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官职的基本介绍(文言文中太常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太常寺官职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太常寺的基本介绍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
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太常是什么官职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太常寺官职的基本介绍
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太常寺官职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太常寺的基本介绍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局、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 。
太常寺的职位职能
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礼之名有五:曰吉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凶礼。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牺牲、币玉、酒醴、荐献、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乐舞、乐章以定宫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则分乐而序之。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郊祀告享太庙,掌赞相 礼仪 升降之节。岁时朝拜陵寝,则视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斋戒皆检举以闻。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阙则以次互摄。郊祀已,颁御札则撰仪以进。宫架、鼓吹、警场,率前期按阅即习。馀祀及朝会、宴享、上寿、封册之仪物亦如之。若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之政令,以时颁行。
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凡大礼,则赞引;有司摄事,则为亚献;三公行园陵,则为副;大祭祀,省牲、器,则谒者为之导;小祀及公卿嘉礼,命谒者赞相。凡巡幸、出师、克获,皆择日告太庙。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贞观元年,署废。高宗即位,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复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丞二人,从五品下。掌判寺事。凡享太庙,则修七祀于西门之内。主簿二人,从七品上。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掌辨五礼;按王公、三品以上功过善恶为之谥;大礼,则赞卿导引。太祝六人,正九品上。掌出纳神主,祭祀则跪读祝文;卿省牲则循牲告充,牵以授太官。奉礼郎二人,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宗庙则设皇帝位于庭,九庙子孙列焉,昭、穆异位,去爵从齿。凡樽、彝、勺、幂、篚、坫、簠、簋、登,钘、笾、豆,皆辨其位。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八寺录事品同。有礼院修撰、检讨官各一人,府十一人,史二十三人,谒者十人,赞引二十人,赞者四人,祝史六人,赞者十六人。太常寺、礼院礼生各三十五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
太常寺的京郊社署
令各一人,从七品下;丞各一人,从八品上。令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与奉礼郎设樽、罍、篚、幂,而太官令实之。立燎坛,积柴。合朔有变,则巡察四门,以俟变过,明则罢。有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五人,掌固五人,门仆八人,斋郎百一十人。斋郎掌供郊庙之役。太庙九室,室有长三人,以主樽、罍、篚、幂、锁钥,又有罍洗二人;郊坛有掌坐二十四人,以主神御之物。皆礼部奏补。凡室长十年、掌座十二年,皆授官。祭飨而员少,兼取三馆学生,皆绛衣绛帻。更一番者,户部下蠲符,岁一申考诸署所择者,太常以十月申解于礼部,如贡举法,帖《论语》及一大经。中第者录奏吏部注冬集散官,否者番上如初。六试而绌,授散官。唐初,以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官、左藏、乘黄、典厩、典客、上林、太仓、平准、常平、典牧、左尚、右尚为上署,钩盾、右藏、织染、掌冶为中署,珍羞、良酝、掌酝、守宫、武器、车府、司仪、崇玄、导官、甄官、河渠、弩坊、甲坊、舟楫、太卜、廪牺、、左校、右校为下署。
太乐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乐正八人,从九品下。令掌调钟律,以供祭飨。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未成,则五年而校,以番上下。有故及不任供奉,则输资钱,以充伎衣 乐器 之用。散乐,闰月人出资钱百六十,长上者复繇役,音声人纳资者岁钱二千。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礼部覆之。十五年有五上考、七中考者,授散官,直本司,年满考少者,不叙。教长上弟子四考,难色二人、次难色二人业成者,进考,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习难色大部伎三年而成,次部二年而成,易色小部伎一年而成,皆入等第三为业成。业成、行脩谨者,为助教;博士缺,以次补之。长上及别教未得十曲,给资三之一;不成者隶鼓吹署。习大小横吹,难色四番而成,易色三番而成;不成者,博士有谪。内教博士及弟子长教者,给资钱而留之。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唐改太乐为乐正,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有别教院。开成三年,改法曲所处院曰仙韶院。
