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动态

晚清四大奇案(晚清四大冤案是什么)

  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在金桂园演出时被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女阿宝看上。阿宝想要私定终身,而杨月楼因害怕不敢接受,阿宝日渐病重,其...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晚清四大奇案是什么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晚清四大奇案是什么的话题。

晚清四大奇案(晚清四大冤案是什么)

晚清四大奇案

  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在金桂园演出时被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女阿宝看上。阿宝想要私定终身,而杨月楼因害怕不敢接受,阿宝日渐病重,其父经商不在,于是其母便让媒人前去找杨月楼,于是杨月楼便答应成婚。阿宝叔父知道后,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予阻拦谓,只有退婚。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并当堂施以严刑,敲打其杨月楼胫骨百五。阿宝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

  太原奇案

 清末道光年间,太原有一富翁张百万,育有两女,其二女玉珠早与曹文璜订下婚约,但由于曹文璜家道中落,张百万将其二女改许配与一个姚姓大户。但张玉珠钟爱曹文璜,于是两人私奔,并前往投靠交城县令友人陈砥节,途经一间豆腐铺,得豆腐铺莫姓老汉同情及借出毛驴帮助逃走。 张百万发现二女失踪后,误以为二女在大女金珠处,前往金珠家里,猜测玉珠藏身衣柜内,于是将衣柜抬走,实情藏身于衣柜内的是一名和尚,其实和尚昏晕,张百万又误以和尚已死,于是替和尚换上其二女衣衫,扬言其二女已病死,之后将和尚送上灵堂。

 其后,和尚苏醒逃去,又经过莫姓老汉的豆腐铺,于此处换回衣服。原来此和尚乃一名花和尚,其后因调戏有夫之妇,遭妇人丈夫吴屠户杀死,并将其弃尸于井内。

 张家灵堂走尸,加上和尚命案,两案一时全城沸腾。阳曲县令杨重民遂开堂公审,因闻说和尚原身上衣物在豆腐铺发现,鉴于事件轰动,杨重民为求早日结案,草率将莫姓老汉视为凶手,并屈打成招,上报刑部以结案。

 至于吴屠户杀死和尚后,打算搬往晋祠,途中遇上曹文璜,吴屠户酒后向曹泄露他为和尚命案中真正凶手。

 曹文璜返到太原,打算将毛驴归还莫姓老汉,始知他遭诬陷,遂替莫老汉申冤,岂料县令杨重民得悉错判后,反诬陷曹文璜为帮凶。

 玉珠的丫环秀香在探监时得知事件真相之后,于是就赶赴交城寻访玉珠,其时玉珠投靠的陈砥节正巧升任山西提刑按察司,两案终于真相大白。

  张汶祥刺马案

 张汶祥刺马案指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历史事件,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成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

清末四大奇案之首险些动摇国本,这件案子究竟是什么案?

晚清时期,发生了四起奇怪的案件,除了刺马案,其他三起案件大部分也为人们所熟知,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著名演员杨跃楼案?、?太原案?等。 ?刺马案?可以排在四个案件中的第一位,可以看出,刺马案的冲击力,主要是因为牵涉的人太强大,可以说是一场尖峰对抗。 刺马案主角张文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学习武术,18岁参加太平军。 1864年,天津沦陷,天平沦陷。 张文祥和曹二虎结拜兄弟,石头金标商议后,投奔了扭曲军。 历史上真正的?刺马案?实际上是慈禧与曾国藩的湘军之间的较量,而马心怡只是他们比赛中的炮灰。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天经的宝物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慈禧一两分钱也没有得到。 宝藏在哪里? 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被湘军贪得无厌。 湘军靠掠夺为生,城中屠杀、抢劫屡见不鲜,湘军军费高昂,因此慈溪调任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并任命福建省省长马心怡接任两江总督。?

