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歌德的资料(文学家歌德是哪个国家的?)
歌德即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求歌德的生平简介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家歌德的资料
歌德即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完成一张以时间为顺序的作品列表很难,因为加工作品的时间段经常不明确,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创作过程并不一致。以下的列表大致(可能并不准确)依照作品诞生的时间为序:
·《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普罗米修斯》(诗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戏》,1774年
《布雷伊长老的谢肉节剧》,1774年
《普伦德尔斯镇的年市》, 1774年
《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克拉维戈》(悲剧),1774年
《神灵的问候》(诗歌),1774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1774年,第2版,1787年
《哀格蒙特》(悲剧),1775年开始创作,1788年复印
《欧文和埃尔米勒》(配唱戏剧),1775年
《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 《歌德文集》
《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戏剧),散文版1779年,1787年复印
《托尔夸托·塔索》(戏剧),始于1780年,1790年复印
《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断,1790年
《光学论文》(论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喜剧),1792年
《平民将军》(喜剧),1793年
《列那狐》(动物叙事诗),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讲述的故事集》(框形结构小说),1795年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
《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中篇小说》,始于1797年
《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六音部诗行写成的牧歌),1798年
《私生女》(悲剧),1804年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小说),始于1807年,1821年复印,增订版1829年原文
《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亲和力》,1809年原文
《论色彩学》(科学论文),1810年
《我的生平 诗与真》(自传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关于歌手人们有很多可说》(为感谢歌手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5年
《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 (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论艺术和古代》 (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庄严的教团节日:“50年已经过去”》(对于授予参加共济会50周年荣誉证书的诗歌形式的谢辞),1820年
《西东诗集》(诗歌),1819年
《悼词起首》 对已故共济会里德尔(Ridel)分会长的悼词,1821年
《法国的政治运动》(报告),1822年
《讲话:对于维兰特(Wieland)兄弟般的纪念》 (共济会悼词),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词
《浮士德 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遗作)
歌德的详细资料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皇家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童年的歌德已显出惊人的理解力。8岁时,他把文科中学最高学年的拉丁文练习题译成德文,并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希伯来语。10岁时他广读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时又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亲的坚持下,歌德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歌德的写作生涯是从10岁开始的。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土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的史诗、莎土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做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恋爱生活丰富而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1775年,他在法兰克福与16岁的莉莉·斯温曼订婚,使他度过一段“一生中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光”,但终因家长反对,两人未能结成连理。1806年10月,经过多次恋爱挫折之后,歌德与克里斯蒂涅结婚,10年后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经历了一次传奇式的爱情—74岁时爱上了19岁的莱维佐夫。社会舆论的反对,使他的最后一次爱情遭到失败。歌德生活的最后20年是相对平静的,他竭尽全力从事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这位文学伟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歌德生平年谱
1749年 生於德国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
1756年 7岁 父亲严格监督下,培养多方面才华。接受拉丁语、法语、义大利语、英语、希伯来语等多国语言,以及绘画、音乐、剑术与马术多方面教育,培养多方面的才华。
1763年 14岁 与葛蕾卿相恋,为期两年的初恋。
1765年 16岁 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
1768年 19岁 因病返乡,醉心诗画,并培养了泛神论式的宗教感情。
1769年 20岁 处女诗集『新歌集』付梓。
1770年 21岁 进入史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德国文坛掀起狂飙运动,开启歌德对自然、荷马、莎士比亚、圣经、民谣等的醉心。并与牧师之女佛莉德莉克?布里安相恋。
