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动态

很恣的意思很恣的意思是什么(很恣的解释很恣的解释是什么)

很恣的词语解释是:乖戾恣肆。很恣的词语解释是:乖戾恣肆。注音是:ㄏㄣˇㄗ_。结构是:很(左右结构)恣(上下结构)。拼音是:hěnzì。很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

跋扈乖戾是什么意思 跋扈乖戾解释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很恣的意思很恣的意思是什么(很恣的解释很恣的解释是什么)

很恣的意思很恣的意思是什么

很恣的词语解释是:乖戾恣肆。

很恣的词语解释是:乖戾恣肆。注音是:ㄏㄣˇㄗ_。结构是:很(左右结构)恣(上下结构)。拼音是:hěnzì。

很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乖戾恣肆。引《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薛怀义宠稍衰,而御医沉南_进,怀义大望,因火明堂,太后羞之,掩不发,怀义愈很恣怏怏。”

二、网络解释

很恣很恣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乖戾恣肆。

关于很恣的成语

恣意妄行遥荡恣睢跋扈自恣暴戾恣睢

关于很恣的词语

恣意妄行恣行无忌恣无忌惮恣睢自用专恣跋扈遥荡恣睢汪洋自恣羊很狼贪暴戾恣睢跋扈自恣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很恣的详细信息

谈习惯(梁实秋)阅读答案

1.文中所列举的奥习惯那些?目的是什么?

2.说所“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

3.请你仔细阅读第二段,分析三个三个句子间的关系。

4.不讲礼貌有什么危害?(用原文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分段,并说本文的结果属于那种结构形式、

6.“以上数段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这句话什么意思?除了文中所说的好习惯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习惯?(举2例,并简介说出其好处)

1.文中所举的例子是,早起是个好习惯。目的:证明了本文论点,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就是说,做为家里的晚辈要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出门就必须告诉家人,回到家就要当面禀报家人,这样不让家人担心。

3.相互联系。

4.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反面论证,更能突出本文论点,说明不养成良好习惯的危害严重。

5.总分总结构形式

6.说明了,好的习惯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中养成的,习惯多如牛毛。

好的习惯还有:饭前饭后洗手,早晚刷牙漱口。

很恣的网络解释很恣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很恣的网络解释是:很恣很恣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乖戾恣肆。

很恣的网络解释是:很恣很恣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乖戾恣肆。结构是:很(左右结构)恣(上下结构)。拼音是:hěnzì。注音是:ㄏㄣˇㄗ_。

很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乖戾恣肆。

二、引证解释

⒈乖戾恣肆。引《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薛怀义宠稍衰,而御医沉南_进,怀义大望,因火明堂,太后羞之,掩不发,怀义愈很恣怏怏。”

关于很恣的成语

恣意妄行遥荡恣睢暴戾恣睢跋扈自恣

关于很恣的词语

跋扈自恣恣意妄行恣意妄为遥荡恣睢专恣跋扈暴戾恣睢恣行无忌恣睢无忌汪洋自恣恣无忌惮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很恣的详细信息

很恣的解释很恣的解释是什么

很恣的词语解释是:乖戾恣肆。

很恣的词语解释是:乖戾恣肆。注音是:ㄏㄣˇㄗ_。拼音是:hěnzì。结构是:很(左右结构)恣(上下结构)。

很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乖戾恣肆。引《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薛怀义宠稍衰,而御医沉南_进,怀义大望,因火明堂,太后羞之,掩不发,怀义愈很恣怏怏。”

二、网络解释

很恣很恣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乖戾恣肆。

关于很恣的成语

恣意妄行暴戾恣睢跋扈自恣遥荡恣睢

关于很恣的词语

汪洋自恣恣睢无忌恣行无忌恣意妄为恣意妄行暴戾恣睢恣无忌惮羊很狼贪专恣跋扈遥荡恣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很恣的详细信息

跋字开头的三个字词语和3字组词

跋字开头的三个字词语

跋步牀 跋提河 跋勒国 跋步床

跋弗倒 跋队斩

第一个字是跋的3三字组词大全

跋队斩

[báduìzhǎn]

唐末朱全忠在藩镇时所用的一种军法。跋,通“拔”。《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初,帝在藩镇,用法严,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跋队斩,士卒失主将者,多亡逸不敢归。”

跋弗倒

[báfúdǎo]

