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动态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爱他美奶粉事件究竟是什么事情?是真的吗?(国际联盟的调解土地纷争)

2017年03月,11吨爱他美奶粉涉假。2017年3月2日立陶宛经济犯罪侦查局官员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所在县维尔纽斯县查获大量德国版爱他美奶粉假货,被查获的仓库...

1991维尔纽斯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1991维尔纽斯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爱他美奶粉事件究竟是什么事情?是真的吗?(国际联盟的调解土地纷争)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爱他美奶粉事件究竟是什么事情?是真的吗?

2017年03月,11吨爱他美奶粉涉假。

2017年3月2日立陶宛经济犯罪侦查局官员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所在县维尔纽斯县查获大量德国版爱他美奶粉假货,被查获的仓库内有1.8万盒爱他美配方奶粉假货,重11吨。出现的假冒产品主要为600克纸盒装,内部为银色内袋的德版奶粉。

扩展资料:

奶粉的包装要完整,标有明显正规的质量安全(QS)蓝色标志,生产厂家、日期都要清晰可见,保质期喷码可以用手试着擦拭,如果能够被轻易擦掉则代表奶粉储存时间过长或者是刚刚喷上去的,消费者最好不要选购。

其次,打开奶粉包装,如果看见奶粉有发硬、结块现象,说明奶粉已经受潮,开始发生变质,不能食用;第二闻气味,如果有发霉、发酸的气味,说明该奶粉“尘封已久”,不建议选购。

人民网-11吨爱他美奶粉涉假!

人民网-几招轻松辨别奶粉的好与坏

北大西洋公约具体内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几乎合乎逻辑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一、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二、宗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三、成员

26个(2006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四、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五、总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

网址:www.nato.int

六、出版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七、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

(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

(4)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

(5)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已加入北约)、立陶宛(1994.1.27)(已加入北约)、爱沙尼亚(1994.2.2)(已加入北约)、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已加入北约)、保加利亚(1994.2.14)(已加入北约)、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已加入北约)、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八、主要活动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用“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大幅度精简部队,组建一支由7个军组成的主力防御部队、一支7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各成员国武装力量组成的后备部队,以构成北约新的三层次防御体系.

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对北约军事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放弃“前沿防御战略”,从过去主要对付苏联转向“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缩小部队规模,提高其灵活、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调整“灵活反应战略”,削减核武器,但仍将保持一定的核威慑力量.会议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

12月9日,北约举行16国外长会议,次日同原华约国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外长联合举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合会”)第一次会议.北合会发表了《关于对话、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声明》,决定加强北约和原华约成员国的联系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外长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声明还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和北合会外长会议相继在雅典召开.北约部长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北约愿向在波黑执行任务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空中保护.

1994年1月10~11日,北约16国在布鲁塞尔召开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在新形势下的新战略和内部调整,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波黑冲突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发表了《首脑会议声明》.

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会外长会上,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科济列夫还发表讲话表示俄仍反对北约东扩,称北约东扩“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北约作为唯一的军事集团与建立统一的欧洲潮流背道而驰”.

12月5日,北约部长理事会通过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并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维尔·索拉纳出任北约秘书长.法国外长德沙雷特在会议上宣布,法国决定加强同北约的关系,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长会议,但并不意味着法国参加北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随后,北约举行1979年以来首次外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正式批准向波黑派出由北约指挥的、6万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以监督波黑和平协议执行.这是北约历史上在非成员国领土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非北约成员国也参加了多国部队.

1996年6月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决定建立一支多国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同意西欧盟国在美国不派地面部队参与的情况下,以西欧联盟名义动用上述部队,并可使用北约参谋、情报、通讯、运输和后勤等设施,对外实施维和、人道援助等行动.这也是北约建立欧洲防务特性的主要内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总统就北约东扩、军控和双边经贸合作在赫尔辛基举行特别首脑会议.双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各持已见,但均表达一定的合作愿望.俄不再坚持签署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文件,同意北约提出的,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5月27日,北约16国***、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文件申明,双方均不把对方视作潜在敌人,努力增进彼此信任;加强在欧洲安全、维和、军控、反恐怖、反走私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建立由北约秘书长、俄罗斯代表、北约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就双边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但有关决定需在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作出;北约表示“不打算、没理由、无计划”在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向新成员国派驻作战部队,但不放弃在新成员国进行军事演习和拥有最低限度军事设施的权利.

5月29~30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决定成立“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以取代北合会,强化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还主张加强北约与地中海国家的联系,并决定为地中海沿岸国埃及、以色列、约旦、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六国培训军事人员.7月8~9日,北约成员国在马德里举行首脑会议,一致决定立即与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举行入约谈判,在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续.会议通过的《北约东扩宣言》称,北约绝不会把任何欧洲民主国家排除在外,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将是第二轮东扩的候选国.北约首脑会议还通过了北约-乌克兰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会议期间,“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首次首脑会议.

12月2日,北约秋季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由于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问题上对西班牙作出让步和希、土在爱琴海制空权问题上达成妥协,北约内部机构改革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会议决定将北约军事指挥机构层次由四级减至三级,各类司令部由65个裁减至20个,并决定98年6月北约驻波黑维和部队使命到期后,在波黑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军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要求得到满足,决定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6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16国外长与波、匈、捷三国外长正式签署波、匈、捷加入北约的议定书,并批准了12月2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就精简军事指挥系统、延长北约驻波黑部队使命等达成的协议.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卢森堡举行,主要讨论了科索沃、印巴核试验问题.北约16国还与28个伙伴国举行了“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外长会议.

6月1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表示,一旦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和平使命受挫,北约将动用军事手段.

10月13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分阶段实施有限空中打击的“可行动命令”.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称,此含义是北约16国已将对南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权交给北约欧洲盟军司令.

12月1日,荷兰议会上院批准北约东扩议定书.至此,自加拿大于1998年2月4日第一个批准该议定书后,北约16国立法机构均已履行接纳波、匈、捷三国入约的法律手续.

12月8~9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新战略.美国强调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活动、地区和种族冲突的威胁,北约新战略除坚持集体防御原则外,还应包括“捍卫共同利益”;北约对外军事干预只要符合联合国宪章,不一定非要安理会授权.法等西欧国家认为“共同利益”的解释弹性太大,强调“区外”干预不能无限度,北约对外干预不应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德外长菲舍尔再次表示希北约逐步改变核威慑战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加拿大、丹麦和挪威对德主张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坚决反对.与此同时,“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外长会议,通过了1998年至2000年行动计划.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外长许塞尔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举行了欧盟-北约首次会晤.

1999年3月12日,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举行仪式,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国表示,加入北约是为了寻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实现“回归欧洲”的目标.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三国入约表示欢迎,并表示这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北约东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进程.

