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陶韵传千年 瓷路行万)
鉴往知来,随着总书记学汗青丨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曾有着“陶阳十三里,炊火十万家”的富贵气象。现在,这条老街讲述着“千年瓷都”如何的文化故事? 千年瓷都 匠心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磁器...陶韵...
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
来历:央视新闻客户端
景德镇古称昌南,一条昌江穿城而过。这里,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因“瓷”而兴。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陶阳里汗青文化街区,领会陶瓷文化庇护传领情况。
位于景德镇中间地带的陶阳里,曾有着“陶阳十三里,炊火十万家”的富贵气象。现在,这条老街讲述着“千年瓷都”如何的文化故事?
千年瓷都 匠心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磁器半城窑。”
土与火的融合,不但淬炼出光洁温润的磁器,也刻写出一座城市的怪异基因,孕育出绮丽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具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这里生产的磁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间,明清期间手工制瓷身手到达巅峰,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行走在陶阳里汗青文化街区,千大哥城里弄、古窑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无不诉说着“千年瓷都”的光辉传奇。
△景德镇工匠在进行陶瓷雕镂。(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汗青,在这里定格,又在这里“新生”。
非遗传承人展现世代相传的手工陶瓷身手;景德镇保存最古老、最完全、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复烧开窑;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挂牌成立,以现代手艺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发源、成长和变迁。
△有着300余年汗青的柴窑——徐家窑。(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窑火千年,生生不息;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新旧碰撞 焕发新生
数百年前,产自阿拉伯地域的矿物颜料苏麻离青被带到中国,景德镇的能工巧匠斗胆立异,将其与陶瓷相连系,晕染出冷艳世界的元青花。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加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揭幕式的外方带领人在国度博物馆参观文物展时,看到一个距今700多年的元青花花瓶,他介绍说:“元朝的青花瓶保留下来很是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
景德镇,是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是不竭立异的城市。
△陶阳里汗青文化街区里,工匠将陶瓷工艺品放到架上晾干。(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一代代匠人勇于立异,才有了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这些耀古烁今的传世经典。现在,科技赋能助力陶瓷制造走上工业化、智能化之路,3D打印手艺让人们的创意设法以“加快度”酿成一件件陶瓷作品;业态立异催生陶瓷出产由传统工业向创意财产转型,古老的磁器化身为时尚的“国潮”,传统的老街成为“夜经济”发财的文旅融会新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要鞭策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缔造性转化和立异性成长。
作为我国独一的“国度陶瓷文化传承立异实验区”,景德镇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不竭焕发出新的生气。
中交际融 续写丝路精力
千百年来,丝路旧道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将景德镇磁器及制瓷身手传到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度和地域。由最朴实的土壤烧制而成的磁器,深受分歧地域分歧文化人们的配合爱好,乃至被称为“白色黄金”。多量身怀特技的匠人也慕名而来,绘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全国走”的繁华气象。
景德镇陶瓷,是中外文化交换的“使者”,更是丝路精力的见证。
2018年,由景德镇始发的“中欧班列”正式开通,为本地陶瓷出口打开了一条新通道。景德竟日用瓷、艺术瓷已出口30多个“一带一路”共开国家,2022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加244.6%。
△景德镇的进步前辈陶瓷展现。(总台央视记者朱超拍摄)
以瓷为媒,以瓷会友。景德镇与70多个国度180多个城市成立友爱联系,吸引了5000多名“洋景漂”终年在此立异创业。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扶植要以文明交换超出文明隔膜、文明互鉴超出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出文明优胜,鞭策列国彼此理解、彼此尊敬、彼此信赖。”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依托“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傲,景德镇正不竭书写中外文明交换互鉴的新篇章。
鉴往知来,随着总书记学汗青丨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
曾有着“陶阳十三里,炊火十万家”的富贵气象。现在,这条老街讲述着“千年瓷都”如何的文化故事? 千年瓷都 匠心传承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磁器...
陶韵传千年,瓷路行万里
景德镇,这个古老而布满活力的城市,以其怪异的陶瓷文化而著名于世。一条蜿蜒的昌江穿城而过,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无穷生气。在这里,“瓷”成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