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问问: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主父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在朝廷根基较浅,但升迁较快。他还不知道收敛,得罪人太多,还目中无人,搜索贿赂,广收门客,这都是犯了大忌的事情。所以,最后招致满门抄斩...

主父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在朝廷根基较浅,但升迁较快。他还不知道收敛,得罪人太多,还目中无人,搜索贿赂,广收门客,这都...更多内容由小编为你整理了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详细内容,欢迎浏览了解。

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问问: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

主父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在朝廷根基较浅,但升迁较快。他还不知道收敛,得罪人太多,还目中无人,搜索贿赂,广收门客,这都是犯了大忌的事情。所以,最后招致满门抄斩,也不是太意外。

一、主父偃的发迹

主父偃半生潦倒,在他发迹之前,他的平生完全是一个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

主父偃是汉朝齐国临淄人,他的祖上是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但是到了主父偃这一代,他的家庭相当贫寒。由于收到战国乃至楚汉相争时期,策士心谋舌战的余波影响。主父偃年轻时,就学习“长短纵横术”,也就是苏秦、张仪时代的合纵连横那一套。但是西汉王朝政权早已经巩固,纵横之学早已没有了用武之地。

主父偃后来又学习《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学问大有长进。他在齐国诸侯王子弟间活动,希望谋得一官半职。但由于其他儒生的排挤,未能如愿。他家中贫困,无以为生,在齐国待不住,就向北去了燕国、赵国、中山国等诸侯国,但同样得不到信用。

主父偃对诸侯王感到很失望,于是,他就来到了京城长安,投靠了大将军卫青。

卫青多次向汉武帝举荐他,但一直也没得到汉武帝的重视。时间一长,主父偃穷困潦倒,他忍不住了,就直接上书汉武帝,表达了自己对军国大事的意见。

没想到他所言之事,正是汉武帝正在关注,更是要想办法要解决的问题。他当天就得到了召见,君生交谈十分融洽,相见恨晚。主父偃建议修改律令,谨慎处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不要擅自开战。

此后,主父偃得到汉武帝的信用,先任郎中,一年间4次升迁,有郎中、谒者、中郎,升至中大夫。

二、主父偃的功绩

1、提出推恩令

主父偃对西汉王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推恩令”。由于历史的惯性,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尽管在新政权稳定后,刘邦以铁血手段,将异性王国一个个铲除。

但日后同性王国对中央王朝的巨大威胁,是刘邦始料未及的。汉景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着手遏制刘氏诸侯国的势力,积极推行晁错的削藩政策,结果酿成了惊心动魄的七国之乱。

主父偃非常清楚诸侯王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同时他也吸取了晁错操之过急,引起军事激化的教训。

他以过人的智慧提出了新的策略,他将阴谋融合到阳谋之中,高举“推恩”这面正大光明的仁孝大旗。

既宣扬了皇家道德,又得到了,推恩中受益众多的刘氏贵族们的拥护。

主父偃对汉武帝说,“古时候,诸侯王的封地不过方圆百里,力量较弱,中央易于控制。如今汉朝诸侯王,有不少人连城数十座,占地千里。当朝廷放松控制,他们就骄奢淫逸,朝廷加强控制,他们就联合抵制京师,七国之乱就是前车之鉴。现在有的诸侯王。儿子数十个,但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是骨肉之亲,但是却没有封地,这样”仁孝“就得不到实施。希望陛下下令诸侯王”施恩“,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侯,在各国内分一部分土地作为封地。这样被封的人喜得所愿,表面上是陛下的恩德,实际上分割了诸侯国,这样必然是各国不断被削弱。“

主父偃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就这样,长期困扰汉朝皇帝的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牵扯到皇室贵族间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问题。诸侯王尽管也是汉朝皇帝的至亲骨肉,但封地太大,必然造成对中央的威胁。主父偃的建议实施后,诸侯王国不得不将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割。表面上是皇帝推恩,实际上是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土地和权利。从此,诸侯王再也无力向汉朝中央叫板。

2、迁天下豪门于茂陵

主父偃的第二贡献,就是迁各地豪族到京城。当时西汉王朝放心不下的,除了王国势力之外,还有各地日渐跋扈的豪强势力。

他们有的是战国时代旧贵族的后裔,有的是汉初爆发起来的新庄园主和商贾巨富。

这些豪门大族,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深广的社会影响,与王侯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横行乡里,目无法纪,同汉朝中央离心离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主父偃趁汉武帝陵墓刚刚完工,正需要迁民之际。他向汉武帝建议,“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姦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这就是一种强干弱智的策略,各地豪强的威势都具有地域性。如今让他们离弃乡土,迁徙到天子脚下,其实力必大受削弱。在京师治安机构严密的监控下,他们很难膨胀到对政权造成威胁的程度。

