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网上说的平西王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吴三桂怎么变成平西王的,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

平西王这个外号,是郭德纲给张云雷起的。后来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张云雷频频上热搜,因此平西王用来指那些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张云雷,原名张磊,1992年01月11日出生于中国天津市。北京德云社相声演员,...

平西王这个外号,是郭德纲给张云雷起的。后来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张云雷频频上热搜,因此平西王用来指那些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张云雷,原名张磊,1992年01月11...更多网上说的平西王是什么意思话题,以及更多历史上吴三桂怎么变成平西王的,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的详细内容,欢迎浏览我们的专题频道。

网上说的平西王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吴三桂怎么变成平西王的,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

网上说的平西王是什么意思

平西王这个外号,是郭德纲给张云雷起的。后来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张云雷频频上热搜,因此平西王用来指那些说话不经过大脑的人。

张云雷,原名张磊,1992年01月11日出生于中国天津市。北京德云社相声演员,担任德云八队(常驻三庆园剧场)队长,德云四公子之一。师承相声名家郭德纲先生,被称为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擅长太平歌词、莲花落、京剧、评戏等,以唱为主。

吴三桂为什么官封平西王

他的“平西王”爵位,在满清的封爵体系中是最高的“亲王”级,尊贵程度仅次于皇帝。比“郡王”高了一级,再往下排是“贝勒”、“贝子”等等。如楼上所说,满清体制中“伯爵”以上即列入“超品”,也就是地位超过了普通官衔中最高的“正一品”了。

吴之所以被封这个爵位,是满清为他的汉奸行径做出的奖饰,对与当时投降满清的汉族官员来说是少有的“殊荣”了。要知道,满清入关后被封为“世袭罔替”的八个本族开国元勋“铁帽子王”(含著名的多尔衮、多铎等人),其中也只有6人是“亲王”,尚有两个低一级的“郡王”。

不过吴的“亲王”并非“世袭罔替”,也就是说,每传一代就要降一级。吴的儿子袭爵后,只能被封为低一级的“郡王”,孙子则只能封“贝勒”,以次类推。如果一直这样传下去,用不了一百年,就成了芝麻绿豆的小官了。这一条是不能与袭爵不降级的满清“铁帽子王”相比的。

历史上吴三桂怎么变成平西王的,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

明清在关外对峙时期,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将领,虽然参加过一些战斗,但是败多于胜,过大于功。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在明末清初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刻,他却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屡行投机,左右逢源,一跃而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首先,明朝政府对吴三桂表示了特别的重视。到崇祯十七年(1644)初,在经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战斗之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又师出西安,北渡黄河,很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头所向,直指北京。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在这种舆论的推动下,崇祯皇帝先是于二月间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而后,又于三月五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一时之间,朝野舆论几乎一致把吴三桂看成是挽救明皇朝的唯一救星了。

在吴三桂接到撤离宁远的诏书之前,由于去秋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的失守,宁远早已是处于清军包围下的一座孤城。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吴三桂已有弃守宁远之意。因而,在北京发出撤兵通知后,不过十天,吴三桂便已将宁远兵民五十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但是,就在此时,北京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朝未待吴三桂率师至京便已于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的主人,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吴三桂便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永平和北京之间相距数百里,吴三桂于三月二十三日抵达蓟州时始得知李自成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纷纷传来。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恰在此时,李自成派来的招降人员李甲、陈乙也到达吴三桂军中,吴三桂遂“决意归李”,率领所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几天以后,李自成在致左良玉等人的檄文中也声称:“唐通、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可见,在李自成进京之初,吴三桂确曾投降过李自成。

