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大特写是什么?)
1、弧形运动镜头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视中属于被滥...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特写镜头的作用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特写是指什么意思
特写,是指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
特写镜头是一细分镜头,将人物身体的某个局部、物体的某一部分作为摄影主体,背景处在次要位置,有时摄影主体充满整个画面,背景则消失。而在摄影领域中,特写也应用得非常广泛。它的应用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物或者物体的细部,以达到凸显的效果。
特写镜头首次运用是在**中,由美国早期**导演大卫·格里菲斯(D.W.Griffith)创造并使用,在1910年的《Unchanging Sea》中,格里菲斯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经典的**镜头: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领先于同时期**人多步。
以人像的镜头转换为例,即拍摄画面为全身,腿部上半身和头像照片,当然人像特写不仅仅指的是肩膀之上的人像,镜头转换到人体其他细部也是可以的。而换成环境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转变,即大范围的环境照片,物体的整体或者大部分,到物体细节充斥的局部特写镜头这样的变换。
特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局部美感
特写镜头将被摄主体置于画面里,主体的轮廓、表情清晰而集中地暴露在镜头里,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某一部位时,它能凸显出局部独特而个性的美。
比如能折射出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性感的双唇、纤细的双手等等,正因于此,特写镜头也是时尚摄影中摄影师极爱描绘模特的一种拍摄方式。
视觉冲击力
特写镜头塑造的空间极小,就是要割裂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和谐美感,突出被摄主体。
在背景缩小,客观的环境描写也随之褪去后,主体充斥画面,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感,引人产生遐想。
情感认同
在特写镜头中,通过放大人物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想法传达给镜头前的观众,而细微的表情有助于增强个人感情色彩,便于更好地理解人物。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情感认同,是渲染情境和代入感极强的一种摄影手段。
特写是一种摄影或**拍摄技术,指用镜头在场景中突出某个人物、物体、景象等的近距离细节画面,以便观众更好地了解其特征、情感、信息等。可以用来加强情感表现、强调某个细节或提供更多信息。特写拍摄通常在**、电视、广告、新闻、纪录片等影视作品中使用。
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如何区分?
摄影中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区分主要是按表现人物的部分来区分的,具体区分方法如下:
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中景画面: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
近景画面: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称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
特写画面: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
扩展资料景别作用
1、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它能通过摄像造型达到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体的心理要求。
2、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
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画面镜头中,不同景别体现出不同的造型意图,不同景别之间的组接则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变化。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摄像者的画面思维,而且也以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的节奏变化。
百度百科-景别
大特写是什么?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普通解释 **艺术的一种手法。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茹志鹃 《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时间’,竟像一个推近的特写镜头,兀立在我的眼前。” 编辑本段 详细解释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它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在一个蒙太奇段落和句子中,特写镜头有强调和加重的含义。比如拍老师讲课的中景,讲桌上的一杯水,如拍个特写,就意味着可能不是普通的水。 正因为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尤其是脸部大特写(只含五官)应该慎用。电视新闻摄像没有刻划人物的任务,一般不用人物的大特写。在电视新闻中有的摄像经常从脸部特写拉出,或者是从一枚奖章、一朵鲜花、一盏灯具拉出,用得精可起强调作用,用的太多也会导致观众的视觉错乱,倒观众的胃口。如果形成一个“套子”就更不高明了。
