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柳希木雕作品(知乎问答:辜柳希去世)
想必现在大家对于辜柳希木雕作品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如今周先生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关于辜柳希去世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图/杨宏涛辜...
辜柳希木雕作品
想必现在大家对于辜柳希木雕作品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如今周先生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关于辜柳希去世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问题。
图/杨宏涛
辜柳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木雕) 代表传承人
木雕大师无意插柳
漫步在牌坊林立的潮州太平路,感觉就像穿越了时空。位于汤平路口的陈武八贤车间,是为了纪念崇祯元年(1628年)陈武科潮州府管辖下同时登榜的八位进士。后人被尊为潮州后八贤。往南走600米左右,有一条小巷。小巷以老房子小屋命名。店主陈朝建是潮州后八贤之一,官至南明太常寺少卿。
1954年2月,十三世孙出生。20世纪50年代,两个大厅出租给潮州乐器厂。木雕大师陈春燕和五六名工人在这里为二胡、琵琶和其他乐器雕刻了钢琴头和通花板。辜柳西走出家门三步,你可以看到陈春燕大师做木雕。
16岁时,刚读了两年书的辜柳溪遇到了上山下乡运动。他本应该去海南插队,但他错过了,因为他不能收集17元,买不起三件(当时指的是草席、被子和蚊帐),最后留下来当木匠。旧木家具的床和衣柜需要雕刻,他们对木雕非常感兴趣,所以辜柳溪向陈春燕大师学习木雕,从最基本的磨刀开始。
当时学木雕不需要正式拜师,也不需要交学费,但要孝敬师父。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你的。辜回忆说:有的徒弟会给他带点鱼饭,给他喝一两杯酒。辜认为自己更好学。在陈师傅的启发下,他很快进入了木雕行业。
1972年下半年,辜柳希考入潮州二轻金漆木雕厂(以下简称金漆木雕厂)。他清楚地记得,1973年正月28日,他正式成为金漆木雕厂的员工。月薪8元,基本够一家人开销。1974年,金漆木雕厂扩招217名员工,达到历史高峰。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当时,木雕厂采用了以销定产的模式,做了多少外贸订单。一旦没有订单,200多名工人就无事可做了。自1975年以来,金漆木雕厂一直处于半解散状态,有的人被分配到抽纱厂等地方。
1978年,辜柳希的月薪已经涨到34元7毛5,比父亲在合作社赚的钱还多。但如果当时出来自己创业,一天能赚100多元,收入接近工厂的100倍。高回报也伴随着高风险。当时潮州不到20人在做木雕,市场前景不明朗。在权衡下,辜柳希决定下海创业,自己做小作坊。潮州是一座旅游城市,不时有归国华侨前来观光。辜让人力三轮车拉华侨来看他的木雕作品,就这样慢慢卖,生意也逐渐好转,不到几年就开始雇人帮忙了。到1989年,辜柳希才创办了正规的南濠工艺厂(后改名为艺葩木雕厂)。
在妻子李惠贤的帮助下,辜很快展示了超人的商业能力。与其他工匠不同,他只是专注于创作,而是采取了主动。当时,厦门有很多台湾商人,所以他去厦门找台湾商人,然后通过东南亚市场。在看似不存在的木雕市场上,他只是走了一条路。
就在传统木雕厂日益枯萎的时候,辜柳希的生意越来越好。1993年,辜柳希收购了金漆木雕厂。
自2006年以来,艺术木雕厂与潮州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辜柳溪开始继承潮州木雕。为了吸引年轻人学习潮州木雕,他不收学费给学徒补贴。2011年,艺术木雕厂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2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代表继承人,同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把传承放在第一步
开车进入潮州西湖工业区,两侧停车位满满的,中间只有两条车道,偶尔摩托车穿梭,十字路口传来机器切割路面的刺耳声音,与简单的牌坊街相比,这里似乎是潮州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在工厂的中间,一座古董的屋檐门建筑特别显眼,屋檐下的版本雕刻上写着柳溪木雕精品店。
这个七层的展厅有不同类型的木雕作品。走进去,在一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辜柳溪工作室的牌匾下,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拍摄《三层龙虾蟹篮》的照片。这部3.28米高的作品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并获得了200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
绕过堆叠的木边的木头,几个学徒忙着工作,木槌和雕刻刀的敲击声一个接一个,或者伴随着电机的抛光声。
每天早上8点多,辜柳希到厂后会先给工人安排工作,经常说一两个小时,让他们先理解,然后让他们去做。
在采访中,他的妻子李惠贤提醒刘西梳头发,他并不在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一起经营了40多年的木雕厂。妻子负责整个工厂的管理和管理,而刘西负责技术和创造。现在两个儿子也参与了工厂的创造和管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辜柳希比以前忙了很多。现在主要是接待任务重,比我们创作和生产的时间多。剩下的时间,有时候是晚上做一点创作。其实创作并没有平静下来。人来了就陪他们看看。人走了,再做也做不到。即便如此,辜柳希还是坚持自己创作。至少占60%,都是自己创作设计的。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辜柳希的主营业务影响不大,因为木雕是一件艺术品,工作慢,工作细致。一件作品往往要做两三年,时间一长,问题就小了。相反,平时销售的小产品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文化审美也不同。对于南北市场,辜柳希将区分木材的选择、设计和销售。这两年北方基本没人买,但工人不能闲着,辜柳希选择先做作品,等时机再卖。
虽然疫情期间每年只能招5-10名学徒,但辜还是说:如何传承放在第一步;第二步,如何创新和改进?这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三,如何制定潮州木雕行业规范?这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比如一件作品怎么完成?做工是什么?怎么认定?我们的同行修订了潮州木雕标准,已经报文化旅游部了。
从一块木头到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南方人物周刊:按照之前的版雕,也就是说我们分为两半:上道工和下道工。上道工包括图纸设计、定型、造型;下道工就是收官,包括做细雕,包括开脸做手。后来为了生产的需要,我们改进了很多工序,并不是说一定要分上下道,有时候可以分五六道。具体流程取决于哪个辜柳希:一个产品,你的版雕一般是两个OK也不能太多。
南方人物周刊:决定木雕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辜柳希:最关键的因素包括造型和你的手艺,你的造型好,技术术。从造型到技术都要结合。你的技术很好,你的造型不好OK也不行。
南方人物周刊:造型是在拿刀之前脑子里应该有想法吗?
