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现状(我国服装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服装企业主要以贴牌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随着品牌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内一些优秀的服装企业开始注重服装品牌...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服装企业主要以贴牌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随着品牌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内一些优秀的服装企业开始注重服装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这些企业在服装品牌运营、产品开发、技术、人才等方面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开始以自主服装品牌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成长壮大。
——2023年中国服装零售市场现状分析 市场规模达2.29万亿元【组图】服装零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七匹狼(002029.SZ)、美邦服饰(002269.SZ)、森马服饰(002563.SZ)、朗姿股份(002612.SZ)、棒杰股份(002634.SZ)、乔治白(002687.SZ)、比音勒芬(002832.SZ)、安奈儿(002875.SZ)、欣贺股份(003016.SZ)、探路者(300005.SZ)、浪莎股份(600137.SH)、雅戈尔(600177.SH)、海澜之家(600398.SH)、红豆股份(600400.SH)、九牧王(601566.SH)、爱慕股份(603511.SH)、地素时尚(603587.SH)、歌力思(603808.SH)、安正时尚(603839.SH)、太平鸟(603877.SH)等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服装零售行业产业链、中国服装零售企业区域分布、中国服装零售行业竞争梯队数字化消费打造新零售模式为我国服装零售业一大特点2021年,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国民经济稳定恢复。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我国服装零售行业发展呈现了运行波动大、细分领域发展突出、数字化消费打造新零售模式的特点。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数量超2500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1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数量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2021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数量2583家,同比增长2.09%。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超235亿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服装产量为235.4亿件。2022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服装产量152.59亿件,同比下降1.42%。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销售额超4300亿元2016-2021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销售额总体平稳上升。2021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零售业企业销售额4385.28亿元,同比增长10.65%。我国服装零售市场规模达2.29万亿元2016-2021年,我国服装零售规模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服装类商品零售规模大幅下降;2021年,疫情影响有所消退,服装类商品零售回暖,全年服装零售规模达2.29万亿元,同比增长16.79%。综合来看,我国服装零售市场需求规模平稳增长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服装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服装企业主要以贴牌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随着品牌意识的不断提升,国内一些优秀的服装企业开始注重服装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这些企业在服装品...
我国服装业的现状
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的服装行业零售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国内服装行业零售收入达231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1%,并有望在2023年复合增速至40188亿元。——快时尚服装市场增速高于整体服装市场 时尚类商品贴合当下潮流...
中国服装业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现在服装行业有了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平台,现在直播行业已经开始了。传统行业一直被这些新兴行业、利润和市场份额所分割,但服装店将永远存在,因为很多人仍然喜欢在店里试穿衣服。然而,总的趋势是上网。线下商店和连锁超市的活...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服装产业将加入智能科技元素 如今的服装行业电商成为了主角,随着时代的发展,之后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的出现运用到店铺中,例如刷脸支付、3D试衣镜子、互动电子大屏等。服装工厂也会有机器人的加入,但机器只能代替制造无法...
23年男装市场现状
数据显示,我国服装细分市场中女装占比最大,男装的份额稍显逊色,2018年国内服装行业零售收入中男装、女装和童装分别为8258亿元、12249亿元和2601亿元,女装占比为53%,男装为36%。业内预测,2023年我国服装细分市场中男装的...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拓展阅读
2022年的服饰行业:业绩分化明显 “身上穿的”不如“脚下踩的”
每经记者:孙嘉夏 每经实习记者:黄海 每经编辑:董兴生
“2022年就是大家什么都没做的一年。”谈及去年服饰行业的整体行情,在时尚领域工作多年的秦宇说。
过去几年间,秦宇为多家知名服饰企业提供过公关服务。“我觉得时装产业跟全球经济一样,全球经济怎么样,时装产业就会怎么样。去年经济不好,时装产业做得也很差。”
2022年,“难”字几乎是所有服饰行业的共识,尤其是老牌本土服饰企业。4月28日晚间,美邦服饰(SZ002269,股价1.78元,市值44.72亿元)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4.39亿元,同比下降45.45%;归母净利润-8.23亿元,同比下降了104.9%。
美邦服饰并非个例。刚刚过去的年报季,海澜之家(SH600398,股价6.83元,市值295.03亿元)、太平鸟(SH603877,股价24.77元,市值118.02亿元)、森马服饰(SZ002563,股价6.95元,市值187.5亿元)等老牌本土服饰上市企业纷纷交出营收、净利润双减的成绩单。
与此同时,行业中也不乏安踏体育(HK02020,股价93.25港元,市值2641.42亿港元)、李宁(HK02331,股价55.15港元,市值1453.77亿港元)这样的老牌服饰企业,凭借国潮转型在行业寒冬中保持增长势头。
行业失速、需求降低、业绩分化……服饰行业的2022年状况百生。大量统计数字彼此串联,记录下行业的2022年。数字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门店、千万计从业者和亿计消费者的普通生活。
行业再度失速