鼓吹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乐正四人,从九品下。令掌鼓吹之节。合朔有变,则帅工人设五鼓于太社,执麾旒于四门之塾,置龙床,有变则举麾击鼓,变复而止。马射,设?鼓金钲,施龙床。大傩,帅鼓角以助侲子之唱。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唐并清商、鼓吹为一署,增令一人。
太医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医监四人,并从八品下;医正八人,从九品下。令掌医疗之法,其属有四:一曰医师,二曰针师,三曰 按摩 师,四曰咒禁师。皆教以博士,考试登用如国子监。医师、医正、医工疗病,书其全之多少为考课。岁给药以防民疾。凡陵寝庙皆储以药,尚药、太常医各一人受之。宫人患坊有药库,监门莅出给;医师、医监、医正番别一人莅坊。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一人。京师以良田为园,庶人十六以上为药园生,业成者为师。凡药,辨其所出,择其良者进焉。有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掌固四人,医师二十人,医工百人,医生四十人,典药一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
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
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助教一人,针师十人,并从九品下。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教如医生。
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咒禁祓除为厉者,斋戒以受焉。
太卜署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卜正、博士各二人,从九品下。掌卜筮之法:一曰龟,二曰五兆,三曰易,四曰式。祭祀、大事,率卜正卜日,示高于卿,退而命龟,既灼而占,先上旬,次中旬,次下旬。小祀、小事者,则卜正示高、命龟、作,而太卜令佐莅之。季冬,帅侲子堂赠大傩,天子六队,太子二队,方相氏右执戈、左执楯而导之,唱十二神名,以逐恶鬼,傩者出,砾雄鸡于宫门、城门。有卜助教二人,卜师二十人,巫师十五人,卜筮生四十五人,府一人,史二人,掌固二人。
禀牺署
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牺牲粢盛之事。祀用太牢者,三牲加酒、脯、醢,与太祝牵牲就榜位,卿省牲,则北面告腯,以授太官。籍田,则供耒于司农卿,卿以授侍中;籍田所收以供粢盛、五齐、三酒之用,以余及槁饲牺牲。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二人。
汾祠署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上。掌享祭洒扫之制。有府二人,史四人,庙干二人。开元二十一年置署。
三皇五帝以前帝王、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两京武成王庙
清朝的"太常正卿"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官?
太常正卿在清朝是正三品的官,相当于现在副部级的官。
太常寺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至南朝梁陈与北魏始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为太常寺的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朝廷举行大礼时由太常寺卿赞引。
职位职能:
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_、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礼之名有五:曰吉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凶礼。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牺牲、币玉、酒醴、荐献、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乐舞、乐章以定宫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则分乐而序之。
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郊祀告享太庙,掌赞相礼仪升降之节。岁时朝拜陵寝,则视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斋戒皆检举以闻。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阙则以次互摄。郊祀已,颁御札则撰仪以进。
宫架、鼓吹、警场,率前期按阅即习。馀祀及朝会、宴享、上寿、封册之仪物亦如之。若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之政令,以时颁行。
扩展资料:
清朝官制: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正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_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_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三国时期朝廷官职有哪些?从大到小怎么排?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
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
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
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
、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
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
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