吴三桂之“决意降李”,并非是其立场的转变,而是在敌我形势悬殊下的投机之举。他希望自己的投降至少可以保证已有的特权和在京家小财产的安全,也许还抱有充当新王朝的佐命功臣的幻想。但是,农民军进京以后的革命措施使得吴三桂的这些幻想成了泡影。就在吴三桂刚刚决定投降李自成并向北京派出约降使者不久,从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农民军领导人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了对俘获的明朝在京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拷夹之列。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亟来救父”。两三天后,这些消息和吴襄私函一起到达了正在西进的吴三桂军中。这对吴三桂的降李活动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带有戏剧性的是,就在吴三桂得知其父被拷夹的同时或稍早些时候,李自成也注意到吴三桂对巩固自己政权的重要性,指示刘宗敏释放吴襄并命吴襄写信,劝告吴三桂投降。同时,又派出了降将唐通、降官王则尧、张若麒、左懋泰等人携带吴襄手书和大批银两直至吴三桂军中,进一步劝其投降。从时间上来说,这批招降人员到达吴三桂军中的时间仅比吴襄致吴三桂的私函晚到一两日(约在三月二十九日左右),而两封信的内容却截然相反,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在致父吴襄的复信中表示与李自成的决裂。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的还有一个陈圆圆被掳的问题。明末清初的不少史书都记载,甲申之变时,陈圆圆在北京被李自成的重要将领刘宗敏所占有,吴三桂得知后,盛怒之下叛李降清。这些记载,把对一个女人的争夺作为吴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失之片面的。但是,这一事件的确触发了吴三桂的感情。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他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兵。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核之《清世祖实录》卷3 顺治元年三月并无清军攻打山海关事。以此可知,此为吴三桂和李自成决裂后所制造的假军情。

在他确知前者并未引起各界人士的恶感而后者却得到了大部分亡明官僚士绅甚至部分儒生的同情或支持后,四月初十左右,吴三桂才开始了他的联清击李计划的实施。

吴三桂致多尔衮的第一封求援信,表现了他最初对联清击李这一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在此信中,吴三桂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清朝为“北朝”。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在消灭农民起义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朝出兵的酬谢和报答。在清军进关路线问题上,吴三桂要求清兵“直入中协、西协”,而他本人却“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即是说,只允许清兵从喜峰口、龙井关、墙子岭、密云等处进入明境。这些地方,既是以往历次清兵进入内地之旧路,又是李自成大军驻扎之处。按照这一规定,不但可以保护自身安全,防止清军乘机行其假途灭虢之计,而且还可以促使清军与李自成主力进行火并,他自己可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吴三桂最初实行的联清击李的政策。因为当时山海关形势虽然紧张,但李自成大军尚未东行,吴三桂尚未到达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对清仍心存疑惧。很快,就在吴三桂派出的使者携带书信刚刚出发时,李、吴军事对峙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吴三桂于四月初连败降将唐通、白广恩之后,李自成开始注意到山海关方面局势的严重性,便对吴三桂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万人东援并运大炮出城,两天以后,又“发数万骑东行”。这些消息,当在十日前后传至山海关。李自成大军东来,山海关将作为主要战场。这样,清军即使从中协、西协等处入境也解救不了吴三桂即将覆亡的命运。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据《沈馆录》卷七载:吴三桂使者转达了他的紧急请求:“贼锋东指,列郡瓦解,唯山海关独存,而兵弱力单,势难抵挡。今闻大王业已出兵,若及此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清军主帅多尔衮接受了他的请兵,“即遣学士詹霸、来衮往锦州,谕汉军赍红衣炮,向山海关进发”。次日,多尔衮所率的全部军队也转向山海关进发。这说明,在清兵入关路线问题上,由于李、吴军事对峙形势的变化,吴三桂临时改变了决定,而这临时作出的新决定,是由使者代为口头转达的。

长期以来,山海关一直是清军入关作战的重要障碍,此次多尔衮率师入境,最初,其行军路线也仍是走密云、蓟州。此时,吴三桂却请求主动献关,这对清军来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一接到吴三桂的来信,多尔衮便立即决定全部军队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捐前嫌,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吴之间的联合阵线就这样初步形成了。

