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新闻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 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签订屈辱的檀渊之盟?(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首先,“澶渊之盟”签订前,北宋在与辽国的战斗中并未获胜,直至签订盟约那刻,双方都依然是处于对峙状态,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宋军虽在草城川、瀛洲等战场上打赢了辽国,击...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的话题。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 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签订屈辱的檀渊之盟?(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签订屈辱的檀渊之盟?

首先,“澶渊之盟”签订前,北宋在与辽国的战斗中并未获胜,直至签订盟约那刻,双方都依然是处于对峙状态,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宋军虽在草城川、瀛洲等战场上打赢了辽国,击杀数万辽军,并斩杀了辽军主将萧挞凛,但是辽军的主力尚在,其主心骨萧太后与辽圣宗也尚在,同时,定州、祁州、德清等也被其占据着。因此,如若辽军铁了心要继续打下去,胜负尚不可知。

其次,“澶渊之盟”真的是一个屈辱的盟约吗?

要知道,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我们得先来看看,这个盟约的内容是什么:“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垄亩稼穑,南北勿纵骚扰。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永久。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大地神,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有逾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北通和,实为美事。国主(指辽圣宗)年少,愿兄事南朝”—《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主要有四项内容:

一、北宋每年以“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的名义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而因这笔钱在宋朝看来并不是纳贡,也不是战争赔款,因此,宋廷在盟约中特别注明,对于这笔钱的交付,宋廷不会专门遣使前往辽国都城交付,而是会有三司在雄州与辽使进行交割。

二、宋辽以白沟河(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为界,以西归宋朝,以东归辽国,双方撤回在所划定好的所属对方疆土中的军队,辽国退出所占领的定州、祁州等数十州之地,并将之前所占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归还于宋朝。之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双方不得藏匿,需交还对方处置。此外,自盟约签订起,双方不得在边境新建城池,及开凿河道,原建城池和河道可予以保留,可派兵驻守,但双方边境军队都不能再相互袭扰,更不能毁坏对方城池、房屋及庄稼。

三、宋辽两国互为兄弟之邦,两国君主互为兄弟,辽圣宗为弟,宋真宗为兄。

四、宋辽两国于边境地区互置榷场,以此方便两国贸易往来。宋朝于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等四地置榷场,而辽朝则于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置榷场。

以上就是宋辽所签订的“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那它屈辱吗?显然不屈辱。

以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澶渊之盟”无论是对宋,还是对辽,它都不是一份屈辱性的协定。直白的说,这份协定的内容是宋辽两国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

宋初,宋廷不似宋中晚期那般不敢打战,这时宋廷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还是颇有血性的,经常主动的与辽国发生战争。当然,自“雍熙北伐”失利后,宋就基本上放弃了武力收回燕云地区的计划,但是却并未完全的放弃,其在与辽国接壤的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是布置了重兵,这些军队不仅是用来防御辽军的,也是用来攻击辽军的,一旦辽国有变,这些军队势必就会由防转攻,再次继续执行武力收回燕云的计划。基于此,这就逼得辽国为了防御宋朝的进攻,他也只能是在与宋接壤的地区布置重兵。

但是,我们都知道宋辽当时的经济状况,呈现出的是“宋富辽穷”的局面,因此如若长时间的对峙下去,辽国肯定要比宋朝更早崩溃。此外,自辽圣宗登基后,辽国国内局势又趋于分裂,此时是“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附属于辽国的女真、党项等族纷纷壮大,对辽国已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因此,对于辽国而言,跟宋拼时间,他是拼不起的,若依旧与宋对峙着,宋搞不垮他,党项、女真等族也会要了他的命。

由此,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辽国会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倾全国之兵对宋朝发起总攻的原因,再拼消耗判不起的情况下,只能是拼速度,辽国的实际统治者萧太后希望用一战出其不意的灭掉北宋,从而彻底解决辽国的心腹大患。其实,辽国萧太后就是在赌,赌辽军能在北宋没反应过来前,直捣黄龙,攻破宋京开封,俘虏宋皇,从而一战定乾坤。可以说,萧太后这种决策并没有错,其之后的金国就是用这种方法最终灭掉北宋。

但是,遗憾的是,萧太后所遇到的北宋,并非是金国所遇到的那个昏君坐朝,奸臣当道的北宋,此时与辽国对阵的真宗并不昏庸,杨嗣和杨延朗也是一代名将,寇准更是一代名相,再加上宋初,宋辽两国所呈现出的实际上又是这么一个态势:北宋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力量不足,但防御辽军的侵扰却是绰绰有余;而辽军侵扰北宋力量有余,但攻城掠地却是严重不足。

