实、厚道的品德世世代代传递下去,而诗书继世长的意思是把读书当作重要的事情做,那样可以让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总体来讲重心还是放在忠厚品质与学习上。
5、这两句话不仅在古代适用,现在我们做人也需要行得正坐得直,凡是要做到问心无愧,一些家族的优良品质和德行要继承。另外,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而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
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出自哪里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三槐堂铭》。
意思: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象诗和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长久。
字词解释:忠厚传家久: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三槐堂铭》首先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然后记叙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叙事议理,委婉多姿而又清丽顺畅。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全文由叙(序)和铭两部分组成。叙是记叙性文体,讲写这篇铭的由来;铭,是本文正体,实际是歌功颂德的四言诗。而该文的叙可分为三段。
“天未定”是“善不得善报,恶不得恶报”的代词,苏轼是认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苏轼的“一切都报”的思想在文章中就是: “天定”,天有道。苏轼认为:世上谈论天道的人,都不等天道按其客观规律行事时来研究它,就以为天道是虚无缥缈,不可探求的。善良的人因天无道不得善报而变得懒惰无所作为,邪恶的人因天无道不得恶报而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古代的大盗跖有长寿,古代的圣贤孔子、颜回却贫困而遭受厄运,这都是天道还没有按其客观规律行事的缘故。譬如松柏长在山林,在它们很弱小还是幼苗的时候,会被蓬蒿这类杂草遮掩围困,会遭受牛羊的践踏,等到松柏长大,经四季而长青,历千年而依然苍劲挺拔的原因,是因为天道已经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了。
文章由远而近、由道理而例证以后,就顺利地过渡到讲当今的人了。苏轼认为,像松柏的生长中当时不报、而后再报的现象一样,人的善恶之报在当世没有体现,而兑现在他子孙身上的事早就存在。他甚至认为,拿他自己的所见所闻来验证,这种天道的善有善报是确定无疑的。从而回答了文章开头的诘难。
这种回答因空洞而缺乏说服人的力量。所以下文就进入正题,用当今名臣王祜及其子孙的事来肯定天有道,从而高度赞颂王祜及其子孙的贤德。

好了,关于“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忠厚传家久的下一句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