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谈谈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朝末年蓟辽督师,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因己巳之变被处死。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赵率教也在...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朝末年蓟辽督师,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因己巳之变被处死。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不久之后...更多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话题,以及更多袁崇焕怎么含冤而死的详细内容,欢迎浏览我们的专题频道。

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谈谈袁崇焕之死)

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

袁崇焕,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明朝末年蓟辽督师,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因己巳之变被处死。

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赵率教也在遵化战役中中流矢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金军退兵后,袁崇焕却被治罪,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十二月,朱由检将袁崇焕下狱。

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

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这是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

事实也的确如此,“己巳之变”绝对是大明帝国与满洲人交手以来最丢脸的一场战役。

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臣下对自己的欺骗与愚弄,如果他能容忍,他就不是崇祯帝。当这一切事情被崇祯认定之时,袁崇焕正在走向监狱的路上。

崇祯想起了所有的事情,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事情。从平台召对后,袁崇焕回到宁远直到被拿下,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未收一寸之土,未斩一颗敌人首级。崇祯忽然想起,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却又为皮岛将士请军饷,而他杀掉毛文龙的罪名居然是糜饷。这如何说得过去?

后金军兵临京师,京城百姓惶恐不安,朝廷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袁崇焕有罪。这种认识无疑给崇祯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是他重用的这个有罪的人,也是他,曾不遗余力地满足这个有罪之人的所有要求。

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帝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如:金庸,在《碧血剑》后所附《袁崇焕评传》中)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

袁崇焕怎么含冤而死?

我看不是含冤死的,自做孽不可活嘛,典型的为了个人利益放弃国家利益。文献记载他死的时候全北京的百姓都抢着吃他的肉,可见有多少人恨他,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真是含冤死的真的为人民做过实事,谁会去吃他的肉,看看岳飞就知道,被秦烩害死之后,有人争成吃他肉的吗?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袁督师蒙冤是什么典故?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为人慷慨有胆略。喜欢兵法,每遇老将退休士兵还乡,总要跟他们谈论边塞之事,通晓边塞守备形势,常以边塞将才自许。

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朝见在京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于是被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军队失败,朝廷议论扼守山海关,袁崇焕一人骑马趋出,亲自考察关内外形势,兵部发现袁崇焕丢失,很惊讶。家人也不知袁崇焕去向。不久还朝,述说山海关形势,自称只要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个人就足能守备。这时朝廷众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提升他做佥事,监督关外军务。经略王在晋让袁崇焕到前屯安置辽人失业者,袁崇焕连夜出行穿越荆棘虎豹生活之地,四更天就到达前屯城,将士赞佩他的胆量。王在晋对他非常器重,提升为宁远、前屯兵备佥事。然而袁崇焕看不起王在晋,认为他没有深谋远虑,因此也不完全听他的命令。王在晋议筑城八里铺,袁崇焕认为不合策略。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人,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袁崇焕请带五千人驻扎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以壮十三山形势,再另遣勇将救十三山难民。宁远离十三山二百里,有利则进据锦州,不利则退守宁远,为什么要把十万难民置之度外?孙承宗与总督王象乾谋划此事,王象乾认为关外军刚刚失败,士气沮丧,建议调发守关将士三千人前往救援。孙承宗认为有理,就转告王在晋,王在晋终未能救援,十万难民皆陷敌手,脱逃而来的仅六千人而已。孙承宗驳斥王在晋关于修双重城防的建议,谋划加强诸将吏的守备。命闫鸣泰防守觉华岛,袁崇焕主持宁远守备。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认为不妥。孙承宗最后还是按袁崇焕意见办理。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依靠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成绩显著。袁崇焕曾经核查出有虚报兵额的事,立即杀一名将校,孙承宗大怒说,监军难道能主生杀大事吗?袁崇焕向孙承宗认罪。可见他在军中执法之严。