在吴三桂派出求援使者不久,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在他看来,不但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属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吴三桂不是在大兵东向途中卷甲归降,也一定会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消灭掉。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则更是连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帝的两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痹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他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兵。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关门之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这时,吴军已与农民军在石河战斗了一天。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达之前攻下山海关,已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达更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李军。这样,尽管两军尚未交锋,但战争的胜负已经大致决定了。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抵达关门附近的当夜,便开始进行紧张的战斗部署,“夜半移阵骈阗之声四面皆至”。清军统帅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出于这一目的,次日平明,清军进迫关门前五里许,“即顿兵不进”。“驻兵欢喜岭,高张旗帜以待”。此时,由于连日以来农民军所发动的强大攻势,山海关已危在旦夕,吴军内部也出现了瓦解的迹象。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吴三桂得知了清军到达的消息,马上“遣使往请,九王犹未之信,请之者再三,九王始信,而犹未及行”。吴三桂初次遣使往请,多尔衮顿兵不进,固然是因为不明吴三桂之真意和城中之虚实,是一种军事上的持重。而在“请之者再三”亦即了解了上述情况后,仍然观望,则显系借机逼迫吴三桂作出更大的让步。果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清、吴之间“往返八次”之后,吴三桂又向清军作出了新的让步,这就是剃发归顺清皇朝和割让包括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在此同时,吴三桂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作为允许清兵入关的条件,并得到了清军主帅多尔衮的同意。这样,一方面是吴三桂在政治上降清,一方面清朝又允许其拥立明朝故太子。尽管这一约定的两个方面是直接矛盾的,但却是清、吴联合中的新突破,对于击败李自成农民军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清军入城后的当天下午,清、吴联军和李自成为数甚少的农民军交战于山海关外的一片石。次日,四月二十二日爆发了决定命运的惨烈的石河大战。根据清、吴双方的约定,首先由吴三桂率领所部和李自成大军作正面交锋。在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李自成事先对清军入关毫无所知,兼之以连日作战,李军士气也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拚命搏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两军的凶猛攻击,遭到严重的损失,“积尸相枕,弥满大野’。农民军被击败了,李自成被迫率余众西走。决定三方命运的山海关之战就以清吴联合作战的胜利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自明初以来,山海关一直是北京的门户和屏障。关门既已为清、吴军所有,北京即告危急。在军事上异常被动的形势下,李自成被迫西撤,途中,将吴三桂父吴襄及家属三十余口全部杀死。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草草即位于武英殿,三十日晨,仓皇撤离北京,率军西行归陕。与此同时,清、吴联军紧追不舍,长驱直入。五月二日进入北京,不久宣布迁都于此。这样,以吴三桂献关降清为转折点,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吴三桂献关降清为清进据中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吴三桂也因此得到了新主人的最高奖赏:山海关之战刚刚结束,摄政王多尔衮即于军中承制,给吴三桂进爵为平西王。他请兵击败李自成,实现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又得到了南明政权的赏识:南京福王政权建立伊始,便将他遥封为蓟国公,还派专使北上,携银犒军。一时之间,吴三桂这样一个在政治漩涡中挣扎图存、反复投机之人,竟然被戴上了“纯忠极孝、报国复仇、裂土分藩”的“世间伟人”的桂冠,成为了明清之际风靡一时的人物!

2.杀故主晋爵亲王

清兵入关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政府又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尽管如此,作为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首先,吴三桂之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在清兵入关之初,这一旗号因有利于清政府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共同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也一度为清朝统治者所容许。但从长远看来,这一旗号又和清政府取代明朝、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的总目标相矛盾。其次,吴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福王政权,他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吴三桂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因此,在入关之初,清朝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击李。根据清政府的指令,顺治元年(1644)六月,吴三桂师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顺治二年八月,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三年之后,清朝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在此期间,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对“新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吴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对他更加倚重,在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被剿杀殆尽之后,顺治八年,清朝政府又命三桂和李国翰一起率军入川,攻打张献忠义军余部。几年之中,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顺治十四年,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下云南。十八年,师出缅甸,擒斩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因此,清朝对他也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国翰死后,让他独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同时,在职务上,也一再升迁。顺治十六年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又以擒斩桂王功,晋爵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就这样,吴三桂以千百万抗清义军的头颅博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并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权势的顶峰。