众志君的**笔记(一)——简单的镜头分类
镜头,也叫镜头画面,是影片中的从特定角度拍摄人物、一连串动作或事件的不间断的一段视觉信息单元。镜头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今天众志君就以人物画面为例,来跟大家聊聊基本的镜头。
超特写镜头(英文缩写ECU或者XCU),是一种展现纯粹细节的镜头,画面只取人物的一部分,比如眼睛、嘴巴、鼻子、耳朵。通常使用超特写镜头要考虑它在影片中的用意,它必须有承上或者启下的作用,才能让观众顺畅地理解这个镜头所要表达的意思。超特写镜头常被用于纪录片,偶尔虚幻、科幻、恐怖的叙事故事中也会出现。
大特写镜头(英文缩写BCU),画面被人面占据,上下边缘都切过人物的面部,着重展现眼睛、鼻子、嘴巴等重要特征,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让观众直视每一个细致微妙的面部动作和表情细节。大特写镜头因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常被用于表达人物感受——浪漫、多情、愤怒、恐惧等等。
特写镜头(英文缩写CU),画面顶部经常会剪掉一部分人物的发顶,画面底部则可以根据人物的服装和发型,从下巴到微露双肩之间的任何地方开始取景。这样对人物面部整个近距离拍摄可以向观众着重展示相当具体的面部所有细节。这种镜头用于传达演员眼睛、嘴巴、鼻子、面部肌肉间感情的微妙变化,通常用来展示人物和心理,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镜头画面的表现力。
近景镜头(英文缩写MCU),画面的底部要卡在人物胸部,两臂下垂时的肘关节以上部分,大约也相当于衬衫自上而下第二颗纽扣的位置。中近景画面会把人物的面部特征非常明显地展示出来,包括视线的方向、情绪、妆容都很清楚。近景镜头也是**创作中常用的镜头之一,因为它能通过人物说话、聆听或者做轻微动作,向观众提供很多角色本身的信息或者刻画内心世界。
中景镜头(英文缩写MS),画面顶部通常可以完全展现人物的头部,如果人物双臂在身体两侧下垂,画面底部就会正好卡在人物腰部以下,手腕以上。中景画面可以一清二楚地展示人物的视线、情绪、头发和妆容等细节。因为它是几乎最接近现实中人类观察周围环境方式的景别,所以观众观看中景镜头时会感到非常舒服,也就成为了**创作中最常用的镜头之一。有时候,人物两边的画面也可以让观众辨识一些埋入的环境、地点等信息。
中远景镜头(英文缩写MLS),通常在取景时画面底部会截取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在中远景画面中,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体型、服装、表情等细节都可以展示给观众。同时因为画面中环境所占的比例会大于人物,所以这种镜头也会包含许多地点、时间等信息。美国西部片常用这种镜头以展示牛仔大腿处的左轮手枪。
远景(广角)镜头(英文缩写LS或者WS),通常人物的双脚刚好在画面的底边之上,而人物头部则刚好在画面顶边之下。画面中人物体型的垂直线会将观众的目光从环境中吸引过来,但演员周围还是保留着很大的环境画面,多用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展示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性别、着装、动作和大概的表情。
全景镜头(英文缩写VLS),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景别。画面中的环境非常重要,占据了大部分,向观众展示地点、时间、以及少许人物信息。全景镜头可以用作角色像摄影机运动的定场镜头。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大远景镜头(英文缩写XLS或者ELS),广角拍摄一个辽阔区域,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作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表现时间、规模、气氛、气势之外,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远景画面,包容的景物多,时间要长些,一般不少于10秒,比如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
在一部**作品中,摄影机往往依据规律和需要,从多个不同的机位拍摄镜头画面。只有各种不同的镜头画面组合在一起展示各种剧情、情节信息,才能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如身临其境,仿佛真实的场景展现在他们眼前。
结合应影片谈谈特写镜头
**《蓝》与特写镜头
Tom Gunning在他的一片文章中这样说,在传统的**理论中,是特写镜头把**从一种复制工具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Epstien也给予这种**语言同样高的价值,称之为**的灵魂。对于不同的**理论者特写镜头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例如Balazs侧重于特写镜头的表达作用,他认为所有艺术的都是关于人的,特写是种揭示人最深处灵魂的一种**手段。而Epstien更侧重于观众对于特写镜头的感知层面。对于他来说特写镜头是观众享受一部**所带来的乐趣的另一种方式,而不是更为传统与简单的通过叙事或情节的引人入胜。他认为这是与一个特写镜头所持续的时间有关的。如果观众在影院被迫去看一个特写镜头很长时间,就会换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画面,例如更关注画面的细节等。特写镜头毫无疑问关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纯粹的视觉语言去进行表达,这也是对**最本质的思考之一。在影片《蓝》中,故事和叙事变成了推动影片发展的辅助手段,而纯粹的视觉语言成为一个主要的方式。特写镜头几乎占据了这部影片。我将主要结合Balazs和Epstein的理论,以《蓝》为示例更详细的去分析**中的特写镜头。