熹宗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决定坚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劝阻,孙承宗不听,派满桂、袁崇焕前往。当初孙承宗曾派祖大寿修筑宁远城,祖大寿推测朝廷未必能远守宁远,筑城十分简陋,仅筑十分之一,又都不合坚守的要求。袁崇焕到宁远后,立即确定筑城的规模制度,即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命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造,次年竣工。于是宁远就成了关外重镇。满桂是良将,袁崇焕又勤于职守,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又优抚将士,部下乐为尽力。于是商旅流民从四处聚集,远近军民都以宁远为乐土。天启四年(1624)九月,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12000人东巡广宁,亲自查看北镇,到北镇祠庙祭杞,观看十三山形势,到达右屯,就从水路沿三岔河返回。不久晋升为后备副使,再进右参政。袁崇焕东巡期间,请求立即收复锦州、右屯诸城。但孙承宗认为时机未到。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商量遣将分别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修缮诸处城防,派兵据守。从此,宁远又为内地开拓疆土二百里。

十月,孙承宗罢官,遣高第代替孙承宗。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不能守,令诸军撤回锦右诸城的防守战具,把所有将士迁移到关内,督屯通判金启棕上书给袁崇焕说:“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袁崇焕也认为不可退兵移民,并力争说:兵法云有进无退,锦州等三城已经光复,怎么能轻易撤出?锦州、右屯一动摇,那么宁远和前屯必然震惊,山海关门户也失去保障,现在应选择良将守卫它,不能再有别的想法。高第很顽固,不能听取袁崇焕的建议,并且还要撤出宁远、前屯两城守备。袁崇焕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高第无从再刁难他,于是撤出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备,把所有屯驻上述诸地的兵都撤入关内,丢弃米粟十几万石,而沿途死亡者更多,哭声震原野,百姓怨恨,军队士气越发不振。

天启六年(1626)正月,清军大举进犯,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到达宁远。袁崇焕立即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海、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召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更刺血写书,从忠义相激励,部众都下拜,将士请效死命,于是把城外民宅全部烧毁,带着守城战具入城,坚壁清野以待军令。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如有逃兵到他们两处,一律斩首不赦。人心开始稳定。次日,清大军戴檐、穴域、矢石不能退。袁崇焕命令闽卒罗立放西洋巨炮,伤城外清军。第二日清军再攻,再次被打败,宁远之围遂解。启傣也因燃炮炸死。启傣出身小吏,初为主赏功事,因勤敏有志,被孙承宗重用,提拔为通判,核实兵马钱粮,督造工程,疏理军民词讼,大得众心。战死后赐官光禄少卿,世荫锦衣试百户。其初,朝廷闻警,兵部尚书王水光,召集廷臣议战守之策,无一出良谋者。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关上而不救援。中外人士均谓宁远必不守,等到袁崇焕以捷报闻于朝廷时,举朝大喜。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熹宗并降金书奖励满桂等,进爵各不同。初,清兵解围后,分兵数万,进犯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人。袁崇焕刚刚守城,力竭不能救,高第退守山海关,违反了孙承宗的做法,折辱了诸将,他部下诸将因此而解体。杨麒也不被诸将尊重,以致见侮其部卒。因为高第、杨麒坐失援救,被罢官。而以王之臣代高第为经略,赵率教代杨麒为总兵赴任。

