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那里的民歌?这个西口是说的那个地方?走西口为什么叫走西口?(阳高二人台的历史发展)
我是二人台在线网站长,志凯,我说说我对走西口的一些认知吧~第一:走西口是山西、内蒙古地区民歌第二、第三:当年山西地区闹灾,民不聊生,所以百姓前往当年还是水清草绿...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二人台走西口全部唱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走西口是那里的民歌?这个西口是说的那个地方?走西口为什么叫走西口?
我是二人台在线网站长,志凯,我说说我对走西口的一些认知吧~
第一:走西口是山西、内蒙古地区民歌
第二、第三:当年山西地区闹灾,民不聊生,所以百姓前往当年还是水清草绿的内蒙古地区谋生、安家立业。这个和山东、东北地区的闯关东是一个性质。继续,从山西往内蒙古中途好像有个地名叫西口或者当年山西某些地区统称为西口内,具体的也不清楚,《走西口》里有句唱词道:西口外好风光。在逃荒、搬迁的途中,百姓们把自己的遭遇以地方小调的形式唱了出来,这小调流传开以后再加上后来艺人们的形体动作便是现在的传统二人台剧目《走西口》。阿宝等人唱的走西口都是从最原始的小调中选出最经典的几段,再进行改版翻唱。
我可能有些地方说的不对,呵呵,仅供参考,欢迎访问中国唯一一个二人台门户网站——二人台在线网
害娃娃歌词原唱
《害娃娃》陕北民歌歌谣,二人台剧目。原唱未知,歌词如下:
前面梳抓髻,后边吊上辫,两耳又坠生金环,珊瑚玉兰兰。
柳也柳叶眉,杏呀杏子眼,樱桃小口口,拿上胭脂点。
红呀红绸袄,绿呀绿绸裤,八幅罗裙裙,露出小金莲。
腊月梅花开,婆婆家娶我来,花红轿打在了,大呀大门道。
红纸忙写对,炮仗放几声,锣锣鼓鼓一齐敲,叫奴好心焦。
小女子忙上轿,两班吹手招,吹的吹来捣的捣,多么好热闹。
腊月娶过家,女婿看起咱,不觉得三五月,肚子里有娃娃。
怀胎正月正,雪花飘上身,河湾地水丛丛,妙妙扎下条根。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十八上娶过了你,单因为扎下条根。
怀胎二月二,妻儿打问人,问一声老年人,怀胎几个月生。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不用老年人,怀胎十月生。
怀胎三月三,妻儿口发淡,酸桃桃毛杏杏,吃上两三把。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春三月酸毛杏,你叫我哪里寻。
怀胎四月八,肚子里一疙瘩,甜米饭不想吃,想必是害娃娃。
妻儿我的人,你叫丈夫明,你自己怀娃娃,难道不知情。
怀胎五月五,妻儿发了愁,奴今年怀娃娃,丈夫出门走。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正因为你怀娃娃,丈夫不出门。
怀胎六月六,妻儿想吃肉,肥羊肉半膘膘,吃上两三口。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大街市肥羊肉,割上三二斤。
怀胎七月七,妻儿肚子沉,站在了人面前,实在羞的很。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尘世上怀娃娃,不是你一人。
怀胎八月八,妻儿坐上娘家,我有心不回家,肚子里有娃娃。
妻儿我的人,你听丈夫明,正因为你怀娃娃,早早转回家。
怀胎九月九,手托上窗台走,叫一声我的丈夫,搀在家里头。
扩展资料:
《害娃娃》是一首二人台剧目的陕北民歌,采用的小调的形式。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
《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
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
二人台的显著特点是现实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等。其中亦有迷信,色情等消极内容。我们须取舍。整个剧情个性显著,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
山西民歌《走西口》讲的是哪里的故事?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歌曲走西口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重新改编创作唱红大江南北,让歌曲焕发新姿,却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府谷县麻镇,是府谷最古老的镇子之一,神府一带人民经黄甫川,晋西北人民从山西河曲县西口渡口过黄河进入陕西,路线在这里交汇。明长城从这里穿过,一个个孤独的烽火台陈列于麻镇周围。
麻镇刘家坪村,村里显得异常冷清,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萧命一家五口是2001年走的,听村里人说去了鄂尔多斯的东胜。家里的窗纸已经被风撕裂,一辆破旧的机动三轮车静静地依在墙角,大门上还留着主人美好的愿望:“门对青山千里秀/家居福地四时春”。只是这片黄土地并非他梦中的福地。刘家坪村有一个小组,组长叫付二,48岁了,在村里还算年轻人。6年前刘家坪是这一带的富裕村,全村有800多人。从1998年起这里一直干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举家迁徙,村里剩下400多人,大多是老弱妇孺。村里有人过世,抬灵柩的8个壮年人都找不齐。这个比例在这一带是比较小的,再往山上走,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走得只剩下三四户也很平常。
