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影子人是用羊皮、素纸或者驴皮雕镂的。影子人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当时先用素纸雕镂,后用羊皮雕镂,而现在最普遍的是驴皮雕镂的影子人。一般影子人的头面称头楂,多用...

影子人是用羊皮、素纸或者驴皮雕镂的。影子人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当时先用素纸雕镂,后用羊皮雕镂,而现在最普遍的是驴皮雕...更多《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这个百科知识,我们小编以拓展阅读方式解读并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

影子人真的存在吗,有人睡觉时看到人形黑影,一开灯却不见了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

影子人是用羊皮、素纸或者驴皮雕镂的。影子人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当时先用素纸雕镂,后用羊皮雕镂,而现在最普遍的是驴皮雕镂的影子人。一般影子人的头面称头楂,多用侧面雕镂五分脸,影子人头楂的色彩分为黑、白、绿、红、黄五种,用于表现不同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此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影子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程序、手工雕刻3000多刀,过程很复杂。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1)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2)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4)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5)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拓展阅读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陕西旅游资讯

公众号ID:sx710075

关注

作者:韩靖

咸阳地区有着悠久丰富的戏曲文化环境。上古时期,先民就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百兽率舞”的歌舞艺术。

《诗经》中的《七月》《豳风》等应属秦地咸阳最早的声乐。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曾在甘泉宫观“俳优角抵之戏”。此时,乐、技、舞已逐渐融为一体的秦地戏曲雏形形成。其特点为“以慷慨激昂见长,其歌也,高亢悠扬”“一唱三叹”,这些唱腔特点已和现在的皮影戏秦腔、阿宫腔、弦板腔十分近似。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以咸阳为中心的陕西西路皮影可以说起源久远,承前秦汉、启后唐宋,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应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挖掘整理、研究和思考。

咸阳甘泉宫与汉武帝招魂的故事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在汉时已有影戏,且已甚完备,而西安为汉、唐所共都,文化艺术自易相承,更以今日现状推定唐时影戏当以盛行。”在皮影的溯源上,专家们每每以汉武帝思念亡妃李夫人而命方士招其魂至的“弄影还魂术”故事作为中国皮影之滥觞。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记载可以说是“史不绝书”,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晋干宝《搜神记》、唐白居易《新乐府·李夫人》、宋代《太平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等史书中不胜枚举。大意是说:汉武帝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病逝于甘泉宫,他非常悲伤,思念不已,齐地方士李少翁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乃夜设帐幔,点灯烛于宫中,映出其人的影子。汉武帝隔另一帐中远远望见好像李夫人的容貌,愈加悲切,以此为诗:“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后代的专家学者便把这个故事视为剪纸和皮影的起源。

关于汉武帝和李夫人“弄影还魂”故事的发生地,史料明确记载为“甘泉宫”。甘泉宫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梁武帝村一带。原为秦二世时所建林光宫,汉武帝时改建为甘泉宫,规模宏大,仅次于首都长安城的未央宫,为西汉时期著名的皇家避暑行宫。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汉武帝和李夫人的神奇故事从起源的那天起,也就是在两千年前,便奠定了民间剪纸巫术和皮影招魂的应用功能,这也是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艺术根本的生命意识体现。

咸阳马嵬坡与唐明皇觅魂的故事

著名学者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提出了皮影源于唐代陕西西安的观点:“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且西安现时仍有此戏……”

在陕西的一些皮影老艺人中流传着皮影产生于唐代的传说:唐明皇李隆基酷爱音乐、歌舞。曾梦游月宫,期间热闹非凡,丝竹融融。梦醒顿觉宫廷冷落,遂下令组织娱乐机构。其中一位叫雷万青的乐师在梨园中偶然发现小儿用梨叶剪成人形在灯前取影玩耍,得到启发,于是依样制作影人排练,献于宫中为玄宗演示,颇受喜爱。其后影戏就流传于世了。还传说唐明皇安史之乱后途径马嵬坡(位于陕西西路咸阳兴平市)思念贵妃杨玉环,也是采用“隔灯传影”的方法再现“其人的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著名皮影戏研究专家江玉祥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透露出唐代影戏的信息:“后半截方士觅魂之设,既非作者绮丽的幻想,也非实指,而是一场以杨贵妃为题材的影戏。”理由是:就故事本原情节分析,杨玉环进宫得宠为起始,马嵬坡事变为高潮,唐明皇自蜀归宫是尾声。

郑劭荣在《中国影戏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姊妹艺术的关系》一文中说道:“唐代影戏的大致情形:影戏的各种技术手段已经初步完备,如影偶、弄影术等。从活动主体来看,影戏的最初表演者是术士僧人。至中唐时期影戏已经扩散至市井民间用来表演故事,加入弄影者行列的有民间艺人,甚至还有儿童。影戏的最初表演场所是寺院,随着演出内容的逐步拓展,影戏成为民间活动中重要的娱乐形式,走向了世俗的舞台,如元宵节的影戏就很繁盛。在表演内容上,初期的影戏还没有从巫术和佛教‘以影说法’中剥离出来,其内容大多为宣讲佛教的宗旨和宗教故事;后来表演题材扩大,开始关注众生万象,演述诸如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咸阳安吴寡妇作坊与灰皮皮影

