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的由来(蒙古国国名的由来)
苏俄在外蒙的势力发展由来已久,但包括清末和袁世凯时期,尽管政局动荡,外蒙独立也没有图谋成功。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统一中国是他的理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立即北...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蒙古国历史简介,蒙古国来历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蒙古国历史简介,蒙古国来历的话题。
蒙古国的由来
苏俄在外蒙的势力发展由来已久,但包括清末和袁世凯时期,尽管政局动荡,外蒙独立也没有图谋成功。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统一中国是他的理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立即北伐,争取张学良易帜等,都是显例。但是,外蒙的主权却在他那时丢掉了,其原因并不是蒋介石愿意卖国,而是在他立场上的无可奈何。
早在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逸仙博士考察团团长到俄国考察军事为黄埔军校成立做准备时,他对苏俄将的威胁就有多方察觉,这也是他反苏反共的重要理由。1945年1月,美英苏背着中国签定了严重危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事后一段时间里,蒋介石虽然不知道具体内容,但已经从各方面得知了该协定肯定有损害中国利益内容的蛛丝马迹。
为了避免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以便因占领而要挟,抗战尚未结束,蒋介石积极与日本方面外交接洽,意图在苏联红军结束欧洲战场战事出兵东北前,促使日军投降,消除苏联出兵东北的借口,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于是他用飞机将精兵强将运至东北,意图顺利收复东北。
8月8日,苏联一方面与日本和谈,另一方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东北,蒋介石派王世杰、宋子文、蒋经国就关东军被打败后的东北地区归属等问题与苏联进行交涉,希望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当面指出,如果中国不给苏联实际好处,他们没法向苏联人民交待援助中国打日本的理由。并明确指出,如果不允许外蒙公投,苏联红军将把占领的东北交给中国***。在蒋介石看来,关东军经营几十年的东北如果到了中国***手里,将极大地增加他剿共的难度;另外,就东北与外蒙古两相比较,在必须丢一个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丢掉外蒙。8月14日,即日本投降前一天,国民政府代表被迫在苏联草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同意外蒙古公投,苏联利用卵翼多年的王公势力操纵投票,完成了外蒙独立。
蒋介石不可能不由此恼恨苏联,他认为,苏联才是中国最大的敌人,“赤色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于是,在保留日本天皇制、战后索赔、战犯处理等问题上,都侧重于同日本修好,以构建东亚的反共产主义阵线。
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关系是怎样的?
蒙古帝国包括元朝。
蒙古帝国,是西方史学家对在13世纪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四大汗国等蒙古政权的统称,与内部统一的大蒙古国定义不同。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举为大可汗,标志着大蒙古国的诞生。?
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三千余万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亚北部),是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1259年孛儿只斤·蒙哥去世之后引发内战,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四大汗国直至1304年元成宗时期方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扩展资料:
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忽必烈追封了铁木真为元太祖,谥号圣武皇帝,改大蒙古国国号为元。
蒙古帝国与元朝,是容易被许多人混淆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元朝是中国的疆域,不包括蒙古帝国其它的四大汗国。
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为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接着便是蒙古人的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皆收入势力范围。
这些帝国的版图上,成吉思汗的儿孙统治着四大汗国。早期的四大汗国虽然是附属于蒙古大汗的“诸侯”,然而后来它们其实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各自独立发展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
而元朝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及击败南宋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也是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且基本上与上述汗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百度百科——蒙古帝国
元朝和蒙古国有什么关系,是同族人吗?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蒙古国和元朝属于同根同源。蒙古国又称为“蒙古汗国”或者“大蒙古国”,是由成吉思汗建立,所辖区域包括东北、华北、中亚以及东欧。但之后,因为蒙古国发生了争权夺利的内斗,整个大蒙古国走向了分裂,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成吉思汗为蒙古国的可汗,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国。后来,成吉思汗带领部下向西征战,建立了察合台、伊尔、钦察、窝阔台四大汗国,一直打到了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成吉思汗逝世后,他儿子托雷的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蒙哥继承汗位。等到蒙哥汗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最终是忽必烈取胜,并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
