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指哪个人物(乐不思蜀是谁)
主人公是刘禅。现在大家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了要回家。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乐不思蜀是谁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乐不思蜀是指哪个人物
主人公是刘禅。
现在大家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了要回家。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与乐不思蜀成语相关的人物是谁
与乐不思蜀成语相关的人物是刘禅。
成语:乐不思蜀
释义: 蜀:三国时的蜀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
用法: 用来表示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即位。刘禅昏庸无能,后来诸葛亮等辅佐他的人相继去世,蜀国便每况愈下,国势日衰。公元263年,在魏国的大举进攻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被迫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封他为安乐公。刘禅居然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又在异国他乡过上了享乐生活。一天,魏国的当权者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地为他安排了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司马昭见状,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保住他的江山!”司马昭故意问刘禅:“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原在蜀汉任职的正暗地里对刘禅说:“要再问您,您就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不久当司马昭再次问起时,刘禅果然照正教的说了,还勉强地挤出了眼泪,被司马昭当场揭穿。刘禅的言行从此成为千古笑柄。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之子。他即位后,不理朝政,一切国事均由诸葛亮代为处理。诸葛亮死后,刘禅日益昏庸,终日饮酒作乐。他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乐不思蜀的故事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是谁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他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儿子,是刘备的长子。他一共在位41年,蜀国灭亡后,被封为安乐公。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讲的是,蜀国君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在蜀国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思恋故国,只有刘禅很欢乐,毫无伤感之情。司马昭问刘禅他是否还想念蜀国,刘禅说在这里快乐,并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所以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它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是刘禅。
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a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扩展资料:
这之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算很好的了。
谁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人物介绍
1、刘禅乐不思蜀。刘禅(shàn)(207年-271年),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2、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刘禅带着蜀汉大臣被进入洛阳,受封安乐公。
3、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乐不思蜀指的是谁
乐不思蜀指的是刘禅。
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打败,刘禅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倒魏国当上了安乐公。有一天,魏国大将军司马昭请刘禅吃饭,在吃饭时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过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刘禅却高兴的拍手叫好。司马昭故意讥讽的问刘禅在这里过得开不开心,想不想蜀国。刘禅却说自己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了要回家!
《乐不思蜀》原文: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好了,关于“乐不思蜀是谁”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乐不思蜀是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