过麻镇北行50里,是府谷县的古城,这里紧邻内蒙古的准格尔旗,是走西口的人们要回头望的地方。大路旁有一座庙,镇上的人也说不清建了有多久了,穿过这座庙,走西口的人们就算真的离开家乡了。据府谷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王凤琦介绍:府谷的农业是毫无保证的农业,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抗旱能力。而当地百姓之所以走西口,就是到长城以北去开荒,找个饭碗。神府一带的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稀少,像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从这里走过去的。
阳高二人台的历史发展
到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时人叫“转火龙”,这样“二人台”便由最初的“打坐腔”发展到“玩艺儿”或“二人班”。 “二人台”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是从剧目《走西口》在清代光绪初年的诞生开始的。当时由于山西连年遭灾,晋西北的劳苦百姓被迫“走西口”。从《走西口》的唱词中我们不难想象,当年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奔走在那条茫茫古道上,伴随着无尽的凄凉和孤寂,他们只有用小曲来倾诉他们不幸的遭遇和不了的思乡之情。也正是这个时候,道路歌、受苦歌和思念歌作为“二人台”重要的内容产生了。
蒙古族是一个好歌的民族,当大批的山西人到内蒙古之后,他们就把自己在拉骆驼、掏干草、拉船、种地中的种种经历都编成曲子,唱给他们听,蒙古人高兴了就会赏钱、赏地。此后,这种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内蒙古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二人台”艺术日臻成熟。随着一些经济富裕百姓的返乡,“二人台”艺术不仅在阳高县深深扎根,同时影响遍及山西晋西北、内蒙古西南部、陕西榆林以及河北张家口一带。但在那个奉晋剧为“正统”的年代,“二人台”艺术难登“大雅之堂”。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步伐总是十分缓慢。一丑一旦,相沿百年而无一变。尽管节目与日俱增,仍无一出戏能从内容到形式反映比较复杂的情节。
新中国的诞生,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二人台”也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有了明显的发展。在阳高县,80%以上的村庄逢年过节都成立了业余剧团。村公所、农会等组织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自编自演,注入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东西。《婚姻自主》《胡老套投亲》《血泪仇》《送子参军》等剧目,至今尚为一些老年人乐道。不久,由于文化部门组织观摩评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并且由“打地滩”沿村串户走上了舞台。
阳高“二人台”的音乐,基本上由牌子曲和唱腔两个部分组成。除“四块瓦”外,没有什么打击乐器(当然后来经过发展有了)。前文讲过,过去由于山西灾害频繁很多人流落“口外”,将“二人台”的唱腔带到内蒙古。而一些从“口外”返回家乡的人又从内蒙古把当地的“二人台”小调带回来,这样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唱腔: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内蒙古情韵。比之内蒙古的文雅婉转,它爽快利落;较之内蒙古的粗犷高亢它娓娓动听。内蒙古“二人台”和阳高“二人台”在唱腔上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发声方法:内蒙古一带讲究一句或多句唱腔前嗓加后嗓,阳高“二人台”讲究圆润和共鸣。由于唱腔的较大区别,所以人们把绥远(呼市)以西的唱腔称之为“西口调”,以东称之为东口调。“二人台”音乐,除了自己的曲调外,它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把各种戏剧音乐吸收过来以滋补自己。如晋剧的“小开门”,道教的“巴音杭盖”等。经过加工、提炼,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二人台”的唱腔,分“亮腔”(自由节奏)慢板(丢拍)流水板(2/4)及捏子板(1/4)等4种,亮腔节拍松散,音域高亢,起伏跌宕如长河流水;慢板委婉曲折,音域平稳,情绪深沉,似涓涓细流;流水板明快清晰以说代唱,节奏鲜明,像雨后激流;捏子板演奏急促,唱腔火爆、词多并合,恰如激流拍岸。“二人台”的传统调式共有四种,即c调、f调、降b调、降e调。
大摇大摆大摇大摆大路上来歌词
歌曲:《大摇大摆大路上来》
演唱:崔敏
作词:王培卿
作曲:无
歌词:
大摇大摆大路上来,我给妹妹骑将一辆摩托车车来
你给妹妹骑将一辆摩托车车来,有什么那灰心思你给我说出来
哎嗨幺幺给我说出来,二茬二茬韭菜韭菜整把把
娶不上本地就娶夸夸,出起来夸夸也还好
就是那个个个有点点小,哎嗨幺幺有点点小
走西口一路走过来,二人台序幕就拉开
有的卖碗有的卖菜,做买卖不耽误谈恋爱
哎嘿哟哟谈恋爱,二个表表拉牛车呀拉白菜
小妹妹坐在那车辕外,小妹妹坐上呀真好看
哥哥我搬上你到后山,哎嗨幺幺到后山
五哥五哥放羊为了那小妹妹,眊妹妹哥哥跑成罗圈腿
大红的灯笼咱就挂起来,拜大年男女老少乐开怀
哎嘿哟哟乐开怀,田间地里头那个赶庙会
艺术殿堂也出彩,想乘凉咱就把树栽
二人台需要你我添把柴,哎嘿哟哟添把柴
扩展资料:
这首歌音乐节奏活泼,旋律明快,情绪欢悦,是少女与心上人情感宣泄的最佳载体,更是二人日常生活中随性而为的情感表达。
整首歌的情感熔铸于歌词,而歌词朴质、纯真而动人心弦,正是这首民歌能跨越地域跨、越年龄引发共鸣、打动人心的原因。
穷乡的一曲独特音乐?河曲民歌?