3月24日~6月10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除美国、加拿大外,西欧13个盟国除希腊因自身利益不主张动武外全部参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葡牙10国直接参战,冰岛、卢森堡虽无空军,但也通过出资或提供机场等形式予以支持,奥地利、瑞士、瑞典等传统中立国也对北约行动表示支持.

3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北约空袭南联盟,指责这是公开的侵略行为,决定立即冻结同北约的关系,召回俄驻北约的军事代表,暂停参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对南联盟实施军事行动的北约部队开放领空、陆路、水路的决定.22日,罗马尼亚宣布向北约开放领空.

4月23日~25日,北约19个成员国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拒绝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索沃局势,通过和发表了《关于科索沃的声明》、《华盛顿宣言》、《北约战略概念》等文件.

《北约战略概念》的内容主要是:(一)关于北约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

(二)关于风险和威胁.认为欧洲-大西洋地区内外的一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种族和宗教对立、领土争端、政策不当或失误、侵犯人权以及国家瓦解等可能引发地区局势动荡;该地区之外存在着“核、生、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三)关于联合国的作用.承认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义务,在维护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会议期间,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等***表示,北约绕开联合国对南联盟采取的军事行动是“特例”,不是“先例”,不能推而广之.

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袭击.同日,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表示,中国对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惊,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反联合国宪章轰炸我使馆的野蛮行径,并要求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同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发表声明称,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纯属意外”,北约将对这一“灾难性的错误”进行调查.北约向死难者家属及中国政府表达“深深的歉意”,但北约不会因此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除非南联盟同意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

5月9日,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指出北约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肆意践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6月9日,北约与南联盟就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签署协议.10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南联盟已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暂停对南轰炸.

20日,索拉纳发表声明称,由于南联盟军队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约决定正式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

12月2日,北约召开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会议,并发表公报称,北约的核力量将继续为“保卫和平、预防强权和各种形式的战争”服务.会议呼吁俄罗斯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并开始进行第三阶段谈判.

12月15日,北约在布鲁塞尔总部召开秋季外长理事会.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代替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安全与西欧防务特性、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科索沃、车臣局势等问题.北约对欧盟在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作出的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表示欢迎,但强调欧盟联合防务计划不应与北约背道而驰,而应促进大西洋两岸关系,要求欧盟对北约中的六个非欧盟成员国土耳其、挪威、冰岛、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一视同仁.

2000年2月15~16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双方恢复了中断近一年的联系.

5月3日,约瑟夫· 罗尔斯顿接替克拉克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18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访问芬兰时表示,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应是坦率和透明的,欧盟建立与北约并行的结构无论从经济上、军事资源和计划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罗同时表示,美考虑从科索沃撤军将使北约组织受到削弱.

18~19日,"北约在未来欧洲中的作用"会议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美、英、法及9个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外长和国防部长与会.9个申请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在2002年吸收它们入北约.

5月24~2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相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在北约外长理事会上,美通报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设想,但未能消除欧洲盟国的疑虑.俄外长伊万诺夫参加了中断一年多的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会议,双方重申致力于建立坚固、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北约方面提出尽快在莫斯科设立北约联络处.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6月5日,俄总统普京访问意大利时提议,俄与欧盟和北约共建全欧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

7日起,北约和波罗的海地区的11个国家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为期10天的海上军事演习.

10日,美国防部长科恩在维尔纽斯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国防部长就北约东扩和地区安全问题举行会谈时表示,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会停止,俄罗斯对北约的决定没有否决权.

12月5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防部长科恩警告说,如果处理不好欧盟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将会削弱美国与北约和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北约有可能变成"历史遗迹".

14日,美总统布什的外交顾问、负责北约东扩事务委员会主席布鲁斯表示,北约将争取使所有申请国在2010年前加入该组织.

14~1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鲁塞尔举行.北约外长理事会主要讨论了北约与欧盟两个机构在防务领域的关系问题,强调欧洲防务不是建立一支欧洲军队,双方将以华盛顿首脑会议确立的原则为基础处理两机构间的关系,并初步商定双方的会晤机制.因土耳其的坚决抵制,会议未能就欧盟共享北约指挥系统问题达成一致.北约与俄就进一步恢复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并就北约在俄开设联络处一事达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约与欧盟建立"常设磋商安排",规定双方外长每年开会两次,大使级会议每季度召开3次.

2月20日,北约驻俄新闻处成立,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赴莫斯科出席仪式.

5月28日至6月1日,北约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办民事应急计划和军民两用合作培训班,哈和其它中亚邻国均派员参加.

5月29~30日,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达佩斯举行.外长理事会主要涉及马其顿危机、巴尔干地区和平、北约与欧盟合作以及导弹防御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北约各国重申了对东南欧安全与稳定的承诺.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称,北约曾为结束欧洲的分裂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正在为拉近欧洲大陆各国的距离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会议期间,北约与欧盟举行第一次正式部长级会议,就加强合作和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进行了磋商.

6月7~8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和导弹防御等问题.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美拟研发导弹防御系统向盟国作了进一步解释,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国疑虑,各国决定就此继续进行磋商.

6月12日,北约军事委员会与欧盟军事委员会在北约总部举行第一次会议,由北约军委会主席文图罗尼和欧盟军委会主席哈格兰德共同主持,双方主要就发展安全合作交换了有关情况.

6月13日,北约特别首脑会议在北约组织总部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下一轮东扩、马其顿安全形势以及北约军事力量现代化等问题.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重申将在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峰会上实现第二轮东扩.

8月22日,北约应马其顿总统要求,向马派出3500人的部队,执行名为"收获行动"的维和使命,负责监督停火和收缴并摧毁阿族战斗人员的武器.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会就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事件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国际恐怖主义,并表示准备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对美国进行支援.随后,北约又分别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发表联合声明,对9·11恐怖袭击事件予以强烈谴责.

9月27日,北约宣布,"收获行动"已顺利完成,应马其顿总统要求,以德国部队为主的北约"红狐行动"即日实施,为期3个月,到期后视情可延期.

10月2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宣布北约正式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支援美国对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北约欧洲成员国于10月7日向美国本土派遣预警飞机并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军事行动.

10月3日,俄总统普京首次访问北约总部.

11月21至23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就北约与俄发展新型伙伴关系一事赴俄活动,并向俄总统普京提交了关于双方在反恐等领域进行深化合作的一揽子建议.

12月6日、7日,北约秋季外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重点讨论了北约与俄建设新型关系问题.同期召开的北约与俄常设联合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双方将在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基本文件基础上,在2002年5月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之前建立一个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共同行动的新机制.该机制的性质和涵盖范围有待双方在今后几个月内通过谈判确定.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表示,新机制将使俄成为北约的"全面伙伴",俄外长伊万诺夫称,此举是双方关系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变化".但美国务卿鲍威尔强调北约将在所有问题上保持其独立决策和行动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给予俄否决权.