元朝建立以后,定都北京,向南灭了南宋,统治了整个中国。但远在中亚的四大汗国却各自为政,不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国大汗。直到1303年,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在位时,元朝才与四大汗国达成了和解,四大汗国承认大元皇帝为蒙古国大汗。以后,元朝与四大汗国交往愈加密切,相互开通了驿路。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只存在了短短的98年,最后被明太祖朱元璋所灭。
所以说,大蒙古国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一个国家,但之后由于他的孙子们争夺汗位,蒙古国走向了分裂。忽必烈之后建立了元朝,刚开始四大汗国不承认元政权的合法性,之后也承认了元皇帝为蒙古国大汗,也就是承认了元朝宗主国的地位。
蒙古国国名的由来
蒙古全称“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其国名由来说法不同:
(1)蒙古一词是由(从Mahy演变而来,意为“我们的火”)。因为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每至一地,大家共炊同煮,并推一名有经验的长者当炊头儿掌管此事,故有此称。
(2)日本学者认为:蒙古一名的读音与蒙语中的银和永恒相近,故解释“银”或“永恒之意”。
(3)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蒙古”意为“勇悍无畏”。
蒙古一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称蒙兀韩,为民族名;也有说《魏书》中有关蠕蠕的记载里出现的“木骨闾”一词即是蒙古,证明其名早在3——4世纪时即已存在。自唐以来,汉语文献中所用的蒙瓦、萌古、蒙兀、萌骨、蒙古里、萌古斯、蒙古子、盲骨子等多种名称,都是“蒙古”的同名开译。直接称为蒙古一词,始见于无名氏《炀王江上录》,这是女真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唐朝末年,蒙兀所属的北狄室韦清部落之一“塔塔儿”为“鞑靼”,这些室韦部落也自称“鞑靼”。至元忽必烈时“鞑靼”一词逐由“蒙古”取而代之。在很长的时间里,蒙古族歌部落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13世纪初年,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最终统一大漠南北各部,并借统治部族的族名,统称作蒙古人。其国名是由这一民族名称转来的。
蒙古原是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11年在沙俄策动下宣布“自治”,1921年7月11日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1年11月21日改名为“蒙古共和国”。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共和国”。
大蒙古国的历史
蒙古人是形成于漠北上的土著民族之一,蒙古高原在古代中国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居住着匈奴人,匈奴人时常南下骚乱中原,为保卫中原正常的发展,西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千多里。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中境内狼居胥山,卫青扫平匈奴王庭。到了东汉又先后有窦固、耿秉、窦宪等将率军打击北匈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南匈奴附汉称臣,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抵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第二年再出击北匈奴,北单于受伤逃走。 后汉军又出击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迫使北单于西迁,率残部西逃乌孙与康居,匈奴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古代中国唐朝前期今蒙古一带和贝加尔湖周边和叶尼塞河上游曾归为唐朝领土。唐朝后期,蒙古祖先逐渐与突厥融合,并对蒙古族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逐步并入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版图。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中期曾使蒙古臣服之,至1200年左右,随着金国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国进贡。
13世纪初期左右,蒙古民族在首领铁木真的领导下,冲出高原,掀起强劲的扩张浪潮。短短时间内,这股扩张浪潮使人类中古时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产生了巨变。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8、9世纪之交,原来游牧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室韦诸部,开始向西迁徙,进入斡难河、怯鲁连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带,随之占据了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南达万里长城、北到西伯利亚的广阔高原地区。10至12世纪,蒙古诸部与南方的辽金政权往来甚密,接受先进物质文化的影响,铁器使用逐渐普及,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私有制度开始出现。以往那种传统的氏族集体游牧方式“古列延”渐渐让位于一家一户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会阶级分化加剧,氏族社会逐步瓦解。 各个部落首领“汗”和贵族“那颜”在大肆攫取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豢养亲兵勇士“那可儿”为其效命,以此作为维系权势,攻伐征战的武装力量。各部落为争夺牧场、牲畜和奴隶,相互拼杀,弱肉强食。12世纪下半叶,蒙古诸部在残酷角逐之后,逐渐形成孛儿只斤和札只刺两大部落,彼此虎视眈眈,力图吞灭对方。与此同时,整个高原自东向西,塔塔儿(鞑靼)、蒙古、克烈、乃蛮四大集团及北方的蔑儿乞集团五雄并存对峙。为争夺支配整个高原的最高权力,五大部落集团展开激烈厮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成吉思汗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四处征战。 漠北南部原为大金的附属地区。随着金国的章宗时期的军力衰落,(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国(1170年)。金国泰和四年(1204年)(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的乞颜部领袖铁木真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元太祖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春天 ,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
