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是谁 马致远与谁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元曲的奠基人)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元曲四大家是谁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元曲四大家是谁的话题。
马致远与谁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代表作《汉宫秋》。
任讷(任中敏)将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辑为《东篱乐府》,集内计有小令104首(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5套(包括《锦上花·展放愁眉》),大约完整的有2套(《女冠子·枉了闲愁》和《水仙子·暑光催》),残存套曲有5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定调名为“行香子”。
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成就卓越。他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__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_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南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贞_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简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三部著作全本,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郑光祖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到今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关汉卿: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2、白朴:白朴(1226年-1306年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金朝官员白华之子。白朴作杂剧16种,全本流传下来的仅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3种,《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两种存残曲。
3、郑光祖: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
4、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元曲的历史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
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关汉卿。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汉族,解州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州等说。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3、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汴梁人,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306年。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4、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5、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元曲的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元曲的奠基人
在我国的历史中,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都是十分有名的,每个朝代都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在元代的时候,曲十分盛行的,那么在元代最有名的四个词曲家是谁呢?他们就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四个人代表了元代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在元杂剧的创作上的各种成就,是历史上被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4.郑光祖
郑光祖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字德辉,是汉族人,同时还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以及杂剧家,出生于平阳襄陵,郑光祖从小时候开始就受到了戏剧艺术的熏陶,后来就一直投身于杂剧的艺术活动中,郑光祖主要在南方进行艺术活动,是南方戏剧圈中的巨人,他写的元杂剧被人称为是“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它的主要作品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无破连环》、《周公摄政》等等。
3.马致远
马致远,元大都人,关于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还有一种是字千里,号东篱,祖籍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世的人尊称为“马神仙”,他所写的《天净沙·秋思》被认为是秋思作品的开山之作,马致远的征途十分的坎坷不平,在晚年的时候对时政不满,于是归隐田居,《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是谁?
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和关汉卿。
他们四位是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救风尘》、《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代表作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天净沙·秋》、《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等等。郑光祖的代表作是《迷青琐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等等。
好了,今天关于“元曲四大家是谁”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元曲四大家是谁”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