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缘合和什么意思(何谓“和合”?)
姻缘合和是指某些人与你因为缘分而与你相见,而因果循环,是指某件事情会周而复始的延续下去。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有因还得有缘。因就像一粒种子,要...
姻缘合和什么意思
姻缘合和是指某些人与你因为缘分而与你相见,而因果循环,是指某件事情会周而复始的延续下去。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有因还得有缘。因就像一粒种子,要发芽成长,还得有阳光,水分,光照等。只有各种缘的具备,种子方可发芽开花结果。求姻缘念什么咒语求姻缘不是念什么咒语就能得到的,姻缘要随缘,可以念观世音菩萨。传统讲求含蓄美,情人的恋情常被寓意为天命注定的缘分。这寄托缘分的事物,当然是传说中的红线了。在神话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在每个人降生时分,他会在其小指上系上一根红线,另一头就是与其今生注定了姻缘的人。去寺庙求姻缘怎么求烧香,跪拜,寺庙是佛教建筑之一,汉传佛教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关于姻缘到来的十个预兆1、五官圆润有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脸型逐渐变圆了,而日常饮食和运动习惯又没什么改变。别担心,这并不是你变胖了,而是要遇到好运的征兆。此时抓紧机遇,会有出乎意料的好事情哦。2、梦境舒畅平日里如果你是一个多梦或者睡眠不好的人,当自己突然睡眠质量提高,而且梦境内容十分开阔美丽而又充满欢声笑语,这一定是好的姻缘要到来了。好的姻缘不仅能让自己感情幸福,更能生活各方面都顺利非常。3、外界帮助当你发现身边向你介绍对象的人变多时,可能你就会遇到姻缘了。只有自身条件不错,才会有许多人想要让你早日有个归宿,而且选择多也就意味着你的选择余地大。一定要把握机会,遵从内心,争取早日寻到美满婚姻。4、花开鸟鸣花好月圆,意味着人生美满,但是对于单身状态的人来说,看花总会觉得缺了点什么,看鸟也会觉得孤单寥落,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地方,比如手看到花开,觉得花香扑鼻,看到鸟鸣,觉得生活美妙,这些外界带来的美好感受,也都意味着自己即将会过上花好月圆的生活。5、气色饱满人在处于霉运的时候,神情和脸色定是比较呆滞而又没有光泽的,脸色会莫名发黑。但是当好的姻缘来临时,你会感受到自己的气色变好,会经常听到别人夸你又漂亮了哦。6、人缘变好一个人平常生活中总是免不了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会等,但是一个人如果有一天突然与周围的人关系日益亲密,人缘变的比以往更好,与所有人相处的更加融洽,那么,这个人的桃花运一定也不会太差,往往在这个时候,自己的贵人运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姻缘也自然在其中。7、好梦不断梦,是一个人日有所思的征兆,越是对一件事情向往的多,那么晚上就会梦见与之相关联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梦到甜蜜美满的事情发生,甚至在梦里实现了自己在生活中求而不得的愿望,那么,好梦不断的时候,一个人的好事也会即将临近了。8、印堂发亮印堂,是一个人面部双眉之间的位置,印堂的颜色、状态是一个人近期运势的一种反射,那么对于印堂发亮的人来说,就有可能发生一些好运的事情,比如说,单身的人就容易会桃花运旺盛,甚至姻缘即将到来。那么,印堂发亮的人要做好姻缘到来的准备。9、宽容平和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在很多中国旧时的民间传说中,姻缘石前世注定的,并不是今生所愿你就可以得以所偿。所以,保持一颗宽容平和的内心,你的姻缘就可以早点到来。而且,缘分是需要人们珍惜当下,不要使世间浮华造就的贪念,来枉费了自己的姻缘。10、自身行为可能有某段时间,你发现自己更加活泼开朗了,勇于自我表现,心情也总是十分愉悦,连以前无法接受的事情都能宽容以待了。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预兆。姻缘合和什么意思拓展阅读
何谓“和合”?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的文化内涵深厚,对当今社会发展也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一、“和”“合”的文字学探源
根据文字学的研究,和字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 所以甲骨文中没有“和”字, 最早的“和”是金文。“和”是由“龢”、“咊” 简化而来。“龢”最早出现于甲骨文, “咊”却是在小篆中才被收入。在甲骨文中,“龢”的形象是
“龢”的甲骨文写法之一
“龢”的甲骨文写法之二
根据考证,“龢”从字形上看是由房屋、篱墙、庄稼组成的一幅早期农业社会氏族村落的景象,“犹如一首形象化了的田园诗,其中蕴含着一种生活的谐和感”(修海林《古乐的沉浮》)。更大众化的一种说法是郭沫若先生认为的,“龢”是一种管簧乐器。与和字相关的另一个字源是“盉”,它在甲骨文中写作
很明显,这是一种器皿的形象,根据王国维先生《说盉》:&34;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知道它是一种混合水与酒的器皿,并且还能节省酒。另外,在金文中,“龢”、“盉”、“和”是可以通用的,都具有饮食调和的作用。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盉,调味也。”所以《诗经·商颂》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适中平和)”。不论是谐和的村落,管簧乐器,还是调和水与酒的器皿,或者作调味来讲,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不同的事物协调好,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乐器把不同的音符协调好,使发出动听的音乐,找到谐和之美;调节好酒与水的比例,达到谐和;把不同的原材料烹饪成“羹”,达到谐和,使产生美好的味觉。
再来看“合”字。“合”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合”的甲骨文字形是
很明显,从甲骨文字形看出,“合”的本义是指人口的上唇与下唇,上齿与下齿的合拢,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合口也”。由此可见合的基本意思是合在一起,引申为协调一致。
二、“和合”的渊源