三、主父偃的恶毒

主父偃天资聪慧,博学通儒,但品行上却心胸狭窄,趋利贪婪与其政治才能,形成鲜明对比。

1、构陷齐王

皇太后有个外孙女要出嫁,但是太后想让这个外孙女嫁到王侯之家。这是宦官徐甲表示能够让此女嫁给齐王,于是他就被派往齐国去说媒。

主父偃得知此事后,他就贿赂徐甲,想将自己的女儿也嫁到齐王府,趁机打通与七王府的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但是齐王之母是个讲究身份的人,她断然拒绝了这一桩婚姻。

主父偃讨个没趣儿,就对齐王怀恨在心。他就向汉武帝说齐王的坏话。无非是有关叛国、淫乱之事。

汉武帝本来也对齐国那块富饶的土地垂涎三尺,他也就信以为真,随即拜主父偃为齐相,去彻底调查齐王府。最终,主父偃也达到了雪耻的目的,齐王被迫复读自杀。

2、陷害董仲舒

主父偃做的另一件事,就是陷害董仲舒。董仲舒是当时的学界泰斗,主父偃时常就去拜访董仲舒。

一次,董仲舒不在家,他就去书房等候,无意间发现了董仲舒新书的草稿。

书还未完成,也没有对外公开内容,就是利用阴阳五行之说,推论天象异灾与人事政治的相互感应。

书中涉及了汉朝几次大的灾难,也说了些批评朝政的话。

主父偃感到推翻董仲舒的机会到了,他不等董仲舒归来就将书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

其实书中无外就是,董仲舒早已形成的那一套天人感应的东西。

这本尚未成形的书,由主父偃秘密报给汉武帝,意义就不一样了,就有点捉脏的感觉。加上主父偃的刻意歪曲汉,武帝心中对董仲舒也有些不满。

这时董仲舒的一个徒弟吕步舒,也上来补了一刀。

他居然没有认出,这是他的恩师董仲舒的文风和笔迹,他还以为这是一个,新冒出来的学术晋升对手的作品。本着对于非本门的学者,必攻之而后快的态度。

吕步舒对这本书大加攻击,认为这是一本观点愚不可及的著作。

一起参与讨论的众书生,也随声附和说“该书对朝廷有讽刺之意”。

结果董仲舒被捕入狱,后来虽然被赦免,但也已经心惊胆怯,再也不敢谈灾难意象的学说。

三、主父偃之死

主父偃利用纵横舌辩之术,在汉武帝面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人命运竟在他的口中。

朝廷大臣生怕主父偃说他们的坏话,争先恐后的向他行贿。主父偃来者不拒,累积钱财高达千金之多。

早年的贫困,让主父偃不能拒绝财务,他已经成为依靠权力敛财的高手了。

也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张扬,但他已经被权势冲昏了头脑。他说,“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也要五鼎烹”。鼎是古代贵族们吃饭的食器,不同等级的人用鼎的数量有严格规定,大致是天子用9个,诸侯王用5个,一般大臣用3个。

主父偃尽管受到汉武帝的百般宠幸,也没有达到用五鼎的级别。

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他发誓要大干快上,即使不能像祖先一样,位居王侯生食五鼎,也要被五鼎所烹。

由于主父偃逼迫齐王,赵王也感到自己不保,于是他就抢先下手。

赵王趁着主父偃在齐国的时机,向汉武帝报告,说主父偃假公济私,借分封列侯之际,大肆收受贿赂。

当齐王自尽的消息传来之后,汉武帝大为震怒。汉武帝虽然想废除齐王,将其国土归为中央,但他并不想落得个残害同性骨肉的骂名。

而且诸侯王联名上表弹劾主父偃,其实这就是在对汉武帝的政策表示不满。

汉武帝也不希望这个时候,激化朝廷和诸侯的矛盾,他急需找个替罪羊来化解,主父偃自然也就是最佳人选。主父偃下狱之后,汉武帝还在犹豫是否要杀他的时候。

这时,丞相公孙弘说话了,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置主父偃,天下人都会认为武帝对同宗情薄,对宠臣恩重,这便预示着更严重的政治问题。

汉武帝明白了,于是主父偃被下令处斩,灭全族。


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相关拓展阅读

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问问: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晋朝的开国之君是谁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天下统一。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主父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在朝廷根基较浅,但升迁较快。他还不知道收敛,得罪人太多,还目中无人,搜索贿赂,广收门客,这都是犯了大忌的事情。所以,最后招致满门抄斩....以上就是53成考网整理的关于汉武帝为什么要灭主父偃(问问: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让我们一起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