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律名词解释(《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克伦威尔〉序言》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它提出:人物不一定是贵族,情节打破“三一律”,语言不是贵族语言,戏剧形式主张悲喜剧结合等,全面向伪古典主义宣战,批判...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三一律名词解释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三一律名词解释
—《〈克伦威尔〉序言》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它提出:人物不一定是贵族,情节打破“三一律”,语言不是贵族语言,戏剧形式主张悲喜剧结合等,全面向伪古典主义宣战,批判伪古典主义所奉行的清规戒律,从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出发,彻底地挖掉伪古典主义赖以生存的立论基础,提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真实原则,对照原则,自由原则,强调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成为法国浪漫派的旗帜。
— “序言”提出的浪漫主义引发了自由主义的文学运动,召唤着为自由而战的艺术家,形成包括雨果、缪塞、戈蒂耶、大仲马以及后来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斯丹达、梅里美在内的大队伍,反对封建复辟,探讨摆脱旧的文学形式等艺术问题。
— 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它追求理想,崇尚自我,充分表现激越情感,以及奇特的情节、夸张的手法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推动了世界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十七世纪文学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领会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概述
1.时代背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已过去,代之以相对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据上风,从而形成了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从政治角度,法国路易十四从哲学角度,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二)、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1.在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2.在思想上,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3.在艺术上,摹仿古代,重视艺术法则。(@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名词解释三一律:三一律亦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了解: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则的体现。(对典雅和语言的要求)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他们的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高乃依: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一生写过30多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熙德》被看作古典主义悲剧的莫基之作。
英雄悲剧《熙德》:男主人公罗迪克,女主人公施曼娜。高乃依的悲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责任与爱情的冲突。
布瓦洛: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 (1636- -1711) 。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他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 《诗的艺术》(1647) 。这本书经路易十四亲自过目,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存在的真理。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恶。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教育意义。
让.拉封丹(1621- -1695)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主义诗人、杰出的寓言家。其《寓言诗》共12部,239篇。用动物影射人间社会,生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黑暗王朝的黑暗腐败,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二、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的名字是从巴洛克 艺术而来,“ 巴罗克”: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一颗不圆的珍珠”,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它与 巴洛克艺术风格致,内容上带有 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巴洛克文学属于贵族文学,它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反映。
(一)、意大利巴洛克文学
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马里诺诗派 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马里诺( Marino, 1569-1625)是意大利诗人,他的成名作长诗《阿多尼斯》取材于罗马神话,他的诗歌反映了17世纪意大利贵族阶级的趣味。以后,秉承这种风格的“马里诺诗派”在意大利风行一时。
(三)、英国玄学派诗歌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具有巴洛克风格。 玄学派诗人的代表是约翰.多恩( John Donne, 1572- 1631) ,他的诗 歌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充满奇喻,格律多变。多恩长期受人争议,直到20世纪才被公认为大师。
三、清教徒文学
名词解释英国在16世纪实行宗教改革。它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17世纪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代表作家弥尔顿和班扬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魔鬼撒旦《复乐园》 耶稣 《力士参孙》(作者 自喻)。
思想意义:表现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的意志。
班杨:《天路历程》
弥尔顿:弥尔顿创作的主要成就就是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等。《失乐园》(1667) 的故事取村于《1 约创世纪》。夏娃和亚当历受撒旦的引1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知识树上的禁果,被逐出乐园。长诗揭示了人类不幸的根源。人共由于感情冲动,丧失理智,经不起外界 的影响和诱感,因而丧失了乐园。《复 乐园》 ( 1671 )则写耶稣胜利地经受了撒且的考验,替人类恢复了乐园。诗人以此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惨遭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道德堕落、骄奢湿逸造成的。
