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里的之,到底要怎么翻译?结构助词“的”还是...(《师说》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求教!)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出自《师说》。《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
我很了解士大夫之族的之用法 士大夫之族的之的用法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里的之,到底要怎么翻译?结构助词“的”还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出自《师说》。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君子不齿的原文翻译是什么?
意思是: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出处:韩愈〔唐代〕《师说》
原文(节选):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扩展资料:
赏析: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师说带之的句子翻译
一、作助词,可译为“的”
例如: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
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册第683页对该句的“之”注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按此说,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其实这里的“所存”即为“存在的地方”,显然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作谓语。由此看来,这里的两个“之”不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的。因此该注是不可取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三、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四、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五、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两个“师之”中的“师”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师之”即为“以之为师”,亦即“把他当作老师”。)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
第二个“之”代“童子”,即孩子。
4、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5、问之,则曰……
译为: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为: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六、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七、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例如: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师说》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求教!
原文 第一段: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第二段: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tan)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第四段: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编辑本段注释 [1]之:结构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介词。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儒家之道。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下:低于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4]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5]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7]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8]相师:互相学习。
[29]族:类。
[30]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
[32]复:恢复。
[33]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5]乃:竟。
[36]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欤,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37]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8]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9]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40]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41]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不必:不一定。
[43]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4]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5]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通,普遍。
[46]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48]贻:赠送。
编辑本段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
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求学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很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编辑本段字词整理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不耻相师
师。名词作动词,拜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⒎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
1、不拘于时
所字结构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之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出自韩愈的《师说》,是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从师学习是很必要的。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师说里 所有词类活用以及里面的之和而的用法
古之(助词 相当于“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连词 表承接)知之(代词 它 知识)者,孰能无惑?惑而(连词 表转折 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连词 表承接)师之(代词 他);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表承接)师之(他)。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助词 无实意)先后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助词 放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存,师之(同上句 助词 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存也。嗟乎!师道之(助词 主谓间...)不传也久矣,欲人之(助词 主谓间...)无惑也难矣。古之(助词 “的”)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连词 表承接)问焉;今之(助词 “的”)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 表转折)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助词 无实意)所以为圣,(说明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圣人是圣人的原因 句中“所以”的意思是“……的原因” 这是古汉语“所以”的一种固定用法 )愚人之(同上句)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 表目的)教之(代词 其子),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助词 “的”)师,授之(代词 他们)书而(连词 表承接)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句读)不知,惑之(同上句)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连词 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 这)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代词 这)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 表修饰)笑之(代词 他们)。问之(代词 他们),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 这)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代词 这)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累啊 都是自己写的 可能有个别错误 你看看吧
归纳"之,于,以,其,或"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抄下句子辨析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①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②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或 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中的之、为、而都有什么样的用法,最好能举出例子。多谢!
为:①因为(wèi)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
②是(wéi)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项燕为楚将 《核舟记》《陈涉世家》
做(wéi) 为(筑)坛而盟;能以径寸之木,为(雕刻)宫室、器皿;毕升又为(发明)活板 《陈涉世家》《核舟记》
《陈涉世家》《活板》
做,当,担任(wéi) 可以为师矣(为+官职)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论语》《出师表》
③为了,为此(wèi)
为宫室之美为(wéi,做)之 《鱼我所欲也》
④作为(wéi)
武陵人捕鱼为业;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桃花源记》
《赵普》
⑤同“谓”,说(wèi)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⑥被(wéi)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活板》《幼时记趣》
相当于“于”(wèi) 为其来也 《晏子使楚》
⑦向,对;给,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桃花源记》
⑧心理活动(wéi)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⑨成为(wéi) 满铁范为一板,方为秋田之害 《活板》
之:
一、助词
1、 结构助词,的。之+名词
2、 主谓助词,无义。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
3、 音节助词,时间词(久、顷)∕不及物动词+之
久之;怅恨久之;顷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公将鼓之;处处志之。
4、 倒装的标志,助词,无义。宾语前置:何( )之有?定语后置:名词+之+形容词等,要解释成:形容词等+的+名词
何陋之有?何罪之有?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
二、代词
1、代词,及物动词∕介词+之,代人,事,物
君将哀而生之乎?项为之强;有桑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动词,去、到…去;之+地点
辍耕之垄上;又间使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吾欲之南海;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寡助之至
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例: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着或不译。例: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文言文“之”字用法知多少
文言词“之”字用法知多少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常见的用法有这几种:它的前面是动词时,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其中的“之”代徐公(《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柳宗元《捕蛇者说》);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常常译作“到……去”“往”“去”等,如“乃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它做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时,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它的后面是名词时,常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它的后面是“属、徒、伦、族”等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般的结构助词。像下面这些例句中的“之”,因为后面跟着“属、徒、伦、类”等词,故都要译为“这些”或“那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郯子(苌虹、师襄等)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吴起、孙膑、带佗……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韩愈《师说》再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之”,后面的“属”是“类”的意思,前面的“忠”是指代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尽心尽意、尽力为人民的事情,因此,“之”应该是复指代词,代指庄公提到的事情,故本句话也就可以译为——“(您提到的这些)都是为百姓尽心做事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了”。这跟《鱼我所欲也》中的“此之谓大丈夫”中的“之”用法有细微的区别,这一句为了强调宾语“此”,而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可以把“之”理解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好了,今天关于“士大夫之族的之用法 士大夫之族的之的用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士大夫之族的之用法 士大夫之族的之的用法”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