玩具名。即不倒翁。清褚人获《坚瓠二集·秤翁戏具诗》:“其咏吴儿戯具诗,脍炙人口。咏跋弗倒云:‘随人簸弄形如醉,镇日跏趺体更劳。’”参见“不倒翁”。

跋步牀

[bábùchuáng]

一种旧式的有碧纱厨及踏步的大床。《海上花列传》第四回:“上楼看时,当中挂一盏保险灯,映着四壁,像月洞一般,却空落落的没有一些东西,只剩下一张跋步牀,一只梳妆台。”

跋提河

[bátíhé]

古代拘尸那揭罗国境内阿利罗跋提河(《大唐西域记》作“阿恃多伐底河”)的省称。后亦借指印度。

跋步床

[bábùchuáng]

一种旧式的有碧纱厨及踏步的大床。

跋勒国

[bálègu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国名。

拓展思维:第一个字是跋字开头的四个字成语词语成语加解释

跋来报往

[báláibàowǎng]

匆匆地跑来跑去。跋,通“拔”。

跋胡痜尾

[báhútūwěi]

比喻进退两难。

跋烛之咨

[bázhúzhīzī]

《旧唐书·柳公权传》:“每浴堂召对,继烛见跋,语犹未尽,不欲取烛,宫人以蜡泪揉纸继之。”后以“跋烛之咨”指君王之恩遇征询。

跋胡疐尾

[báhúzhìwěi]

比喻进退两难。

跋前踕后

[báqiánjiéhòu]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跋涉长途

[báshèchángtú]

形容走长路的艰辛。

跋山涉水

[báshānshèshuǐ]

翻越山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跋履山川

[bálǚshānchuān]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跋扈恣睢

[báhùzìsuī]

指专横强暴,为所欲为。

跋扈自恣

[báhùzìzì]

形容为所欲为,无所忌惮。

跋前踬后

[báqiánzhìhòu]

同“跋前疐后”。

跋山涉川

[báshānshèchuān]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跋涉山川

[báshèshānchuān]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跋扈将军

[báhùjiāngjūn]

《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羣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因用以戏称暴风。唐冯贽《南部烟花记·跋扈将军》:“隋炀帝泛舟,忽阴风颇紧,叹曰:‘此风可谓跋扈将军。’”

跋前疐后

[báqiánzhìhòu]

《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是说狼向前进就踩着它的胡(下巴下面下垂的肉),往后退就被尾巴绊倒。后用“跋前疐后”比喻进退两难。疐(zhì):跌倒。

跋扈乖戾

[báhùguāilì]

跋扈:专横暴戾。乖戾:乖悖违戾,抵触而不一致。今称急躁,易怒为性情乖戾。

跋扈飞扬

[báhùfēiyáng]

指骄横放肆。

扩展知识:关于跋字的汉字解释

拼音:bá

部首:足----笔画:12

五行:水

繁体:跋

1.在山上行走:~山涉水。

2.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语。题~。本书的~写得很精彩。

很恣的拼音狐很恣的拼音是什么

很恣的读音是:hěnzì。

很恣的拼音是:hěnzì。结构是:很(左右结构)恣(上下结构)。注音是:ㄏㄣˇㄗ_。

很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乖戾恣肆。

二、引证解释

⒈乖戾恣肆。引《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薛怀义宠稍衰,而御医沉南_进,怀义大望,因火明堂,太后羞之,掩不发,怀义愈很恣怏怏。”

三、网络解释

很恣很恣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乖戾恣肆。

关于很恣的成语

暴戾恣睢遥荡恣睢跋扈自恣恣意妄行

关于很恣的词语

恣意妄为专恣跋扈恣意妄行汪洋自恣羊很狼贪恣睢无忌恣行无忌恣睢自用暴戾恣睢恣无忌惮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很恣的详细信息