因此,对于辽而言,其军事实力虽强,但却并没有一战定乾坤的能力。实际上,最后也却是如此,辽军在澶州与宋军陷入长时间的拉锯战中的,宋军精锐悉数往澶州赶来,辽军已无直捣开封的可能。此时,辽军如若还要继续打下去,其胜利的天平只会越来越往宋朝倾斜,要知道一场数十万规模的战争,哪怕只是进行数周,其军费都是以百万计的。

而这场战役,如若辽还要打,必然会陷入数月的拉锯战,因此,其花费的军费更是庞大,而这等庞大的军费连让富庶的宋支撑都够呛 ,更别说是贫瘠的辽国。而且你更别说,宋朝是本土作战,他的补给可以随时从各地筹措,而辽应是在异土作战,他的补给多输只能从本地长途跋涉的运来,这无疑就更是会加重辽国的负担。

由此,在已经无法用战争来解决北宋这个心腹大患的情况下,对于辽国而言只能是和谈。而从“澶渊之盟”的内容来看,辽国实际上已经是用和谈的方法解决了要与宋进行长期对峙而致使国内经济压力山大的问题,在盟约中,宋辽两国不但正式划定边境,且宋朝还明文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武力争斗,并还答应撤回驻扎在边境地区的重兵,及放弃在北方继续修建城池。这也就是说,宋对辽不会再造成什么威胁,此后辽就可以“岁省用兵之费,国享重币之利”。

而对于宋朝而言,宋朝虽富,拼消耗,他却是能拼得过辽国,但是正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与辽的对峙,宋朝也是不好过的。长期的与辽进行战争对峙,致使北宋是“百万家之生聚,飞挽是供;数十州之田土,耕桑半失”,自邺(今河北邯郸)向北,是千里萧条,民不聊生。同时,与辽一样,宋又没有绝对的实力去击溃辽国,且即使发动战争,也多是胜少败多。因此,对于宋而言,既然无法用战争击溃辽国,又何必再苦撑下去呢?与辽长年的战争,不但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还被辽国占去了好多土地,而且更是弄得国内农民起义四起,这完全就是得不偿失。

因此,对于宋朝而言,既然用战争换不来和平,那以和谈来换取与辽国的和平无疑是最佳选择。而从“澶渊之盟”的内容来看,宋朝也的确换来了和平,而这和平的代价,对宋而言,并不算吃亏。首先,每年向辽国缴纳的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点钱对于辽国来说,的确算是一笔巨款,但对于宋朝而言,真的不算什么,九牛一毛而已,要知道,一个宋朝的宰相,其每年的俸禄加上日常的开销,就是数万两,因此对于宋而言,支付给辽的银十万两,顶多就是多养几个宰相罢了,况且,真宗年间,国家一年的赋税最低也有5000余万两,十万两真的不算啥。而二十万匹绢,咋看下很多,但其实也就是宋朝南方一个州一年的产量罢了。

而即使是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对宋朝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它再多有比打战多吗?如《宋会要辑稿》所言:“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宋朝虽每年需向辽国上缴银绢三十万,但相对于每年百万,乃至是千万的这庞大的军费开支,这点钱真的是微不足道。而且,用这些钱,不但能让宋朝得到和平,而且还能让宋朝驻扎在宋辽边境的几十万大军中近乎一半去从事恢复农业生产工作,从而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北方的农业经济,同时因和平协议而节省下来的至少百万军费,亦可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从而加快宋朝的国力增长。

况且,别忘记,在“澶渊之盟”盟约中宋辽双方可是达成了互开榷场的协议,在这个两国可以随意进行交易的市场中,宋朝凭借着丰富、精美的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在与辽的互市中是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宋朝每年在榷场中的收益都足够支付其原本要支付给辽国的岁币,且还有诸多盈余,如清代文学家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中所言:“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宋支付给辽的岁币,就是来源于辽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损失。

如此,就单凭,“澶渊之盟”可以让宋朝节省百万,乃至千万的军费,有效的恢复国内的社会经济,让百姓可以休养生息的这点来看,“澶渊之盟”对于宋而言就绝非是一个屈辱的盟约。而且,这份盟约对于宋朝来说,其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它不但是让宋节省了巨额的军费,其还让宋朝收回了被辽占据的涿、瀛、莫三州,若不是辽国的主动归还,单靠宋朝自己,恐怕很难收回。试想,一份盟约就能让宋收回以前花费百万,乃至千万军费都不一定能收回的三州,你说宋朝赚不赚?