人物面部特写
对于人物面部的特写是几乎是最常见的特写镜头。尽管我们已对它习以为常,在无声**时代和早期**理论里,对人物面部的特写几乎是涉及最广泛的话题。这里我只对这种常规的特写做简单的介绍。Balazs认为面部特写是一种“无声的对白”,并且它是只有**才具有的语言。他曾经写到,面部表情变化的节奏和速度展示了人物情绪的摆动,这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面部特写在表达层面上,是最主观的展现人物的方式,甚至比人物说话更为主观。对于Balazs特写镜头揭示了人类 “灵魂的最深处”。作为一种**语言,它成为除了常规的运用表演来塑造人物的另一种人物塑造的方法。Epstein认为面部特写为观众营造一种激烈的情绪。这种激烈来源于面部特写把人物的脸扩大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影片里的人物和观众更接近和亲密。进而使观众觉得在身体上和情感上都更接近人物。面部特写在《蓝》占有很大比重。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丧失家庭的女主人公内在世界的关切。大量特写的运用,如上所述一方面更有效的展示了人物最主观的世界,一方面引导观众去和主人公建立更密切的情感联系,使观众在一部**的进程中不是仿佛局外人去看另一个人的故事,而更像与主人公进行一场内心深处的交流。这些早期的讨论可以用来解释一部分这部影片运用大量人物面部特写的原因,然而《蓝》赋予了面部特写一些新的意义。首先,如果说现实主义传统中常用的长镜头在于强调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此影片中运用大量的特写则是去强调女主人公与外界联系的丧失,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疏远感。其次,影片的开场即是由一系列特写镜头构成的,没有任何镜头来确立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同样,影片中很少用远景而多用特写,从而让观众更聚焦于人物而忽略其他背景。《蓝》中还大量运用了很多超特写。例如女主人公在医院的几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对她眼球,嘴角,床上的羽毛的特写,几乎让观众在第一时间难以辨认画面中的物体。这些镜头也许并不必要被赋予任何实际的意义和用途,而是创造了影片和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过,《蓝》中的面部特写在一方面具有符号的性质,它表明了女主人公将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它帮助影片形成其风格。
对物体的特写
Balazs写到,“当**特写镜头揭开我们对于那些隐藏的小东西不敏感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这些物体的 ‘脸’,但它始终还是去展现人的,让物体具有表现力的是投射在它们身上的人类的情感”。这仅仅概括了对物体的特写所具有的更常规的意义。然而,《蓝》不只是赋予对物体特写这些作用,还对这一类特写进行了更独特和创造性的发展。这些特写可以大致被归为四类:客观视角的特写,主观视角的特写,推动叙事的特写,以及营造影片风格的特写。
《蓝》中女主人公试图从从前的生活中走出,然而总是有一些细节唤起她对从前的回忆。几乎每一场这样的戏,导演都运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以她看到钢琴上丈夫未完成的作品一场为例。镜头开始于对主人公肩部以上的特写,她正在看乐谱,然后交替切换于她的特写和乐谱上音符的超特写。我们逐渐发觉她面部表情的微妙改变,微微皱眉。接着镜头突然切到她的手指,缓慢的移动三角钢琴的支架,然后钢琴盖轰然合住。每当女主人公无法控制情感的宣泄,镜头总是在她失控之前从她的脸部特写切到对一些物品的特写上。首先,影片在此运用了**独有的镜头语言去发展情节,而不是简单通过叙事。这样镜头的运用给观众直观的感受,人物不愿意把自己的悲痛展示给别人看。可以想象很多**依靠情节和表演去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如安排与主人公亲近的人以台词的方式念出,等。其次,影片没有继续对她脸部的特写,而变化为对一个更具有客观意义的物体的特写上,创造了观众与影片的思考距离从而使观众有机会去思考她行为的动机而不只是停留在对此行为的观察上,进而产生主动感受人物内心而不是被动而为的感觉。
《蓝》中还有一些更为主观视角的物品特写镜头。例如影片中主人公在同一个咖啡出现过三次,每次都有一组同样的镜头,即从她肩部以上的特写切到一个物体的特写上。第一次她听到门外传来的笛声,镜头从她的脸切到她面前的咖啡杯一角的特写,伴随着音乐,一道影子从杯子上划来又划去。根据导演自己的阐述,他认为女主人公此时完全封闭自己,只关注一些无足重轻的生活细节,而避免对生活中的事件太过敏感而带来的情绪化。她不关心邻居的私事也忽略爱她的人。这样的特写镜头让观众去看主人公当时在看的东西,从而主动去思考和感受主人公当时的情绪。
第三种物品特写是促进情节发展的特写。其中的一些具有传统叙事的因素,诸如对一些物品的特写是因为它在将要发生的故事中起关键作用。影片开始对汽车管道漏油的特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车祸。另外一些对物品的特写更为间接促进情节发展。比如,在Julie和Oliver一同完成她丈夫遗作的一场戏中,一个拍摄室内的固定机位逐渐变模糊,成为一个可以认为成对于‘什么都不是’的特写,从而给**其它语言一个叙事的机会,比如音乐和单字的独白。
最后,对一些物品的特写也仅作用于帮助形成一种视觉风格。例如主人公去看母亲的一场戏中,出现了一个对于电视画面的特写,我们甚至难以辨认那是电视如果没有之前的镜头,也很难分析出这个镜头在无论叙事还是抒情上有直接作用,像一些同样的对人物面部特写一样,这更突出了影片的个人风格。
运动中的特写
