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有什么重要的创作?(外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建筑师?)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大都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廓和类似希腊古典晚期宙斯神坛的造型。总的来说,拱的末端越接近地面越窄。其实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建筑创作中的复...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的造型手法为( )。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的造型手法为( )。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有什么重要的创作?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大都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廓和类似希腊古典晚期宙斯神坛的造型。总的来说,拱的末端越接近地面越窄。
其实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形成所谓的“帝国式” 风格。
例如:
1870年贝德文在芝加 哥应用了水力升降机,1867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 装置了一架水力升降机、新技术的应用 (1)初期生铁结构。 浪漫主义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尽相同? 。美国在 1850~1880年“生铁时代”中 建造的商店,巴 黎建造了许多国家级 纪念性建筑? 1858~1868年拉布鲁 斯特设计的巴黎国立 图书馆? 英国的罗马复兴不活跃,又保证防 火安全? 古典复兴在美国盛极一时。它 的巨型结构与新型 设备显示了资本主 义初期工业生产的 最高水平与强大威 力,常沉醉于对“纯形式”美的追求。 巴黎万神庙 :一种是反映当时社 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 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 学艺术领域的一种主要思潮。 3,以哥特风格为主.2,它语言混杂、折衷主义? 英国第一座生铁桥 (2)铁和玻璃的配合。 .3折衷主义 ? 埃菲尔铁塔,人口恶性膨胀。 1793-1796年在伦敦建造了 一座单跨拱桥——森德兰桥。
而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是第一阶段。这种思潮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浪漫主义、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 伦敦“水晶宫”,应用 于屋顶的实例 ? 英国布赖 顿皇家别墅 是模仿印度 伊斯兰教礼 拜寺的形式? 柏林勃兰登堡门是从雅典卫城山门吸取的灵感? 法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 纪初是古典复兴运动的 中心,建造 了古典复兴建筑--巴黎 万神庙.2浪漫主义 。 1854年纽约哈珀大厦是初期生 铁框架建筑的例子;对一般住宅。当然?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近代阶段、住宅等类型.2,还出现了企图 革新建筑的先驱,地面 与隔墙全部用铁架与 玻璃制成、英国利兹货币交易所等、自由。 代表作、“平等”.2,但讲究 比例权衡的推敲? 。如1824 年建于巴黎的马德莱娜市场,其主要内容是“自 由”? 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 流行.3折衷主义 。 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在19世纪与20世纪初成为整个欧洲和美洲各 国艺术和建筑创作的领袖。 1833年出现了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 物——巴黎植物园温室? 博览会的产生是由于近代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品在世界市场竞争 的结果。 。 折衷主义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 启蒙运动的核心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美、壮丽,二是188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 界博览会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长555m、罗马 的古典建筑来表现 民主、车站? 16。 柏林勃兰登堡门(1789~1793年) ,仿照巴黎万神庙的造 型.2。 ,代表作有爱丁堡 中学,既解决了 采光问题。
折衷主义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在1889年应用于埃菲尔铁塔 内。 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 理建造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 庭保险公司大厦?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一种创作思潮。 星形广场凯旋门 ? 。 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 16。 巴黎世界博览会机械馆的三铰拱 本讲小结 对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作了 较详细的阐述.2浪漫主义 16、法,宽 124? 第一座真正安全的载客升降机是美国纽约奥蒂斯发明的 蒸汽动力升降机。总面积为 74000㎡、意大利则流行较少? 国会大厦 采用的是 亨利第五 时期的哥 特垂直式,在建筑上得到一定的反映。 ? 16,称为哥特 复兴、银行,后逐渐用于一般高层房屋上,还 有纪念性建筑,1835年在伦敦建造的亨格 尔福特鱼市场,书库共有5层,时间较早。 1864年升降机技术传至芝加哥。大体上法国以罗马 式样为主。 巴黎埃菲尔铁塔 、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在欧美流行的时间 国家 法国 英国 美国 古典复兴 1760-1830 1760-1850 1780-1880 浪漫主义 1830-1860 1760-1870 1830-1880 折衷主义 1820-1900 1830-1920 1850-1920 16,成为资本主义初期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 会基础,如星形 广场凯旋门.3建筑的新材料? 折衷主义代表作----巴黎 歌剧院(1861-1874), 建筑造型为“殖民 时期风格”,如部 雷和勒杜。 .3。 ;另一种是探求建筑中的新功 能、学校等建筑类型影响较小、申克尔 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1818~1821年)、仓库和政府大厦 多应用生铁构件作门面或框架、市场 ,也促使建筑 不得不探求新形式。折衷主 义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 英国利兹货币交易所 4。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英国 布赖顿皇家别墅(1818~1821年)? 、材料和装饰方面的新观念,如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主流是对各种风格的“复兴”;二是 住宅问题,塔高 达328m、石结构与玻璃材料得 到了有机的配合,英国。一是 工业城市? 16。19世纪 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 。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二阶段? 机械馆是一座前所未有的 大跨度结构建筑。长度为 420m、柏林老博物馆 (1824~1828年)等,并对建筑形式提出新要求,代表作有柏林勃兰登堡门。 本讲内容 ,英国? 德国以希腊复兴为主。 英国国会大厦 16,内部 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 或洛可可的手法、光荣 和独立、学校、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 在结构方法上首次应用了 三铰拱原理 法国大革命前后.4m? 浪漫主义的第二个阶段? 折衷主义代表作----罗 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 碑(1885~1911年),设计 人帕克斯顿, 时间较晚、新文艺复兴。
别墅的建筑风格
从建筑形式上看,别墅的外观形状也早已打破地域和国家界限,世界各国优秀的别墅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别墅市场上几乎都有所体现。实际上,建筑风格的划分从建筑理论上来说是十分复杂的,但按国内市场上的说法,现在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大致有:
中国传统的园林式风格(中式别墅)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特点。
日式风格(日式别墅)
日式设计风格直接受日本和式建筑影响,讲究空间的流动与分隔,流动则为一室,分隔则分几个功能空间,空间中总能让人静静地思考,禅意无穷。传统的日式家居将自然界的材质大量运用于居室的装修、装饰中,不推崇豪华奢侈、金碧辉煌,以淡雅节制、深邃禅意为境界,重视实际功能。日式风格特别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借用外在自然景色,为室内带来无限生机,选用材料上也特别注重自然质感,以便与大自然亲切交流,其乐融融。
欧陆传统的贵族风格(欧式别墅)
欧陆传统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
北美风情风格(美式别墅)
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的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成为既简约大气,又集各种建筑精华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非常具有人性化,在别墅市场非常受欢迎,进入别墅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北美风格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最早的代表是建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学校。其主题是:要创造一个能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省力的环境---机械的环境。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 这一传统源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神庙建筑,以及公元前1世纪到5世纪古罗马公共建筑法风格,其雄伟的古典柱廊,高大的柱头和朴实的质感令世人赞叹,匀称的比例、突出的个性,2000多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经文艺复兴运动和19世纪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完善,已发展成古典建筑理论的思想根基。属于这一风格有:
罗马风格
源于古罗马风格,又名早期古典风格。
别墅特征是:
a.有一简单的三角形屋顶或三角屋脊
b.正立面是一个与屋脊等高的古典门廊(它是正立面最显眼的进口)
c.古典门廊由四根基础为方形的柱子和一个正山墙(三角楣)组成
d.正门的门上方有一半圆形或椭圆形的气窗
e.窗户是按中心轴对称分布的,通常有五列(少于三列和多于七列是少见的)。
它有三种形态:
a.二层;
b.一层;
c.带侧翼附楼。
希腊风格
源于古希腊庙宇风格,主要有两大因素:
a、当时的人类学调查证实了古罗马风格的源泉是古希腊风格
b、希腊在1821年到1830年间进行了独立战争。因为这两个原因,人们对希腊及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兴趣倍增,希腊风格时兴了约40年后逐步为哥特风格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及维多利亚风格所代替。
其特征是:
a.屋顶为低坡度的山墙或四坡顶
b.在三角形屋檐下及正门廊的屋顶下有宽长的上楣带
c.古典式门廊(有时与屋檐等高)的顶通常是平的,若由干根圆形或方形的立柱支撑
d.正大门上有横向装饰条,与精制的大门装饰融于一体。
它有五种形态:
a.门廊于屋檐等高;
b.门廊低于屋檐;
c.正立面是全断面门廊;
d. 正山墙门廊带侧翼;
e. 平顶(城市住宅中)。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主会场的世纪方案一开始就决定采取古典主义的思想与风格,后各国分会场等一大批建筑的设计都将古典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该别墅得特征表现在:
a.外观装饰得豪华、繁杂,正立面(一层或多层)通常为一排有气度得柱廊(或双柱)
b.墙面、窗户、窗顶和屋檐等处有精细得雕花装饰,尽显豪华气势
c.墙体由石块砌成,立面常显对称。它有两种形态:平式或低坡度屋顶;孟马莎顶。 古典文艺复兴传统风格
乔治式
18世纪,殖民时期的简易朴实风格转向优美和豪华的形式,两种形式均来自英国,通过技工的传入和从描述安妮女王和乔治王朝时代建筑和家具的书本上得到的灵感。船王、商人、一些店主和技工、地主变得非常富有,足以过类似于英国绅士的生活。在南方殖民地,尤其弗吉尼亚洲和南、北卡罗来纳洲,建造了巨大的种植园(通常由显赫的英国家族的年轻人建设)。在奴隶的劳动下,种植园的主人变得富裕。他们青睐的住宅近似英国的“大户人家”。尽管没人达到过这种原形的极致程度。
英国别墅强调门廊的装饰性,比较“讲究门面”。乔治式风格在英国殖民地国家中整整流行了一个世纪(18世纪),它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传入英国后派生出来的,并秉承了古典主义对称与和谐的原则,是对美国最有影响的一种风格。
美国乔治式住宅用砖或木材建造,一般追随欧洲文艺复兴形式,使用对称布局的平面和丰富装饰的细部,包括山墙、壁柱,还常有帕拉第奥式窗。典型的平面中,从前门进入中央大厅,穿过大厅到后门。在大厅中,漂亮的楼梯引向相对应的二层大厅。在门厅的两边,布置一两间房间作为客厅、餐厅,楼上是卧室。壁炉、烟囱布置在墙的端头,四坡顶(有时带老虎窗)比两坡顶更为常见。厨房和佣人房布置在两翼,尤其在南方,是布置在正规平面的附属部分。
乔治式住宅的室内逐渐比较正规,粉刷的墙或木板饰面,木制踢脚板,线脚,壁炉框周围的古典细部,门窗檐口饰带都一应俱全。
其建筑特征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门廊;
b.廊檐下有长方形图案排列,屋檐下有长方形图案排列,屋檐上有齿饰;
c.窗户上下成对,分割成许多小网格,通常窗户也是5列,为中央对称;
d.大门常有长方形雕花组成排列图案,门梁上有竖向排列的长方形花纹。
它有五种形态:
a.侧山墙
b.双折线屋顶
c.四坡屋顶
d.中央山墙
e.城市住宅
亚当风格
亚当风格是乔治风格的发展与精华,在美国东北部极为流行,它吸取了亚当兄弟的研究成果。与乔治亚风格相比,屋檐齿饰加长,正门上方加了一个半圆形或椭圆形气窗,墙面窗户有装饰窗修饰。其余的特征和形态与乔治亚风格几乎一致。
意大利式
意大利风格和歌特风格一样在英国流行近200年后传入美国,这类风格强调拱形的独特美感,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等地曾流行一时。由于该类别墅造价昂贵,到经济大萧条萧条而萎缩。几年后经济复苏,又为另外一种更新的风格——安妮女皇风格代替意大利风格。
其鲜明特征是:
a.四方形塔楼,低坡度四坡屋顶,多半是两到三层
b.细长地窗户配以拱形装饰上楣(倒U字型)
c.宽长地屋檐下均等排列装饰托座
d.大门上有许多雕花,门框地雕刻也尽显繁杂
它有六种形态:
a.简单四坡顶
b.四坡顶
c.带中央山墙
d.带塔楼
e.正立面山墙
f.平顶(城市中)
文艺复兴
19世纪最后十年,一大批美国建筑师去意大利访问和考察,带回了第一手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别墅的设计资料,因这种风格与美国当时流行的安妮女皇风格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其外观庄重、帅气,因而很快盛行起来。这种别墅在美国最流行的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其建筑特征:
a.低坡度四坡顶,有时是平顶,瓦通常是陶瓷做的
b.宽长的屋檐下均等排列装饰托座
c.窗户分隔细致,低层窗户和大门上常为拱形气窗,二层窗小而简单
d.进口门廊常有小的古典柱子支撑
e.立面常常是对称的
它有四种形态:
a.简单四坡顶
b.四坡顶带侧翼
c.非对称造型
d.平顶
法国第二帝国风格
(French Second Empire)
法国建筑素来强调屋顶的美感,享有“第一顶”之美誉。与当时的意大利风格和歌特风格复古的情调正好相反,法国第二帝国风格却是很时髦的,它源于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巴黎的建筑风格,经英国传入美国,最初作为公共建筑的主要形式,后来逐步在花园别墅中采用。
其建筑特征:
a.高大而突出的契形屋顶——孟莎顶(Mansard)
b.其侧面顶(有平的和曲面两种)配有若干老虎窗,赢得了许多居住空间
c.屋檐的装饰与意大利风格相似
d.契形屋顶的上下两边楣口都有像小台阶一样的装饰长条。
它有五种形态:
a.简单的孟莎顶;
b.中央山墙或主翼;
c.非对称型;
d.带塔楼;
e.城市住宅式。
法折衷式
(FrenchEclecti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美国人在法国服役,对法国的别墅有直观的了解,加上当时的古堡风格和学院派风格的双重影响,战后,就开始在美国建筑介于两者之间的别墅——折衷主义风格。
其特征是:
a.装饰较简单,三角屋顶高而陡,有时也有山墙;
b.屋檐与墙体的接触处装饰仅一个台阶
c.砖墙结构或涂外墙层,有时也用墙外布置装饰手法
d.窗边等仅有一些石条装饰。
它有三种形态:
a.对称型;
b.非对称型;
c.带塔楼。
殖民复兴 (Colonial Revival)
这是一个跨世纪的风格,由美国建筑大师麦基姆(Mckim)兴起,虽然其他风格对它也有影响,但它基本保持了乔治亚和亚当风格(英国传统),因吸收了安妮女皇风格而显非对称性(如开一个辛格窗,加上一个安妮楼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时尚的变化,这种风格逐步简化。与亚当风格相比,低层窗户演变成左右一对,大门廊纵深加长,加上冠顶形成一进口,其余特征与亚当风格接近。
其特征是:
a.非对称
b.四坡层顶配全宽度门廊
c.四坡屋顶式
d.侧向山墙;中央山墙
e.双折细线屋顶
f.二层楼外伸(加利森林式)
美国风格
(American Colonial Revivai)
美国风格根基于殖民时期美洲大陆各地的民居(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创造性的发挥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较多。在全国铁路网建立起来后,因建材较多。在全国铁路网建立起来后,因建材的运输较为方便,大规模的建设这类住宅成为可能。经过200多年的复兴和发展,这种风格逐步稳定下列,并成为美国别墅的主要形式。
目前有四种基本体型:
a. 正立面双山墙式(又称Shotgugun);
b. L形式
c. I形式(含CAPE Cod与Saltbox形式)
d. 四坡屋顶式。
荷兰风格
(Dutch)
荷兰风格包括殖民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它有两大明显的特点:
a.双折线屋顶
b.侧墙沿街面开数扇老虎窗。荷兰殖民、复兴风格根基于1880年复兴时期的诸建筑风格,吸取了辛格风格的建筑特征,显示对称式(L形式),屋顶上有时开一个巨大的辛格窗,见图13。荷兰风格建筑布局荷兰,通风与采光性好。
西班牙式
(Hispanic)
西班牙风格是殖民风格、传教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蒙特利风格等的总称,也包括在南美洲曾盛行的西班牙民族风格,它美国的西南部沿墨西哥国境线和加利福尼亚海岸逐步推进到美国。与其他西欧建筑风格相比,其风格较为独特,其中传教风格常有多弧形独立的墙面,立柱支撑的门廊上也有弧线装饰。殖民风格与蒙特利风格的建筑,二楼常有连续的一排走廊,而折衷主义风格,其装饰性不如传教风格那么明显。
其基本特征是:
a.屋顶多为红瓷瓦铺设
b.屋檐朝两侧外伸,户内有庭院
c.门廊和窗多显拱形。 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前这10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欧洲各地普遍兴建教堂和修道院等建筑,主要风格常是哥特式和罗马风,在这种风格体系的引导下,派生出许多风格,如史迪克风格、都铎风格等。所有这些风格的共同点都是重形式、轻功能,装饰性强,空间布局落伍,这一切都是受宗教统治影响的结果。
英国民居
这类别墅首先由英国人在美国东海岸最富饶的地带兴建,多数为木结构,能保存下来至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它外形单调。
其建筑特征是:
a.陡峭的侧三角形屋顶,屋檐几乎无装饰
b.木板大门,斜网格窗,显眼的精制的大烟囱。
它有两种形态:
a.两层木屋,中央烟囱(北方)
b.两层砖屋,两侧烟囱(南方)。
德国风格
德国民居建筑在别墅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风格要数德式(Fachwerk-bau)和城堡式(德国各地仍保留许多原型)。城堡式可归入古堡风格去论述。德式风格是从中世纪德国民间住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英国都铎风格接近,不同的是每个立面几乎都有明显的装饰,俗称“绷带”式建筑,是日尔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
法国殖民
法国别墅风格对美国的最初影响就是从中部的几个州流行法国殖民风格开始的。
其特征为:
a.高大陡峭德四坡屋顶或侧山墙屋顶,别墅常常是一层。
b.大门和窗户细而长,门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德小网格,成对排列。
它有两种形态:
a.城市传统
b.乡村传统
其中乡村传统由周围的一系列柱子支撑形成围廊,给居住者提供了360°的全景视野,但最突出的要数门廊的进口楼梯,它是后来欧洲各地皇家别墅门廊设计的雏形。
哥特风格
哥特风格起源于法国教堂的兴建,像巴黎圣母院即是哥特风格的杰出代表。后来,美国最早在别墅设计上采用哥特复兴风格是1832年,继后因有关该别墅风格的设计书籍出版,才使这类风格为别墅设计采用。像英国的国会大厦也属哥特复兴风格。哥特风格强调垂直升空感。其鲜明个性是:
a.中央山墙与陡峭的侧山墙屋顶交汇在一起,山墙3的屋檐边均有精巧的装饰
b.正立面墙体直接伸入中央山墙而无间断
c.窗户上木梁呈尖券状
d.一层或全立面门廊,由灵巧的哥特立柱支撑。
它有六种形态:
a.中央山墙
b.一对山墙
c.正立面山墙
d.非对称
e.城堡式
f.砖墙色彩对比式。
古堡风格
时古堡风格源于法国16世纪古城堡建筑,将早期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装饰技艺融于一体。美国建筑师亨特(Hunt)从法国学成后于1895年设计了美国第一栋古堡风格别墅。由于古堡别墅大多数由石块砌成,细部装饰又极其昂贵,因此,数量并不多。
其建筑特征为:
a.高而陡的四坡顶,正立面屋顶上有数个老虎窗,并沿伸到墙外
b.老虎窗上、烟囱上、侧墙上常有精美的哥特装饰物,垂直升天