清兵所向,无不摧破,明朝诸将不敢议战守之事。诸将议战守,自袁崇焕始。三月,再次设置辽东巡抚,命袁崇焕任此职。袁崇焕因解围有功,逐渐骄傲,与良将满桂不和,请调任它镇,于是熹宗召还满桂。袁崇焕因王之臣曾上谏留满桂于任,又与王之臣不和。朝廷害怕两将不和贻误大事,命王之臣专督关内,把关外防务交袁崇焕全权处置。袁崇焕怕廷臣,中疏建议,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边守边屯,屯种收入,可减轻海运供给。大意是以坚壁乘问击瑕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他在《辽事治标治本疏》、《辽地屯田疏》等奏折战略战术进行了系统精详的论述。袁崇焕顾虑失信朝廷,自身难保,所以特意陈述自己的心情说:“顾勇猛图敌众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着,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筐,毁言日至,从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熹宗优旨褒答。冬,袁崇焕与刘应坤、纪用、赵率教巡视锦州、大小凌河形势,商议大兴屯田,逐渐恢复高第所弃旧土。袁崇焕认为,现在山海关第四城既已重新恢复,应当重新修缮守备,松山等诸城应调兵四万人驻守,缺一不可。熹宗答应照此办理。“八月,建州主殂(努尔哈赤死),子噶竿(皇太极)立,改元。袁崇焕奏遣喇嘛僧往吊,力言建州有通款之意”,袁崇焕想与后金议和,派使者致书。清太宗回报说,清兵将讨朝鲜,也想因此与崇焕罢兵,能够使他们一意南下。天启七年(1627),再次遣使说明此意。于是清兵大举渡鸭绿江南侵朝鲜。当时,朝廷认为袁崇焕与王之臣不相能,召王之臣还朝。罢经略不设,把关内外战守之事完全交给袁崇焕负责。中官刘应坤、纪用并便宜从事。袁崇焕锐意恢复,乘清军出击朝鲜,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再次使使持书议和。恰逢朝鲜和毛文龙一起告急,朝廷派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以水师援救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带精兵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掣之势。可是朝鲜已被大清征服,于是明朝诸将乃不战而还。四月,“增设大帅,以杜文焕驻宁远,尤世禄驻锦州,侯世禄驻前屯,左辅驻大凌河,满桂驻关门,节制四门,仍赐剑以重事权”。五月,熹宗命蓟辽总督闫鸣泰、分总兵孙祖寿移镇山海,满桂移镇前屯,赵率教、左辅及内监纪用领兵守锦州,袁崇焕移宁远,黑云龙移一片石。建州兵十五万攻锦州,平辽总督赵率教守锦城。赵率教遣使议和,皇太极盛气凌人地说,锦州是我家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要在此地筑城?还派两人随使者归城中。赵率教回答,若想得城,你们就打吧,不能狡辩得城!第二天早上建州兵分两路抬拉车梯等战具强攻城西北两面,马步轮流进攻。赵率教带领左辅、朱梅等奋力抵抗,炮火矢石交下如雨,直到午后,城下积满敌尸,到夜晚就向西南退兵5里扎营。第二天派骑兵环城而行。山海总兵满桂遣兵援救锦州,在爪篱山与建州兵相遇,由外夹击,大败建州兵。建州兵向东撤退,锦州之围遂缓解。

六月,建州兵攻宁远,总兵满桂等大战,将其打败。初,建州兵在锦州失败,进而攻打宁远。参将彭缵古用红夷大炮击碎其大帐营一座,长子召力兔贝勒中箭身亡。次子浪荡宁谷贝勒也阵亡,射杀固山4人,牛录30余人。第二天,增兵赴宁远,守兵出城迎战,连战数十回合,并发火炮矢石攻打,积尸遍野。四王子驻教场黄帐房,穿黄衣督兵攻城,到日暮时被杀死者更多,于是撤兵回,连夜东行;到五更天,在小凌河扎营,留精骑殿后。十多年来,没有谁敢与建州兵交战,袁崇焕宁远大掳,也只是依仗宁远城打退敌兵,这次与建州兵交战取胜,多凭满桂之力,随后又派诸军分路追击,建州兵全部退回沈阳。七月,辽东巡抚袁崇焕请假回籍。先是,建州遣使方金纳温台什渡河见纪用、袁崇焕议和谈条件,袁崇焕主议。不久,有事东江,又西攻宁远、锦州,王之臣认为都是讲和议款不当,与袁崇焕意见不合。而袁崇焕又素不被魏忠贤所喜,于是罢袁专任之职,加王之臣宫保,督师辽东,驻宁远,赐尚方剑,大帅以下听其节制,准袁崇焕回籍。世禄、祖大寿分别统领这五千降兵。熹宗诏命安置在塞外。

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崇焕至京师。崇祯在平台召见,问其守战方略。袁崇焕先说,辽东防务很不容易,五年之内需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才能成功。崇祯如其言向户、工、吏、兵四部下达圣旨。袁崇焕又说:“以臣之力,守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皇帝起立倾听,加以安抚。大学士刘鸿训等复请赐袁崇焕尚方剑,允许便宜行事。崇祯完全听从刘鸿训之建议。袁崇焕又说明以前熊廷弼、孙承宗都因为权奸掣肘而不得竟其志。袁崇焕再次强调恢复辽东之计在于“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并重申恢复之计“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在至尊司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无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也,是以为边臣甚难。臣非过虑,但中有所危,不得不告”。崇祯深以为然,优诏答对,使勿多虑。二月,罢督师王之臣官。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津,移驻关门。五月,建州兵攻河西高桥,塔山,又围大兴堡,总兵朱梅以炮击退其进攻。数日后,建州兵致书言议和条件,边吏不准,引兵还。六月,建州兵至锦州,攻陷骆驼、大兴等堡。七月,召廷臣及督师袁崇焕于平台,慰劳备至,至午门;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否平定辽东?袁崇焕说,因为庄烈帝急于求成,所以用五年之期安慰庄烈帝。誉卿说,如果皇上按期责效又该如何?袁崇焕无可回答。当时人们估计袁崇焕五年之期难以兑现。八月,建州兵攻黄泥窏,袁崇焕遣前锋祖大寿打退其进攻。