后人对于吴三桂的评价不一,甚至是两极化。

有人认为,由于他作为汉人,却与清朝勾结,导致大顺政权及南明政权等汉人政权的覆亡,加上曾杀死永历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为应被视为“汉奸”。因此故经常有人拿“现代吴三桂”这个称号来攻击对手。 吴三桂

也有人认为,在动荡的明清交际时代,吴三桂不过是忠于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谓汉奸评价实在太过苛刻。更有人指撰写《圆圆曲》讥讽吴三桂的吴梅村本人,最后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国子监祭酒侍讲,在道德高度上实在没有资格去写诗辱骂同样是投清的吴三桂。

现玉田县南部窝洛沽镇,仍保留着完整的《吴氏家谱》,其中记载,吴三桂引清入关的原因,皆因李自成逼迫吴三桂投降,未果,一怒之下,在北京杀吴家百余口,原文如下:“李贼进京,于宣武门外,杀吴家百余口.....”,并未闻怒发冲冠为红颜。家仇所使,这才是他引清入关的真正原因。

史书点评

《清史稿》:圣祖初亲政,举大事书殿柱,即首“三籓”。可喜乞归老,曷尝言撤籓?撤籓自廷议,实上指也。三桂反,精忠等响应,东南六七行省皆陷寇。上先发兵守荆州,阻寇毋使遽北。分遣禁旅屯太原、兖州、江宁、南昌,首尾相顾,次第渐进,千里赴斗而师不劳。三桂白首举事,意上方少,诸王诸将帅佐开国者皆物故,变起且恇扰。及闻上从容指挥,军报迅速,阃外用命,始叹非所料。制胜於庙堂,岂不然欤?上不欲归咎建议撤籓诸臣,三桂等奉诏罢镇,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1]

昌平区平西王府简介

平西王府的主人到底是谁?它的身世有着怎样的谜团?昌平郑各庄记录了清朝惟一一个太子的最后时光,见证了清朝惟一一座不在内城的王府兴衰,还流传着一段令三位皇帝头疼的烟云往事……

王府揭秘·选址

清朝惟一不在内城的王府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延长线汤立路上,有个地方叫郑各庄,北面就是蜿蜒的温榆河。过去,郑各庄叫郑家庄,这里还有个地名叫平西府。老人们都说,原来这儿有座平西王府,后来府没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确切地说,这座王府是理亲王府。据记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俗名平西府。清朝的王府不少,可大多位于皇城周围、山明水秀之所,清朝不在内城的王府这还是惟一一座。

据说,郑家庄曾经是八旗的封地,也是木兰秋狝途中的必经之处,康熙皇帝曾有意在这里修建行宫、王府、城楼,但历史上对此并无明确记载。

王府揭秘·规模

恢宏府宅更像监狱

关于王府规模的记载并不多。有种说法是,当初王府规模极大,大小房屋有189间,饭房、茶房、兵丁住房、铺房近2000间,另有护城河,是规模最大的王府。也有专家称,王府内住人的地方规模并不大,但四周有高大的砖墙,非常坚固。周围还驻扎着部队,范围很广,更像是一座监狱。

但如今,这里早已找不到任何当年的遗迹,无论是王府还是监狱,早已被淹没在岁月之中。但有一个谜团仍未解开,为何一座位置偏僻的王府还派重兵看守?这还要从王府的主人说起。