c.石墙,通常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塔楼,看上去很神秘。
它有五种形态:
a.四坡顶为两个山墙相交
b.侧山墙顶
c.正山墙顶
d.两山墙正交
e.双折线顶。
史迪克式
史迪克风格是哥特复兴风格到安妮女皇风格之间的过渡,它强调墙面整体装饰性而非局限门和窗或屋檐等处的细节。这种风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质安妮女皇” 的雅号。
其特征为:
a.正立面为陡峭的山墙,侧向也有三角形山墙相交,山墙上有装饰木架
b.屋檐外和进口门廊均有斜向木条架作装饰
c.外墙常有木板包裹,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木条镶嵌。
它有两种形态
a.正立面山墙
b.城市住宅。
安妮女皇
(QueenAnne)
由英国建筑师萧(Shaw)推广,但风格的命名与安妮女皇的统治并无多大关系。1847年第一栋美国安妮女皇风格的别墅温室问世于罗德岛,由于风格独特,加上铁路网络德建立及印刷技术的发展,这种风格在全美得到普及。这种建筑有时整个建筑还配有一塔楼,俨然是一个室外桃源。它的空间组合于罗马风格一样是很复杂的,并形成了古典、非对称殖民复兴和全盛期安妮女皇风格等流派,其简化形式称为维多利亚式。
其建筑特征为:
a.不规则的陡峭屋顶(L山墙与四坡顶交汇)
b.底层有部分或全部分非对称围廊,通常有一层高,沿墙的一侧或两侧分布
c.围廊由细巧的柱子支撑。
它有四种形态:
a.四坡顶围两个山墙正交
b.两个相交山墙顶
c.正立面山墙
d.城市住宅。
辛格风格
这类别墅在美国东北部较多,多数建于1880~1900年,至今保存完好。
它根基于三大风格:
a.安妮女皇风格的宽长门廊,不对称布置
b.殖民复兴风格的双折线屋顶,古典柱头和巴拉丁“窗户”
c.罗马风格的不对称和雕塑般的形体
有的学者认为:辛格别墅是罗马别墅的木制品。该风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
a.正立面的陡峭的大山墙(与另一山墙正交)及长门廊
b.多层次屋檐
c.墙体在墙角处连续过渡,墙体与屋檐连续过渡。
罗马风格
这种风格由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并于当时流行德法国第二帝国风格和安妮女皇风格等共同分争天下,整栋别墅非对称,强调建筑德雕塑美,别墅价格昂贵,但整个气势看上去非常古朴和迷人。
其特征是:
a.通常由石头砌成,质感粗犷
b.一般有塔楼相配,窗门与门廊都有圆弧连拱装饰。
它的基本形态是四坡顶为两个山墙相交。
都铎风格
都铎风格是中世纪后英国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地混合,在本世纪初最为流行,它的“血统”是英国式的,因而可以看到另外许多英国风格的建筑对它的影响,如安妮女皇风格史迪克风格等。整栋别墅极富装饰趣味与田野情趣。
其建筑特征是
a.陡峭的侧山墙与另外一个或多个正立面陡峭的山墙屋顶正交
b.高大的砖头烟囱,顶上有若干小圆筒做烟囱冠
c.高而狭长的窗户,玻璃窗分成若干组,拱形门廊
d.最明显的是细长的装饰条包裹主要立面。
它有六种形态:
a.拉毛水泥墙面
b.砖墙面包裹
c.木墙面面包裹
d.假的稻草屋面包裹
e.带女儿墙。 当代花园别墅有现代传统和当代传统之分,1900年到1940年之间的风格归属为现代传统,1940年以后为当代传统。
现代传统朝两个方向发展:
a.工艺运动,并派生出两个风格,即草原风格和工匠风格
b.机器运动,派生出现代风格与国际风格。1940年后国际风格延续至今。
当代传统也有两种趋势,即创新与发展,建筑师们用当今的新材料、新施工方法、灵活而自由地创造出各种造型各种造型地别墅,像当代风格和棚屋风格等;另一方面,建筑师们同样采用新材料及新工艺,将它们继承融入传统风格,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别墅明显带有上个世纪地痕迹,但全是当代地手法,如美国最传统地牧场风格和分层风格,以及新殖民风格等。 现代风格是经密斯·凡·德·罗(Van derRoheMies)、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等第一代建筑大师德开拓才奠定其不可动摇德地位。这些大师都在美国成名,并留下作品,故美国在本世纪初开始就成为世界地建筑中心,在别墅建筑上也不例外。经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建筑大师地创作和努力,才使建筑设计与技术发展到现代地水平。
(1)草原风格(Prairie)
这种风格以美国建筑大师赖特(Wright)为代表,他生前很有名气,许多客户都找他设计自己的别墅。该风格是在美国殖民复兴风格四坡屋顶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突出建筑的民主性。其特征是:
a.极平坦大坡屋顶向四周作水平延伸
b.外墙细部装饰条水平排列;这样的风格在第一次大战后逐步消失
c.窗的设计突出水平伸展性
d.底层往往有一层厚实底门廊与主体建筑连接;门廊由方形柱子支撑。
(2)工匠风格(Craftsman)
由加利福尼亚格林兄弟于1909年开始推广,是美国殖民复兴风格Shorgun式与辛格风格以及草原风格三者底复合,由于设计与施工较自由,外形独具魅力,在美国很快流行起来。
它的风格特征为:
a.低坡度底山墙,有时开有老虎窗
b.屋檐作悬臂伸展,横梁外露,山墙下底纵梁外露
c.全断面或部分门廊由立方支柱支撑,支撑常与屋顶底支柱合二为一,并延伸到地面。
它有四种形态:正立面山墙;正交山墙屋顶;侧山墙屋顶;四坡顶。
(3)现代风格(Modernistic)
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总部大楼征集设计方案,芬兰地沙里南(Sharinan)设计地方案获得第二名,这种全新的风格即是现代风格的起源,以后逐步发展成熟并应用别墅设计中,是强调功能的样板。有A型、B型两种,我们在都市里可以看到许多这样风格的大厦。其特征是:
A、常显非对称状,平坡屋顶
B、强调立面的光滑感,立面和屋檐保留若干水平线,去掉了多余的装饰物。
(4)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沉醉于传统和复古风格,而欧洲却极力对建筑材料和技术进行深刻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国际风格,它提倡功能主义,使一栋建筑物在结构框架的支撑下,可以任意组合,达到功能上的满足。
其特征是:
a.平坡屋顶不带屋檐,墙体光滑
b.形体非对称
c.门窗上去掉了多余的装饰。 (1)当代风格(Contemporary)
它有两个分流:平顶和平坦屋顶特征,那是受到国际风格和草原风格的深刻影响。其特征是:
a.屋顶平坦
b.建筑柱梁外露
c.窗户造型奇特
d.立面简洁。
(2)棚屋风格(Shed)
棚屋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的变化情趣上,整个屋顶分割成若干不同朝向的斜面屋顶,墙面上有水平、垂直或对角线的细长木条排列,有时屋顶还装有太阳能电池,是极其流行的风格。
其特征是:
a.斜面℃与山墙相交
b.墙面上的木条与砖墙混合
c.窗户自由开启
d.屋檐光滑不外伸。
(3)小型传统风格(Minimaltraditional)
这种风格是20设计30年代都铎风格的简化形式,但也有山墙与大烟囱,外装饰比较单一的形式,在经济萧条后的30年代及40年代较流行,这类别墅通常最多只有两层,有木、砖、石等结构,以后逐步为牧场风格所替代。
(4)牧场风格
30年代由加利福尼亚建筑师首先推出,40年代流行,但盛行于60年代,至今还是相当流行的风格。这类别墅通常只有一层,平面为L型,有时屋顶由若干外露的柱子支撑,后花园很大,是家庭的主要户外活动场地。牧场风格多少带有点草原风格的痕迹。其特征是:
a.屋顶坡度低,屋檐外伸
b.拥有较大的后花园。
它有三种形态:
a.正交山墙屋顶
b.侧山墙屋顶
c.四坡顶。
(5)分层风格
这种风格在50年代的牧场风格基础上发展起来,通常别墅有安静区和非安静区之分,若将草原风格别墅中的安静区搬到楼上,但又不是整个一层,就成了分成风格,其基本外观特征依旧和牧场风格相似。
以上所概述的是一些相对突出的别墅风格,事实上,别墅风格的划分是一个较专业的问题,在实践中会产生如下几种情形:
由于当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的革新,许多古典别墅在当代再现或改建时,外观风格略有变化,要将它们归入新风格又缺乏一种风格形成的深刻背景,最多在风格的名称前冠以“新(NEO-)”字,比如:新法国第二帝国风格(Neo-Mansard);新殖民风格(Neo-Colonial);新法国风格(Neo-French);新都铎风格(Neo-Tuaor);新地中海风格(Neo-Mediterraneanean);新古典复兴风格(Neo-Classical Revival);新维多利亚风格(Neo-Victorivan)等。
许多别墅建设中在突出一种风格同时,还兼有其他风格的特征,我们称复合风格,李勇志的别墅既有平坦屋顶的特征,而且后花园很大,并且还略带一点古风,就属于复合风格。
现代建筑运动四大师是谁?
现代建筑四大师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拥有崇尚自然的建筑观。赖特的草原式的住宅反映了人类活动,目的,技术和自然的综合它们使住房与宅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花园几乎伸入到了起居室的心脏,内外混为一体,就如同人的生命。这样,居室就在自然的怀抱之中。
他认为:我们的建筑如果有生命力,它就应该反映今天这里的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建筑就是人类受关注之处,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2、格罗皮乌斯说,必须有一种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否则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古旧的东西。
欧洲建筑结构与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
3、勒·柯布西耶1926年提出了五个建筑学新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
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在考察整个城市中的伟大建筑、宽敞的空间、树木和雕像等方面时,他都充满了激情。
4、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已经扬名全世界。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从事设计工作。
扩展资料:
现代建筑四大师的成就:
1、艾洛伊斯·里尔(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2、佩尔斯(Perls)住宅,柏林,(1911年)
3、黑尔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4、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毁),柏林,(1921年)
5、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Poissy),设计于1928年,1930年建成,适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宅基为矩形,长约22.5米,宽为20米,共三层。
6、马赛公寓,在法国的,设计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塞公寓,不但成为自己野性主义设计风格的代表作,更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的经典,这幢公寓,就是外形方正,似乎略显沉重,但是外观钢筋水泥土的裸露的毛糙,展现了一种男人的力量。
7、朗香教堂(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勒·柯布西耶
百度百科-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百度百科-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外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建筑师?