当然,“澶渊之盟”对于宋而言,也并非是完全有利的。其对于宋朝来说,最不利的地方,在于“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的限制,有了这条限制,也就是说,今后宋朝不能在与辽接壤的边境地区建立新的城池,及开凿新的河道,这也就意味着,宋朝今后很难再向与辽接壤的北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更不可能大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如若不能大规模移民,也不能从农业生产活动,也就意味着宋朝很难控制与辽接壤的这些区域,随时都有可能被辽所夺。

虽然这限制是对双方而言的,就是宋不能,辽亦也不能在边境建立城池,开凿新河道。但是我们都知道,辽国归根结底是一个由游牧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对于城池、土地的依赖,远没有宋朝来得强烈,他们不需要城池,不需要土地,就能对一块区域形成统治,而宋却不能。

不过,“澶渊之盟”其实对辽也有坏处,因在盟约中,宋辽双方约定了以白沟河为界,也就是说辽国放弃了关南十县的所有权,将其送与宋朝,同时此前所占的定州、祁州等数十州之地也还于宋朝,这就是等于说,此战,辽军是白白损失了数万士兵,并还搭上了关南十县。

总的说,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对宋而言,“澶渊之盟”真的不算是一份屈辱性的盟约。你见过,一份屈辱性的盟约不但不让你割地,还能让你得到数州的地盘吗?你见过,一份屈辱性的盟约不但能让自己得到诸多好处,还能让对方吃亏的吗?你见过,一份屈辱性的条约所要向对方赔偿的款项,还能从对方赚回来的吗?

不过,如若以部分宋人的眼光来看,尤其是的那些文人士大夫们,这份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却是“屈辱”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宋朝是天朝上国,辽国就是一个蛮夷小国,哪有天朝上国每年要向蛮夷小国交钱的?哪有天朝上国跟蛮夷小国称兄道弟的?只有辽国称臣于宋朝,向宋朝纳贡的盟约才是不屈辱的,其他的都是屈辱的。

但是,试问这想法可笑吗?先不说辽国与宋朝的实力不分伯仲,都是当世强国,辽没实力灭掉宋,宋亦也没有实力灭掉辽,一个相互都奈何不了的国家,是谁都没有资格做谁的天朝上国的。再者,实际上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宋虽占据优势,但辽并未输,如果辽国不顾一切的跟宋打,胜负未可知,况且以大环境来看,辽更占据优势,毕竟人家都快打到北宋的都城了,而且还占了一大片地盘,而你宋朝却只知道防守,甚至还有大臣还没打到京城就提出要迁都。你说,就是如此,试问签订这样一份“澶渊之盟”算耻辱吗?

当然,在当时,还是有些宋人比较公正,比较实际的,他们不讲什么天朝上国的面子,只讲实际,对于“澶渊之盟”所带来的好处,他们还是认可的,不认为这是屈辱的,如宋宰相吕蒙正就曾对这份盟约给予高度评价,说它是“远人请和,弥兵省财,古今上策”。

此外,实际上,“澶渊之盟”为宋带来的好处,远比其所签订的内容带来的好处要多得多。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份盟约为宋朝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为宋朝带来了与辽国近百年的和平,让宋朝百姓享受了近百年的和平。

自“澶渊之盟”签订起,宋辽就再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如宋李心传所言:“太祖开万世之基,太宗定四海之难,而和戎戢兵以致太平者真宗也”,宋真宗与辽所签订的和平盟约,为宋带来了至少百年的和平,此后是“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在与辽进入和平阶段后,宋朝百姓得意安居乐业,不再用为战事所拖累,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孩子死在战场上,他们可以安心的从事农业生产,幸幸福福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而宋朝也因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其赋税也是得以大增,自此开始步入极盛时期。

当然,也有说“澶渊之盟”的签订对于宋朝而言是个巨大的危机,它让宋朝自此丧失了血性,它的签订让宋朝滋长了苟且偷安的思想,认为已天下太平,无需再花费金钱去发展武备,去打战,为日后宋朝逢战必和的懦弱埋下了伏笔。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非也。