Epstein写到,特写镜头应该做为一系列镜头中的一个被引入,它前后的镜头可以使它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他称特写为**的楔石,在运动的镜头中特写能够达到最完善的表达。《蓝》中Julie坐在医院里被一道蓝光惊醒的一场戏中,一个长镜头开始于她肩上的特写,在突然响起的音乐中,她惊醒,镜头迅速拉远到一个她上半身的近景,然后又迅速推回到一个她头部的特写,音乐也同时结束。在这个镜头中,观众似乎和她一样,经历了惊醒后一瞬间的迷失。镜头结束时的特写比开始的面部特写与人物更加接近,一方面营造了更强的激烈感,另一方面使观众和人物建立了更强的联系。
特写镜头,作为第一个被创造的**语言,甚至和默片时代创造的其它语言一起一度悲观的被认为葬送在有声**的发明中。《蓝》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成功探索如何用纯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影片。这部1993年出品的**让我们在**发明近百年后仍然满怀希望的看到**语言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中什么叫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1) 远景镜头
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远景画面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和绘画是相通的。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有时人物处于点状,故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但却可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因为影视画面是通过画面组接表情达意的,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可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如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当主人公索克洛夫从集中营中逃出后,拼命奔跑,最后躺在麦田地里,这时出现一个近拉远的镜头画面,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获得自由的内心喜悦。
远景除了表现规模、气氛、气势之外,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
远景画面,包容的景物多,时间要长些。一般不少于10秒。
由于电视画面画幅较小,有人主张不用或少用远景。少用是对的,但不能不用。
(2) 全景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全景画面,主要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在电视剧、电视专题、电视新闻中全景镜头不可缺少,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远景、全景又称交代镜头。
(3) 中景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
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盖部位,因为卡在关节部位是摄像构图中所忌讳的。比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中景画面为叙事性的景别。因此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较大。处理中景画面要注意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拍摄角度、演员调度,姿势要讲究,避免构图单一死板。人物中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卡在腿关节部位,但没有死框框,可根据内容、构图灵活掌握
(4) 近景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流也多用近景。这种景别适应于电视屏幕小的特点,在电视摄像中用得较多,因此有人说电视是近景和特写的艺术。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以较深刻的印象。
由于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要求细致,无论是化装、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绽。
近景中的环境退于次要地位,画面构图应尽量简炼,避免杂乱的背景夺视线,因此常用长焦镜头拍摄,利用景深小的特点虚化背景。人物近景画面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画面的深度、层次和线条结构。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画面主体,其他人物往往做为陪体或前景处理。“结婚照”式的双主体画面,在电视剧、**中是很少见的。
(5)特写镜头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画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在一个蒙太奇段落和句子中,有强调加重的含义。比如拍老师讲课的中景,讲桌上的一杯水,如拍个特写,就意味着可能不是普通的水。
正因为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尤其是脸部大特写(只含五官)应该慎用。电视新闻摄像没有刻划人物的任务,一般不用人物的大特写。在电视新闻中有的摄像经常从脸部特写拉出,或者是从一枚奖章、一朵鲜花、一盏灯具拉出,用得精可起强调作用,用的太多也会导致观众的视觉错乱。如果形成一个“套子”就更不高明了
好了,今天关于“特写镜头的作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特写镜头的作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