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
。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
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
,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2006-5-27 22:33 回复
61.178.57.* 3楼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2006-5-27 22:33 回复
61.178.57.* 4楼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
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
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
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
。“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
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
)、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
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
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
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
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
“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参考书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官制辞典>
文言文中太常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太常博士,古官职名。太常寺属官有博士,掌教弟子,分经任职,如《诗》,分鲁、齐、韩三家,各置一人;国有疑事,则备咨询,秩四百石,汉宣帝增为比六百石。其职相当于后世的国子博士。
三国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掌引导乘舆,撰定五礼(吉、嘉、宾、军、凶)仪注,监视仪物,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
晋以后沿置,职称清要,而品级不高,唐从七品上。
宋太常博博士职守同前代。明、清亦置,均正七品。然谥法掌于内阁,重大礼仪由廷臣讨论,博士地位降低。
三国时期从太守向上的官位依次是哪些
文臣官职:
一品 丞相:可分设左右 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
二品(九卿)
卫尉 太常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光禄勋
大司农
大鸿胪
三品
侍郎(尚书郎)
侍中
中书令
大尚书
大长秋
执金吾
京北尹
右扶风
左冯翊
四品(九卿辅官)
卫尉丞
太常丞
太仆丞
廷尉丞
宗正丞
少府丞
光禄勋丞
大司农丞
大鸿胪丞
五品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丞相主薄
丞相长史
光禄大夫
中散大夫
谏议大夫
礼官大夫
黄门侍郎
从事中郎
六品
议郎
郡史
赞飨
食监
祭酒
御史员
右都侯
左都侯
左仆射
右仆射
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
右长史
侍御史
丞相史
廷尉史
[从]
五官掾
东曹掾
西曹掾
文学掾
太常掾
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
太乐丞
太祝丞
太卜丞
太医丞
[从]
中书丞
符节丞
尚书丞
明堂丞
灵台丞
九品
县尉
县丞
县史
县长
县令
钟官
导官
主事
御府
尚方
[从]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仓曹,主仓谷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侍曹,主通报事
※文臣除一品4(5)位、九品20位外,四品以上9位,以下10位
武将官职
一品
大将军
大都督
[从]
左都督
右都督
卫将军
二品
骠骑大将军
车骑大将军
中军大将军
抚军大将军
[从]
辅国将军
镇国将军
辅军将军
镇军将军
三品
前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后将军
四品
征东将军
征南将军
征西将军
征北将军
[从]
镇东将军
镇北将军
镇南将军
镇西将军
五品
安南将军
安东将军
安北将军
安西将军
[从]
平东将军
平南将军
平北将军
平西将军
六品
军师将军: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决断。荀攸、朱然、诸葛亮曾为。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高级将军名号。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并掌禁兵。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高级将军名号。与领军同时置,掌禁兵。
都护将军(都护):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
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七品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立节郎将
绥南郎将
五官郎将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
虎贲郎将
[从]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
帐下督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
八品(汉武八校尉)
长水校尉
掌长水宣曲胡骑。
屯骑校尉
掌屯骑。
越骑校尉
掌越骑。
步兵校尉
掌上林苑门屯兵。
射声校尉
掌待诏射声士。
中垒校尉
掌中垒。