《力士参孙》( 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人。敌人挖掉了他的眼珠,使他痛苦不堪。非利士人在祝捷大会上逼迫他表演武术,他乘机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出悲剧反映了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身受的迫害及内心的痛苦,表现 了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力士参孙》 是 一- 部宏伟的剧体诗。他采用崇高严肃的题材,运用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韵律,抒发了汹涌澎湃睥革命激情。
17世纪英国戏剧:一派是以本.琼生(1572-1637)为代表的具有民主倾向的的进步作家,其喜剧鞭挞贵族的腐朽没落,嘲讽资产阶级的贪婪,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派是以约翰。弗莱契( 1579- 1625) 等为代表的贵族派戏剧家,他们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莫里哀喜剧《 伪君子》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出生富商家庭,10岁丧母。外祖父常常带他看戏。莫里哀酷爱戏剧,自愿放弃继承权,21岁参加了剧团,取艺名莫里哀。从当喜剧演员到做剧团***,自己动手创作剧本。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无病呻吟》,卸装后咯血而死。终年51岁。
莫里哀的创作
莫里哀从事喜剧创作和演出30年,创作喜剧近30部。
一、风俗喜剧(1659-1663)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 、《妇人学堂》
二、讽刺喜剧(1664-1669)
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代表作:《伪君子》 、《悭吝人》 。
伪君子第一次上演/禁演:1664年5月12
第二次略
第三次演出 1669.2.5
《伪君子)又译(达尔丢大)成《达尔杜弗》。
(建议: (《英里袁戏剧六种》,李健吾译,上海译文2008年版本。
三、舞剧喜剧与滑稽剧 (1670-1673)
嘲笑贵族资产阶级恶习,赞美下层人民的智慧。风格轻松揶揄
代表作:《贵人迷》、《没病找病》 ( 《无病呻吟》)、《史嘉本的诡计》
伪君子情节:争吵、毁婚、降馆、反目、报复
达尔杜弗人物形象:贪食贪睡贪财
小结:答尔丢夫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伪装的教会虔徒和地道的贪欲恶徒,他的主导性格是欺骗和伪装,他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他集一切虚伪之大成,是个作恶多端毫无人性的恶棍骗子。
历史(社会)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出了教会的虚伪荒*,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 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 的同义 语。斯坦尼说:“答尔丢夫是全 人类答尔丢夫的总和。
[作品评析]艺术特色
1、成功的问接描写。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冲突集中,层次分明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4.喜剧中插入悲剧因素,使喜剧冲突更加紧张尖锐5.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缺陷: 1.遵守古典主义“三一律”,无法展示广 阔的社会风貌。2.人物性格类型化、单一化,不丰富。3.结尾比较勉强,不是情 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名词解释: 1.中世纪城市文学; 2.三一律; 3.卡拉马佐夫气质; 4.意识流小说。
三一律: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一条规范,规定一出戏只能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发生在一昼夜之内和同一地点。三一律对于克服法国戏剧的混乱状况有一定帮助,但它建立在对古希腊戏剧的曲解上,最终变成了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
城市文学:中世纪主要文学类型之一。城市文学是随着中世纪城市发展,市民阶级壮大,民间创作日盛而形成的。表现市民阶级的精神面貌,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生活气息浓厚,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先驱。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
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
“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6.巴尔特的代码理论
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
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8.象征主义的理论主张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暧昧性去揭示它们所暗示的事物现象的内在性。象征主义的目的在于以主观变形来构成它的作品;把主客观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是波德莱尔的“普遍相似性”的思想;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象征;语言成为象征主义的中心;象征主义还要求诗歌的音乐性和绘画性。
9.尼采的日神、酒神论
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日神代表着对生命个体的肯定,酒神代表着对生命本原的肯定;日神代表梦的形象世界,酒神代表醉的现实世界;体现日神精神的艺术是造型艺术和史诗,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是音乐和抒情诗。
10.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1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12.柏格森的滑稽论
法国“非理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在1900年出版的《笑》中收入了论滑稽的意义的三篇文章,他的滑稽论包括形式的滑稽、姿态和动作的滑稽、情景的滑稽、语言的滑稽和性格的滑稽等方面的内容。
13.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是最独特的人,也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主要有三方面:1.反艺术;2.文化工业;3.音乐社会学。
14.穆卡洛夫斯基的“主体的移心化”
传统的艺术主体仅指作家,穆卡洛夫斯基主张多功能艺术主体论,除了作家,艺术品的保护人、商人、检察官、出版家、批评家等都可承担主体的功能,此即所谓“主体的移心化”。正因为主体不是单元的,是同环境联系的,故穆卡洛夫斯基强调对话,把它作为联系实际的方式。