宋代以前的皮影是“纸影子”,也就是纸影戏,是用纸片雕镂的偶影来表演影戏。元代皮影艺术随着蒙古民族的军事势力,向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传播逐渐传入欧洲各国。明清时期是中国皮影艺术的发达时期,特别是清代皮影戏与说书活动关系密切。如陕西关中东路皮影的碗碗腔、老腔,西路皮影的阿宫腔、弦板腔,以及南路的道情和北路的秦腔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演唱形式,以及在皮影人物的造型身段、色彩雕工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区别。

清代陕西西路皮影戏在同治、光绪时期,随着地方戏曲的振兴,重新崛起和繁盛。一些有钱的人家也纷纷蓄养皮影班社,购置戏箱,形成乡村商业性演出组织。皮影戏班常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集中起来,举行年初的“迎神”仪式,上供烧香,祷告礼拜,唱完“安神戏”,保佑一年平安顺利,再分赴各地演出。

据说西路咸阳泾阳县“安吴寡妇”就是一个精通经商理财,懂得琴棋书画,爱好影戏曲艺的奇女子。其府宅中常年设有皮影班社和皮影作坊,雇用的皮影雕刻艺人从小进入作坊当学徒,直到须发尽白才告老回家。据当地皮影艺人们讲,“安吴寡妇” 府宅中的皮影作坊专门精工制作了大量剧目造型的专用皮影,影人头和身子连为一体,不用调换,专人专用。他们还为清朝皇宫制作了此类专用戏箱,供慈禧太后把玩欣赏。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据说“安吴寡妇”府宅中流出的这些西路皮影就是流传于咸阳地区的乾县、礼泉、兴平、泾阳一带的“灰皮皮影”。灰皮皮影,可谓陕西西路皮影一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灰皮皮影制法特殊,秘而不传,至今无人能说清详情。传说用生石灰泡制牛皮,因而皮色洁白晶莹,手感柔和,雕刻细致精到,纹路细如毛丝,排列整齐,刀路流畅多变 ,图案纹饰高雅,设色高古,令人叹为观止。整体设计制作上脱离了匠气,并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代表了陕西皮影艺术的最高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陕西西路皮影的盛衰与期盼

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天灾,民不聊生,皮影行当举步维艰,陕西皮影艺人先后到山西、内蒙、甘肃等地逃难求生,顺便也带动了陕西皮影技艺与外省皮影技艺的交流和相互影响,间接地促进了皮影的发展和走向新生。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据80年代去世的陕西西路礼泉县著名皮影艺人王天德回忆:解放前,他们经常去陕西东路富平县的皮影雕刻艺人春奇(阎玉奇)家购买皮影,添置箱子。一次,王天德看到春奇制作室的地上丢弃了一个刻工精细的皮影头,便从地上捡起,爱不释手。春奇说这是个坏的,有一条线刻断了。王天德觉得丢掉很可惜,认为可用,提出要买,没想到春奇将这个皮影头像拿过去,双手用力搓拧,复又扔在地上用脚踩坏说:“像这样的皮影,我是不会留在世上遭人唾骂的。”其认真态度和艺德如此,令人钦佩!据老一辈皮影艺人回忆,在陕西西路咸阳地区,像春奇这样著名的皮影雕刻艺人还有很多,如礼泉一带的张氏、郑氏,兴平一带的李氏、刘氏等等。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建国后由于戏曲艺术得到了重视,故皮影戏也得到了发展和复兴,60年代提倡的革命现代皮影戏开始盛行。现代皮影的制作与传统戏影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服饰、面雕、鞋样式的不同。如礼泉县药王洞的郑万峰、张志合皮影艺人,就雕刻有大量的现代革命戏皮影人物,造型新颖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文艺事业百废待兴,皮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咸阳市专门成立了咸阳市工艺美术厂和咸阳市皮影公司,主要挖掘、整理和发展陕西西路皮影艺术。但由于西路皮影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只能寻求东路皮影人的支持和帮助。咸阳市工艺美术厂成立初期,厂里专门聘请东路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先生为皮影雕刻师傅,并成立了皮影制作班子。他在咸阳工美厂期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也是当时全国唯一荣获此荣誉的皮影雕刻老艺人。

八十年代初,西路皮影重镇礼泉县也成立了工艺美术厂,致力于陕西西路皮影的挖掘整理,曾精心制作开发的《唐太宗文德皇后》等四件作品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及设计奖。一时间名声大振,参观者络绎不绝。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几年后礼泉工美厂和咸阳工美厂相继解散,皮影雕刻艺人下岗流失,自谋出路。陕西西路皮影的挖掘和复兴至此只是昙花一现,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想来令人扼腕唏嘘不已!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2012年中国皮影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西路皮影的挖掘、抢救、整理和宣传也成了当务之急。以咸阳为中心的陕西西路皮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两千年的发展史,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影像历史上的独特创造和丰富情感寄托,具有不可磨灭和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韩靖,系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注:本文刊登于2019《陕西旅游》杂志6月刊

制作:湘湘 / 审核:泽川

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以上就是关于影子人是用什么雕镂的(陕西西路皮影的起源与演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