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
虎贲校尉
掌轻车。
[从](西园八校尉)
典军校尉
上军校尉
中军校尉
下军校尉
左军校尉
右军校尉
助军左校尉
助军右校尉
九品
谒者仆射(大谒者):谒者之长
宾赞谒者:主宾赞受事
监冶谒者:掌管冶铁的专官
郎中谒者:郎中令属官
中宫谒者:大长秋属官
给事谒者:少府属官
通事谒者:使者
中书谒者:掌引见臣下,传达使命
持书谒者:侍御史辅官
持节谒者:掌符节
[从]
都尉:总领佐守典武职甲卒
郡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散骑
黄门:司农属官
武库:执金吾属官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
督邮:掌管督察纠举、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若卢:主藏兵器
卫士:主警卫
官职
[太傅]不常置
一般为每帝初即位时置,称太傅录尚书事,等该名太傅死后,辄不再置。
[太尉]三公之一
太尉府下置官吏有:
1、长史:千石
2、掾史属:东西曹掾为比四百石,余掾为比三百石,属为比二百石。
3、令史:百石
4、御属
[司徒]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与太尉同
[司空]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与太尉同
[将军]视同三公,以大将军为第一,次为骠骑将军,次为车骑将军,次为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置。
将军府下置官吏有:
1、长史:千石
2、司马:千石
3、从事中郎:六百石
4、掾属、令史、御属等则与太尉同
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屯(均为建制单位)。
5、校尉:比二千石,设于部
6、军司马:比千石
7、军候:比六百石,设于曲
8、屯长:比二百石,设于屯
[太常卿]中二千石、[太常丞]比千石
[太史令]六百石、[太史丞]二百石、[明堂丞]二百石、[灵台丞]二百石
[博士祭酒]六百石、[博士]比六百石
[太祝令]六百石、[太祝丞]
[太宰令]六百石、[太宰丞]
[大予乐令]六百石、[大予乐丞]
[高庙令]六百石、[世祖庙令]六百石、[陵园令]六百石、[陵园丞]、[陵园校长]
[光禄勋]中二千石、[光禄丞]比千石
[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左、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左、右仆射]比六百石、[左、右陛长]比六百石、[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二百石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羽林左、右监]六百石、[羽林郎]比三百石、[羽林左、右丞]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驸马都尉]比二千石、[骑都尉]比二千石]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六百石
[谏议大夫]六百石
[议郎]六百石
[谒者仆射]比千石、[常侍谒者]比六百石、[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卫尉]中二千石、[卫尉丞]比千石
[公车司马令]六百石、[公车司马丞]三百石、[公车司马尉]三百石
[南宫卫士令]六百石、[南宫卫士丞]三百石
[北宫卫士令]六百石、[北宫卫士丞]三百石
[左、右都候]六百石、[左、右都候丞]三百石
[宫掖门司马]比千石,掌守卫宫门,具体为设七人,为:南宫南屯司马,守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守东门;玄武司马,守玄武门;北屯司马,守北门;北宫朱爵司马,守南掖门;东明司马,守东门;朔平司马,守北门
[太仆]中二千石、[太仆丞]比千石
[考工令]六百石、[考工左、右丞]三百石
[车府令]六百石、[车府丞]三百石
[未央厩令]六百石、[长乐厩丞]三百石
[廷尉]中二千石、[廷尉正]六百石、[廷尉左监]六百石、[廷尉左平]六百石
[大鸿胪]中二千石、[大鸿胪丞]比千石
[大行令]六百石、[大行丞]三百石、[治礼郎]
[宗正]中二千石、[宗正丞]比千石
[公主家令]六百石、[公主家丞]三百石
[大司农]中二千石、[大司农丞]比千石、[部丞]六百石
[太仓令]六百石、[太仓丞]三百石
[平准令]六百石、[平准丞]三百石
[导官令]六百石、[导官丞]三百石
[少府]中二千石、[少府丞]比千石
[太医令]六百石、[药丞]三百石、[方丞]三百石
[太官令]六百石、[太官左丞]三百石、[甘丞]、[汤官丞]、[果丞]
[守宫令]六百石、[守宫丞]三百石
[上林苑令]六百石、[上林苑丞、尉]三百石
[侍中]比二千石、[中常侍]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黄门署长]四百石、[画室署长]四百石、[玉堂署长]四百石、[丙署长]四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黄门]比三百石、[掖庭令]六百石、[左、右丞]三百石、[暴室丞]三百石、[永巷令]六百石、[永巷丞]三百石、[御府令]六百石、[御府丞]三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钩盾丞]三百石、[永安丞]三百石、[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二百石、[濯龙监、直里监]四百石、[大长秋]二千石、[大长秋丞]六百石、[中宫仆]千石、[中宫谒者令]六百石、[中宫谒者]四百石、[中宫尚书]六百石、[中宫私府令]六百石、[中宫私府丞]三百石、[中宫永巷令]六百石、[中宫永巷丞]三百石、[中宫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宫署令]六百石]、[中宫署丞]三百石、[复道丞]三百石、[中宫药长]四百石。——这些职务均由宦官担任
[中藏令]六百石、[中藏丞]
[内者令]六百石、[内者左、右丞]
[尚书仆射]六百石、[尚书左、右丞]四百石、[侍郎]四百石、[令史]二百石
[符节令]六百石
[御史大夫]万石、[御史中丞]千石、[治书侍御史]六百石、[侍御史]六百石
[兰台令史]六百石
[执金吾]中二千石、[执金吾丞]比千石
[武库令]六百石、[武库丞]
[太子太傅]中二千石、[太子少傅]千石、[太子庶子]四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太子家令]千石、[太子仓令]六百石、[太子食官令]六百石、[太子仆]千石、[太子厩长]四百石、[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子洗马]比六百石、[太子中盾]四百石、[太子卫率]四百石