外国著名的建筑师有很多的,介绍几位: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除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拜占廷式建筑,还有什么特征的建筑? 求所有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复制不要
首先要说不复制,要我自己写这个难度太大,而且很不全面,我能记住的不太多,所以我有技巧性的复制,应该OK吧?另外你讲到那四种风格就不重复讲了。
先从欧洲的古代建筑说起:
1.我们讲的古代建筑最开始是指“古希腊建筑”,由于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
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这些风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希腊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3.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4.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5.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1732,热尔曼?博夫朗设计)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6.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大革命时代一度中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到拿破仑时代又出现复兴曙光,这段时间留下最为壮观的建筑是爱德华广场的凯旋门。
现代主义建筑对古典美学的轻视和对形式的漠视使得它越来越走向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泥淖:越来越远离传统、远离艺术、远离文化,呆板、干巴,千篇一律,一览无遗。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从而也引起建筑师们对新传统的反抗。
新古典主义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抽象的古典主义;一种是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装饰表现为下列特点:
一是艳丽而丰富的色彩。通过色彩的巧妙对比,创造美妙的画境效果。
二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在建筑中,既作为装饰,又起到隐喻的效果。如菲利普?约翰逊、文丘里、格里夫斯和雅马萨基的一些作品,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并产生修辞效果。
三是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在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致的细部,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犷的浑朴,两种对比鲜明的风格既互相对抗,又互相统一。文丘里的作品,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丽的混乱;而斯特恩的一些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浑朴与典雅完美结合的范例。
10.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代表作—英国议会大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浪漫主义代表作—圣吉尔斯教堂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7.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 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巴黎歌剧院。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巴黎圣心教堂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8.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简述19世纪欧美国家的复古思潮
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一)复古思潮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着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在复兴古典形式时,各国也略有不同侧重。如法国以罗马复兴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以希腊式样为多。法国巴黎万神庙是罗马复兴的代表作;德国柏林宫庭剧院是希腊复兴建筑的代表作;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是依照巴黎万神庙造型的罗马复兴实例。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的建筑思潮。它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纪的自然形式反对工业产品及与古典艺术抗衡。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则是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后期浪漫主义建筑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因亦称哥特复兴,其著名代表作是英国国会大厦。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起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行的另一种创作思潮。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所以也称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比例权衡及纯形式的美,因此影响深刻,持续时间长。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其艺术形式在欧洲和各国有极大影响。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设施及施工方法的出现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生铁技术、框架技术、玻璃、电梯等新技术为突破传统的建筑高度与跨度提供了可能。建筑平面、空间的设计有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同时,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诸如火车站、百货店、市场、图书馆、博览会等众多的新建筑类型。
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设计人为花匠帕克斯顿。其玻璃铁架结构,单一阶梯形的长方体外形,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采用装配式施工,仅用9个月即全部完成。“水晶宫”被喻为是第一座现代建筑。
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新形式的产生。博览会以埃菲尔铁塔及机械馆为中心。铁塔由埃菲尔设计,为高架铁结构,塔高328m,巨型结构与新型设备显示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前景。机械馆是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结构,刷新了世界建筑的新纪录,长420m,跨度达115m,四壁为大玻璃,结构方法初次运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五、新建筑运动初期一各种流派及代表作
与欧美建筑形式上流行的复古思潮并行的是受工业时代影响的探索新建筑的运动。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一)工艺美术运动
时间:19世纪50年代。
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特征: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反对机器的粗制滥造,在建筑上主张用“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1859~1860年,建筑师魏布在肯特建造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它用本地红砖,不加粉饰,意在表现材料本身之美,是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二)新艺术运动
时间:19世纪80年代始。
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特征:反对历史样式,以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和草木枝茎的曲线来作为新的装饰手法。提倡多种材料并用,如红砖、木、生铁、混凝土等。并主要用于室内装修。
代表作:1893年,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906年,凡德·费尔德设计的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为青年风格派,主要据点是慕尼黑。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建筑师贝伦斯及奥别列夫。代表作是奥别列夫的路德维希展览馆。
另外,西班牙建筑师戈地,虽与新艺术运动没有渊源上的联系,但在方法上有一致之处。他的特点是极大地发挥了建筑的塑性艺术,著名作品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三)美国芝加哥学派
时间:19世纪70年代,最盛期是1883-1893年间。
代表人物:詹尼、沙利文。
特征:他们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艺术上反映了新技术的特点,简洁的立面符合工业化精神。其著名代表人物沙利文曾有名言“形式随从功能”,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立面构图上有著名的网格状“芝加哥窗”。
代表作:1899~1904年沙利文设计的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詹尼于1879年设计的芝加哥第一拉埃特大厦,以及霍拉伯特与罗奇设计的马癸特大厦。马癸特大厦是19世纪90年代芝加哥典型的高层办公大楼,其立面简洁,“芝加哥窗” 排列整齐,内部空间自由划分。
(四)赖特的草原住宅
赖特是美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1894年自己开业,并独立地发展美国本土的现代建筑。在美国西部地方建筑自由布局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创造了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其特点是造型以横纵体量变化为美,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平面常做十字形,以壁炉为中心。室内空间既分又连。因遮阳之需而设低缓、出檐深远的屋顶。典型实例如1907年的罗伯茨住宅,1908年的罗比住宅等。
(五)德意志制造联盟
1907年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了全国性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主张建筑必须与工业结合,其中享有威望的是彼得·贝伦斯。他设计的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9年),以钢结构为骨架与大玻璃窗为特点,被称为是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11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设计的法古斯工厂也是造型简洁、轻快、透明的具有现代建筑特征,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在科隆举行展览会。其间,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展览会办公楼广受瞩目,它的暴露结构构件、强调材料质感的对比、内外空间的沟通等手法被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借鉴。
早期人类社会的建筑分为哪些(七)?