在儒家、道家经典中“和”与“合”还没有联合使用,但是也表现出了“和合”的思想。《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 ·季氏》)等,《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及后期的《荀子》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天论》)等。都表现出对“和”的重视。强调通过“和”达到一种社会的美好的状态。
道家经典中同样也对“和”也十分重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五十五章》)及“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老子·七十九章》)说明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庄子的“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庄子·在宥第十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达生第十九》)也诠释了道家以“和”、“合”为世界之基。
此外,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史书《尚书》中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这句话的意思是:“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同样,也是对“和”的追求。在《易经》“保合大和,乃利贞。”(《易经·乾卦·彖》)也谈及到了“和”“合”。另外,《周易》六十四卦虽然互相差异,但它们所共同构成的整体又是和谐对称的。这种有差异的统一,有区别的整体,体现了整体“和合”思想,为中国古代“和合”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但这些都是将“和合”分开使用的。
其实,“和合”作为认同性极强的话语最早来自《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以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在先秦的思想家中,管子第一个对“和合”概念作了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他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所以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
从以上的一些典籍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和合”思想起源很早,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也极其丰厚,其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两点:首先,是一种“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如上面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承认与尊重“不同”,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达到“和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把阴阳对立看做事物产生的动力。其次便是“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如“和合五教”,便是一种包容、融合。
三、佛教里的“和合”
不仅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家谈到了“和合”,在汉代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教也重视“和合”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和合”观念相互呼应,充分阐发了“和合”思想。
首先,作为佛教理论的基础中,有“因缘和合’。它作为佛教术语,表现了佛教的根本思想。“因”和“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即和合性。在陈义孝编的《佛学常见词汇》中对“和合性”作如下解释:“在因果中,缘众和合,名为和合性。”对“因缘和合”的解释是:“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的。”在佛教中常见的与“和合”有关的术语还有“和合僧”(和合僧,梵语samgha,指比丘、比丘尼进入佛门,同持戒,同修行,和合一处,所以又称和合众)“和合众”、“和合海”((喻)僧众和合为一,好像海水普遍一味)等。
在佛经里也能经常看到“和合”二字,“和合”二字出现得非常频繁。《楞严经》中“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杂阿含经》中“所谓是身。受于父母精气。四大和合。衣食长养。乃得成身。”
并且在佛教里,十分重视“和合僧团”的建立。近代高僧能海法师曾经说过:“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做和合。所以这和合的意义,在我们佛教中 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佛教的生命存在与否,全视我们全部僧伽和合如何。因为僧伽是住持佛教的,和合又是住持僧伽的。”可见佛教对“和合”的重视。并且,为建立和合僧团,佛教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即“六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这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已得以产生和发展,并在佛教里也多有运用和阐释。
概而言之,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对各个要素取优去劣,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
这说明,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因缘等等相互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教和合、因缘和合等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从而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和合文化得以产生、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
以上就是关于姻缘合和什么意思(何谓“和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