12月7日,北约宣布,应马其顿总统要求,在马其顿的"红狐行动"将延长3个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

12月18日、1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了反恐、加强北约应对新型危机的能力和发展北约与俄关系等问题.

沉默的羔羊,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s/1ScvmjXkntfqaAXUB_SyqHQ

?提取码:?f29n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同名小说的惊悚**,由乔纳森·戴米执导,朱迪·福斯特、安东尼·霍普金斯等人主演。该片讲述了实习特工克拉丽斯为了追寻杀人狂野牛比尔的线索,前往一所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汉尼拔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最终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并将其击毙。1991年该片在美国上映。

国际联盟的调解土地纷争

一战后,战争遗留了很多问题予各个国家解决,包括国界的准确位置及国家特殊区域的问题。而当中大多数问题都会交予协约国中一些组织(如协约国最高议会,Allied Supreme Council)处理,但协约国倾向将小数很难解决的问题转介予国联。换句话说,于20世纪20年代的头三年内,国联在一战带来的混乱上,只参与了一小部份。由国联解决的问题包括由巴黎和平条约指派的一些国界及特殊区域问题。

随着国联的发展,它的角色日渐扩大。在1920年代中期,国联成为国际活动的中心。此改变可以在国联与非会员的关系上见到,如美国和苏联在国联的参与度渐增。在1920年代后半期,法国、英国及德国都利用国联作他们外交活动的焦点,同时她们的秘书代表都会出席在日内瓦的会议。她们亦利用国联的机构来改善关系和解决她们的不同之处。 关于上西里西亚公民投票的波兰语海报(1921年),内容为:“母亲还记得我。请给波兰一票。”

协约国在不能解决上西里西亚(Upper Silesia)土地的争论下,就将问题交予国联处理。一战后,波兰对当时已属于普鲁士的上西里西亚提出主权的要求,波兰人和后来的德国人在西里西亚起义时发生冲突。《凡尔赛条约》曾建议于该地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该地的归属。经国联调停后,上西里西亚在1921年3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决定上西里西亚的归属,结果显示59.6%(约50万人)的投票者支持上西里西亚由德国管辖,但波兰声称周边条件令投票不公平,结果导致1921年的第三次西里西亚起义的爆发。 1921年8月12日,国联接手解决此事,而理事会成立一个由比利时、巴西、中国及西班牙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来研究当时局势。 委员会建议应根据公民投票以及波兰和德国的喜好,在上西里西亚划分两个区域;并认为双方应该决定这两个地区之间的细节。举例来说,无论任何货物,应在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和工业的边界上自由进出。 1921年11月,双方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来商讨一个公约。经过五次会议后终达成解决办法,虽然大部份的上西里西亚地区归入德国,但在波兰部份却拥有主要的矿产资源及许多工业。当这个协议于1922年5月公开时,大多数德国人都对之极为不满,但最终两国正式批准协议。此问题的解决令该区恢复和平,直至二战爆发。 阿尔巴尼亚(Albania)的国界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在未划定下,交予国联处理,但国联直至1921年9月都未能决定。希腊军队在当时曾多次越境进入阿尔巴尼亚领土、在该国南部进行军事行动,以及南斯拉夫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与阿尔巴尼亚族人冲突等,亦造成阿尔巴尼亚处于不稳定局势。于是国联派遣一个由多个国家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到该地视察,并于1921年11月表示阿尔巴尼亚应该恢复1913年的国界。几星期后,南斯拉夫军队在抗议下被勒令撤出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的国界在科孚事件再次成为国际间冲突的起因。1923年8月23日,一名意大利将军恩里科·泰利尼(Enrico Tellini)及四名助手在标出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新边界期间,遭伏击和杀害。当时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感到愤怒,并要求设立委员会,对事件进行调查,并需于五天内完成。不论调查结果如何,墨索里尼都坚持要求希腊政府支付5000万里拉赔款。但希腊人声言除非它(调查报告书)证明了此事件是由希腊人引起,否则他们将不会支付。

1923年8月31日,墨索里尼派军舰炮轰并占领希腊所属的科孚岛。因此举违反《国联盟约》,于是希腊向国联求助以处理有关情形。但协约国集团(在墨索里尼的坚持下)同意此事件应由大使会议(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负责解决争论,因为这个大使会议是由泰利尼将军委派的。后来国联理事会审议此争论,但通过裁决交予理事会大使作最后定案。而会议接受了大部分的国联成员的建议,强迫希腊即使犯罪原凶被寻获与否,都要支付5000万里拉赔款予意大利以取回属地。 墨索里尼随后在胜利下离开科孚岛。 奥兰是瑞典和芬兰之间一个拥有6500个岛屿的群岛,岛上通用瑞典语,但瑞典于1809年同时失去芬兰及奥兰群岛,并割让予沙俄。1917年12月,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芬兰宣布独立,大多数奥兰人都希望奥兰群岛可以回归瑞典。 但芬兰政府觉得奥兰群岛是他们新国家的一部份,就如于1809年俄国人将奥兰纳入芬兰大公国一样。

1920年,争议升级,这意味着会有战争的危险。英国政府就将问题转介予国联理事会处理,但芬兰则以此事是芬兰内政为由,阻止国联介入此事。国联于是创立一个小型委员会来国联是否应对此事进行调查,获赞成后再创立一个中立委员会。 1921年6月,国联公布决定,奥兰群岛应维持芬兰的一部份,但芬兰须保证要保护当地岛民,包括实行非军事化。在瑞典反对下,这个协议成为欧洲第一个直接由国联通过的国际协议。 港口城市梅梅尔(今立陶宛克莱佩达)及其周边地区,由于主要人口都是德国人,所以在一战结束后受协约国管治。随后根据《凡尔赛条约》第99条,将该地赠予立陶宛。但法国和波兰政府都赞成将梅梅尔转至一个国际城市。梅梅尔的控制权至1923年仍未转让予立陶宛,并促使了法国军队于1923年1月的入侵和占领。

协约国在与立陶宛无法达成协议之后,将事件交付予国联。1923年12月,国联理事会委派一个调查委员会来进行调查,而委员会选择将梅梅尔转让予立陶宛,并给予该地区的自治权利。这个建议最后于1924年3月14日获国联理事会通过,并给予协约国及立陶宛管治。 一战后,波兰和立陶宛均恢复其独立地位,但两国对于双方之间的边界上仍存有分歧。在波苏战争期间,立陶宛同苏联签订和约,奠定了立陶宛的边界。协议亦给予控制旧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并成为该国政府的所在地。 这个紧张局势加深了立陶宛和波兰之间步向战争的忧虑,于是国联介入事件,并于1920年10月7日通过谈判令双方达成短暂停战协议,而波兰则承认维尔纽斯地区是属于立陶宛。 两天后,Lucjan ?eligowski将军率领波兰军队撕毁和约,发动突然袭击占领维尔纽斯,并声称中立陶宛政府(Government of Central Lithuania)正在波兰军队的保护之下。