事实上,慈禧派马心怡去江宁调查曾国藩兄弟,以及湘军的证据。?同时,慈禧也希望马心怡能找到天上宝藏的平衡点,在马心怡出发之前,他被慈禧召唤了十多次,这是非常罕见的。 而马心怡离开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然后跟他的兄弟交代后,说如果他出了意外,一定不要去北京抱怨,吃下卑微的馅饼,保护自己。 很明显,马心怡是慈禧的代表,准备牺牲自己与曾国藩作战。案件结束后,江宁将军奎玉,张之洞从张之万兄弟那里讯问张文祥数月。 在审判期间,即使马心怡的下属要求严惩,奎玉、张志万都漠不关心,从不向张文祥求情。 他们最后得出结论,张文祥曾经是太平军,捻转军,后来又做了海盗,因为马心怡土匪杀了很多人,于是报了仇。

?这里没有提到?大哥会? ,也没有提到湘军的洗劫。事实上,在这里,真相已经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江湖都很明白,知道张文祥背后的主谋是谁,但我们不能挑起,也只能装糊涂。 曾国藩先是几个月不肯就职,等到第二次去催促慈溪江宁。 然后又在江宁悠闲地徘徊了很久,等郑敦瑾的帮助下赶到,慢慢地开始看档案。 经过半个月的检查,这个案子也没有结果。 郑敦进只能报告,审判前说张志万真实,判处张文祥死刑,慈禧和曾国藩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斗。?

和马心怡,虽然任命慈禧,但治理,提升能力,打击邪恶,稳定社会秩序,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结果呢? 许多人批评左宗棠忘恩负义,不尊敬师长。 但是,如果你知道曾国藩的真面目,你就不应该这么想。 左宗棠是不屈不挠的英雄,收复新疆,抗击外敌入侵,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做了什么? 他平定了太平军,但只用湘军取而代之。 他反对贪污,反对暴政,但事实上,只有他的兄弟曾国权才能做到。

清朝四大疑案分别是什么?

满清四大奇案: 通常有说是指“张文祥刺马”,“杨乃武与小白菜”,“南京三牌楼换肋骨案”和“湖北武昌府某县告忤逆案”。“刺马”因系一草芥小民冒死刺杀总督,有涉及政局之嫌;其余都是当时常见的民间案件:“换肋骨”,指某米店伙计为某哨官踢伤身死,其妻到北京告御状,终于查清因肋骨受伤害身死事;“告忤逆”,出自儿子误打母亲,为舅告官府,最后钦定为重案。此四案都发生在同治末、光绪初期,都上达天庭,最后还都由西太后亲自审定、拍板。 ---------------------------- “清宫四大奇案”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希望采纳

晚清四大冤案是什么

1、晚清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2、刺马案则为四大奇案之首,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

3、小白菜冤案完全是个人打击报复肇始的,然而落后的制度和当时的时局合力完成了场轰动全国的冤案,讽刺的是其后案件昭雪,也有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

清朝四大奇案简介

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

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子,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上奏。杨昌浚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僧,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

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由于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时,时誉赞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同治十一年年十二年年期间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戏园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就在同治十二年

年冬天杨月楼因与一商家女子的姻缘而引发了一场官

司。杨月楼在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

宫等剧,一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未在沪,其母即顺遂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楼往见遂应约,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订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事为韦女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予阻拦谓,惟退。

韦母遂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韦女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执月楼与韦女,并起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七箱据传有四千金,在将韦女解往公堂的路上,据记小车一辆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红衣犹未去身也。沿途随从观者如云。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当堂施以严刑,敲打其杨月楼胫骨百五。女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遂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此案一出立刻传遍街衢舆论轰动杨月楼是红极一时!人人皆知的名优犯了这样颇富戏剧性的风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优伶一向被视为贱民而韦姓茶商则不仅属良家且捐有官衔,是有一定身份!家资小富的商人杨月楼以贱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的通行礼法,此外韦杨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当形式而乡党则以拐盗公讼于官县官又以拐盗而予重惩,这种种不合常规的事情也引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一时众论纷纷。最后为案澄清冤屈的人是慈禧太后。不过,杨月楼案却是糊糊涂涂的了断。参与制造此案的人都未受到一点影响,照样高高兴兴当官搂钱。而杨月楼的妻子韦阿宝,亦被其父逐出家门不知下落。杨月楼忧愤改名为杨猴子,自取辱名,以表其对官场黑暗及当时戏子社会地位低下处处受欺的不满。

张汶祥刺马列案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她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了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淮安奇案

清嘉庆十三年(1808)淮安水灾,官府赈济,李毓昌奉命至山阳县查赈,住在善缘庵。知县王伸汉要李多开户口,以中饱私囊。李不从,王惧事泄,买通李仆毒死李毓昌。知府王毂亦受王伸汉赂银4000两,验尸时即以自缢报案。李叔从遗物中发现血迹,开棺验见服毒状,赴京告状。山东抚臬奉旨复查如实,就把王伸汉等拘至刑部严讯。一讯得实,王侵贪赈灾银23000两,同知林永升1000两,其余数十人各得不等。王伸汉处斩刑,知府王毂处绞刑,江督铁保、同知林永升均革职,遣戍乌鲁木齐,江苏巡抚汪日章革职,留河工效力, 李的随从是在李的墓前凌迟处死 皇帝老儿真发怒了其余佐贰杂职获徙流杖责者8人。此为清代四大奇案之一。

晚清四大疑案是哪四大?