王府揭秘·胤礽

康熙朝废太子终老郑家庄

胤礽是康熙的二儿子,生他时,皇后大出血死了。也许因为过于喜爱这位早逝的皇后,康熙早早就封胤礽为皇太子,这也是大清朝被封的惟一一位太子。

但胤礽想当皇帝心切,过早暴露了黄袍加身、取康熙而代之的心迹,因而失去康熙的信任被废,后复立、再废。第二次废黜后,胤礽被禁于咸安宫,直到康熙逝世。

雍正继位后,出于对皇位安全的考虑,继续对废太子胤礽实行软禁,但并不想让其住在宫里。于是雍正元年(1723年),他下诏于昌平郑家庄修盖房屋,驻扎兵丁,让胤礽迁居那里。第二年,胤礽在郑家庄去世。

胤礽死后,雍正追封其为理密亲王。“密”是谥号。有书记载:追补前过谓之密。胤礽生前曾受康熙宠爱,但一生未有封号。死后的这个理密亲王,也是因他的儿子理郡王弘皙而得。

王府揭秘·弘皙

正根后裔京郊建小朝廷

弘皙是胤礽的二儿子,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理郡王,府邸在北新桥。但雍正二年,皇帝便让他去郑家庄陪伴父亲胤礽。胤礽死后,弘皙仍居住在这里。雍正六年(1728年),弘皙被晋封为理亲王。

王府虽为胤礽所建,实则为弘皙所有,故也被称为理亲王府。但说是王府,其实更像一座远离朝廷的高级监狱,只因里面住着亲王,才有了王府一说。而居住于此的弘皙,却被乾隆视为强劲的政敌。

乾隆继位后,并未将这个堂兄放在眼里。弘皙很快扩张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据说,他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只有皇帝才能有的机构,在郑家庄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乾隆发现后才意识到,弘皙是康熙与正引皇后的大孙子,是康熙真正的嫡长孙,血统甚至比自己还高贵,大大威胁到了自己。并且说:“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遂将弘皙以谋反论处。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削了弘皙的封爵,“弘皙逆案”成了清朝大案。后来,胤礽第十子承袭了理郡王,搬回了北新桥的理郡王府。弘皙获罪后数年,驻兵调走,郑家庄的王府也被内务府拆除了。

王府揭秘·秦可卿

废太子的私生女?

作家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时,说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礽的私生女、弘皙的妹妹,幼时为避祸,被送到贾家寄养,这也被贾家视为一种政治上的投资。但后来,谋反的事败露,秦可卿因此而死,贾家后来也受到牵连。这使得“平西府”与红楼梦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废太子一生娶了15位女人,养育了12个儿子,而且大部分儿子都受封,过着正常的生活。废太子在软禁期间,家庭也没有分崩离析。此外,清朝严密的制度也决定了太子不可能产生私生女问题。可见,作家所说,废太子获罪后子孙连坐,私生女是唯一没有被牵连的亲人,将成为他的惟一后代,比较牵强。

王府揭秘·遗迹

出土“铜井”未有定论

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王府附近还曾有500米的墙垣遗迹可寻。村中老人则说,今平西府中学就是原来王府的东南角,但都已无法考证。还有传说,在郑家庄建王府时,曾凿“铜井”专供王爷饮用,但一直没有人见过其真实面目。

2005年5月,温都水城施工中意外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深7米多,水深3米,水质清凉、口感甘甜,可直接饮用。这口井的井壁用特殊烧制的御制青砖砌成,表面的金黄色涂层清晰可见,据说是当年粉刷的铜质涂料,故称之为“铜井”。

现在,“铜井”上又建了一座亭子,“铜井”旁也装上了辘轳,供人参观。但由于现存资料很少,挖出的“铜井”是否为王府遗迹,目前没有定论。

王府揭秘·新建豪宅

“平西王府”莫名成被告

温都水城在其考证的王府旧址上,仿建了一座现代平西王府。王府墙高数米,大门两侧各有一只麒麟,内有九龙壁,外有护城河及吊桥。正殿内都是高档红木家具、名人字画,更有一张雕刻了999条龙、价值百万元的紫檀木床。王府可容纳20人住宿,一晚的价格为22万元。据保安介绍,营业数月来,只有两拨客人曾在此住宿,身份不能透露。