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 名词解释 1. ?荷马史诗: 流传于公元前 8 世纪, 形成于公元前 6—2 世纪, 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 包括《伊里亚特》 和《奥德赛》 两部分, 各有 24 卷。 均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里亚特》 写战争本身 , 描写阿基琉斯的愤怒及战争结束前 51 天发生的事情。《奥德赛》 写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 的经历。 ?2. ?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 自然、 优美, 比喻生动形象, 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喻人, 类似这种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 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 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比喻”。 ?3. ?古希腊悲剧的题材: 神话和英雄传说。 ?4. ?中世纪文学按性质分: 教会文学、 史诗和谣曲、 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5. ?骑士文学: 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 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 表现骑士精神。 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6. ?城市文学: 它是 12 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7. ?文艺复兴: 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8. ?流浪汉小说: 它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思想倾向: 主人公多 为无业游民, 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 也描写了 他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 偷窃和各种恶作剧, 表现了 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 取材方面: 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 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 结构方面: 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其活动的足迹, 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 9. ?大学才子派: 是 16 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学识渊博, 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10. ? 17 世纪文学主要包括: 古典主义文学, 巴罗克文学, 反应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11. ?三一律: 是 17 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律。 情节、 时间、 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情节单一; 在一天中进行; 在一个地点进行。 ?12. ?巴洛克文学: 产生于 16 世纪下半叶, 在 17 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 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兴盛于法国。 主要特点为思想空洞, 内容平泛, 形式上矫揉造作。 ? 问答: ?一、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1、 结构精巧。
a、 荷马摆脱了 历史局限, 着意于模仿完整的行动, 使作品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 形成了主题鲜明、 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 b、 两部史诗都涉及 10 年所发生的事, 但都是采取戏剧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 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 一个事件和某个时间上, 从而把众多的人物、 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伊里亚特》 把 10 年战事集中在最后 51 天, 在51 天中又突出地写关键的 20 多天, 20 多天中重点又是 4 天的战况。 在情节上,围绕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 ?2、 人物刻画: 人物的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阿伽门农: 刚愎自用和富贵豪强、 勇于自责。 阿肯琉斯: 英勇善战和任性倨傲、 不能顾全大局。 奥德修斯: 足智多谋和意志顽强、 英勇不屈。) ?3、 语言方面: 辞章华丽, 妙语迭出, 生动形象的用词和比喻俯拾皆是。(隐喻,用“铁” 指勇士的力气决心和意志, 也喻战斗的严酷和阴沉的天气。 用明喻“调剂” 战事的冗长和枯燥。 象征。) ? 二、 阿基琉斯形象分析? ? 三、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变化? ?在古希腊文学的皇冠上, 悲剧毋庸置疑是最光彩夺目的明珠。
但其绝大多数作品已在中世纪结束前遗失, 要探究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变化, 实际上只能从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使人幸存的 33 部作品中来分析。 ?在他们的作品中, 对命运的思索突出地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变化。 ?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取材于英雄传说, 歌颂神的力量。 人的命运由神领导, 比神更有威力的是命运, 神也不能摆脱命运的控制。 如有预知命运能力的普罗米修斯, 在《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中他对伊俄述说自 己的命运。 他固然为宙斯的残暴而愤怒, 但是并没有挺身 反抗被束缚的命运, 反而告知伊俄自己将会由她的子孙拯救, 即使敢于为人类**天火, 违背宙斯意愿的普罗米修斯, 也不敢违抗命运, 只能默默忍受不行的肆虐, 坦然等待赫拉克勒斯的拯救。 ?通过神或预言者传达命运, 在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还有很多, 对于命运他所持的是一种无法违抗, 只能服从的宿命的无奈心态。 命运是他笔下人物无法逃避的因果报应。 ?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 悲剧不再是人沦为神或命运的玩物, 人在他笔下已经从命运的奴隶转变为英雄, 敢于怀疑命运的不公正。 俄狄浦斯尽管最后还是应了“杀夫娶母” 的神谕, 但是他并非顺从地接受神所安排的命运, 并且敢于面对现实, 勇于自我惩处。
从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命运可以由自己来决定。 美狄亚不甘于被遗弃的命运, 用计谋谋杀了情敌, 为了 报复丈夫的负心, 狠心地杀了两个幼子。 然而, 她并没有收好命运的因果报应, 而且还乘着神车飞驰而去。 与其说因果报应没有在她身 上起作用, 不如说命运本来就掌握在美狄亚手中。 ? 四、 教会文学的特征。 ?1、 宣传宗教教义, 作者大多是僧侣。 ?2、 艺术上, 多采用梦幻的故事形式和寓意性、 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3、 体裁有基督故事、 圣徒文、 祷告文、 赞美诗、 宗教叙事诗、 宗教戏剧等。 ?五、《神曲》 中但丁思想的二重性及其艺术特点。 ?新旧两重思想, 一方面表现人文主义的曙光, 一方面表现中世纪宗教信仰。 ?a) ?政治倾向上, 尖锐地揭露罗马教皇, 企图把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 *** 、 渴望民族统一。 但又把希望寄托在贤明的君主身上。 如亨利七世。 ?b) ?反教会不反宗教, 愤怒地谴责教皇控制世俗政权, 把当时的教皇打入第八层地狱, 进行猛烈的抨击, “像木桩一样倒立走”。 揭露中世纪教会的罪恶, 要求改革。 但他又接受入天堂, 赎罪、 原罪的观点。