宋朝会在日后成为那般模样,绝不是“澶渊之盟”这份盟约的错,而是在于人。

正如北宋宰相富弼所言:“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澶渊之盟”绝对是一个对天下,对百姓有利的盟约,只是错就错在,当朝的那些上层统治者太把这份盟约当回事,认为只要跟辽签订和平条约,而辽会遵守,这天下就太平了,认为这天下能跟宋对抗的就只有辽,此时与辽罢兵言和,也就意味着宋再无能威胁到自己的地方,如此也就没必要再浪费那个钱去整备军备,更没有必要再浪费那个精力去训练士兵。

只的说,宋朝的统治阶级缺少足够的危机意识,及长远眼光。他们不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比一代强”的道理,天下的局势总是瞬息万变的,不可能永远就存在辽国一个敌人,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新的敌人,甚至是比聊更强的敌人。而事实上,最后的发展也的确如此,一个与辽国相当的西夏出现了,一个比辽国更强的金国出现了,而北宋最终也亡在金国的手中。

澶渊之盟的哪些内容对宋朝有利 和盟约的签订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这两条对宋有益,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宋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和缓和。

辽和北宋合议澶渊之盟的内容

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在河北澶州(今河南濮阳县)签订的一项和议。该盟的内容包括:1. 边界划定:北宋承认辽朝的北界为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和东北部,而辽朝承认北宋的陕西、山西和河南的边界。2. 赔款:北宋向辽朝支付了糕黍、丝绢等贡品,辽朝耗费在与宋朝冲突期间的赔偿。3. 通婚联姻:为缓和两国关系,澶渊之盟中规定了两国皇家家族之间的通婚联姻,以加强彼此的联络。4. 政治条款:澶渊之盟还规定了一些政治条款,如纠正两国官员间的礼节等。此外,辽朝同意在中国北方设立九练军,以监督双方边界的安全。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辽和北宋之间的边界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从而确立了北宋的统治地位,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双方的和平共处。然而,这并没有持续太久,双方之后仍然存在冲突和战争。

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在澶州派遣使者前往辽国,经过五天的交涉,辽国向宋回致盟书,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宋、辽以这种古老的方式完成了两国间的和平条约的签订,史称?澶渊之盟?,至此,宋、辽开启了双方百年和平的局面。

我们先来看看?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宋辽约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尊称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北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以白沟河(巨马河)为界河,沿边州军,各守原有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

从字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宋朝亏了,每年还要向辽送?岁币?以求和平,但宋真的亏了么?其实则不然。

澶渊之盟前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澶渊之盟前两国的关系,宋、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双方争端的焦点就是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蔚、云、应、寰、朔州等十六州的总称。大致范围包括今天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大部,及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部分地区。这块地方是北望大漠、南有平原、其中还有山脉等过渡带,是一块天然的战争屏障。因此,历史上幽云十六州是一块?香饽饽?,几乎谁都想要这块地方。而宋太祖的?统一?大业的遗憾就是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放下,宋太宗即为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战争,企图收复这块?宝地?。

于是开始?北伐?,但结果并不理想,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辽朝大获全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并在以后接连南下侵宋,在澶渊之盟前,双方开展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瀛州与莫州之战、遂城之战、望都之战,长时间的战争使得宋军的损失比较大,辽其实也因战争而不堪重负。

北宋?百万家之生聚,飞挽是供;数十州之田土,耕桑半失?自邺向北,千里萧条。燕云地区的百姓同样遭受战争之苦,颠沛流离,以至于辽朝统治者不得不下令?省赋役,恤孤寡,戒戌兵无犯宋境?

所以,为了和平美好的向往,促生了宋、辽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的北宋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南城草木不受兵,北城楼槽如边城。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抄虏。黄崖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路河冰渡。大发一矢胡无首,河冰亦破沙水流。欢盟从此至今日,垂相莱公功第一。?

这是王安石的《澶州诗》对澶渊之盟的积极肯定,澶渊之盟后北宋虽然放弃了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但国家却因此得到喘息,使得国内获得积极的发展。

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耕地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而在经济上,双方开展贸易,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等地。商品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瓷器、麻布、羊、马、骆驼、银两等。北宋每年从辽方征收专卖税约有一百五十万贯,宋方得利很大,甚至往往数倍于岁币。

澶渊之盟后的辽国

从辽国的发展看,澶渊之盟不仅对北宋有利,对辽国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方面。同北宋的贸易开展使得辽国从单一的游牧产业逐渐转变为多产业的国家,推动了大规模经营农业基地的产生,也带动了人口的发展。