于是立陶宛向国联求助并得到国联的回应,国联理事会亦呼吁波兰的撤出该区。波兰政府表明会遵从国联,撤出维尔纽斯,但之后却单方面派更多的军队增援。这促使国联这个决定:未来的维尔纽斯应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全民公决,并认为波兰军队应撤出维尔纽斯,由国联派出的一支国联国际部队来代替。虽然根据条约来说,国联可以派出法国和英国的军队强制波兰撤离,但是在法国看来,波兰在未来将是一个好的同盟国家去一起对抗德国,所以法国并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和波兰发生矛盾。而因此,英国看到法国无动于衷,她也不愿意独自派出军队。所以国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任何有实质意义的行为,从而任由波兰占领维尔纽斯。至此,立陶宛表示强烈不满,双方矛盾升级。1920年尾,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敌对行动再次增加,但波兰政府于1921年初开始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波兰同意以支持国联提出的计划,撤走当地的波兰军队和合作举行公民投票。不过国联受到来自立陶宛和苏联的反对,令国联于1921年3月搁置上述计划,并再次尝试促进双方之间的会谈。1922年3月,维尔纽斯及周边地区正式被波兰吞并;1923年3月14日,协约国会议订定立陶宛和波兰的国界,该国界位于芬兰境内,离维尔纽斯不近的地方。 立陶宛当局拒绝接受决定,于是与波兰交战,直至1927年。

1939年9月19日,苏联入侵并吞并维尔纽斯。10月10日,立陶宛政府接受了苏联的最后通牒,容许苏联在其全国设立军事基地,交换条件是使维尔纽斯回到立陶宛。10月28日,维尔纽斯重回立陶宛。 哥伦比亚军队正反抗来自秘鲁的攻击

20世纪早期,哥伦比亚和秘鲁之间曾发生一些边境冲突。1922年,两国政府签署所罗门-罗萨诺条约(Salomón-Lozano Treaty)以尝试解决这些冲突。 其中边境城市莱蒂西亚(Leticia)及其周边地区从秘鲁割让予哥伦比亚,让哥伦比亚可有权使用亚马逊河。 但于1932年9月1日,来自秘鲁橡胶和制糖业的商界领袖,因土地转让至哥伦比亚所引致的领土损失,而组织武装接管莱蒂西亚。 秘鲁不承认这军事接管行为,但总统路易斯·塞罗(Luis Cerro)却决定抵抗哥伦比亚人的重新占领(re-occupation)。秘鲁军队随后在一场军事冲突中占领莱蒂西亚。 经过数月的外交争论后,两国政府接受国联提出的调解,他们的代表亦向国联理事会呈报事件。1933年5月,双方签署临时和平协议,在进行双边谈判时,将有争议的领土交予国联控制1934年5月,最后和平协议正式签定,秘鲁将莱蒂西亚交还予哥伦比亚,并对1932年的入侵事件正式道歉,以及承诺在该地实行非军事化、给予哥伦比亚在亚马逊河和普图玛约河(Putumayo River)的自由航行权、及互不侵犯。 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进入沈阳

主条目: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满洲事变”或“远东危机”(Far Eastern Crisis),一直被视为国联重大的挫折之一,以及日本悍然退出国联的催化剂。当时在中国与日本签订的租约订明,在满洲中中国领土内,日本政府有权派遣军队,在南满铁路周围进驻。1931年9月18日晚上约10时20分,奉天府(今沈阳市)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的一小段铁路被以关东军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炸毁,为日军侵华作掩护并嫁祸指该段南满铁路是中国士兵破坏的。随后,日军派兵并占领满洲,并于1932年3月1日扶植清朝废帝溥仪成立满洲国,溥仪任国家元首。 不过,这个政权成立初时只获得意大利德国等部分国家承认,其余国家均坚持承认满洲是中国的合法领土。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日本需要制造事端,以便有借口进行军事行动。在满洲国成立之前,日军藉华人殴打日本僧侣及抵制日货为名,派遣空军和海军炮轰上海,引发一个多月的战争,史称一二八事变。

其后,国联同意来自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博士的要求,并成立以李顿爵士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因为航程太远,延迟了调查团来华行程。当调查团到达满洲奉天时,当地中国人都表示日军没有占领满洲,日本则对国联宣称其行动目的是维持该区和平。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在北平签署了调查报告书,将其送回日内瓦。报告书写明“日本占领行为是错误的”及“满洲须交还予中国人”。投票前,日本威胁大会会进行更多侵略行动,但最后国联在大会上以40票对1票(1票为日本,另有暹罗投弃权票)通过了基于李顿报告书的声明,否认满洲国的合法地位,并要求日本交还满洲给中国。为此,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中国不承认满洲国也无法收复满洲。

根据国联条约,国联应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但此举并无推行,因为美国不是国联成员,国联所实行的经济制裁几乎没用。原因在于如果国联对日本实行了经济制裁,日本便不能与国联会员国进行贸易,但仍然可以与美国这个大国进行贸易,维持日本经济水平。此外,国联可以组成军队进攻满洲,但一些主要大国如英国和法国以专注内政(例如维持其殖民地现状)为由拒绝而无法成行。故此,日本继续管治满洲,直至二战完结、苏联红军进入该区及交还中共为止。 主条目:大厦谷战争

国联无法阻止这场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两国为争夺南美洲中部格兰查科(又译大厦谷)北部而进行的战争。纵使这地区地广人稀,但1920年代后被发现该区蕴藏着丰富石油资源,其归属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存有争议。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玻利维亚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的支持后,玻利维亚利用美孚石油给予的贷款,向英美等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军事实力远超巴拉圭。玻利维亚于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占领北查科荒漠中的亚基萨卡咸水湖地区,战争全面爆发。

巴拉圭主动向国联请援,但国联以“所有美洲事务已交予泛美洲会议(Pan-American conference)处理”为由拒绝采取行动。其后的战事中双方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双方共损失9万余士兵,其中玻方约57,000人,巴方约36,000人,因为各方死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甚多,使这两个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双方最后于1935年6月12日在阿根廷、美国及其他南美国家的调解下达成停火协议,7月21日,双方签订《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大部份土地。 1935年10月,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派出40万名人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佩特罗·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元帅于1935年11月发动战役,轰炸该地区,并在当中使用化学武器如芥子毒气,以及污染食水来攻击主要目标,包括无防备的村庄及医疗设施。意大利军还在当地击败只用枪矛、不善武装的阿比西尼亚人,1936年5月占领阿迪斯阿贝巴,并迫使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出走。