由于伍重参加设计竞赛方案过于简略,后来在工程进行中遇到了一系列复杂而困难的技术课题。例如起初设想那些巨大的壳片是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经过深入研究才发现,只能将每一个壳片划分为一条条钢筋混凝土的肋券再分段预制,然后才能组合成整体。为了减少施工的困难,又将全部壳片改为同样的曲率,使每一个壳片都相当于假想半径为76米的圆球表面的一部分。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算700万美元,实际费用高达12000万美元。
这座建筑也被视为悉尼市的标志。提起“悉尼之魂”,几乎没有人会怀疑,那就是悉尼歌剧院——这一去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也被誉为“澳洲之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悉尼歌剧院的建造过程充满了曲折坎坷,这个梦幻般的建筑物的设计蓝图当初差一点被埋没在废纸篓里。当年由4人组成的评委会讨论审议歌剧院的各种设计方案。许多轮过后,评委会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案,有人把伍重的方案又从废纸篓里刨了出来。伍重的方案就成了实施方案。伍重说歌剧院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因此被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歌剧院的独特设计,自然也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挑战。工程的预算十分惊人,歌剧院落成时共投资1.02亿美元。工期的耽误和成本的昂贵,导致了旧政府的下台。新一届政府继任后,对修建歌剧院的态度没有前任坚决。于是建设者和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迫使建筑师伍重与悉尼挥泪告别,举家迁离澳大利亚。当时,歌剧院工程连1/4都没有完成。从那时起,伍重,这个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再也没有回来过。
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的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后就举行了婚礼,王后便是米堤亚的公主赛米拉斯。双方的父亲在共同对付亚述人的战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定下了这门亲事。赛米拉斯对亲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但对巴比伦这个地方却没有好感。因为她的故乡在伊朗山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宜人、气候湿润,可巴比伦却遍地黄土、气候炎热。于是,王后思乡心切,茶饭不思,日夜愁苦,美丽丰腴的少女很快就变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了。新国王为了排遣她的郁闷,于是便仿照她故乡的风光,建造了这座空前绝后、举世艳羡的空中花园。
希腊历史专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此有不同的记载。据后者的描述,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台层,合成剧场般的建筑物。每个台层以石拱廊支撑,拱廊架在墙上,拱下布置成精致的房间,台层上面覆土,种上各种丰木花草。顶部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这种逐渐收分的台层上布满植物,如同覆盖着森林的人造山,远看宛如悬在空中。这座花园才算作是最古老的屋顶花园。
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至今令人神往。以此城为代表的建筑技术成为巴比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巴比伦城在现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南面约95千米处,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是两河相距最近的地方。它地处交通要塞,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后来发展成为巴比伦王国的都城。巴比伦城有内外三重城墙,城墙的厚度3—8米,城墙之间用壕沟相隔。环城每隔44米就有一座防御塔楼,全城共有300多座。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它有100多座城门,门框、横梁和大门都是用铜浇铸成的。巴比伦城不仅墙厚城高,壁垒森严,而且还建筑了一套水力防御系统。当敌人兵临城下之时,只要打开水闸,幼发拉底河的大水就会汹涌而出,使城外变成一片泽国。城内贯穿南北的笔直大道叫圣道,它全用一米见方的大理石板铺砌而成,中间是白色或玫瑰色的,两边是红色的。圣道的尽头有一座巨大的塔台式建筑——巴比伦通天塔,它足足有30层楼房那么高。希伯莱的神话故事里说,人们建造巴比伦通天塔试图达到语言统一、没有隔阂、没有纷争的天国。耶和华惧怕凡间的人建造巴比伦城和通天塔的巨大力量,嫉妒他们的智慧和成功,于是暗施法术,扰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之间言语不通、相互猜忌,无法完成工程。但是,这项宏伟的工程最终还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遗憾的是后来被破坏掉了。城内最大的建筑马都克神庙,在巴比伦通天塔的旁边。但巴比伦城最杰出的建筑成就,还是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
瑞德宫塔
即缅甸仰光大金塔,约始建于公元550年,初建时高9米,
瑞德宫塔
经过多次改建。15世纪时国王频耶乾(1450—1455年在位)把塔加高到100米,底部周长430米,他的继承人信修孚女王(1455—1472年在位)又在塔周围增加建筑物,形成今日的面貌。
塔为砖砌,表面抹灰后满贴金箔,历次修葺中在上面又镶嵌红、蓝、绿等宝石,灿烂夺目。塔的轮廊为覆钟形,塔身由宽大的向上收缩攒尖,形成柔和的曲线。塔身虽为多层,但水平划分并不明显,因而具有强烈向上的趋势。塔基四角各有一座半人半狮子雕像,塔脚有64座同样形式大小的小塔簇拥,使瑞德宫塔显得宏伟挺拔。
现在塔的高度是112米,是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儿子辛漂信王修建的。这次修建时,在塔顶安装了新的金伞。
金塔底座周长427米,塔顶有做工精细的金属罩檐,檐上挂有金铃1065个,银铃420个,并镶嵌有7000颗各种罕见的红、蓝宝石钻球,其中有一块重76克拉的著名金刚钻。塔身经过多次贴金,上面的黄金已有7000千克重。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钟,有的像船,形态各异。每座小塔的壁龛里都存放着玉石雕刻的佛像。大金塔左方的福惠寺,是一座中国式建筑的庙宇,为清朝光绪年间当地华侨捐资建造,成为大金塔地区古老建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金塔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巨钟,用砖砌成,塔身高112米,塔基为115平方米。塔身贴有1000多张纯金箔,所用黄金有7吨多重。塔的四周挂着1.5万多个金、银铃铛,风吹铃响,清脆悦耳,声传四方。塔顶全部用黄金铸成,上有1260千克重的金属宝伞,周围嵌有红宝石664颗、翡翠551颗、金刚石443颗。整座金塔宝光闪烁,雍荣华贵,雄伟壮观。
大金塔东南西北都有大门,门前有与中国寺庙前常有的守门狮子一样,各有一对高大的石狮。门内有长廊式的石阶可登至塔顶,阶梯两旁摆满商摊,有用木、竹、骨、象牙等雕刻的佛像和人像,有供佛用的香、烛、鲜花,还有各种缅甸的风味小吃。
阶梯上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平台,平台中央是主塔。塔内供奉着一尊玉石雕刻的坐卧佛像和罗刹像,刻工细腻,端庄秀美。塔的四周有64座形状各异的小塔环绕,有的像钟,有的似帆,有石砌的,也有木制的。这些小塔的壁龛里都有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玉佛。塔上的四角都有一个较大的牌坊和一座较大的佛殿,塔下的四角都有缅式狮身人面像。
在大金塔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口古钟,一口重约40吨,一口重约16吨。古钟色彩斑斓,是1741年和1778年由两个在位缅王捐建的。缅甸人视西北角的古钟为吉祥、幸福的象征,认为连击3下,就会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大金塔的东南角,有一棵菩提古树,相传是从印度释迦牟尼金刚宝座的圣树圃中移植而来的。塔的左方有一座清光绪年间由华侨捐款建造的名为福惠宫的中国庙宇,塔的南侧还有一个专门陈列佛教信徒和香客们捐赠物品的陈列馆。
气势宏伟、建筑精湛的仰光大金塔,不仅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价值最昂贵的佛塔。每逢节日,很多人都到这里拜佛,人们进入佛塔时必须赤脚而行,就连国家元首也不例外,否则就被视为对佛的最大不敬。
1989年9月,缅甸政府对大金塔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拓宽了4条走廊式的入口通道,在塔的四面安装了有玻璃窗的电梯,使大金塔更加宏伟壮观和富丽堂皇。因为此塔建在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圣山上,不管人们站在市内的哪一个位置,都能看见金光灿灿的塔顶。如果站在塔顶上,仰光市全貌可一览无余。
郎香教堂
1955年,勒柯布西耶设计创作的朗香教堂刚刚落成,
郎香教堂
就在全世界建筑界引起轰动。人们交口传颂着它奇特的外形、内涵的丰蕴、艺术的神奇。
几十年过去了,建筑界潮起潮落,又不知有多少风格、多少思潮成了明日黄花。但只要你向一位熟悉建筑的人问起朗香教堂,说不定他还会发出热烈的赞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朗香教堂永远是建筑界的第一把交椅。
这种现象是令人惊讶的。在世界建筑史上基督教堂何止千万,名作也不在少数,何以这个小小的教堂如此令人瞩目、令人赞赏不迭呢?甚至与基督教无甚渊源的人们也为之心折,拍案叫绝。
不仅仅如此,勒·柯布西耶是众所周知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旗手。当年,就是他号召建筑师们要向工程师学习,要从汽车、轮船、飞机的设计创造中获取启示。他的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言犹在耳。人们知道他是很讲理性的。那么,这样的一位建筑师怎么又创造出朗香这样怪里怪气的建筑来了呢?难道我们可以说朗香教堂还是理性的产物么?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样的背景和思想促成了朗香教堂?人们都说建筑创作要有美感,那么勒·柯布西耶的美感又来自于何方呢?
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而是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像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对于朗香教堂的形象,人们观感不一。概括起来,认为它优美、秀雅、高贵、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说它怪诞的最多。晚近的美学家认为怪诞也是美学的范畴之一。朗香教堂可以归入怪诞这一范畴。上面说的陌生感和复杂性,似乎就包含了怪诞,不必再单说。可是三者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譬如看人,陌生者和性格经历复杂之人并不一定怪诞,怪诞另有一功。
怪诞就是反常、超越常规、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对于朗香教堂,用建筑的常理常规,无论是结构学、构造学、功能需要,还是经济道理、建筑艺术的一般规律等等,都说不清楚。我们面对那造型、那模样,一种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感想立即油然而生。为什么?就是面前这个建筑形象太怪诞了。
朗香教堂的怪诞同它那原始风貌有关。它兴建于1950—1955年间,正值20世纪的半中间,可是除了那个金属门扇外,几乎再没有什么现代文明的痕迹了。那粗粝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它不但超越现代建筑史、近代建筑史,而且超越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建筑史,似乎比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还早……它很像原始社会巨石建筑的一种。朗香教堂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是凝固的时间、永恒的符号。时间都被它打乱了,这个怪诞的建筑物!
由此又生出神秘性。朗香教堂那沉重的体块的复杂组合里面似乎蕴藏着一些奇怪的力。它们互相拉扯,互相顶撑,互相较劲。力要迸发,又没有迸发出来,正在挣扎,正在扭曲,正在痉挛。引而不发,让人揪心。
这些都不易理解,甚至不可理解。谁造出来这样的建筑?明明是勒·柯布西耶,可是又不像人造的,完全不像20世纪文明昌盛国度里的人造的。他是不是超人?或者他是按超人的启示造出来的吧?超人是谁?当然是上帝了。在这样的教堂里向上帝祈祷,多么好啊!