杨乃武与小白菜

举人杨乃武被诬陷与小白菜有奸情,合谋毒死葛小大,奸官不分清红皂白,屈打成招,其妻詹氏奔走营救,终能洗刷千古奇冤。

杨月楼奇冤

名伶杨月楼与刀马旦沈月春本来天生一对,但富家女韦宝宝介入,杨弃沈娶韦,但虽明媒正娶成婚,却被冤枉诱拐卷逃,充军黑龙江。

太原奇案

家道中落书生曹文璜与富家女张玉姑私奔,却无故牵涉入一和尚命案之中,被控谋杀,好友白明代其雪冤,终能真相大白。

张汶祥刺马

张汶祥、马新贻、曹二虎、石锦标为结义兄弟,马新贻杀曹夺妻,张汶祥为弟报仇,刺马成功,凛然就义。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清代四大疑案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清代四大疑案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清代四大疑案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 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清代四大疑案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明宫三大案

一、梃击案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 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

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 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 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朝内争论不一。支持郑贵妃 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 。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 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 。

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 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 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 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此外,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 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

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 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 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

注:

1。 郑贵妃

郑贵妃,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是万历帝最 宠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 事。万历去世后,郑贵妃仍居乾清宫,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后移居慈宁宫,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葬银泉山。

2。 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万历皇帝第三子,郑贵妃所生。万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郑贵妃谋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祯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至河南,陷洛阳,俘福王常洵,后被杀。

3。 慈庆宫

慈庆宫在东华门内,明为皇太子东宫居所,光宗为皇太子时居此,张差梃击皇太子案亦发生在于此。崇正十五年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清代将端本宫等改为南三所之一,也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

二、红丸案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 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 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以美人计 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 “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

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他本应用培元 固本之药,却反用去热通利之药,使泰昌帝腹泻不止,委顿不堪。崔文升的进药引起朝 臣的惊诧。舆论认为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对其药大臣们多不主张皇帝服用。泰 昌帝惧怕死亡,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 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两丸服下,本已元气大伤的皇 上元气提出,成为脱症。

大臣们联想到梃击案以来的风波,不禁疑窦丛生,所谓“张差之棍不灵,则投以丽色之 钊;崔文升之泄不逮,则促以李可灼之丸”,这一系列事件岂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 吗!继泰昌帝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未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

注:

1。 李选侍

泰昌皇帝妃嫔之一,时有二个李选侍,此为西李选侍。深受朱常洛宠爱,生皇四子,早 殇。又生皇八妹,封安东公主。天启时封为康妃。

2。 崔文升

崔文升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黄药,病益剧,不视朝。外廷诸臣攻崔是受郑贵妃指使有异谋 。未几,光宗服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谪南京。及魏忠贤专权,又召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崇祯即位,充孝陵净军。

3。 方从哲

方从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庶吉士, 屡迁国子监祭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梃击、红丸、 移宫三案中,方从哲持其两端,受到攻击,天启二年削发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卒 。

——————————————————————

三、移宫案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争论的问题,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

注:

1。 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 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 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2。 杨涟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擢户部给事中,后转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在泰昌和天启帝即位的斗争中及红丸案和移宫案中支持皇帝、巩固皇权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对魏忠贤专权,天启二年(1622年),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其24大罪状。魏忠贤日谋害涟,于天启五年(1625年)以“党同仁异,招权纳贿”罪,逮杨涟于狱,杨涟死于狱中。

3。 刘一燝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历时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光宗去世,宠妃李选侍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争皇后位。一燝偕诸臣于乾清宫将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华殿,入居慈庆宫,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登极继承皇位,移宫一事皆赖刘一燝之功。天启中期,魏忠贤当权,逼迫刘一燝辞职。崇祯元年,复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4。 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5。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6。 哕鸾宫

在宫中东路外,明称一号殿,实仁寿宫,仁寿宫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都是明代宫妃养老之地。清代在此建宁寿宫。

晚清四大奇案(晚清四大冤案是什么)

好了,关于“晚清四大奇案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晚清四大奇案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