其实国联早于1935年11月谴责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此举对意大利是起不到作用,是由于国联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在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而致。 后来经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观察后,认为因没有军队抵抗意大利的攻击,所以这已是终极的(Ultimately)。 1935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国联会员)援引1935年的美国中立法,禁制美国公民向国际战争的交战国售卖军火及延长“道义禁运”(Moral embargo)。10月5日及1936年2月29日,美国成功控制其石油出口和其他材料至平时正常的水平。1936年,国联解除了经济制裁,但意大利已经控制着阿国市区。

1935年12月,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Samuel Hoare)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结束在阿国的冲突而签署霍尔-赖伐尔协定。并拟订了一项计划,将国家划分为两个分区:意大利分区(Italian sector)及阿比西尼亚分区(Abyssinian sector)。墨索里尼已准备同意协定,但后来有一份法国报纸披露计划内容,批评协定等于出卖阿国的领土利益,并加以谴责。英国政府马上宣称它与协定毫无关联;负责议定协约的霍尔与赖伐尔则被迫下台。1936年6月30日,被迫流亡英国的阿国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破例在国际联盟会上公开谴责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并呼吁外国伸出援手,保护阿国,成为首位在国联会员大会发言的人。

西班牙内战目录缺,不好编辑

主条目: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军队发动了政变,导致了西班牙共和党人与民族主义者、保守派人士及包括一些西班牙军队军官在内的反共主义叛乱分子之间的长期的武装冲突,西班牙内战爆发。西班牙外交部长Julio álvarez del Vayo于是在1936年9月向国联求助,以捍卫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但国联的成员并无插手干预,亦阻止外国势力介入冲突。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随后继续全力援助由佛朗哥领导下的西班牙叛军,而苏联则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1937年2月22日,国联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兵介入战局。

“卡廷事件”中德国人是怎么会发现波兰军人的尸体的?