[将作大匠]二千石、[将作丞]六百石、[左、右校令]六百石、[左、右校丞]三百石
[城门校尉]比二千石、[城门司马]千石、[城门候]六百石
[北军中候]六百石
[屯骑、越骑、长水、步兵、射声校尉]比二千石、[司马]千石
[司隶校尉]比二千石
[河南尹]比二千石
[刺史]六百石
[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二千石
[太守]二千石、[郡太守丞]六百石、[有秩]百石
[郡都尉]比二千石、[郡都尉丞]六百石
[县令]千石、、[县丞]四百石、[县尉]四百石
[县长]四百石、[次县县长]三百石、[县啬夫]
[使匈奴中郎将]比二千石
[护乌桓校尉]比二千石、[护羌校尉]比二千石
[王国傅、相]二千石、[王国中尉]比二千石、[王国郎中令]千石、[王国仆]千石、[王国长史]六百石、[王国大夫]比六百石、[王国治书]比六百石、[王国谒者]比四百石、[王国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比四百石、[王国郎中]二百石
[侯国相]千石、[侯国家丞、庶子]
爵位
东汉的爵位制度大体沿袭西汉,但等级增多,设有王、公、侯三等。王、公只封皇子(末年的曹操是个例外),光武时不少皇子都没有直接封王,而是先封公,再晋封王爵。侯又分列侯和关内侯,其分别是列侯有封地、食邑,而且其封地、食邑可以传于子孙后代,而关内侯则无这些特权。如果再细分的话,列侯可以因食邑的大小而分成县侯、乡侯、亭侯,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勋臣。如汉初的云台二十八将,都封为县侯。
参考资料:
《汉书·百官志》太常(奉常):
光禄勋(郎中令):
卫尉:
廷尉(大理):
大司农(治粟内史):
尚书令:
中书令(秘书令):
尚书:
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
五官中郎将:
御史中丞:
将作大匠:
博士:
城门校尉:
中书舍人:
五兵尚书:
度支尚书(户部):
左民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祠部尚书: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园八校尉:
东观令:
武将官职: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中郎将:
校尉:
八校尉:
四军将军: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大都督:
都督:
上大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监军(中监军):
奋武将军:
都护将军(都护):
骁骑将军:
越骑将军:
伏波将军:
厉锋将军:
中坚将军:
武卫将军:
荡寇将军:
讨寇将军:
灭寇将军:
游击将军:
折冲将军:
虎威将军:
平狄将军:
横野将军:
捕虏将军:
破虏将军:
威虏将军:
征虏将军:
讨虏将军:
平虏将军:
扬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建威将军:
宣威将军:
讨逆将军:
立义将军:
中卫将军:
振武将军:
扬武将军:
建武将军:
绥武将军:
昭武将军:
冠军将军:
翊军将军:
镇军将军:
副军将军:
绥军将军:
抚军将军:
建信将军:
安汉将军:
秉忠将军:
昭德将军:
昭文将军:
怀集将军:
兴业将军:
辅汉将军:
镇远将军:
绥远将军:
忠节将军:
安汉将军:
抚戎将军:
奉义将军:
安远将军:
威烈将军:
扶义将军:
安国将军:
抚边将军:
辅国将军:
绥南将军:
横江将军:
别部司马:
牙门将军(牙门将):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帐下督:
地方(兼幕府)官职:
司隶校尉:
太守:
国相:
都尉(郡尉):
京兆尹:
令:
长:
长史:
留府长史:
东曹:
西曹:
别驾从事(别驾):
都官从事:
功曹从事:
簿曹从事:
兵曹从事:
治中从事:
典学从事:
劝学从事:
郡丞:
主簿:
主记:
记室:
参军:
军祭酒:
师友祭酒:
椽:
从事:
书佐:
从事中郎:
爵位:
列侯:
县侯:
乡侯:
亭侯:
都乡侯:
都亭侯:
关内侯:
名号侯:
建功侯。
关中侯:
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相) 相国(大丞相) 第一品注:不是“一品” 佐理国政 三国均置
太傅太保 第一品 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 三国只置太傅
(三公)
(九卿) (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 “三公”,一品“九卿”,三品 三国均置
尚书台 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
将作大将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
尚书令 第三品 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 第三品 尚书令之副手 三国均置
中书省 中书监 第三品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
中书令 第三品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御史台 御史中丞 第四品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
其它 大长秋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太傅少傅 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
散骑掌侍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魏蜀置,吴无
州 刺史(牧)单东刺史 第五品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三国均置
河南尹 第三品 掌京都之治 魏置
太守 第五品
令、长 六至八品
有秩、三老 八品
各王侯封国 王国相 第五品 职如郡守
侯国相 第八品 职如县令
好了,今天关于“太常是什么官职”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太常是什么官职”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