庄烈帝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诱杀虚功冒饷的皮岛守将毛文龙。袁崇焕再次出关任督师,自料无法实现五年荡平辽东的诺言,于是想与清兵讲和议款争取时间。八月,束不拘建州清兵自大镇堡分两路,一路从杏山高桥堡,一路自松山直逼锦州,进攻双台堡。不久又从大、小凌河毁右屯卫城而去。督师袁崇焕恐清兵西征,请求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加强顺天防备。巡抚王元雅认为这是虚警,把他们调走。当时建州清兵想麻痹边将,果然不再出兵。大清兵越蓟州而西进,袁崇焕惧,急引兵护京师,于广渠门外扎营。大军鏖战,互有杀伤,当时所攻破的隘口,系蓟辽总理刘策所辖。崇焕闻变,千里援救,有功无罪,但京都人骤遭兵袭,怨谤纷起,认为袁崇焕纵敌拥兵,前又与其和议,诬其引敌,威胁朝廷议和,将为城下之盟,阉党残余分子交章弹劾。庄烈帝听说此事不能不惑。又值皇太极设问,散布说袁崇焕与建州清兵已有密约,并阴纵俘获宦官归朝传达这一消息,庄烈帝闻讯,信以为真,下袁崇焕诏狱,加之前被黜中官怀恨在心,多讪谤非议,后经法司审定袁崇焕谋叛,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均流放三千里外,抄没其家。袁崇焕无子,家中也没有余钱。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冤杀了袁督师。袁崇焕既被缚下狱,祖大寿溃奔而去,满桂急引兵与清兵交战,竞死于沙场。初,袁崇焕妄杀毛文龙,到此时崇祯皇帝又误杀袁崇焕,边事更无人支撑,加以内地农民起义纷起,明亡于清的大势已定。

袁崇焕这一冤案,直到清代撰修《明史》时,披露了皇太极设反间计一事之后,才算是真相大白。几百年来,人们怀念袁崇焕“横戈原不为封侯”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北京龙潭湖畔还有袁督师祠堂,供人们凭吊和瞻仰。

谈谈袁崇焕之死

这大半年,听/读《明朝那些事儿》已接近尾声。波澜壮阔的明代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那么悠容深远。

从皇上到大臣,来来往往,起起落落。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处。一是王阳明及其心学的传奇,二是东林党及其殉道者的惨烈,三是名将袁崇焕之死。前二者的结局一目了然,成功和失败,但袁崇焕之死,前后是那么矛盾。

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他的成功,他的悲剧以及那个时代的选择。

在大明王朝即将崩溃的边缘,外有金兵大举入侵,内有官员贪腐入髓,朋党相争不断。袁崇焕,一个有胆识有能力拯救国家的人,怎么落得这样的一种结局?这是我在阅读中最心痛的事,反复思考后,得出以下五点分析。

袁崇焕之死,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他性格的悲剧。

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上台后所面临的局面是: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

皇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对袁崇焕寄予厚望。

崇祯皇帝亲自召见被弹劾离职在家的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都司蓟辽,这相当于国防部部长,这是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员。

皇上在第一次召见袁崇焕时,问计辽东,他说:“计五年,全辽可复。”意思是五年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这牛吹大发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里不太可能做到的。

旁人提醒他,他回答:“聊慰上意。”My God, 面对才上台正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也敢忽悠!