辜柳溪:无论我们做什么作品,木头都应该先从头脑中构思。先画60%到80%左右的图纸。做(通雕)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粉笔画一点,然后就可以做了。但是我们可以接近图纸的80%。其实后面基本没有图纸。
《南方人物周刊》:我看到你的许多获奖作品都是以这个龙虾蟹篮为主题的。这个主题本身有什么特含义吗?
辜柳希:我们潮州近海,海边旺生鱼虾蟹,这表达了丰收的景象。
南方人物周刊:为什么龙虾蟹篮似乎成为潮州木雕的代表?
辜柳喜:没有。外面每个人都认为(龙虾蟹篮)是潮州木雕的代表,但我不同意。我们最早最传统的潮州木雕是多层次雕刻。
过去,有螃蟹篮和虾篮,也就是说,在祠堂的过水厅里,有两个吊篮,有时可以做虾篮,有时可以做花篮。事实上,花篮越多,虾篮越少。此外,我们进门时还有一只倒置的螃蟹。有些人拿着官帽、笔、元宝和花。我们称之为金花探元。无论潮州有哪个祠堂,以前都有四只螃蟹。
自1958年陈舜羌、张建轩凭借通雕龙虾蟹篮(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获得铜奖以来,慢慢地没有人再做了有时候工厂偶尔会做一两个。所以我不认识龙虾蟹篮是潮州木雕的代表作。以前潮州木雕厂95%以上都是版雕,潮州(木雕)主要是版雕。
南方人物周刊:作为潮州木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继承人,也被业界公认为木雕大师。你认为成为一名木雕艺术家必须具备什么能力?
辜柳溪:首先,你应该了解潮州的传统文化。这是最重要的。你不了解里面的文化。我不相信你能做木雕。在过去,我们不太了解文化。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所做的是潮州文化。主要是你如何理解它。如果你理解得很深,你所做的(意义)就越深。如果你不理解它,你就不能做它。
南方人物周刊:也就是说,对潮州本土文化的理解比技能更重要?
辜柳希:是的。技艺也很重要,好的木雕是多方面融合的结晶。
南方人物周刊:说到潮州文化,木雕里有很多故事或象征性的主题吗?
辜柳希:对,对,这个很厉害。比如七贤上京、公孙三进士、韩文公冻雪。……潮州的一块木雕是一个故事,比如郭子祝生日。你如何表达他的七个儿子和八个女婿?如何表达,在哪里表达?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南方人物周刊:所以首先要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
辜柳溪:是的。有人说我就做,不懂这个故事的背景。然后我问他七个儿子在哪里。八个女婿在哪里?他找不到。虽然他做到了,但他不理解里面的故事。
南方人物周刊:听说你收了很多徒弟,给了他们补贴?
辜柳希:十多年前,有些人开始厌学,我们发现他们是怎么来做几天的?后来才知道,因为他们不想每天回家向父母要这5元零花钱。我和妻子商量,工厂生意还可以,我们给他们一点补贴。第一年每月600元,第二年每月1200元,第三年每月1800元。因为我们有30个班。如果我们毕业三年,包括材料和工具,七七八八至少要花100多万,一期要花这个价。
清明上河图(图/杨洪涛)正在雕刻辜柳希学徒
南方人物周刊:你刚才提到有些年轻人学了几天就不学了。木雕传承的现状是什么?
辜柳溪:从1973年(金漆木雕厂)招聘大量,到现在,一路上还可以。具体来说,我们工厂还可以,几百个年轻人来学习。其他工厂要看自己的情况,有没有培养经济能力。
南方人物周刊:学生在这里需要需要多长时间?
辜柳溪:如果你学版雕,一年半到两年基本就够了。真正学会出道,在社会上被认可,其实是无底的,包括我六十多岁的时候,有很多新生事物。我们还在学习,不是说你现在就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