经历了2021年的短暂回暖后,2022年,服饰行业再次失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9222.6亿元,同比下降7.7%,增速比2021年同期下滑21.9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2022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9.37%,比2021年同期扩大2.5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2.46%;产成品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分别下降4.87%、4.50%和3.62%。
驱动万亿服饰消费市场增长的引擎在过去一年间变得羸弱:时间和空间、金钱与商品、门店与顾客……产业链上的种种要素被不可抗力短暂阻隔,寒气弥漫至整个行业。
本土老牌服装品牌的日子同样不好过。过去一年间,不少A股上市服饰相关企业营收下滑,更有甚者已由盈转亏。
曾在2019年突破200亿元营收的森马服饰,去年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154.2亿元减少13.54%至133.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上一年的14.9亿元下降57.15%至6.4亿元。
在国潮转型方面探索数年的太平鸟也不好过,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86.0亿元,同比下降21.2%;实现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下降72.7%;实现扣非净利润-0.27亿元,上市后首次出现亏损。“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同样业绩承压,2022年实现营收185.6亿元,同比下滑8.06%;实现净利润21.55亿元,同比下滑13.49%。
除了“卖得少了”,各家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卖得慢了”。综合各家企业2022年年报来看,几乎所有的本土老牌服饰企业都面临着存货周转天数上升的问题。
财报显示,美邦服饰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289天增长至2022年的324天。换言之,美邦想要卖出一件衣服,平均需要花费的时长几乎长达11个月。海澜之家2022年存货周转天数也长达298天,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5天。
至于太平鸟和森马,存货周转时间分别为189天和185天,分别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21天和30天。
消费者意愿影响复苏进程
服饰行业,产品“卖得慢了”与“卖得少了”都不是积极信号,这某种程度上受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
海澜之家在2022年财报中“吐露心声”: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信心下降,社零消费持续承压,服装鞋帽作为可选消费品,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服装行业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同比下降3.8%。
消费者的态度影响着行业走向,上到奢侈品,下到小品牌,几乎所有相关企业都受到波及。
《2022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进一步复苏,但受消费信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22年,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首次出现15%的负增长,销售额仅为5475亿元人民币,让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位置。
图片来源:报告截图
至于新兴的小品牌则过得更为惨淡,过去一年间,秦宇目睹了多个小众品牌的陨落。
一般来说,服饰行业按春夏和秋冬两季订货。秦宇介绍,一个品牌往往会先给季度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给出70个到80个SKU(最小存货单位),“一季的研发成本少说要50万左右,一年就肯定要烧掉100万。”
百万的成本投进去,在去年的行情下,部分独立设计师品牌却仅能收获约10万元的订货收入。“卖出去10万的就还好,很多品牌真的是一件衣服都订不出去,相当于那一季白做了。”
在秦宇看来,独立设计师品牌陨落的原因多样,不可抗力因素是一方面,对行业缺乏“敬畏”又是一方面。“很多品牌刚出来好像有那么点意思,但好像走过两季就倒下了。”秦宇直言。
近几年间,设计师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中也有能够“走过多季”并且成功上市的幸运儿,比如江南布衣,但其依旧无法在大环境下独善其身。
江南布衣(HK03306,股价8.41港元,市值43.63亿港元)发布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中期业绩显示,公司2022年下半年取得收入23.6亿元,同比减少5%;公司股东应占利润3.7亿元,同比减少16.2%。这是江南布衣自上市以来,首次在中期业绩中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运动赛道保持增长
最火热的红利期已经过去,这是服饰行业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达成的共识,从本土品牌历年年报中亦可窥见这一趋势。
自2015年起,森马服饰开始在年报中指出:服装行业各细分市场洗牌加剧,服饰行业已经从机会导向变成能力导向。本土品牌面临消费快速变化、零售渠道变迁、互联网消费崛起、全球化竞争加剧等挑战。
森马财报中的这几句话从2015年讲到了2022年,成为7年来行业发展的旁白。本土老牌服饰企业按自己的节奏纷纷转型,连带着业绩浮浮沉沉。曾经被放在同一台面上作比较的老牌服饰企业,逐渐出现业绩分化,走出了不同的路径。
不过,在2022年,依然有部分老牌服饰企业取得增长,尤其是运动类品牌。
李宁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收入258.03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微升至40.64亿元,同比增长了1.32%。同期,特步国际(HK01368,股价8.80港元,市值232.03亿港元)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9.1%至129.3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1.5%至9.2亿元。安踏体育2022年业绩报告也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36.51亿元,同比增长8.8%。
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从财报来看,驱动李宁和特步营收增长的主要是鞋类业务。财报显示,2022年,李宁鞋产品收入大幅增长42%至135亿元;特步当期鞋履类营收达77.60亿元,同比增幅约30.9%;安踏的鞋类业务2022年实现营收224.71亿元,同比增长17.4%。
几家运动品牌的经营情况勾勒出一个有趣现象——身上穿的,不如脚下踩的。
为阿迪、耐克、彪马等品牌代工鞋类产品的华利集团在财报中点明背后原因:“报告期,消费者对于运动鞋的消费需求仍稳健增长。”
华利集团(SZ300979,股价44.25元,市值516.40亿元)2022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运动鞋2.21亿双,同比增长4.65%;实现营业收入205.69亿元,同比增长17.74%;实现归母净利润32.28亿元,同比增长了16.63%。
但是,鞋类产品在运动赛道的景气度无法简单平移到其他赛道。
同样经营鞋类业务的天创时尚(SH603608,股价4.30元,市值18.05亿元)2022年财报显示,当期时尚鞋履服饰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1亿元,同比下降30.3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87亿元,时尚鞋履服饰板块首次出现业绩亏损。
每日经济新闻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服装行业现状(我国服装业的现状)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