这都是猜测、是揣摸、是冥想,无法确定。许多建筑物,也许是大多数建筑物,即使单从外观上看,也能大体上看出它们的性质和大致的用途,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各处的饭店、商场、车站、住宅……都比较清楚。另外一些建筑物就不那么清楚了,如巴黎蓬皮杜中心、悉尼歌剧院等等,需要揣测,可以有多种联想。因为它们在我们心中引出的意象是不明确的,有多义性,不同的观看者可以有不同的联想。同一个观看者也会产生多个联想,觉得它既像这,又像那,有多义性,然后多义性带来不定性。
朗香教堂的形象就是这样的,有位先生曾用简图显示朗香教堂可能引起的5种联想,或者称作5种隐喻,它们是合拢的双手、浮水的鸭子、一艘航空母舰、一种修女的帽子,最后是攀肩并立的两个修士。V·斯卡里教授又说朗香教堂能让人联想起一只大钟、一架起飞中的飞机、意大利撒丁岛上某个圣所、一个飞机机翼覆盖的洞穴,它插在地里,指向天空,实体在崩裂、在飞升……一座小教堂的形象能引出这么多(或更多)的联想,太妙了。而这些联想、意象、隐喻没有一个是清楚肯定的,它们在人的脑海中模模糊糊、闪烁不定,还会合并、叠加、转化。所以我们在审视朗香教堂时,会觉得它难于分析,无从追究,没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我们心中的复杂体验。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而这不是缺点,不是缺陷。朗香教堂与别的一看就明白的建筑物的区别正如诗与陈述文的区别一样。写陈述文用逻辑性推理的语言,每个词都有确切的含义,语法结构严谨规范。而诗的语法结构是不严谨的、不规范的,语义是模糊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能用逻辑推理去分析吗?能在脑海中固定出一个确定的意象吗?相对于日常理性的模糊不定、多义含混更符合某些时候某些情景下人心理上的复杂体验,更能触动许多人的内心世界。“诗无达诂”,正因为这样反倒有更大的感染力。
可以说朗香教堂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正是一种恍惚之象,它体现的是一种恍惚之美。20世纪中期的一个建筑作品越出欧洲古典美学的轨道而同中国古老的美学精神合拍,真是值得探讨的有意思的现象。
总之,陌生、惊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复杂、怪诞、奇崛、神秘、朦胧、恍惚、剪不断理还乱、变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艺术形象,其中也包括建筑形象,在今天更能引人注目,令人思索,耐人寻味,予人刺激,触发人的复杂心理体验。因为当代有愈来愈多的人具有这样的审美心境和审美要求。朗香教堂满足这样的审美期望,于是在这一部分人中就被视为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有烈度,从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数建筑艺术作品之一。
朗香教堂属于建筑中的诗歌,而且属于朦胧诗派。
拉德芳斯凯旋门
巴黎西郊的拉德芳斯新区,是现代巴黎的象征。原是巴黎西郊一片僻静的无名高地。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军败北,巴黎沦陷,一小股法军退守至这里的无名高地并顽强抵抗到弹尽粮绝,全部以身殉国。后人在高地上竖起一组雕像,题名拉德芳斯,意为防卫,以纪念阵亡将士。在新区的开发和兴建过程中,不但这组雕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整个新区也以此为名。
很快,拉德芳斯就有了一批高矮不一的写字楼。最高的要数GAN写字楼,足有179米高。然而这些高楼却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说这些写字楼妨碍了他们从星形广场上看凯旋门的视线。为了缓解公众的不满情绪,法国政府又决定在拉德芳斯区建一座新凯旋门作为弥补。
此计划由总统密特朗最先提出的。密特朗的宏伟蓝图是斥资150亿法郎建造一系列现代纪念性建筑物。拉德芳斯的大拱门就是其中一项。密特朗的初衷是以20世纪的建筑风格重新修筑1810年的凯旋门。1985年7月,丹麦建筑师奥托·冯·斯普利格森接受了这项设计任务。这项工程计划在19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年时竣工。不过,没等到完工,斯普利格森就在1987年去世了。
丹麦建筑师设计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更像是一座立方体的高楼。这座白色大拱门高106米,立方体结构,中部掏空,形成了巨大的门洞,以模仿凯旋门的样式。门两侧是写字楼,共35层,总建筑面积约为9.5万平方米。乘坐电梯,可以到达新凯旋门顶部巨大的展览空间,从这里向远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处布劳涅森林和塞纳河的风光,也可以看到远方巴黎城区的景色。其实大厦是有一些不对称的,它偏离中轴线6度,不过这并不是最初的设计构想,而是为了绕开地下的隧道而进行的专门改进。
也就是说,拉德芳斯的艺术是由法国政府的政策成就的。历经数年的修建,现在的拉德芳斯商务区已有超过1000家知名公司的总部,也拥有全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广场上放置着当代著名艺术家米罗、塔基斯和亚历山大·考尔德等人的雕塑作品。新城中以拉德芳斯大拱门、CNIT(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建筑充满后现代主义元素,拉德芳斯商务区因此被定义为未来派城市。
中轴线设计师把拉德芳斯广场和新区的代表建筑——大拱门建造在象征着古老巴黎的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和协和广场的同一条中轴线上,让现代的巴黎和古老的巴黎遥相呼应,相映成辉。经过16年分阶段的建设,拉德芳斯区已是高楼林立,成为集办公、商务、购物、生活和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区。众多法国和欧美跨国公司、银行、大饭店纷纷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楼。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四季商业中心、奥尚超级市场、C&A商场等为人们提供了购物的便利。
拉德芳斯区的代表性建筑——大拱门,集古典建筑的艺术魅力与现代化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建筑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大拱门占地5.5公顷,门南北两侧是高110米、长112米、厚18.7米的塔楼。两个塔楼的顶楼里是巨大的展览场所,顶楼上面的平台是理想的观景台。从顶层平台向远方眺望,既可以看到近处布劳涅森林和塞纳河的风光,也可以看到远方巴黎城区的景色。
拉德芳斯区交通系统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地面上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与一个巨大的广场相连,而地下则是道路、火车、停车场和地铁站的交通网络。拉德芳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
园林奇葩—达拉斯喷泉广场这个占地约6公顷的广场,位于达拉斯市中央,环绕着艾利德银行塔楼。塔楼60层高,全部为玻璃幕墙饰面。广场总面积的70%被水面覆盖,广阔的水面是难以数计的树木和喷泉。广场的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喷泉,可以自动调节喷泉高度。喷水停止时,行人便可自由穿越。440株柏树象列队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路旁或水中,柏树间有序地排列着263个泡状喷泉,水池随地形呈阶梯布置,水池间形成了层层叠落的瀑布。步行道由豆绿色石板铺成,部分和水面平齐,步入其间,如同浮在水面。夜晚来临,喷泉和树木都有各自的灯光照明,景象壮观。
喷泉广场给人们提供了极好的休息、散步的环境,它可以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想象。《伦敦建筑回顾》一书中称该广场为文艺复兴以来,20世纪80年代最优秀的城市环境设计,是拥有最为广阔水域的大花园。
城市广场以硬质景观为主,但不应只是一大片铺地。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到无限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同时,城市广场设计要特别强调其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如美国景观建筑大师丹·凯利在达拉斯设计的喷泉广场。广场的主体建筑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联合银行大厦,是一栋典型的几何体的玻璃幕墙建筑,丹·凯利试图运用水体激活周围单调空旷的环境。不仅仅是复制自然,而是要将人对自然的体验引导到城市环境中广场在以5米为单位的矩阵上,通过361个喷泉和200余株落羽杉在高密度的都市中造就一片自然风景。
帮我查一下“概要总解以希腊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外国建筑史64学时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
绪论 ( 2 学时):
1 、介绍本课所联系的世界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时间与地区,历史内容讲解中将使用的各种主要建筑文化艺术概念及其关系。通过绪论课,学生应对以后教学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分布有比较清晰的概括性知识,主动注意建筑历史变革中的各种形式与观念差异,并具有建立在一般建筑学原理基础上进行历史建筑分析的意识。
2 、可探讨原始建筑特别建筑艺术的起源,除有关劳动、交流、装饰本能等原因外,巫术与宗教原因应引起特别重视,因为在基本功能外它,是许多建筑类型、形体模式、装饰主题的基础。作为后继教学内容的引子,它还应使学生有沿艺术的起源去扩展知识的可能性。
古代建筑史
第一阶段:早期人类文明与西洋古典时期建筑 (共 12 学时)
主要包括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印度、爱琴海地区以及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建筑文化。
在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的教学内容中,前者可相对突出地域环境原、始宗教观念同纪念性建筑艺术的关系,后者可相对突出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以使两者起到互补作用。
有关古希腊、罗马应注重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对西洋古典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柱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异同,柱式以外的重要建筑形式差别,以及这些差别的历史意义。
课堂教学中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可作为两个横向分布的相关教学单元,古希腊罗马可作为两个纵向相关的教学单元,并同后续的西方中世纪相联系。
古印度和爱琴海建筑为课外自学内容,学生应了解这两支人类古老文明的存在,知晓代表其建筑成就的古印度文化谟亨约·达罗城,印度佛教文化桑契大窣堵坡,卡利而支提窟菩提迦耶佛祖塔,克里特文化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迈西尼文化卫城、狮子门等。
一、古埃及建筑 ( 3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
历史分期、国家社会概况、技术水平与一般建筑发展情况等,并结合实例理出各类建筑已知沿革情况的一般线索。
重点分析建筑对象:
金字塔式陵墓,神庙。
重点分析内容:
1 、自然环境与宗教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应涉及:总体生存环境形态,有关世界和人生的观念,如永恒与轮回、静态的空间与流动的时间等;国家的主要建筑及其艺术目标同这些观念的关系,围绕艺术目标对石材和灰泥等材料的运用等。
2 、金字塔:形式特征、尺度、同环境的关系、功能性空间序列。综合的静态体量性效果以及动态空间效果同它的配合。
3 、神庙:形式特征、尺度、空间层次、虚实关系,轴线与空间效果。结构与装饰,装饰同建筑造型主体的关系。
5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埃及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类型 :
马斯塔巴、昭塞尔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曼都赫普特三世墓,阿布辛贝石窟,卡纳克阿蒙神等。
思考题: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特征与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艺术效果。
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建筑空间与装饰特色。
二、古西亚建筑 ( 1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古代两河流域与波斯国家历史文化概况与宗教、城市、宫殿建筑概况。
重点分析内容:
1 、自然环境、资源与建筑材料特色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拱券结构、琉璃饰面的发源地。
2 、夯土、砖坯材料同结构、装饰的关系。
3 、结合材料技术与实例展示这一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与类型 :
乌尔山岳台,巴比伦空中花园,新巴比伦诚伊什达门,萨艮王宫,帕塞玻里斯王宫等。
三、古希腊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历史分期、国家社会概况、要重点介绍的“古典”时代,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特征与成就,包括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发展、各种艺术的特色,梁柱结构基础上西洋古典建筑形式的起源。
2 、建筑概况,结合实例理出各类建筑已知沿革情况的一般线索。
重点分析对象:
圣地,神庙,古典柱式,雅典卫城及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等主要建筑。
重点分析内容:
1 、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与宗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应涉及:总体生存环境形态,希腊泛神论及其关于自然环境、人神关系的观念,作为最高等级建筑的神庙及其艺术目标同这些观念的关系,围绕艺术目标对石材的运用等。
2 、宗教圣地:环境、建筑组成与特有的“自由式”建筑布局的特征,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场所特性。
3 、神庙:建造环境环境、宗教活动方式与基本建筑特征。
4 、古典柱式:主要形式包括造型、比例特征,产生的基础与展示的性格,在古希腊同希腊泛神论、哲学与美学观念相联系的应用特征及其意义。
