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内容及翻译”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古人谈读书
朱熹〔宋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扩展资料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者是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作者是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相关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聪敏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学习起来不厌烦,教育别人不疲倦。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这节讲到孔子对于当时及其前后时代人物的评论。这个人物的评论,包括了如何作学问与整体的文化精神。
这章论语强调了两点:
1、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
如果天资聪敏,然后又好学,这就是敏而好学,这种人想不成大事都困难。
2、一般而言,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耻于下问。只有那种身怀质朴、尊重事实、有求知欲望的高位之人才会下问,因为在其看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自然,都是朴素的。
时至今日,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已经都成为了成语,相信这种治学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去。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如下:
《古人谈读书》其一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人谈读书》其二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其一翻译:天资聪明且又好学的人,从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且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这样才能算真正的智慧。学习时默默地记住每日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而不知道疲倦。
《古人谈读书》其二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古人谈读书的道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发音:mǐn ér hào xué,bù chǐ xià wèn
词义:敏:聪颖,灵敏;耻:耻辱,羞耻
释义:天资聪颖灵敏而又谦虚爱好学习的人,当向学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时,也不会感到羞耻。
年代:春秋时期
作者:孔子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音:xué ér bù yàn,huì rén bù juàn
词义:厌:满足,满意;诲:教诲
释义:对于学习,我不感到满足,对于教诲别人,我不感到厌倦疲惫。
年代:春秋时期
作者:孔子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出处:《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扩展资料:
故事详解: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在聚会上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问完这个,又问那个。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问了一遍。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死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按照这个习俗,那位姓孔的老师死后,卫国就授予他的谥号是“文”,老百姓就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不服气啦。他觉得那位姓孔的老师没有那么优秀,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成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那位也姓孔的老师,既聪明又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自己不懂的事,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是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的。”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内容及翻译”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