河曲是山西地区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由于地处黄河弯道,山西的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老板姓灾难深重,这一些特殊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老板姓们每年春去冬来。每个人对于河曲文化的了解都不太相同。
那么,大家对于河曲有多了解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河曲民歌的历史溯源
河曲民歌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河曲民歌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
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俗风情。它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河曲民歌旋律简单、优美,音程跳度大,音调高亢、辽阔,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的装饰音较多,具有鲜明的山歌风味。同时,河曲民歌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在词曲结构方面采用上下句体式,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往往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种逼真的生活画面,像“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河曲民歌中的经典——《走西口》
《走西口》是河曲民歌、乃至山西民歌中最着名的一首,民歌《走西口》是从二人台《走西口》转化而来的。《走西口》有很多版本,或长或短,一剧多曲,但叙述的都是咸丰五年,一个名叫孙玉莲的女子送别新婚丈夫太春走西口时的情形。西口路上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情景让河曲人感受颇多,意味颇多,于是有感而发终成大曲。其实,物质上的穷困绝非精神上的贫乏,枝繁叶茂的民间艺术往往就根植于穷乡僻壤的瘠地旱田里。情感与真诚才是艺术的第一营养液,艺术何尝有穷乡与富乡、僻壤与中枢之别。通都大邑较之晋西北偏隅一陬的河曲繁华富饶得多,但其地域却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如《走西口》这样经典的河曲民歌名曲来。
走西口中的西口具体指哪里是?东口呢
走西口中的西口究竟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看似头绪多难分辨,其实探寻根源,不难发现真正的西口。 府谷县麻镇是陕北神木府谷一带和山西西北部群众走西口路线的交汇点。晋西北人河曲、偏关、保德等地人群过黄河进入陕西,与陕西人在麻镇交汇,经过麻镇长城口,共同走口外。 1840年前后开始在陕西、山西唱起的二人台《走西口》,咸丰年间流行于陕西、山西、内蒙,《走西口》中有这样的台词: 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三个省; 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甚也没听懂; 这里的古城是府谷县古城乡,“西口”最早是指“麻城口”等长城口,后来西口泛指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狭义的西口则指现在的包头和呼和浩特。 最早走西口的是陕北人。 把“杀虎口”说成“西口”没有事实根据。 府谷在明清时一直归陕西管辖。
包头的地方戏的名称是什么
包头的地方戏的名称是二人台。
二人台是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俗称“打玩意儿”。
清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清末明初,在土默川一带出现了二人台职业小班。
起初,二人台角色只有一丑一旦,以“摸帽戏”的形式分饰多种角色,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
二人台艺术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群众中流传着:打不完的金线卖不完的菜,看不厌打樱桃、探病、走口外。
为看白灵旦(樊二仓),三天不吃饭;宁可穿不上绣花鞋,也要看一看霍存柱的打金钱;没有马骑坐“胶皮”,也要看看关全喜;朱银全、刘二罗,丢起丑来真红火等顺口溜。
然而建国前二人台艺人们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穷困潦倒,多以卖艺乞食度日,加之演唱内容俚俗,倍受士绅歧视,主要在乡村为农民演唱。
在抗日战争期间,陕坝商会有个二人台乐队,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七月十五园子渠放河灯时演奏,藉以增添乡上风韵。
二人台传统节目,一部分是根据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创的,如《打后套》《转山头》等;另一部分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走西口》、《五哥放羊》、《打连城》等;还有一部分则是从外地移植而来的,如《洛阳桥》、《西厢》、《下山》等。
二人台节目的内容,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的揭露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有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纯真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有的抒发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有的表达历史事件。
二人台的形式,短小精悍,有的偏重于歌舞,有的偏重于演唱。
二人台的音乐,带有浓郁的河套民歌色彩。
二人台的唱词,富有河套爬山调的韵味。
二人台的道白,多为河套广为流行的幽默、诙谐、生动、风趣的串话、谚语和歇后语。
因此形成了河套二人台的独特风韵。
群众赞美道:“土生士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二人台真红火,句句唱在咱心窝窝”;“自小爱唱:二人台,赤肚子唱到头发白”等。
好了,今天关于二人台走西口全部唱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二人台走西口全部唱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二人台走西口全部唱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