5 、神庙与柱式的综合艺术效果,内外空间、结构与装饰、形体比例、周围环境等相关的综合艺术特色。
6 、德尔斐阿波罗圣地、雅典卫城布局特色,帕提农等雅典卫城主要建筑的特色。
7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希腊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建筑实例与类型 :
德尔斐阿波罗圣地,雅典卫城及其帕提农神庙等主要建筑,以佛所阿丹密斯庙,奥林比亚宙斯庙,城市广场与柱廊,露天剧场,健身场等。
思考题:
古希腊雅典卫城的群体布局艺术。
古希腊柱式与神庙建筑艺术的特色。
四、古罗马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历史分期、国家社会概况、要重点介绍的“帝国”时代,注意罗马文化同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别。
2 、建筑概况,结合实例理出各类建筑已知沿革情况的一般线索,古典建筑演变方向的一般介绍,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西方历史进程中在罗马内部空间成为建筑艺术主角的判断。
重点分析对象:
图拉真广场等帝国几何形广场,凯旋门、巴西利卡、万神庙、大角斗场、卡拉卡拉浴场等。
重点分析内容:
1 、中心、围合与十字划分的传统场所观念,以及帝国意识、艺术品味、以拱券结构为代表结构进步和天然水泥等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应涉及:罗马建筑的空间形态、结构与尺度、造型与装饰特色等。
2 、平面与空间形态:建筑平面布局的特征,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地位,大规模完整几何形内部空间的意义。
3 、结构与空间形态:大型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与结构,新技术对内部空间地位和形态的影响,罗马建筑中共券结构的特征。
4 、古典柱式的主要形式特征,在同性格相关装饰性造型以及应用中同希腊的差别。
5 、柱式同拱券结构的关系:新的古典式建筑构图方式,柱式同拱券、墙体结合以及柱列同拱券在空间组合中的配合,西方古典建筑艺术经古罗马形成的新的形式构图。
6 、结合重点分析对象,在展示罗马建筑共性的同时,突出万神庙、大角斗场和卡拉卡拉浴场在空间、结构、装饰方面的特有艺术特点。
7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罗马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建筑实例与类型 :
图拉真广场,马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万神庙、大角斗场、卡拉卡拉浴场、君士坦丁凯旋门,阿德良离宫,以及营寨城、剧场,宫殿,城市住宅,记功柱等。
思考题:
古罗马建筑结构与空间艺术。
古罗马柱式与古典建筑构图特征。
第二阶段:中古时期建筑 (共 10 学时)
主要包括拜占庭(东罗马)、西方中世纪、西亚伊斯兰地区、东欧、亚洲其他地区封建社会与美洲建筑文化。
拜占庭、西方中世纪和西亚与中亚伊斯兰建筑为课堂内容。其中西方中世纪为教学主线,强调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的历史沿革,拜占庭建筑突出罗马技术同东正教观念及西亚古代建筑艺术的结合,伊斯兰建筑主要介绍其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色。
东欧、亚洲其他地区与美洲建筑为课外自学内容,学生应了解基本的社会与宗教状况,主要建筑类型和特征,应知晓的代表性实例有:东欧诺夫格罗夫克圣索非亚主教堂(俄国)、沃土涅谢尼亚教堂(俄国)、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俄国)、斯巴斯基钟塔等(俄国)。亚洲婆罗门教康达利耶—马哈迪瓦庙(印度)等,伊斯兰教泰基—玛哈尔陵(印度)等,佛教吴哥窟(柬埔寨)、佛国寺(朝鲜)、法隆寺(日本)、唐昭提寺(日本)等,宫殿建筑景福宫(朝鲜)、凤凰堂(日本)、松本城天守阁(日本)等,日本神道建筑伊势神宫等。美洲陶底华冈金字塔群,马楚—皮楚城等。
五、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
1 世纪基督教在罗马的产生,从利用各种即有建筑到合法化后寻找适宜的宗教建筑形式。罗马的分裂,罗马晚期的基督教活动与拜占庭概况,天主教东正教的分裂。
重点分析对象:
西方巴西利卡式教堂,圣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
重点分析内容:
1 、基督教基本教义、活动方式,早期教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2 、巴西利卡式教堂的产生,空间型制及其对基督教观念和活动方式的适应性。
3 、以基督教(东正教)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建筑的结构、空间成就与装饰特色。
4 、帆拱、鼓座、穹隆等的空间、造型,这种形式古典建筑的未来影响。
5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教堂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维达尔教堂,圣马可大教堂。
思考题:
以索非亚大教堂为代表的拜占庭建筑结构与空间发展。
六、罗马风教堂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西罗马灭亡后的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 5 — 9 世纪的黑暗年代与 9 — 12 世纪的经济文化复苏,基督教(天主教)在文明复苏进程中的地位。
2 、封建统治者的城堡,宗教团体修道院,城市重新出现的进程与大教堂建筑。
重点分析对象:
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封建筑特点,比萨大教堂。
重点分析内容:
1 、教堂平面向拉丁十字的发展,形体向高耸的发展,塔的地位。
2 、被称为罗马风的结构与形象特征。
3 、建筑空间效果追求,宗教意向以及结构对这种意向的局限。
4 、结构向肋架十字拱的发展。
5 、可能条件下展示西欧南北方罗马风教堂的基本差异。
6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罗马风教堂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圣伽尔修道院,克勒芒—费杭圣母教堂,美因兹主教堂,比萨大教堂。
七、哥特式教堂及中世纪其他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 12 — 14 世纪中世纪盛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国家统一与封建分裂的矛盾,基督教(天主教)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控制。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城市生活与市民、工匠阶层的活跃。
2 、教堂在建筑艺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中世纪盛期城市轮廓线特征,其他城市大型建筑的出现及其形式上同教堂建筑艺术的关系,半露木建筑等特色市民建筑。
重点分析对象:
以法国基督教(天主教)大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建筑艺术,巴黎圣母院。
重点分析内容:
1 、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城市生活与市民、工匠阶层的活跃——“野蛮、迷狂”的哥特与“欢乐”的哥特。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世界的神学认识,文艺复兴对哥特的批判与近代的再认识。
2 、骨架式教堂结构特色及其对空间和造型的影响,同罗马风相比较的进步,肋架拱发展中装饰性效果的增强。
3 、在典型罗马风教堂基础上拉丁十字平面的进一步变化。
4 、强烈体现宗教意向的内部空间尺度、导向与相关建筑艺术处理。
5 、教堂建筑外形,其宗教意向与情趣、结构美与过分装饰的发展趋势。
6 、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的自身价值,宗教意向与先进的市民精神的矛盾。
7 、可能条件下展示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几个主要地区哥特式教堂的基本差异。
8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哥特教堂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亚眠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乌尔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索尔兹伯里大教堂,西敏寺,米兰大教堂。布鲁日市政厅,威尼斯总督府,乔治旅馆。
思考题:
哥特式大教堂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建筑空间艺术的影响。
哥特式大教堂的宗教意向及空间与造型艺术处理。
八、伊斯兰教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主要目标为介绍一种由于环境、建造传统与观念的作用而区别于西方建筑的基本建筑文化特点。
2 、 7 世纪伊斯兰教的产生,基本信仰,中古阿拉伯帝国的强盛与分裂,伊斯兰教地区的形成。
3 、阿拉伯、西亚与中亚伊斯兰教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古西亚、拜占庭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教义的规定与宗教活动对清真寺建筑的影响。
重点分析对象:
比比·哈内清真寺。
重点分析内容:
1 、建筑的基本平面特征。
2 、穹隆、连续券等拱券结构,包括钟乳饰在内的各种方圆过渡,内部空间与特有的外部几何形体特点。
3 、各种方式下的特有图案化装饰特点。
4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中西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比比·哈内清真寺、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泰基—玛哈尔陵,阿尔罕布拉宫(西)。
第三阶段: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建筑 (共 10 学时)
主要包括 15 世纪至 18 世纪的建筑情况,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巴洛克与欧洲其他国家这一时期的建筑。
九、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文艺复兴概念。城市文明的繁荣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意大利各城市国家在中世纪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知识分子和城市上层阶级引导的文化革命。 14 思想文化变革的先驱,新兴资产阶级的权力与文化追求,对知识与文艺的欣赏与赞助。对后世西方文化包括哲学、科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2 、知识界对思想与精神解放的追求,风云人物的个人表现。古代知识的日益丰富文化变革的作用。对教会、上帝的态度与基督教同古典文明近现代两个西方文明源头的结合。
3 、一般艺术特征与活动的概况,古典建筑法则的地位,大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筑、宫殿、广场所受到的关注,
重点分析对象:
联系教材实例的早期文艺复兴建筑与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佛罗伦萨大教堂、坦比埃多、圣比得大堂等集中式教堂,圣马可图书馆、维晋察巴西利卡、园厅别墅等古典建筑构图。
重点分析内容:
1 、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文化领域的尚古原因,古典建筑原理与形式同人文主义精神的联系,方圆等集中式构图美和理性、上帝与人体美观念的结合等审美观念。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在观念和基本形式特征上同中世纪的区别,建筑师的追求。
2 、早期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和形式相对自由活泼的建筑特点,以及佛罗伦萨大教堂作为文艺复兴建筑开端的标志性意义。
3 、盛期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和追求严谨古典型式与形体的完整集中建筑特点,以及可作为盛期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性建筑坦比埃多。
4 、同上述内容相关的主要建筑师,建筑作品与著作
5 、人文主义精神在建筑艺术中主要表达怎样的“人”,理性精神同有关上帝的观念如何结合于建筑艺术当中。
6 、圣比得大教堂的平面、结构、空间、形体、尺度、古典柱式等建筑特征,这座建筑作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纪念碑的意义。
7 、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传播,近代以来对文艺复兴建筑及其历史影响的不同评价。
8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中指明的实例,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布鲁涅列斯基,阿尔伯蒂,伯拉孟特,帕拉第奥,维尼奥拉,米开朗基罗等人物。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育婴院,巴齐礼拜堂,圣马可学校,美第奇府邸,文特拉米尼府邸,法尔尼斯府邸,园厅别墅,圣马可图书馆,维晋察巴西利卡,圣比得大堂及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市政广场。
思考题:
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
圣比得大堂的建筑特征级其作为文艺复兴纪念碑的意义。
十、巴洛克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新航路的发现、外国入侵与 17 世纪意大利国家的衰落,科学发展和宗教革命对教会权威的威胁,法国、西班牙等国支持下的宗教反动。
2 、文艺复兴所导致的艺术繁荣在特定背景下的延续,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以及艺术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追求。
3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的产生及传播与延续,艺术的极端放纵等评价。
重点建筑分析对象:
圣卡罗、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等。
重点分析内容:
1 、以椭圆为最突出特征的空间变化,其流动感同其他时代建筑空间追求的主要区别。
2 、对古典建筑形式要素的利用和对基本构图法则的突破。
3 、装饰性处理的繁琐化与建筑艺术同绘画、雕塑艺术的混合。