柳宗元的《封建论》里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求这一段古文的翻译,高一历史

原文

天地果无初[1]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 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3]?曰[4]: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5]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6]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7]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 [8],鹿豕狉狉[9],人不能搏噬[10],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11],荀卿[12]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13]。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 已,必就其能断曲直[14]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15]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16]:由是君长刑政[17]生焉。故近[18] 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19]。又有大者[20],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21]。于是有诸侯之列[22],则其争又 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23]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 人[24],然后天下会于一[25]。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26],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 于里胥,其德在人者[27],死必求其嗣而奉之[28]。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29]。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30],设五等[31],邦群后[32],布履星罗[33],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34],合为朝觐会同 [35],离为守臣捍城[36]。然而降于夷王[37],害礼伤尊[38],下堂而迎觐者[39]。历于宣王[40],挟中兴复古之德[41],雄南征北 伐之威[42],卒不能定鲁侯之嗣[43]。陵夷迄于幽、厉[44],王室东徙[45],而自列为诸侯矣[46]。厥后[47],问鼎之轻重[48]者有 之,射王中肩[49]者有之,伐凡伯[50]、诛苌弘[51]者有之,天下乖戾[52],无君君[53]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54]空名于公侯 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55]欤?遂判为十二[56],合为七国[57],威分于陪臣[58]之邦,国殄[59]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 [60]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61],废侯卫而为之守宰[62],据天下之雄图[63],都六合之上游 [64],摄制四海[65],运于掌握之内[66],此其所以为得也[67]。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68]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69],负锄梃谪戍之徒[70],圜视而合从[71],大呼而成群[72]。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73]。天下相合,杀守劫令 [74]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75],徇[76]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77],封功臣 [78]。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79]。困平城[80],病流矢[81],陵迟不救者三代[82]。后乃谋臣献画[83],而离削自守[84]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85],时则有叛国[86]而无叛郡。秦制之得[87],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88],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89],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90]。然犹桀猾[91]时起,虐害方域[92]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93]。时则有叛将[94]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95]也。

或者曰[96]:“封建者,必私其土[97],子其人[98],适[99]其俗,修其理[100],施化[101]易也。守宰者,苟其心[102],思迁其秩而已[103],何能理乎?”余又非之[104]。

周之事迹,断[105]可见矣。列侯骄盈[106],黩货事戎[107]。大凡乱国多,理国寡[108]。侯伯[109]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110]。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111],不在于政。周事然也[112]。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113],而不委郡邑[114],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115],是矣。郡邑不得正[116]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117]。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118]。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119]行于郡,不行于国[120],制[121]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122],不可除也。及夫大逆 不道[123],然后掩捕而迁[124]之,勒兵而夷[125]之耳。大逆未彰[126],奸利浚财[127],怙势[128]作威,大刻[129]于民 者,无如之何[130]。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131]。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132],得魏尚于冯唐[133],闻黄霸之明审[134], 睹汲黯之简靖[135],拜[136]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137]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138],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139], 夕斥之矣[140]。夕受而不法[141],朝斥之矣[142]。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143],纵令其乱人[144],戚 [145]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146],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147],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148],拜受而退已违矣[149]。下令而 削之,缔交合从之谋[150],周于同列[151],则相顾裂眦[152],勃然[153]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154]。削其半,民犹瘁 [155]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156]?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157]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158]。善制兵[159],谨择守[160],则理平[161]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162],秦郡邑而促[163]。”尤非所谓知理者也[164]。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 [165]不革。而二姓陵替[166],不闻延祚[167]。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168],大业弥固[169],何系[170]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171]、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172]。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 黜夏[173],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从胜殷,武王不得而量。徇之以为安,仍[174]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 [175],私其力于己[176]也,私其卫于子孙[177]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178]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179], 私其尽臣畜于我也[180]。然而公天下之端[181]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182],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 [183]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184]。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185], 以一[186]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187],以尽其封略[188]。圣贤生于其时[189],亦无以立于[190]天下,封建者为之 [191]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192]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译文

 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不得而知。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不得而知。那么,有或没有哪一种说法接近实际情况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接 近实际情况。何以见得呢?由分封制的兴衰就可以证明。那分封制,经历了古代几个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没能把它废除。他们 不是不想把它废除,而是形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如果没有人类的原始阶段,那么就不会有分封制。分封制的出现,不是圣人的 意志决定的。

