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黄土高原的特征(黄土高原成因)

黄土高原的特征包括地理和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征、人文特征、环境问题等。一、黄土高原的地理和地貌特征1、地理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偏北,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

对于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黄土高原的特征(黄土高原成因)

黄土高原的特征

黄土高原的特征包括地理和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征、人文特征、环境问题等。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和地貌特征

1、地理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偏北,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覆盖了多个省份,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

2、地貌特征:地势高,黄土高原地处中国北方,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表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是由于长期的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导致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

二、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特征

1、气候特征:黄土高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以黄土为主,这种土壤肥力较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黄土高原的人文特征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耕作方式以旱作农业为主。黄土高原上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西的平遥古城等。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黄土高原风光。

四、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土壤贫瘠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水资源短缺也限制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分别是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

1、黄土塬。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

2、黄土墚。

黄土墚是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梁顶倾斜3度至5度或8度至10度者为斜梁。梁顶平坦者为平梁。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梁称为峁梁。平梁多分布在塬的外围,是黄土塬为沟谷分割生成,又称破碎塬。

3、黄土峁。

黄土峁是黄土受侵蚀后所呈现出来的驼峰和馒头状的地貌形态,其生成可由于继承了古地貌形态,或由于近代沟谷分割梁而成。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极少数是晚期黄土覆盖在古丘状高地上形成的。黄土峁可见于甘肃环县、永登等地。

黄土高原简介: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黄土高原具有什么特点?

1、千沟万壑,由于黄土疏松加上地表裸露,导致冲刷形成沟壑地貌。

2、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3、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4、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扩展资料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百度百科-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成因

这个高原的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导致的。

根据高三网资料显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气候干燥而寒冷,狂风肆虐,漫天飞扬的沙尘落到湖泊,沉入湖底。在时间的推移下,湖水变得越来越少,黄土被抬出水面,而渐渐形成高原。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黄土地貌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冬季风把西北内陆地区的沙尘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黄土高原是由于黄土的特性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黄土疏松,具有湿陷性,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夏季暴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形成了了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塬、梁、峁).

黄土高原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分布区,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侵蚀,现在已经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

1地质与地貌黄土高原在构造上可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为鄂尔多斯台地,西部属于祁连山褶皱带。高原上的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和六盘山把整个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由于长期侵蚀,高原上形成许多特有的地貌形态,如塬、梁、峁等。

2气候与水文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黄土高原的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洮河、祖厉河、清水河、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汾河、沁河等,河川径流不丰,季节变化大。大部分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的70~80%以上。

3土壤和植被黄土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缺乏。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

黄土高原地形特点

黄土高原地形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黄土高原的面积广阔,涵盖了中国北方多个省份,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黄土高原的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地势高低起伏,形成了广袤而复杂的地形地貌。

2、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在50-100米之间,黄土层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这些矿物质和有机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养分。因此,黄土高原的植被生长非常茂盛,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重要森林和草原地区。

3、黄土高原的黄土颜色呈现**或红**,因为黄土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吸收水分和保持土壤水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黄土高原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4、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包括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平坦的高原,周围则是一些山脉和丘陵。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历史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气候: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对地表的冲刷能力强。

2、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斜坡较多。

3、土壤: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4、植被:黄土高原覆盖率低,对地面的保护性差。

5、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6、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7、过度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8、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黄土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黄土高原

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黄土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黄土地貌的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有大面积的黄土塬,也有黄土梁和黄土峁等。

黄土高原长时间遭受流水的侵蚀作用,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对发展经济很不利。

黄土高原的特征(黄土高原成因)

今天关于“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