1771年 22岁 取得法学位,返回法兰克福。完成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剧『格兹?芬?贝里兴根』。
1772年 23岁 至帝国大法院研修法律,逗留威兹拉尔。在此相遇夏绿蒂并深深爱恋,但绿蒂已经订婚,强忍激烈的思慕之情离开,构筑『少年维特的烦恼』张本,以发抒自己的情感。
1773年 24岁 对歌德而言这是个寂寞的一年,夏绿蒂结婚,最亲爱的妹妹珂内丽雅也结婚了。『格兹?芬?贝里兴根』出版,『浮士德』起稿。
1774年 25岁『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震撼世界文坛,跻身文坛名家之列。完成戏曲『克拉维哥』,会晤威玛公国的两位王子,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往后前往威玛留下伏笔。
1775年 26岁 与伊丽莎白?谢尼曼相恋订婚,遂后却因故解除婚约,於是接受威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威玛,担任政务,后又因经办矿山工作,钻研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骨骼学、解剖学的研究,而威玛也成为终身安居之所。此时完成歌唱剧『艾尔文与爱弥丽』、戏曲『司第拉』。
1776年 27岁 爱上年长七岁的史坦茵夫人,这次恋情长达十二年之久。著作『司第拉』出版并完成戏曲『兄妹』。
1782年 33岁 父殁,受勋列为贵族,任内务长官,政务繁忙但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尤其倾力自然科学,并有多部作品出版。
1786年 37岁 赴义大利之旅,续写『浮士德』。
1788年 39岁 返回威玛,与史坦茵夫人赋别,再次执笔写抒情诗。与诗人席勒初逢,成为挚友,使歌德的文笔活动更具活力,以因此增加创作作品的类型。
1789年 40岁 长子奥古斯都诞生,完成戏曲『达梭』,此时亦爆发法国大革命。
1801年 52岁 患丹毒,愈后重生。续写『浮士德』。
1806年 57岁 与克丽斯汀结婚。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攻略威玛。
1808年 59岁 拿破仑在埃菲召见诸侯,歌德亦蒙召见,并对其崇敬甚深地说『这才是一个人』。
1816年 67岁 妻克丽斯汀殁,但歌德精神视野亦增,身心丝毫未因年龄而消退。
1819年 70岁 续写了六年的东洋风格的诗篇,辑成『西东诗集』出版。
1823年 74岁 因心脏病往马伦巴疗养,认识十七岁少女乌丽克,求婚被拒,因此写下抒情诗之巨构『马伦巴悲歌』。
1830年 81岁 子奥古斯都殁。
1831年 82岁 完成历时五十八年的伟大巨著『浮士德』。
1832年 83岁 歌德偶染感冒,卧病数日后安详地逝世。
歌德的生平有哪些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既是德国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也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的卓越代表。有关他的生平简介,在本书前面《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文学名著时已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文学家歌德是哪个国家的?
歌德是哪个国家的人?歌德是德国人,生于德国,长于德国,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德国度过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歌德是哪个国家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歌德生平简介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这两个称呼是比较相近的,但凡是一个作家必然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是一个作家和一个科学家的距离就有些遥远,而歌德却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科学家,这让人钦佩歌德的学习精神。歌德在文学领域内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1749年8月28日,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去世。很小的时候,歌德的母亲就给歌德讲各种好听的故事,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常常让歌德陶醉其中,对歌德的影响非常大。歌德曾经当过律师,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很多名画家的作品之后,歌德感觉到自己无法超越那些艺术家,于是后来安心的做起了一名作家,并且积极的从事著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歌德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歌德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革命力量不断的高涨,一些新的思潮冲击著歌德的思想,歌德在那样一个时代逐渐的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这是其创作出的大量优秀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之中充满了这一运动的反叛精神。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堪称是浩如烟海,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赛森海姆之歌》等。
歌德的爱情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更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男人,正是因为感情丰富所以歌德才能够感知到生活中的种种,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感情丰富歌德一生中有过很多次爱情。
歌德的爱情一:歌德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爱上了自己的邻居,这是歌德的初恋,这位美丽的姑娘叫做格兰脱欣,于是歌德模仿者格兰脱欣的口吻给自己写了一封情书,并且将这封情书拿给格兰脱欣,要求她签名,格兰脱欣以为是一场玩笑,于是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歌德激动的不得了,于是要求与格兰脱欣拥抱、接吻,格兰脱欣拒绝了,并且说自己只是当歌德是一个小弟弟,他们之间只能是姐弟之情,歌德第一次失恋了,他伤心落泪,痛苦异常。
歌德的爱情二:1765年,歌德在莱比锡大学上学,这个时候的歌德已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不久17岁的歌德被一个名字叫安娜的美人迷住了。安娜也喜欢上了歌德,但是歌德太多心了,他容不下安娜与任何一名男子单独相处,一旦是看到安娜与别的男子在一起,歌德就会嫉妒的发狂,于是给安娜带来了非常多的烦恼,最终安娜无法忍受歌德的坏脾气,投进了别人的怀抱,歌德再一次失恋了。歌德根据自己这次失恋的教训写出了《恋爱者的脾气》。
歌德的爱情三:23岁的时候歌德再一次陷入了单相思之中,因为他爱上了已经与自己的朋友凯史脱南有婚约的绿蒂,这次恋爱让歌德痛苦异常,甚至是想要自杀,但是最终歌德走出了这段恋情,并且根据自己的这次恋爱经历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并且因此名声大震。