卡廷公墓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15131名波兰战俘。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是被德军所杀害的。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了的迷案。 此后,波兰方面和国际社会针对苏联政府的说法多次提出怀疑并展开激烈争论,但苏联政府始终坚持既定的立场。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党和国家***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自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次事件的大量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 雅鲁泽尔斯基 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卡廷纪念碑前单膝下跪 卡廷事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理。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除卡廷森林外,苏联方面还在斯塔罗别利斯克战俘营枪决了3820人,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枪决了6311人,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其他战俘营和监狱枪决了7305人。加上卡廷森林枪决的4421人,共计21857人,其中包括约1.5万名波兰官兵俘虏。 [编辑本段]事件分析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7月,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1943年春,德国作战工兵师为修复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遭到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工程,把强行招募来的罗、捷、匈、波、荷、法等国的劳工,驱赶到卡廷森林里干活。4月13日,几名劳工在掘地的时候,挖到一座埋着许多军官和士兵的大坟。德军发现这些官兵身上的军服既不是苏军制服,又不是德军制服(并且大都是在后颈处一枪致命),便找来一些纳粹官员着手调查,并声称:经德方组织的国际委员会验尸确定,这些穿着波兰军服的官兵死于1940年春,是被苏联人杀害的。希特勒抓住卡廷森林事件大肆宣染。柏林电台一宣布,立刻震惊了世界,在反法西斯阵营内部,苏、波、英三国的关系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两天之后,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这一暴行是德国人干的,德国企图嫁祸于人。4月16日,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要求国际红十字会前去实地调查,并要求苏联提出正式报告,说明流亡苏联的波兰军官的下落。波兰政府声明指出:我们对德国宣传机器的谎言已习以为常,我们也知道它张扬此事所隐藏的目的。然而,鉴于德国人大量而详尽地报道了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发现数以万计的波兰军官尸体,又断言这些军官系苏联当局在1940年春杀害,我们认为有必要由权威的国际机构对这些“万人冢”进行调查,并对所传的事件进行核实。 4月21日,斯大林通知丘吉尔和罗斯福,他准备与西科尔斯基总理的波兰流亡政府绝交,因为这个政权听信法西斯的诽谤。丘吉尔和罗斯福呼吁斯大林不要这样,希望他维护盟国之间的团结,共同对敌。丘吉尔认为,即使波兰政府愚蠢到听信德国的指控,但盟国之间没有时间争吵,我们必须打败希特勒。但是,4月25日,苏联还是宣布与波兰政府断交。 1943年10月初,苏联红军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苏联政府成立了“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在卡廷森林枪杀被俘波兰军官事件确认和调查特别委员会”,针对德国1943年4月13日声明,组织了一个“反调查”,邀请了西方记者数十人,由向导带领对卡廷森林的大墓进行了一次参观。此举目的是要外国报刊相信,在那里挖掘出来的波兰人尸体是德国人在1941年夏末秋初枪杀后掩埋的,并不象德国人先前控告的那样,是俄国人在1940年春天干的事。记者们被指点看了7座大墓,然后又看了苏联医生正在进行的许多尸体解剖,医生把一块块脑、肝、脏等放在餐碟里展示,并大声说机体组织很新鲜,意思是说这些是两年前的德国人所为而不是三年前的俄国人所为。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的女儿、战时情报处工作人员凯思林是这个记者行列中的一员,她写道:俄国人从波兰死者的口袋里掏出来的文件中,发现一份日期是1941年夏的信件,这倒是个极好的证据,但是,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有些死者的口袋里有1940年3月和4月的报纸和信件,包括一份4月11日的《消息报》,这点点滴滴的证据正好与苏联论点相抵触。西方记者不得对5个证人提出问题,许多证词听起来很流利,好象经过仔细排练似的。凯思林最后指出,总的来说,尽管有些漏洞,证据混乱和自相矛盾,俄国人的论点还是有说服力的。 1945-1946年,在纽伦堡审判德国战犯时,争论再起。只因双方都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此案成为二战以来悬而未决的谜。二战后,西方有关著述较普遍地认为,此事是苏联人干的,苏联则坚决否认。苏联史著对此始终讳莫如深,竭力闪避。 [编辑本段]卡廷悬案的真相 卡廷悬案的真相,一直是波兰人民、议会和舆论界最为敏感、激动和关心的问题。在华沙的公共墓地上专设了“卡廷公墓”。每逢节假日,前往那里凭吊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鲜花堆积如山,其盛况超过了其它所有墓地。为了满足波兰人民的心愿,1987年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主席雅鲁泽尔斯基出访苏联,和戈尔巴乔夫会谈,双方签署了《波苏意识形态、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宣言》,决定解决两国关系史上的“空白点”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这个宣言精神而成立的两国历史学家联合委员会决定对卡廷事件等进行全面的调查。1987年7月11日-14日,戈尔巴乔夫访问波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对查清波苏历史遗留下来的“空白点”问题时强调指出“应该加快调查速度,更深入地引用可靠来源的材料,调查两国关系史的各个方面”。 卡廷事件波苏史学家联合委员会波方成员、波兰研究二战史的著名专家沃·科瓦尔斯基教授说,据了解,1943-1944年间,就这一暴行所进行的调查工作,一共公布过3个文件:①由12国组成的国际法庭和刑事医学专家小组的记录报告;②德国情报机构受其外交部委托于1943年春在柏林公布的关于卡廷屠杀的文献资料;③1944年1月24日,在莫斯科公布的关于波兰被俘军官被德国法西斯匪徒枪杀的专家委员会的声明。此外,1945年以后,在国外公布过一些关于这一问题的证词和回忆片断等。沃·科瓦尔斯基教授指出,所有这些都缺乏波兰方面的、全面的文件。他说,经过多次寻找,终于在伦敦的英国外交部挡案馆中找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件。它就是1943年6月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卡·斯卡尔仁斯基在波兰红十字会总部会议上的“秘密报告”。1945年6月,这个文件仅有的一份打印件,由卡·斯卡尔仁斯基委托英国驻华沙大使馆临时代办里·汉凯伊保存。这个文件几经周折于1946年春被存放在伦敦的外交部档案馆里。1989年2月18日,波兰《复活》报以《来自卡廷的报告--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为题,将这份文件首次公布于众。2010年4月2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其电子文本发布在俄联邦档案署官方网站上。这是俄方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 [编辑本段]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 《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指出,1943年4月14日,波兰红十字会应德国占领当局的请求,派出一个由4名技术委员,1名总部代表.即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卡·斯台尔仁斯基组成的5人调查团,前往苏联的德占区斯摩棱斯克调查波兰军官坟墓。4月15日,调查团到达斯摩棱斯克。当晚,德国当局提供了一份关于屠杀情况的报告,经过技术委员同当地居民进行几周的调查,证实了这份报告中如下情节属实:“当地铁路工人、农民说,从1940年3月初到4月下旬,每天有2-3辆装满被捕的波兰军官的车厢偷偷地运到格涅日多夫站来,他们被汽车运往铁丝网围绕的区域……”。其中一位还证实说:“每天都能听到许多喊声和枪声。”4月16日上午9点钟,调查团到达卡廷,这里距离公路只有几米远。在坟墓之间林中的旷地上,放着被法医检验过的波兰军官的尸体。斯卡尔仁斯基说,他仔细查看了所有的尸体,他们的伤口无例外地是用转轮手枪子弹打的,子弹打进后脑勺从前额出来。很显然,伤口是同一性质的,射击的是同—个方向,所有的射击都是用手枪.所有的军官都是近距离站着被打死的,部分尸体被紧紧地背绑着手,这可能是他们进行过自卫和反抗。他们身着波军军服,佩戴着奖章、装饰品、校级的标志,裤子和鞋这些东西都尚完好。他还特别仔细地看了两位将军的尸体,他们被证实是斯莫拉文斯基将军和博哈罗维奇将军,这从他们的将军级镶条的标志上可以看出。从大量的死者日记中,人们发现了大屠杀的受害者之一索尔斯基少校被杀之前的一份记录,记录就在索尔斯基少校的尸体旁边,这份记录的时间是1940年6月(“6月”与前后说法有矛盾--笔者)9日,记录者说:“那天凌晨3时30分,一小分队波兰军官被苏军从被关押的白俄罗斯的一个军营科泽尔斯克带到斯摩棱斯克,早晨5时前几分钟,我们被叫醒并被押上囚车,我们到了一个小树林,看来那里是一些别墅。在那里,除了腰带和铅笔刀外,他们取走了我们的戒指和手表,那时手表的指针指向6时30分,他们会将我们怎么样?……。”大约几分钟之后,索尔斯基少校即遭枪杀。从屠杀时起,在路两旁所植的松树生长的情况可以看出,屠杀是在1940年春天,植物学家也作出同样的判断。关于尸体的数目,斯卡尔仁斯基认为应为4000多人。4月17日,他回到华沙,技术委员继续留在那里。4月18日早晨,他口头向红十字会总部报告了卡廷之行。报告要点包括: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有大批已被发掘的波兰军官坟墓;从这些尸体伤在同一部位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刑;从尸体旁找到的纸张可以断定,屠杀的时间是在1940年3—4月间,迄今为止,只能确定少部分被害者的姓名(约150人)。波兰红十字会技术委员在卡廷森林自1943年4月15日工作到6月7日,法医共检验了4243具尸体,其中23l具尸体被分别埋在6个大墓穴里,2位将军被分别单独埋着。每个墓地的面积为60×36即2160平方米。 苏联史学家也作了努力。他们在发掘档案资料过程中,只发现了一份真正提到“卡廷”二字的文件,但那已是1941年6月10日,即在德军进攻苏联前不久的事了。