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源的解释(世界本原:世界是意识构成的还是物质构成的(物质观))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昆之识从属于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因而我们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唯物主义一元论。2、然而,意识有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的特殊性,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们...
世界的本源的解释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昆之识从属于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因而我们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唯物主义一元论。2、然而,意识有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的特殊性,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能够通过意识,有目的的构造,构想我们所需要付诸实践的物质。世界的本源的解释拓展阅读
世界本原:世界是意识构成的还是物质构成的(物质观)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从哲学角度,这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就两种,那便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上最主要的,最重大的,最基本的问题也由这两大类现象展开,就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精神),这两者何者为第一性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一直争论不休,各个哲人哲学家也都做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最终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物质与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正确理解物质是认识和把握世界和规律的前提,把物质范畴作为理论基石。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再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对物质的认识逐渐深入,逐渐全面,是一个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作为世界本源来解释世界,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将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五种元素构成的,一切现象都是这五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类似的还有古印度的“四大”理论,即他们认为世界是水、风、地、火四个元素构成的。又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斯认为世界是永恒燃烧的活水,世界都是由这水组成的。
五行生克
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实质是进步的,正确的,其把物质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比较直观,比较感性,不够理性和全面。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从16兴起,在17世纪和18世纪达到鼎盛并成为主流思想,它以近代科学为基础,尤其是以机械力学作为理论出发点和基石,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这个围观结构层次,认为宇宙都是原子组成的,这在当时的科学理论为前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当时观测到的最小微粒就是原子。但是在今天看来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仍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就拿最小微粒来说,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且还可以继续分解下去,至今也没找到最小的粒子,只是找到了人类能力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小微粒而已,所以机械唯物主义经不起推敲。
笛卡尔
之所以叫机械唯物主义,是因为在17,18世纪,西方兴起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以科学反对神学,以科学唤醒被神学奴役的人性。冲破宗教的枷锁自然科学解放了出来,科学开始蓬勃发展,如17世纪,笛卡尔根据力学成就建立了机械宇宙演化模型,机械的解释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牛顿站在开普勒和伽利略的肩膀上建立起严密的力学体系(后成经典力学或古典力学),大到天体的运行轨道,小到周围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能用经典力学计算和预测,由于经典力学的强力影响,当时的哲学家常常以力学来解释世界规律,认为物质是惰性的,物质的运动只是外力作用下位置和形态的变化,而忽视了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这种哲学思想是机械的,呆滞的。
牛顿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消极的物质观进行了批判,19世纪恩格斯根据对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的分析,认为物质就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的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0世纪,列宁继承和汲取了以前的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合理理解,对物质概念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人能够通过感觉感知这种客观实在,而且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为人的意识而存在。
列宁
也就是说,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如楚汉争霸,世界大战,宇宙星体,山川树木等等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物质,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的东西。自此物质概念便从旧唯物主义的具体物质形态或微观结构层次的局限和片面中突破了出来。物质概念有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局限在自然界的缺陷,揭示了社会存在,由于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