蒙古人是(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人的后代,12世纪初期之后,蒙古各部逐渐迁徙到蒙古高原,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高原先后被于契丹统治和有时臣属于金国,到1200年左右,随着金国的逐渐衰落及蒙古势力的逐渐强盛,蒙古不再向金国进贡,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尔浑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YeqeMongolUlus)。成吉思汗还颁布了扎撒,作为大蒙古国的成文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蒙古帝国的组织是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十个万户组成一旗,十旗组成一路,十路组成一州,十州一国。
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幼子拖雷监国,本来拖雷应当继承汗位,但拖雷为免纷争,于是推举窝阔台继位。传说,后来拖雷因替窝阔台饮下有诅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1246年,贵由在窝阔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长子西征以后不和,而贵由在远征欧洲的归途中病死,拔都(钦察汗国的实力最为雄厚)作为长孙本有实力承继汗位,但他无意即位,遂提议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力挺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领大马士革。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他亲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州时(今重庆合川区)受伤(一说疫疠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于元宪宗九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上。有史料认为他的死是由于进攻合州时所受的箭伤。其他的史料,包括《元史》,则断言他死于痢疾。拉施都丁则声称蒙哥死于霍乱。不管原因是什么,蒙哥的死震撼了整个蒙古帝国,并对其未来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见:蒙古第一次西征之战、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战、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战 东欧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达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击退了蒙古军的进攻,这也是蒙古军队在欧洲第一次被击败,由于1242年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以争夺蒙古大汗汗位的继承权为借口,率军撤退东归。其实如此长的距离,拔都即使赶回去,也未必赶得上汗位争夺,此时蒙古军队已成强弩之末,继续西进,必将受到欧洲三强英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军队的抵抗和遍地城堡的顽强坚守(之前这三大国的主力军队都未曾参战,甚至都没有引起重视),此时找个借口撤军可避免身败名裂。后在此处建立蒙古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 东亚 蒙古还曾于1257年进攻越南北部地区。元朝灭宋后,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来中国领土安南夺回来,元军又分别于1285年和1287年两度攻占越南北部的地区,即当时的越南陈朝。大越与其宿敌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权)联合击退了元军。元军还曾经进攻占城(今越南南部)。1287年元军攻入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国,并深入缅甸北部中部东部,部分元军进入阿萨姆地区,之后在1303年退出缅甸南部地区,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是中国领土,属元朝的云南省。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岛发动的海上远征也无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由于日本镰仓幕府拒绝忽必烈要日本臣服的要求,侮辱并杀死元朝使臣,忽必烈两次试图教训日本,第一次,1274年,在蒙古大将忻都、高丽大将洪茶丘率领下,攻陷对马岛,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陆并进攻。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蒙古大将阿刺罕担任总司令(行省右丞相)、汉人大将范文虎担任副总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两路,在对马岛上会师。会师之后,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书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范文虎企图由他来完成这件英雄事业,没有等阿塔海到达,即行进军,在日本平壶岛(长崎北)登陆,结果不久碰上台风,这次台风历时多天,好不容易风雨停住,范文虎发现他已无法收拾这个残局,就把已经登陆驻扎在山下的约十余万人的部属,全部遗弃,自己和一批高级将领,乘上残余的几艘战舰,悄悄逃走。失败原由是征日军队任用没有能力和不会作战的宋朝将领范文虎当统帅,而且碰到台风失败,也有当时参与东征的元军中有部分是新投降的原来的南宋军队(江南新附军),这部分南宋军队战斗力很差;元朝属国高丽提供的援助缺乏;元军在高丽和山东建造的舰队所用船型是内河船,并且因为主要负责造船的高丽和江南工匠是在蒙古监工恶劣的监督条件以及苛刻的工期下劳作,造出的船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所以经不起海上的风浪等因素而失败。日本人则认为台风是天神对日本的保佑,于是有神风一说。 中东 窝阔台之后经过贵由的短暂统治,成吉思汗(1162~1227)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1260年攻克大马士革。当年蒙哥在进攻南宋时于四川战死。旭烈兀回师争位,之后留下的少量蒙古军队在巴勒斯坦阿音札鲁特战役败于埃及(马木鲁克王朝),标志着蒙古帝国未能延伸到非洲。此处建立伊尔汗国,又称伊利汗国。 蒙哥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时尚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后听说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准备集会称汗,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回到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于1260年5月在以东道诸王塔察儿为首的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支持下抢先集会称汗。阿里不哥闻讯后,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当时的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贵族的不满,故多数西道诸王当时均支持阿里不哥。为了争取宗王势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认了术赤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对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随后迁都大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
