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点(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
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点如下:1、唯物论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唯物论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
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点
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点如下:
1、唯物论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唯物论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3、唯物论中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时空相对性,可变性,时空无限性,有限性。
4、唯物论的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5、唯物论中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有哪些?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原理内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观
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
唯物论基础知识
唯物论是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唯物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唯物论的基本涵义
唯物论(英语:materialism),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毛泽东。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阅读完毕后曾做出这样的评价:“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复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复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疯人之作。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2页)
注意: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并非对“唯物主义”的否定,而是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本书“根本违背唯物论”的否定。例如,本书中以毫无根据的“想当然”,或与达尔文演化论相悖、或用拉马克“获得性遗传”否定达尔文理论。比如,认为人的喉头等发音器官(不是性状变异自然选择而)是因为人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p511),猿变成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食物愈来愈复杂,因而输入身体内的材料也愈来愈复杂,而这些材料就是这种猿转变成人的化学条件”(p513),“至于触觉,只是由于劳动才随着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p51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p508)、甚至批判达尔文学者的唯心主义“甚至达尔文学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因为他们在唯心主义的影响下,没有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p515)。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过度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过度地夸大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它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中才能够终极地检验真理.而无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它们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它们对真理的证明,总是妄图在意识内证明一切,反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称为唯心主义.这个方法论才是二者最本质的共同。
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对立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例如,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冠名毛泽东的中共意识形态作品《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对于《矛盾论》的作者问题,请参阅艾思奇条目)。
质量互变
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但已不是原来的状态,而是更上一层楼。
来自易学思想的中国民间谚语“物极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
这种原理的反对者认为,它是一种诡辩(dialectic)技巧,前后所指不一,偷换概念。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
唯物论包括哪些知识点
唯物论的知识点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唯物论一般指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
唯物论是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本的难点内容,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微观、中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审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步:调用知识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写答案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高中政治常用哲学常识
1.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2.辩证法: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时要作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4)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1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歧途。
(4)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依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实践。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常识知识点
2. 高二政治唯物论知识点与高分技巧
3.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归纳
4. 高二政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知识点
5. 高中政治最重要的知识点
6.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7. 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
8. 高中政治常用知识点大全汇总
9.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唯物论有两大核心: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意识两大规律: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政治必修4唯物论考点梳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性→ 方法 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
3、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方法论:①承认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切口需要把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三条具体要求答出来)
1、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方法论:要重视意识作用,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小切口)
A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仅能够反映事物表面现象,还能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事物。
C意识对人的身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
二、政治必修4唯物论原理方法论 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1)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⑴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⑶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
答: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详细唯物论包括哪些知识点
答:唯物论的知识点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唯物论一般指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详细以上介绍的就是《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点(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