文化方面。和平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没有战乱,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辽国学习北宋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特别是学习了北宋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有着极大作用,人均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民族融合和社会风俗方面。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汉人进入辽国境内,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服饰、丧葬、岁时礼俗、游戏等方面影响突出。汉语成为辽朝境内各族人民交流的通用语言。

如混居黄龙府?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通晓,则各以汉语为证,方能辨之。?辽道宗曾诗云?君臣同志,华夷同风?。

可见辽朝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在澶渊之盟后受北宋影响不断加深,辽朝社会与文化的进步大大加快。

结语:澶渊之盟并不是北宋的?屈辱?条约,相反的是北宋从中获得了比?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大的利益,而辽国得到的也不仅仅是?岁币?,军费的开支削减,经济的不断提高,使得辽国社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所以澶渊之盟对于两国是双赢的局面。澶渊之盟给宋辽两国带来的百年和平,对于宋辽两国来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澶渊之盟是什么意思?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经过25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在当时,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边境的百姓,给边境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宋军在杨家军的带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是辽国的骑兵进退速度很快,战术灵活,因此宋朝的边防压力日益增大。再加上北伐惨败之后,宋朝对辽国就一直心存畏惧,于是辽国越发强悍,不断南下侵扰宋朝。宋辽之间的战争长达25年,目的是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

一、澶渊之盟的内容

宋辽之间的这场战争,最终是以宋国退后一步,建立了澶渊之盟结束。澶渊之盟内容主要包括:宋辽交好,因为辽国的皇帝比较年幼,要称宋真宗为兄,塑料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但如果有盗贼逃犯越界,彼此之间不是不能够藏匿的两朝延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国要每年向辽国提供军旅费用,白银十万两绢20万币到雄州交割,双方在边境会开设一个交易场地开展互市贸易。

二、积极的影响

据说澶渊之盟 建立之后,宋朝的皇帝听到每年只需要交30万两的岁币,感到十分高兴。这场盟约结束了长达40多年的战争,使双方相对处于和平的状态,并且都可以休养生息,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因此碎币的支出反而不及用兵费用的百万分之1,所以支付30万美元反而对他们来说是赚了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难以获取的效果,最后是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消极的影响

此后的百年没有发生过大型的战争,导致宋辽两国兵备松弛,后来都被女真国所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只能够西迁,宋朝也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残垣之门不能说是失败,而是在有利的军事情形下求和的结果。

历史上的“檀渊之盟”是什么?对大宋来说,是屈辱的吗?

檀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的停战协定,对大宋来说,乍一看是以钱财换和平,有些屈辱。但从长远看,此盟约维系了宋辽百年和平。无论是对宋,还是对辽,实惠都很大。

一、?檀渊之盟?签订的背景

提到北宋与辽国的关系,就不得不提的一块重要战略地带?幽云十六州。五代十国时期,938年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辽)对他的支持,将幽云十六州割给辽国,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而中原地区失去了重要的的北部边防,无险可守,胡人铁骑可以肆无忌惮的侵犯华夏平原。

北宋建立后,曾想收回幽云十六州,所以宋初发动了对辽的战争,但无功而返,之后进入防守状态,宋真宗时期,辽国大举进犯中原,若不是当时宰相寇准坚持,北宋就要迁都了。最后在寇准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在宋军心大震,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辽透出想和谈的意思,宋真宗求之不得,赶紧派使臣去和谈。

最后双方签订《檀渊之盟》。此后,宋辽双方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当然,幽云十六州成了大宋王朝求而不得的遗憾。这样,宋辽双方很快达成共识,于1005年1月订立和约。

二、?檀渊之盟?内容

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2、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3、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三、?檀渊之盟?的影响

虽然当时看来,宋军战事更有利而选择议和赔款,有点软弱。但客观来看,"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都有利。

对北宋而言:30万的岁币和迁都或者打仗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此后,北宋迎来最繁华富庶的巅峰?仁宗时期"仁宗盛治"。

对辽国而言:三十万岁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而且当时辽内部暗流涌动,政局不稳,及时从与北宋的战争中脱身,是明智之举。

对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而言: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维系了此后辽宋边境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总结:?檀渊之盟?是宋辽关系的一个分界,?檀渊之盟?之前,宋辽一直处于敌对的战争状态。?檀渊之盟?之后,宋辽维系了百年的和平,双方边境的交流、互市,也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就当时看,感觉宋朝文弱,用钱来买和平,但要从长远看,无疑是明智和对双方都有利的。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消极的影响就是北宋军队更加没有战斗力了。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 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签订屈辱的檀渊之盟?(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