他的悲剧,即由此言起。因为一年后皇太极率兵进攻到北京城下。袁督师不仅还没有收服辽东寸土,还把皇帝困在了北京城中。

2.目中无人——杀猛将

权倾一时的袁崇焕到辽东后,开始排挤最终调离了老资格的守将满桂;处心积虑杀掉了早已看不顺眼的皮岛守将毛文龙。

这两件事的后果很严重。杀毛文龙等于是帮敌人皇太极除掉了经常骚扰其后方安定的心腹大患,让皇太极可以安心进攻北京,亲者痛仇者快!成为后来他入狱后被群臣攻击叛国的例证。排挤满桂的后果是在北京保卫站中满桂受伤,袁被言官诬陷成凶手。

1629年,皇太极率兵绕道蒙古进攻北京。袁崇焕率兵从辽东赶回抗击。但在抗击过程当中他沿用守宁远、战锦州的战术,即先引敌人到城下,再实施攻击。这让北京城中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不安。为实施战术,他执意要带兵入城,这又犯了威胁皇帝的大忌。通敌叛国的黑锅越来越重。

虽然最终北京保卫战胜利,但皇帝已认定他不可再用。

皇帝以讨论军饷为由召见袁崇焕,问了他三个问题:一,你为什么杀毛文龙?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三,你为什么打伤满贵?

这是他最好的也是最后的为自己辩解开脱的机会,他却始终一言不发。

也许袁崇焕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皇帝为什么叫他与部将一同觐见;也许是他还没有应过来——满桂受伤不关我的事啊;也许是他有些心虚——杀毛文龙是自己有私心。总之,他傻了一样垂头跪在那里,一声不吭。

袁崇焕的沉默,让崇祯皇帝非常的愤怒。你不出声,就当是默认。随即下令脱去袁的官服,投入大牢。

逮捕之后,皇上并不想杀他,只说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也很多,但九个月后,皇帝改变了主意。为什么?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明朝源远流长的党争及其背后的权力利益之争。

朝廷重臣温体仁人、周延儒想要除掉内阁首辅钱龙锡并取而代之。这两位跟袁崇焕没仇,压根就没有想干掉他。但钱龙溪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钱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袁崇焕下狱,就正好成为温周二人攻击钱龙锡的工具。温周二人趁此机会,把钱龙锡拉下了水。

于是,袁崇焕被言官上疏弹劾——送钱给钱龙锡。

外将与内臣勾结,威胁到皇权,这又犯了皇帝的大忌讳。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向死地。

九个月后,崇祯皇帝亲自裁决:“依律,凌迟。”

400多年来,袁崇焕之死一直有争议,是含冤被杀,还是自掘坟墓。

我从阅读中感到,既有时代悲剧,又是性格使然。

史书上说,明朝的灭亡,起于天启;也有说起于万历;还有说,嘉靖年间就开始走向衰落了。总之,经过崇祯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几番折腾已经差不多了,加上九千岁人妖魏宗贤里外猛捶,大明王朝气数已尽。

灭亡的趋势岂是一两个名将能扳回的?只是如此惨死,确让人嗟叹不已!

性格上,袁崇焕是个信念的坚守者,他能困守宁远孤城,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被崇祯皇帝再次启用后,梦想成真达到权利巅峰的他超级自信,专横跋扈,渐渐迷失了自我。

在没有深入了解实情的形势下信口开河,忽悠皇帝;凭着皇帝的信任,以一已好恶枉杀大将,排挤元老。

这是他缺少自我认知,没有大局观,心胸狭隘。

面对皇帝的三问,听到莫须有的诬告,他沉默不语,是吓傻了还是意气用事——以为清者自清。

身先士卒,赤胆忠心,却落得身首异处,千古骂名。

如果行事做人谨慎,怎会沦为党争的棋子,含冤受害?

他的刑场遗言:

豪情犹在,心忧国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否知道,自己浴血奋战的国家臣民,为何将他抛弃?

(本文图片除拍照外,均来自《明朝那些事儿》第8-9部,有编辑)

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谈谈袁崇焕之死)

谈谈袁崇焕之死

答:九个月后,崇祯皇帝亲自裁决:“依律,凌迟。”400多年来,袁崇焕之死一直有争议,是含冤被杀,还是自掘坟墓。我从阅读中感到,既有时代悲剧,又是性格使然。史书上说,明朝的灭亡,起于天启;也有说起于万历;还有说,......详细

袁崇焕怎么含冤而死?

答: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详细

以上介绍的就是《袁督师怎么含冤而死(谈谈袁崇焕之死)》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