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是啥意思?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吗?(有教无类是哪个道家的教义)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教育家孔子的主张,跟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同样著名,影响深远。现代一般人认为,“有教无类”是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杨...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有教无类是谁的主张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有教无类是啥意思?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吗?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是教育家孔子的主张,跟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同样著名,影响深远。
现代一般人认为,“有教无类”是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杨伯峻)。大中小学的教材是这么写,一般媒体是这么引用,不少著名学者如南怀瑾、傅佩荣也持相同的意见,南怀瑾甚至认为这“不需要解释”。由此可见,这确乎是一种意识形态了。说它是意识形态,更重要的可能是官方最高领导层的表态。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我们可以看到,1958年毛主席有“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的说法,“孔子的有教无类”赫然位列榜首。
但在古代也有不同的解释,班固直接把它引为“有教亡类”,亡就是没有、消灭的意思,“亡类”至少就是“没有类的差别”;马融觉得这是“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这句话有歧义,但似乎应该是人受过教后,就“无有种类”了;而朱熹则引申道:“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也就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品行都会得到改善、变好,那么人的善恶差别就会越来越小。
概括地说,无论是“亡类”“无有种类”还是从“习气之恶”“复于善”,古代《论语》的主要注释本都认为“有教无类”具体是指:通过教育,人就可以都达到某种无差别的状态。
众所周知,朱熹以降,《四书章句集注》就成为了官方教材,他对“有教无类”的理解自然就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就是当时的意识形态,就像现在的一样。邓球柏主编的《论语通说》“有教无类”条中,后来的胡广、庆源辅长、洪氏等学者的说法都是例子,这里不详举。
一直到晚清,辜鸿铭对“有教无类”的英文翻译也仍是传统的、正统的:“Among really educated men,there is no caste or race-distinction。”(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是没有阶级和种族之别的。)到了民国,甚至是喝过洋墨水、一辈子提倡美国式民主的大学者胡适,也在1947年9月4日《论自由主义》的演讲中明白无误地指出:“有教无类,‘类’是门类,是阶级民族,‘有教无类’,是说:‘有了教育,就没有阶级民族了。‘”
所以说两种 主张解释都可以。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种主张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结实一下?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师德规范() A 热爱学生 B 严谨治学 C 为人师表 D 以法执教
正确答案为A
解析;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款中提到要热爱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教师的一个职业要求,也是为人做事的一个基本道德行为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让一颗爱心长驻心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者。
热爱学生体现了道德情感,爱学生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说:要我不爱不容易。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的主要工作是育人,途径包括信息传递,组织指导,示范感动,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沟通学生和教师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有一个教师素质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自己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排在首位。历来的教育家都是把热爱学生作为为师之本。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但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职业情感,而不能是个人情感,因此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老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老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级是劣级,都就是一视同仁,不能随老师个人兴趣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应是出于教书育人的需要,这种爱应严慈相济。就像人们比喻的哪样,师爱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发展影响重大。当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 的信任时,他们便泽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 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铤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都应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实践证明,只有当一个老师对学生充满爱时,他的教育效果就会特别突出。
有教无类是哪个道家的教义
有教无类 这个是由儒家创始者孔子所说。
他对教育的主张是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意思是
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谁
是孔子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要进行教育。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有教无类是谁说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说的。
不受贵贱贫富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施教。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一生教学,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类”指族类或种类,何晏的《论语集解》注引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人乃有贵残,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族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谓不同种族、等级类别的人,虽有贵贱之分,都适宜于接受教育,这里的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出身地位如何,《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拿一束干肉来做见面礼,就可以作为施教的对象。这是孔子对有教无类主张的具体说明。
有教无类的优势
1、有教无类能够保证了每个人的平等教育权。普及教育不仅仅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是社会上其他层次孩子的教育权。孔子声称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能够确保每一个可以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得到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
2、有教无类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离不开对每个人平等的教育机会。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学习和进步的潜力,只有给每个人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有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带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有教无类能够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教育是普及社会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能够加强人们对平等、公正的意识和认识,减少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有教无类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有教无类是谁的主张”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