近期,一位自称吴三桂后裔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公务员,以侵权为由将这里告上法庭,但这座平西王府和“平西王”吴三桂没有一点关系。

专家释疑

平西府一名可能为流传

李宝臣,北京社科院历史所清朝王府研究者

郑家庄的这座王府名为理亲王府,俗称平西府,这个俗称是缘何得名呢?最初建造时,这里并没有名称,理亲王弘皙住在这里后,才称为理亲王府。弘皙被削爵后,这里不能被称为王府,后人便叫它弘皙府或昌平弘皙府,久而久之,便被简化为平西府了,这个地名也因此保存了下来。

清朝封吴三桂的“平西王”,则是清朝沿袭了明崇祯皇帝对他“平西伯”的封号。无论是胤礽还是弘皙,都没有被封过“平西王”,平西府是由封号而来的说法不准确。

吴三桂在北京并无王府,倒是他的儿子吴应熊当了额驸后,在今天西单北大街的小石虎胡同建了额驸府。“三藩之乱”后,吴应熊同其子世霖在这里被捕后处死,幼子没官为奴,这里后来被改建为右翼宗学。还有一种说法,这座额驸府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但无论在哪里,现在都已难寻遗迹。

王爷死后也传位给儿子吗?那么被传位的儿子将来也叫王爷吗?

会传位给儿子,一般是嫡长子。

儿子也是王爷,只是比后来新皇帝封的王爷远了一层。

非刘不封王,意思就是各地的王爷都是历任皇帝的亲兄弟或堂兄弟。关系再远总是一个祖宗的,祖上都是皇帝。

亲王一般有称号,但是统称都是亲王。

中国古代更注重血统,只要是一个家族的,亲缘感都很强。

但是好像也有规定,如王位传了几代后,需要降级,亲王,郡王……

公侯伯子男……

恩荫是有范围限制的,过了几代后,如果后人没什么本事,自己立不了功,爵位自然就没了。

中国古代封王的规则??明朝就不用说了,我主要想问王前面不能出现什么字

不是王前面不能出现什么字,而是王前面能出现什么字有规律的。

王主要分两种,这两种分别俗称“一字王”和“二字王”,其中一字王地位要比二字王尊贵得多。

我们实际可以这样理解:一字王的地位是“国王”(实际叫“亲王”),二字王的地位是“郡王”。

最开始封王都有实际封地,封地上的出产、税收、军政都是封王所有,中央只有监察权,但汉朝藩王作乱,削藩后,就很少给“王”实际封地了,只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体现工资水平。这些王要么住在中央,享受荣誉称号和俸禄,要么住在封地,但是对地方没有管辖权,反而要受到地方官的监控,防止作乱(如明朝)。

一字王,书面叫亲王。大多是以古周的国名为号,表示尊周礼(封建社会基本都这样),比如秦王、吴王、晋王、燕王、辽王、代王、蜀王等。(因此,“英王”这个称呼是很可笑的)

二字王,书面叫郡王。大多以郡名为号,比如兰陵王(封地在兰陵)、襄阳王(封地当然在襄阳了)、延平王(封地肯定是延平啦)。其实他们的封号准确地说应该是四个字,应该喊兰陵郡王、襄阳郡王、延平郡王才是准确的。

当然,封王也有特殊情况,但既然叫“特殊情况”,当然就特殊且少了:

1、以军功为号,如平西王(吴三桂)。

2、寄托祝愿,如明朝末年被李自成干掉的那个“福王”。

3、以德行为号(这个主要在清朝,但是平时就把中间那个“亲”字喊出来的),如雍亲王(胤禛),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在当皇子的时候性格是很冷静、从容的,所以得了个“雍”字,再如怡亲王(胤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性格很随和,平易近人。尽管,这些可能都是他们在皇帝面前表现出来的面具。

不知这些能不能帮助到你,有疑问请继续联系我。

网上说的平西王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吴三桂怎么变成平西王的,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

以上介绍的就是《网上说的平西王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吴三桂怎么变成平西王的,人们对他有什么评价)》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