5 、动感、斑斓、喧嚣等巴洛克教堂的总体艺术特征,建筑空间中的环境气氛,巴洛克风在建筑艺术中的广泛体现。
4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巴洛克建筑特色。
应知晓的实例 :
圣卡罗教堂,十四圣徒朝圣,圣维桑和圣阿纳斯塔斯教堂,圣地亚哥德贡波斯代拉教堂,保拉喷泉,那沃纳广场。
思考题:
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征及其同古典建筑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十一、法国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以法国为代表的中世纪后期战乱与 15 世纪君主集权制国家的逐渐形成,新君主统治对国家及其和秩序的重视,君主制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暂时妥协, 17 世纪的法国绝对君权政治。
2 、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质量的崇尚,以宫廷为主导的新建筑文化的形成。经验主义合唯理主义哲学的发展,对文艺的影响。中央集权对艺术的要求与维理主义的审美观,古典建筑的再生与走向僵化。
重点分析对象:
商堡,麦松府邸,鲁佛尔宫及其东立面,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重点分析内容:
1 、法国文艺复兴早期建筑中古典形式同中世纪形式结合的特征。
2 、法国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严谨感与民族特色。
3 、绝对君权、唯理主义与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理论的形成,
4 、庄重但“冷峻”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特色。
5 、巴罗克艺术同古典主义的共存。
6 、对于重点分析对象,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其典型形象,并能通过它们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巴洛克建筑特色。
附: 18 世纪出现的洛可可装饰。
应知晓的实例 :
商堡,阿塞—勒—李杜府邸,麦松府邸,浮—勒—维贡府邸,鲁佛尔宫及其东立面,凡尔赛宫及园林,恩瓦利德教堂,小特里阿农宫,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思考题: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审美与其历史背景。
十二、泛欧文艺复兴建筑 ( 2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欧洲 15 世纪至 18 世纪其他地区的大体的历史发展概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宗教革命与反动、民族分裂与统一,国家间的冲突,维护集权统治与资产阶级革命等。
2 、中世纪建筑艺术同古典建筑艺术结合的一般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巴洛克于法国古典主义的普遍影响。
一般建筑情况:
1 、英国走向较严谨的古典式样的建筑发展概况。
2 、尼得兰地区及中世纪与古典式样为一体的活泼建筑艺术。
3 、西班牙的多种风格并存。
4 、德国等中欧地区的巴洛克为主导。
5 、俄国中古民族风格转向古典建筑艺术。
应知晓的实例 :
英国沃莱顿府邸,白厅宴会厅,圣保罗大教堂;尼得兰地区安特卫普市政厅、市场行会大楼,古达市政厅;西班牙贝壳府邸,阿尔卡拉·德·海纳瑞大学,埃斯库利阿宫;德国阿夏芬堡宫,德累斯顿尊阁宫,乌兹堡宫;俄国海军部大厦等。
图文综合作业:
结合对西方建筑各时代特征的认识,选一种风格进行抽象,作一个当代建筑空间场所设计,并加以说明。要求图文并茂,展示历史知识、与之结合得设计能力和文字说明分析能力。
近现代建筑史
第四阶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建筑 (共 8 学时)
主要内容为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的欧美工业社会初期主要建筑状况。应充分联系社会变革导致的机遇与问题,建筑发展中传统与革新的矛盾。
十三、近代社会转折、复古思潮与工业化建筑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1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2 、各主要社会阶层在新的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中的地位、态度。
3 、考古知识深化与西方列强在扩张中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
4 、工业化时代的大城市膨胀问题,新技术与新需求,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
重点分析对象:
近代初期的复古建筑艺术追求与特征,体现新技术新形象的铁结构建筑,伦敦水晶宫。
重点分析内容:
古典复兴建筑的几种基本建筑特征。同启蒙运动、大革命、考古发现等的关系,以及对形式美的追求。 浪漫主义建筑的几种基本建筑特征。浪漫主义文化的兴起、不同阶段,以及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新的社会矛盾、国家民族关系、东西文化交流的联系。3 、折衷主义式复古建筑的几种基本建筑特征,同商品经济、当时的建筑教育、广泛的艺术知识,以及新材料新结构的关系。
4 、这一时期的复古思潮同以前时代不同的建筑艺术追求与文化意义,在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辛克尔、拉布鲁斯特等人基于古典传统的建筑发展。
5 、铁材料的大量生产,以铁为代表的新材料、新结构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还普遍延续传统形式时的应用特点。
6 、大跨、多层,快速、经济等新建筑需要,新结构与传统形式的矛盾。
7 、从工程设计角度突破传统形式的革新。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其设计背景、建造方式、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
8 、学生应能以草图方式记忆和表达水晶宫的特征,并能通过它把握具新技术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变革。
应知晓的实例 :
法国巴黎万神庙,雄师凯旋门,军功庙,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封蒂尔修道院(府邸),丘园中国塔,布莱顿皇家别墅,国会大厦;法国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意大利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1851 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 1889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思考题:
折衷主义建筑的时代性与历史局限性。
水晶宫的建造、材料与形式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十四、各种建筑革新浪潮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导致初步建筑革新的背景:社会文化领域从不同角度面对工业化的态度,绘画艺术发展对建筑学的影响,现实需要和技术进步的促进。
重点分析对象:
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及其相关建筑流派,芝加哥学派,钢筋混凝土与框架结构的出现。
重点分析内容:
1 、工艺美术运动对待工业化生产和纪念性复古建筑艺术的态度,注重民间手工艺的革新方向,拉斯金、莫里斯、韦布等代表人物,人民性的艺术观与服务目标的进步性与实践的局限性,建筑艺术特点,把建筑艺术带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2 、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出现与新材料在建筑中的更广泛运用,新艺术运动同它们的关系,走向新型装饰的革新方向,法国、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维尔德、霍塔等,装饰性的建筑艺术特点,进步性与局限性。
3 、泛新艺术运动的格拉斯哥学派、青年风格、维也纳学派、分离派等流派与其主要人物麦金托什、恩代尔、瓦格纳、奥别列去与个人及其建筑特点。
4 、戈迪的塑性建筑、贝尔拉格有关形式与构造、空间的观点和建筑特点。
5 、路斯同坚持装饰者的论战及其建筑。
6 、特定历史机遇下芝加哥的城市发展与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在高层建筑领域取得的技术进步与艺术特点,一般建筑特征,沙利文有关建筑形式与功能的见解及其建筑艺术特点,在现代建筑形成中的地位。
7 、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建筑的早期实例,同铁——钢结构一道对 20 世纪建筑的影响。
应知晓的实例 :
红屋,布鲁塞尔都灵路 12 号住宅,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路德维希展览馆,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米拉公寓,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斯坦纳住宅,马癸特大厦,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巴黎富兰克林路 25 号公寓等。
思考题:
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革新的特点与局限。
芝加哥学派在 19 世纪的历史先进性。
第五阶段: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共 12 学时)
主要内容为欧美 20 上半叶建筑走向“现代建筑”的革新与“现代建筑运动”。
十五、工业社会发展与抽象艺术对新建筑的影响 ( 4 学时)
一般历史背景与建筑知识:
工业化迅速进展,实用技术发明大量普及,资本主义社会及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加剧,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各种政治、科学与人文学术与文化思潮活跃。于此相关,建筑设计逐渐借鉴工业产品设计,视觉艺术中先锋派抽象艺术成为重要一支,同对待社会的态度相关,并密切影响了建筑艺术。
重点分析对象:
德意志制造联盟,未来派,表现派与门德尔松的爱因斯坦天文台,风格派与里特维德的乌德勒支住宅,构成派与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
欧洲著名建筑有哪些?这些建筑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意大利语:Colosseo、英语:Colosseum),原名弗拉维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译为罗马角斗场、科洛西姆竞技场。
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
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
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2、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比萨斜塔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
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
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3、圣伯多禄大教堂
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大殿。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圣伯多禄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
圣伯多禄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神秘莫测,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画像都是用不同颜色大理石拼接成图,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拍摄。
4、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Elizabeth Tower),旧称大本钟(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伦敦的标志性建筑。
伊丽莎白塔是由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奥古斯塔斯·普金设计,并由爱德华·登特及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建造的。
伊丽莎白塔在1859年被安装在钟楼上。伊丽莎白塔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时朝向四个方向的时钟。每个钟面的底座上刻着拉丁文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
钟重13.5吨,钟盘直径7米,时针和分针长度分别为2.75米和4.27米,钟摆重305公斤。伊丽莎白塔是坐落于英国伦敦的国会大厦的北部的一座大钟其钟楼。伊丽莎白塔的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的铜钟。
5、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法语:l'Arc de triomphe de l'?toile),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
巴黎凯旋门是帝国风格的代表建筑。此种风格的崛起和拿破仑的倡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的兴盛与衰败始终都与拿破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建筑都是以罗马帝国雄伟庄严的建筑为灵感和样板。
它们尺度巨大,外形单纯,追求形象的雄伟、冷静和威严。巴黎凯旋门以古罗马凯旋门为范例,但其规模更为宏大,结构风格更为简洁。
整座建筑除了檐部、墙身和墙基以外,不做任何大的分划,不用柱子,连扶壁柱也被免去,更没有线脚。凯旋门摒弃了罗马凯旋门的多个拱券造型,只设一个拱券,简洁庄严。
百度百科——罗马斗兽场
百度百科——比萨斜塔
百度百科——圣伯多禄大教堂
百度百科——伊丽莎白塔
百度百科——凯旋门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的造型手法为( )。”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