歌德的爱情四:1788年,歌德年近四十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小职员的女儿克丽思靑,认识不久歌德就将她带到了自己家里,不顾上层社会的反对与她同居了,歌德和克丽思靑在一起十七年之后才结婚,但是不幸的是婚后十年克丽思靑就去世了,歌德哀伤不已。
歌德与贝多芬的关系
歌德生于1749年8月28日,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两个人的年龄相差21岁,也就是说贝多芬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歌德已经步入了中年人的行列了,歌德的作品在德国曾经风靡一时,贝多芬自然也就成为了歌德的崇拜者之一,于是两个人可以说在没有见面之前就已经深交已久。
贝多芬青年时期像很多青年人那样看过歌德的作品,特别是《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两部作品更是给贝多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德的抒情诗更是一度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热情,1810年,贝多芬为歌德的《埃格蒙特》谱写了音乐。1811年4月12日,贝多芬写信给歌德。信中倾诉了自己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并希望能够听到歌德对《埃格蒙特》音乐的意见。6月25日,歌德回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够在魏玛上演这部贝多芬谱曲的悲剧,并且赞扬了贝多芬的音乐,说一定会给两个人的崇拜者带来新的感官享受。
1812年夏天,贝多芬和歌德都来到特普利策。歌德到达时,贝多芬已到了一周了,但他并不知道歌德来了。歌德于是主动去看望贝多芬,当天晚上,歌德给他的妻子写信说:“在我见过的艺术家当中,没有谁比他更专注、更有毅力和更诚挚可亲的了。”
老年的歌德欣赏并且尊重贝多芬的为人和才能,却对贝多芬的革命精神无法理解。对贝多芬来说,歌德也让他觉得有些失望。贝多芬眼中的歌德只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交家,没有任何的 *** 。贝多芬希望能够得到歌德美的批评、理性的批评,但是歌德却没有任何的批评的言语。他觉得这次见面与他对《少年维特的烦恼》、《葛兹》的创作人的想象差距太大。
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而他视之为人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并寄以全部热情和无限崇拜的绿蒂,竟也逃脱不了平庸之气,顺从封建礼俗而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爱情。这一切都使维持深感自己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无限的感伤、愤懑和绝望之中,他割断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杀的方式与那个“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希望,没有安慰,没有前途”的`世界彻底决裂了。这位青衫黄裤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绪正是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的最为准确的体现,故而小说一出,顿时激起了巨大的共鸣,一股“维特热”在广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从维特的服饰到维特的自杀,一时间摹仿成风,以至为了杜绝不良后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时加上一节序诗,劝青年们“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后尘”。这部书信体小说使无数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7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这两部作品为歌德赢得了德国和全欧的声誉,使他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辉煌时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 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的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发过革命掀起了全欧洲性的革命高潮,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工人运动已经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流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遍及全欧。这些情况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欧洲、甚至世界的变化,更多地接受社会新思潮。这些都有助于他克服前一时期思想上的狭隘性。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从1789年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古斯特。
在埃尔富特(Erfurt)召开诸侯大会之际,拿破仑一世接见了歌德,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从1813年10月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和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小说和诗歌,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今古奇观》等。他—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部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受到启发,他又计划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值得一提的是,20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学”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结成和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和音乐家菜尔特的友谊。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3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
好了,今天关于“求歌德的生平简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求歌德的生平简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