1271年忽必烈在其领地内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文则称为“大元国”或“大元大蒙古国”,继承了原大蒙古国的法统。但窝阔台汗国君主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并联合察合台汗国与金帐汗国组成同盟与忽必烈的元军交战,并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金帐汗国君主忙哥帖木儿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元成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2月去世。在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余三大汗国仅在名义上仍为元朝的宗藩(元朝称其为西北诸王),实际独立的地位为元廷所承认。元朝保留了金帐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处的份地,每年颁给岁赐。伊利汗国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册封,颁发“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数位君主,如脱脱(肃宁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
从铁穆尔开始,政治就日渐十分混乱。1351年,刘福通率白莲教教众和被征挖黄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组织红巾军对抗元军,开始了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驱逐了大元,建立明朝,大蒙古对中国的统治结束,回到老家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大蒙古国也沿用对汉人的大元国号,汉人史官史称北元,至1388年去元国号,或1402年去元国号,而结束后衍生为鞑靼和瓦剌 。
诸汗国中,窝阔台汗国的领地在1309年被蒙古察合台汗国和元帝瓜分。蒙古察合台汗国在1369年分裂,而蒙古伊儿汗国在1357年灭亡,最终均在1388年被帖木儿帝国征服。蒙古术赤汗国到1480年或1502年之后就灭亡,裂解为的克里米亚汗国存在到1783年,至于阿斯特拉罕汗国,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均最终在16世纪中被沙皇伊凡四世治下的俄罗斯沙皇国全部占领。
帖木儿是西察合台汗国的中亚河中地区的渴石地区的突厥贵族巴鲁剌思氏的后裔,埃米尔,由于后来他迎娶了察合台汗国的公主,是铁木真的直系七世孙,于是他也宣称自己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他在1369年自立苏丹,发动七次征伐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后,迫使察合台汗国臣服,和在1381年—1387年征服在1357年灭亡后的蒙古伊儿汗国的衍生的几个小汗国(卡尔提德王朝、丘拜尼王朝、莫扎法尔王朝、黑羊王朝、白羊王朝、札剌亦儿王朝),1391年和1394—1395年征伐术赤汗国脱脱迷失,征伐印度德里苏丹国,攻陷德里、西面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安卡拉战役)和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帖木儿帝国的疆土,鼎盛时东起印度德里和费尔干纳盆地,西至小亚细亚,北自咸海和锡尔河河谷,南达波斯湾。 1404年帖木儿率领20万军队进攻中国明朝,结果在1405年进军途中病死。帖木儿死后,其帝国分裂,1506年亡于乌兹别克人昔班尼。帖木儿帝国不是大蒙古国的一部分,但是属于后蒙古势力,疆土大多在原大蒙古国的地方。1506年帖木儿帝国被突厥的乌兹别克部落灭亡,后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于1526年征伐印度德里苏丹国,建立莫卧儿王朝,自称印度斯坦王,名义上存在到1857年。
蒙古国简介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东部,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东西长约2360千米,南北宽约1260千米,全国总面积超过15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19大国家,也是世界上面积第2大内陆国,总人口约320万人,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
蒙古国与我国的边境线长达4700千米,首都为乌兰巴托,与北京相距1300千米,且同属于东八区,首都总人口约为14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
蒙古国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海拔最高峰友谊峰4374m,海拔最低点550m,山地面积占据国土的一半,大部分是戈壁滩。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年均温1.5 。冬季长而寒冷,最低温可至-50 ,夏季短而凉爽。草原分布广布。
蒙古国最早是由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后由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7世纪逐渐由清政府统一蒙古诸部落,1911年清政府灭亡后宣布独立,后宣布自治,1921年蒙古在苏联的控制下又宣布独立;1949年与新中国建交,1961年蒙古国加入联合国。
蒙古国的民族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图瓦人、巴亚特人等。主要语言以喀尔咯蒙古语,信仰喇嘛教,国家货币为图格里克,国庆日为每年7月11日,白月节为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日期与我国的藏历新年相同。
蒙古国经济产业支柱主要产业包括采矿业和农牧业。地下资源丰富,煤矿储量超过1500亿吨,铜储量20亿吨。总牲畜储量超过6600万头。对外贸易主要以出口矿产品、畜牧产品、纺织品为主。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超过1800千米,公路超过50000千米。
蒙古国实行议会制, 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政党实行多党制,主要有蒙古人民党,民主党等。其中,人民党的机关报为《真理报》,官方通讯社为蒙古通讯社。此外,蒙古国奉行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好了,今天关于“蒙古国历史简介,蒙古国来历”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蒙古国历史简介,蒙古国来历”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