那份文件要求把一批苏联籍政治犯由斯摩棱斯克押送到卡廷去,而不是波兰人,据此还不能判断什么。苏联史学家根据一批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有关证词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整理出4类档案资料:1、苏方接受波军官兵的总数及变化数(包括;遣散、苏德交换、关押在其它集中营里有案可查者、失踪数);2、清理有关集中营的苏方命令及押送人数档案;3、任务完成的总结报告;4、1940年5月以后有关集中营的关押人员更新情况。有了这些档案,真相也就大白了。这些档案提供了如下事实: 1939年9月17日凌晨5时40分,苏军进攻波兰东部领土即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8日波军总司令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向波军发布命令说,苏联不是交战国,不要抵抗。苏波军方经10余小时谈判,苏军答应,如波军放下武器,可保证波军官兵人身自由。当时,波兰东部总数约为30万人的波军绝大多数都执行了这一命令,有一部分自动解散回家,一部分人去了立陶宛和罗马尼亚。有130242名官兵流亡到苏联,这批人到了苏联后身份立刻变成了战俘,失去了苏波协议规定的人身自由,统一交给由贝利亚签署的第0308号命令成立的内务部战俘局。9月19日在该局统辖下成立了138个转运站和8个分配集中营,每个集中营约集中万名波兰官兵。9月21日,苏一高级将领写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建议把波兰苏占区出生的普通士兵遣散国家,苏联最高领导同意这一建议。10月初,内务部长贝利亚签署命令,遣散4400名士兵。与此同时,在10月3日,贝利亚下令将波军中的宪兵、中高级军官、下级军官及士兵、波兰德占区出生人员分类分营集中管理。10月中旬,德国提出,德苏双方应按出生地交换各自手中的波军官兵,苏联政府同意。10月24日至11月23日向德方移交42492名波军官兵,德方则于1939年底以前向苏方移交13757人,德方移交的人员经甄别后,大部被遣散回家。到1939年12月1日,在科泽尔集中营(卡廷森林附近)关押波军军官4727人,斯塔罗别尔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关押5963名和3964名波兰军官和警官,三处相加,近15000人。其中以科泽尔集中营为最重要,关押将军4名,上校24名,中校79名,少校654名,下级军官及文职人员3000多名。此时,波兰军官中较为普遍的忧虑是怕苏方将他们移交纳粹德国,其中以犹太人为最。苏联政府则一方面通报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声称苏联准备解散集中营,按波兰军官志愿遣散他们,同时向波兰军官散发志愿去向的表格;另一方面又加紧向德方移交被拘留人员。1939年11月14日成立的德苏混合委员会,经过磋商,完成了被关押人员的互换任务。 从苏联档案资料可看出,总计划中的第二步是要消灭(或叫清理)那些反对苏德瓜分波兰的“骨干”力量(惨案中的死者大都是军官,律师。教师教授等等,这对于波兰这个中欧小国来说的确是一群精英)。批准清理名单由战俘局下达指令,将名单交乌克兰内务部最后执行。从1940年3月1日开始,关押重要人员的集中营每天都收到战俘局下发的应转交给乌克兰内务部的波兰战俘名单,每张名单包括98-100人。有时,向一个集中营下达的名单要移交300人,凡列入清理名单者均“失踪”了,仅有3例获得赦免,被赦免者现仍有人健在,他们的回忆录和找到的赦免令内容完全相符。由于这几人不属清理之列,所以关于他们的档案没有销毁。从1940年4月到5月,经内务部行刑队枪毙的波兰军官兵共为15131人。其中,科泽尔营4400多人,奥斯塔什科夫营6200余人,斯塔罗别尔营约4000人。一经处决,失踪者的登记档案及个人信件等物均需在战俘局代表的直接监督下予以销毁。到1940年6月,内务部副部长向上级报告说上述三个集中营又可以接受5000-8000名新的关押人员了。 其他波兰官兵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德、苏波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7月30日,苏联与波兰建交,参加反德同盟,曾在苏联卢比扬卡监狱呆了20多个月的波兰弗拉齐斯拉夫·安德尔将军于1941年9月释放,并被委任波兰军总司令,在苏联境内组编波兰人作战师团,有2.5万余名波兰战俘参加。这样,13万余名被俘官兵已知下落的有:交给德国4.2万余人,遣散0.4万多人,处决1.5万余人,重新参军者2.5万余人,共约9万人。尚有4万余人未作交待,估计其中一部分经劳改后生还,另一部分仍然下落不明。 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期间,苏方向他通报了二战初期波兰军官在苏联集中营里的死亡情况,并移交了有关的档案资料(总共有三处尸坑,除了卡廷森林,还有加里宁,查格罗夫两地)。此举了结了一桩争执长达半个世纪的国际公案。 [编辑本段]卡廷惨案历史背景介绍 1772年5月-1795年1月 波兰第一共和国被沙俄、普鲁士与奥匈帝国三次瓜分,波兰亡国,之后百年被外族统治 1916年11月 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 1916年12月 德、奥成立“波兰临时国务会议” 1917年2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苏维埃俄国,协约国试图通过武装干涉之 1918年8月29日 苏俄政府废除以前的帝国主义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 1918年10月 一战行将结束,德、奥趋于崩解,波兰复国机会来临 1918年11月 一战结束,波兰复国,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成立波兰共和国。当时苏俄正在与白俄白卫军进行内战,得到协约国支持的毕苏茨基希望乘此在德军撤出后的真空地区重建大波兰(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与乌克兰)。 1918年12月 苏俄也看重乌克兰和立陶宛北的波罗的海之战略价值,攻占了乌克兰、白俄与波罗的海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 1919年春 波军进攻白俄与立陶宛 1919年2月 苏波两军遭遇,战争开始 1919年夏 波军突然进攻苏俄,占领了立陶宛、白俄及乌克兰大部,而同时受协约国支持的白俄白卫军占领了顿巴斯和基辅 1919年4月底 波军占领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 1919年8月10日 波军占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 1919年10月 苏俄提出谈判 1919年12月 协约国承认波兰共和国。波兰力图恢复1772年与俄国之边界 1920年4月25日 波兰白卫军在协约国与罗马教廷支持下,苏波战争全面爆发 1920年5月8日 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但此时波军的战线拉的太长,国内也已民穷财尽 1920年6月中旬 苏俄红军重新占领基辅 1920年7月 苏俄红军进攻华沙,希望建立波兰苏维埃政府,但波兰工人阶级基础薄弱,波兰人民认为是苏军是入侵者而非解放者而群起反抗以保卫华沙(除波共) 1920年7月12日 协约国建议停火 1920年7月22日 波兰请求停战 1920年8月13日 苏俄红军企图突破华沙防线失败 1920年8月16日 溃败的波军在协约国的帮助下重组并反攻,战略已经失误的苏军在华沙战役中惨败 1920年9月 反击成功的波军再次发起全线进攻,攻至白俄首府一线,苏俄红军被俘10万余人;同时白俄白卫军亦再次进攻苏俄 1920年10月12月 苏俄被迫与波兰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 1921年3月18日 波苏在里加正式缔结《里加条约》。波兰获得了西白俄罗斯和四分之一个乌克兰以及立陶宛一部分。而在1919-1921年间,有12-13万苏维埃战俘被关押在波兰,其中的65000到70000回到了俄国,超过6000人成为了白卫军(在波、德、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2000人成为波兰居民并加入国籍。在 1920-1921年间,45000名被俘的红军战士在波兰被处死 1921年3月 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即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5月 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8年 波兰***被解散,党的主要***也被害 1939年9月 二战爆发 1939年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并占领其大部分 1939年9月6日 波兰政府逃离华沙 1939年9月17日 华沙保卫战开始,同时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同时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 1939年9月17日 俘获25万波兰军 1939年9月18日 苏德划河分割波兰 1939年9月28日 德军攻陷华沙,波兰亡国。 1940年3月5日 斯大林及中央批准立即处决波兰2万余战犯的决议,其多为波兰精英 1940年4月初~5月中旬 苏军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分批处决波兰战犯 1941年6月22日 德军撕毁条约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完全占领波兰 1942年7月30日 新成立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建交 1943年4月13日 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发现了万人坑,随即大肆渲染并邀请波兰红十字人员前来调查,但苏联极力否认 1943年10月 苏军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市,并做了“反调查”,以诬陷是纳粹德国所为 1943年底 波兰流亡政府由于卡廷事件与苏联断交 1990年4月13日 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2010年4月10日 波兰总统卡钦斯基赴俄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 2010年4月18日梅德韦杰夫说:“其中(难题)之一是卡廷悲剧,虽然我们早已给出评价。卡廷悲剧是斯大林及其手下犯下的罪行。俄政府就这一问题早有立场且没有改变过。”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悲剧中的悲剧)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赴俄罗斯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共有96人在事故中遇难,其中包括总统夫人以及很多波兰高官。坠毁飞机系图-154。为此波兰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哀悼活动。俄罗斯宣布4月12日为全国哀悼日;各国政府首脑和民众对此次事件给予关注,并为遇难者哀悼!由俄罗斯总理普京带领的俄罗斯团队和波兰团队共同对事件立即展开调查。据找到的黑匣子分析,可以排除恐怖袭击和飞机本身原因,大雾天气及飞行员的操作失误造成了这次惨剧。另外,波兰也强调,俄罗斯人并没有私自打开过黑匣子。