人类,开始与万物一起出现在大地上的时候,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到处奔跑,人不能像野兽那样用利爪锐牙去搏斗撕 咬,而且身上没有毛羽御寒,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曾经说过:人类必须借助外物来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利用外物求生,必然会出现相互争夺。争夺 不停,就必定要去找那些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们的命令。那些有智慧而明是非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争夺的人,要是他们不改 悔,那就要给他们吃点苦头才会使他们感到害怕,从这时起君长和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一来,相接近的人就聚而为群。分成了许多群以后,群与群之间相争的 规模也就大了。相争的规模一大,就出现了用武力来镇压,用道德来教化的统治方法。其中又有威德更高的人,各群的首领都听从他的命令,以便安定他们的部属, 于是产生了许多诸侯。诸侯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高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以此来安定他们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 “连帅”这一类的诸侯首领。“方伯”、“连帅”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于是又出现了威德比“方伯”、“连帅”更高的人,“方伯”、“连帅”就又听从他的 命令,以安定他们统治下的人民,然后天下就统一于天子一个人了。由此而知,是先有里胥而后才有县大夫,有了县大夫而后才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才有方伯、连 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之中有为人民办过好事的,死后他们的子孙一定会被尊奉为首领。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 决定的,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的事情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到了周朝情况才比较说细。周朝拥有天下以后,把国土像 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罗列,遍布天下。他们集结在天子周围,就像车轮运转时辐条集中向着轮 子轴心那样。诸侯们到时聚合,去朝见天子;离开天子则成为镇守疆土的臣子和维护天子的屏障。可是下传到了周夷王时,周朝的礼法遭到了破坏,天子的尊严受到 了损伤,夷王竟然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到周宣王时,他虽然有复兴强盛国势的功德所依仗,有南征北伐的战绩所标榜,但到头来也是连一个鲁国君主的继承 人也决定不了。这样一天天衰落下去,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王室地位更加低落。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周天子已把自己降低到和诸侯同等的地位。在此之后,询问 九鼎轻重企图夺权的人有了,放箭射伤周天子的事情发生了,甚至伏击绑架周天子的使臣凡伯,逼迫周天子杀掉大夫苌弘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背离了常道,没有人 再尊重周天子。我认为周朝失去统治诸侯的实际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诸侯之上保留了一个天子的空名而已。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 造成的过失吗?于是周朝天下分成了十二个大的诸侯国,后来互相兼并又变成了七个强国。王室的权力旁落到陪臣掌政的国家里,最后周王朝被后来才封的秦国所灭 亡。周朝灭亡的根源,就在于实行了分封制。

秦统一中国后,革除了诸侯的封国而设置郡县废掉了分封的诸侯而委派郡守县令,占据着天下形 势险要的地方,建都在全国的上游,居高临下,控制着四面八方。朝廷掌握着全国局势,像把东西运转在手中一样,这是秦朝做得对的地方。没有几年天下大乱,那 是另有原因的。秦朝频繁地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去服兵役,大力推行残暴的刑罚,耗尽了国家的财富,于是那些扛着锄头、木棍被罚去防守边境的人们,用眼色传递 很快联合起来,大呼一声结成起义的队伍。当时只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在下的老百姓怨恨朝廷,而在上的官吏则畏惧朝廷。全国各地互相配合,杀郡 守抓县令的事情一齐发生。秦朝的败亡,在于激起了老百姓的怨恨,并不是实行郡县制的错误。

汉朝取得天下以后,纠正了秦朝的偏差,又沿 袭周朝的分封制,把国土分给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几年之间,由于叛乱不止,汉高祖到处奔走,解围救急,忙于平乱不得空闲。在平城被韩信围困七天,又被英布将 士的飞箭射伤。这样,汉王朝衰落不振整整有三代。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之不能反叛。然而汉初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仍占 全国土地的一半,当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优越性,也由此得到证明了。继汉朝而称帝的人,就是再过一百代,也可以知道他必 然是实行郡县制的。

唐朝兴起后,设置州县,委派州县官吏,这是它做得正确的地方。但是还有凶恶狡猾的藩镇不时起来作乱,危害地方。这个过失不在建立州县,而在藩镇将领拥兵割据。那时只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可见州县的设置,是决不可以改变的。