c) ?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 肯定现世情感生活, 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的禁欲思想和宗教神性思想。 ?d) ?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 反对愚昧主义, 推崇古希腊文化(认为荷马是诗人之王,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的光芒)。 同时, 在其内心世界始终认为文学和哲学低于神学, 神性排第一。 ?e) ?艺术上,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 艺术特点: ①结构独特, 以整齐匀称见长, 用了三部, 每部 33 曲, 多以三九十组成, 每篇都以三行韵律或三行连锁押韵, 类似“三棱形” 的建筑。②幻想和真实的结合。 三界是幻想、 宗教热情的体现, 但其实也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性。 特别是地狱篇, 多是历史和现实人物与他们灵魂在进行对话。 天堂篇借助地上的材料, 反映现实。③语言, 采用俗语写作, 摒弃拉丁文写作传统。 开创了使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拉丁语含浓烈的宗教义, 民族语更接近生活, 对后来文艺复兴创作, 民族意识, 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过在难表达玄奥思想的地方, 又借助拉丁语。) ? 六、 法国文艺复兴里的七星诗社。 ?①由龙沙等其人组成, 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②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 反对禁欲主义。 ?③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 ?④竭力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 鄙视民间文学传统。 ?⑤作品往往脱离现实, 在语言改革及建设上, 颇有建树。 ? 七、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于桑丘的二重性, 复杂性。 ?①此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鲜明对比。 堂吉诃德高, 瘦。桑丘矮, 胖。 堂吉诃德充满智慧, 怀有崇高理想, 却又神志颠倒, 桑丘却愚钝讲求实际, 甚至有点目光短浅。 ?②他们二人还相互影响, 相互感染。 在形象上互相衬托补充, 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八、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的人物形象, 艺术特征。 ?人物形象: ①本质, 哈姆莱特是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文主义的典型。 他身上既有崇高人的理性特征和伟大的人文主义, 又有悲观、 忧郁的消极一面。②性格特征, 剧中着重表现的是他如何从快乐到忧郁。 他对人的肯定, 对爱情友谊的忠贞, 说明哈姆莱特曾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是个“快乐王子”; 但家庭的变故, 朋友情人的叛变, 让他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是他变成了 一个“忧郁王子”; 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 优柔寡断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部分, 被称为“延宕的王子”。
③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是他性格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 当时资产阶级处于封建贵族的弱势。 莎士比亚写这部剧, 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 ?艺术特征: ①创作方法上, 具有现实和浪漫的两重性。(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剑, 宫廷大厅里的酗酒纵乐, 挪威军队的兵临城下, 等等具体场景的勾画,都能令人联想到作者生活的现状。 通过对白透视出人物复杂的感情世界, 通过想象构成的半夜鬼魂, “戏中戏” 等都充满了 浪漫诡谲的色调。)②人物塑造: 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 采塑造人物性格善于采用内心独白。 用对比手法使塑造的人物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③情节结构: 多层次多线索。 以哈姆莱特复仇为主线, 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的复仇为复线, 三线交错发展, 主次分明。④语言生动形象, 剧中使用了两万多词汇, 多用比喻。 ? 九、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②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三一律; 文学体裁分为高雅和低俗。 ?③语言准确明细, 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④人物塑造类型化, 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 人物性格单一。
十、 流浪汉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①取材于现实。 ②情节结构完整。 ③注重对人物的塑造。 ? 十一、 莫里哀喜剧创作的特征。 ?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直接描绘现实。(莫里哀遵循的哲学是按“正确的本性”做事, 即按理智和理性的准则行事。 他不把本能和欲望神圣化, 而是认为存在理智的本能。) ?②莫里哀的不少喜剧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它们适应了当时君主 *** 统治的需 要 。(a 他的喜剧大半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力图通过对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描绘, 揭露资产者的恶习。 b 他对大贵族作了无情的抨击。 C 他对下层人物的描绘没有偏见。) ?③在艺术上, 莫里哀取得了 很高成就。(a 写出了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 从根本上改造了 新旧喜剧。 B 他抓住了人物的复杂性, 在主要性格外, 还伴随其他性格。达尔杜弗伪善阴险, 好色又谨慎。 C 他的喜剧中具有较多的闹剧成分。) ? 十二、《伪君子》 达尔杜弗的形象, 及本剧的艺术特征。 ?形象: ①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的典型。 ②他伪善、 阴谋、 狡诈、 狠毒。 ③社会意义: 揭露封建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 荒* *** 和贪婪。
达尔杜弗的性格特点对宗教贵族的伪善有高度概括性, 他成了故作虔诚的伪善的代名词。 ?艺术特征: ①结构独特新颖, 别具一格。 先隐后现, 由远及近, 集中揭露其伪善。②情节波澜起伏。 ③艺术上按古典主义原则创作。 A 遵循“三一律” . b 思想内容上拥护王权, 崇尚理性。 C 对古典主义有所突破, 善于把各种戏剧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还吸取了民间戏剧手法, 比如, 打耳光属闹剧, 家庭吵架属风俗戏剧。
好了,关于“三一律名词解释”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三一律名词解释”,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