满意请采纳

谁知道Vitas他背后神话般的故事

姓名:Vitas

出生:1981年2月19日

他很神秘,因为他不接受媒体采访。

他很另类,因为他敢於涂上最鲜亮的口红。

他很有魅力,只要他站在舞台上,只要他开口唱歌,你就无法不去注视他。

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间就让你如中了咒语般失去抵抗能力。

有几个关於他的说法:

1).他被认为是alien

2).他自己从来不提Vitas

3).他特别喜欢鱼

4).他从来不接受采访

5).他是个服装设计师

简要生平

Vitas 于1981年2月19日出生于拉脱维亚。小的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学习演奏风琴,并在祖父的带领下经常在位于乌克兰境内的敖德萨进行业余演出。十几岁的时候(具体的年份仍无法确定)进入敖德萨音乐学院学习。其时的音乐学院院长安那托利·帕多卡惊叹Vitas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从敖德萨将Vitas发掘出来的是俄罗斯着名音乐制作人谢尔盖·普多夫金。普多夫金在敖德萨听过Vitas演唱的录音带之后,慨叹自己“发现了俄罗斯音乐的天才”。很快,Vitas就随普多夫金来到莫斯科,并正式开始使以Vitas为艺名登上俄罗斯乐坛。

2000 年,Vitas在克里姆林宫的演唱会取得巨大成功,他迅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流行巨星。他的成名曲《歌剧2》(Опера #2)成为俄罗斯年度最受欢迎的单曲。在这首单曲中,Vitas展示了自己横跨五个八度的音域,极富震撼力。被称为“俄罗斯音乐教母”的着名歌唱家普加乔娃在听了Vitas演唱的《歌剧2》之后称:“我激动得流泪了,无论是为了音乐,还是为了他的表演。”

到目前为止,Vitas共发行过7张唱片,均以俄语演唱。截至2005年年初,他先后在16个国家共计举办了个人演唱会1000余场。截至2005年年初,他的专辑CD销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张。此外,Vitas以规模空前的巡回演出着称。2004-2005年间,他的主题巡回演出“我母亲的歌”遍及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和波罗的海诸国,目前已经累计演出了超过250场,而且预计这场巡回演出的时间持续至2006年10月。

除演唱事业之外,Vitas的一些其他举动仍很引人注目。这些举动包括:

2002 年,在世界联盟委员会“无毒品智力”组织的私人邀请下,Vitas及其制作人谢尔盖·普多夫金加入了该组织的管理委员会,并成为该组织的名誉会员。该组织的会员还包括所有俄罗斯的教长以及20多个国家的总理。在Tashtar-Ata圣山脚下的净化仪式上,Vitas被授予了有三亿五千万年历史的“世界石”。传说中,这块石头吸收了全世界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好事。

2002年9月29日,Vitas在克里姆林宫的舞台上举办了他的时装设计发布会“秋天的梦”。这次表演共包含了42套女士服装,其中有些已经在阿尔玛-阿泰,维尔纽斯,柏林,塔什乾,特拉维夫,阿诗克隆展出。现在普多夫金先生正在同西方的公司就推广Vitas品牌,安排服装生产线的事项进行谈判。

2002年12月,Vitas出演了由杜索娃夫人的小说《被爱的恶棍》改编的电视系列剧。他饰演的角色是个由省城来到首都的艺术家,以他独一无二的嗓音与歌声在流行舞台上引起了轰动。Vitas为这部片子的音乐创作了两首歌曲。拍摄期间这个系列剧的制作人就向谢尔盖·普多夫金提出了延长合同到下个系列的拍摄。

2003年春,根据Rogeur Vitraque的舞台剧改编的话剧《维克多,力量中的孩子》在马雅可夫斯基大剧院举行首演,Vitas出演了主角 — 一个九岁的男孩。

2003年1月,Vitas参加了6号到11号在德里举办的印度**节。在**节的活动中,他举行了一场个人表演,还参加了开幕式。

风格

2000 年克里姆林宫演唱会现场Vitas的演唱风格非常独特。他拥有自己的个人乐队,伴奏的乐器以提琴和手风琴为主。这些乐队成员在演奏的时候一概身穿中世纪哥特风格长袍,头带黑色面纱。其音乐风格混杂了哥特摇滚、朋克、电子音乐等诸多现代元素,并从俄罗斯民族音乐中汲取主题。

此外, Vitas也一直以衣着的华丽、中性而着称。他喜欢涂色彩亮丽的口红,穿着自己设计的风格唯美的修长晚礼服。其舞台风格相当另类。例如,他喜欢在高音唱到一半的时候猛然关掉话筒,让自己的声音戛然而止。在一场演出中,他甚至单手抓住秋千悬吊在空中,演唱《歌剧2》。

除歌喉外,Vitas还以招牌似的眼神和微笑着称。俄罗斯媒体形容他的眼神“如鬼魅一般”、“如受到诅咒一般诱人”。

Vitas和媒体的关系相当冷漠,从不接受采访。但据说这是他的制作人普多夫金的要求。对于想要采访Vitas的记者,普多夫金通常会索要几万美金的采访费用,让所有媒体望而却步。普多夫金称,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在Vitas的音乐而非私生活上。

尽管Vitas对媒体保持冷漠的态度,但据一些和他有过接触的人介绍,Vitas私底下是一个非常健谈和开朗的人。他不抽烟,但喜欢喝一点点酒。对于他是阉伶的说法,这些人均认为非常荒谬,因为Vitas平常的举止、声音和普通男人别无二致。Vitas十分在意自己的身材,且有一定程度的洁癖。

苏联解体时有个万人牵手事件,具体是怎么回事?

人链(波罗的海之路):1989年8月23日,苏--联统治下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作为独--立运动的一环举行的游--行活动

大约有200万人参加该活动,他们手牵着手,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延伸至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长600余公里.该活动举行的日期是默认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吞并的<<德--苏互不侵犯秘密协议书>>签订50周年的日子.活动的目的是向国际社会诉说三国共同的历史命运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国爱他美奶粉事件究竟是什么事情?是真的吗?(国际联盟的调解土地纷争)

好了,今天关于“1991维尔纽斯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1991维尔纽斯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