 有人说:“被分封的诸侯,会把分封给他的国土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会把那里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弟一样爱护,会适应那里的风俗,搞好那里的政治,这 样施行教化是很容易的。委派的州县地方官,抱着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调升官级,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得好呢?”我又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周朝的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诸侯骄横跋扈,贪财好战。大致说来,政治混乱的侯国多,治理得好的侯国少。诸侯的领袖不能改变诸侯国的政治,天子也不 能撤换诸侯国的国君。真正能把国土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管理、能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弟一样管护的,一百个中也挑不出一个。毛病出在实行的制度上,不在于朝廷 的政治措施。周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秦朝的情况,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朝廷有治理百姓的统一制度,不许郡县各搞一套,这是对的。朝廷有管 理政治的大臣,而不让郡守县令擅自专断,这也是对的。郡县不得随意改变朝廷规定的制度,地方官不得自行其是。但是刑罚残酷,劳役繁重,使得万民怒目相视, 对朝廷十分怨恨。过失在于朝廷颁布的政治措施,而不在于实行郡县制。秦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汉朝兴起后,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起作用, 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管理郡守县令,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虽然胡作非为,朝廷也没法罢免他;诸侯国的老百姓虽然痛苦不堪,朝廷也无法替他们解除。 只有等到诸侯王叛乱的时候,朝廷才能逮捕、流放他们,或者派军队消灭他们。如果诸侯王叛乱的阴谋没有明显暴露,尽管他们非法取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 威作福,对老百姓非常刻毒,朝廷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至于那些实行了郡县制的地方,可以说是治理得好而且是安定的。凭什么这样说呢?如汉文帝在田叔那里了解 到孟舒的德行好,在冯唐那里了解到魏尚的功劳大,就恢复了他们的官职。汉宣帝听说黄霸执法明察慎重,汉武帝看到汲黯简政安民,就提升了他们的官职。汲黯声 望高,有了病汉武帝也要委任他,让他躺着去安抚一个地区。有了罪过就罢免,有了成绩就奖励。尽管是早晨才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称职,晚上就可以撤换 他;晚上刚任命的官吏,如果他违反纪法,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罢免他。

假使汉朝把所有的地方都封给诸侯王,那么,即使他们扰害百姓,朝廷 也拿他们无法,只能对着这种情况发愁罢了。到那个时候,就是有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也没法实施;有黄霸、汲黯的教化,也无法推行。朝廷如果公开谴责或劝 导他们,他们就当面接受,过后又违反不听了。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就会同谋反抗,对朝廷怒目而视,气势汹汹发动叛乱。即使侥幸不起来闹事,朝廷也 只能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而另一半封地的人民还是照样受苦。为什么不全部废掉诸侯国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现在国家全部实行了郡县制,普遍委派了州县长官,这种情况不可改变是确定无疑的了。朝廷只要掌握好军队,慎重地选择州县长官,那么国家就可以治好了。

 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实行了分封制,统治的时间很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而统治的时间却很短促。”说这种话的更是不懂得治国之道的人。魏国是继汉 朝建立起来的,封土赐爵仍然存在。晋朝是继魏国建立起来的,分封制沿袭不改。但魏国的曹氏、晋朝的司马氏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帝位延续很久。现在唐朝纠正 改变了魏、晋实行的分封制,采用了郡县制,从开国到现在已将两百年,国家的基业很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联系呢?

有人又认为: “商汤和周武王都是圣王,他们都没有改变分封制,因而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再来议论了。”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商汤、周武王之所以不改变分封制,是出 于不得已。归附于商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正是凭借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朝,所以商汤不能废除他们。归附于周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正是凭借了他们的力量才战胜 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不能改变他们的地位。因循旧制以求得安定,沿用旧制以适应风俗,这是商汤、周武王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这种不得已,并不是大公的思想,是 出于让诸侯为自己出力的私心,出于让诸侯保卫自己子孙的私心。秦朝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从制度本身来说,是最大的公,但其动机却是私的,他的目的是要 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顺从自己。但是废除诸侯的封土,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按照天下的常理,国家治理得好才能得到 人民拥护。只有使有德才的人居于高位,没有德才的人处在下面,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现在来看分封制,统治者是一代继承一代地进行统治。身居高位的果真有 德才吗?处在下面的果真没有德才吗?这样,人民究竟能过太平日子,还是遭到乱世,就无法知道了。就算个别诸侯想为他的封国做点有利的事,想统一人们的思 想,可是又有世袭的大夫代代相传享有封地,占尽了整个诸侯国。即使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候,也无法在天下建功立业,这是分封制本身所造成的。难道圣人愿意建 立分封制而造成这样的后果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由形势决定的。”

很恣的意思很恣的意思是什么(很恣的解释很恣的解释是什么)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跋扈乖戾是什么意思 跋扈乖戾解释”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