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官方学说,其他学说都禁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而采用董仲舒的意见. 内容: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君...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请简述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官方学说,其他学说都禁止,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而采用董仲舒的意见.
内容: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表现:任用儒生当官,设立太学,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在地方开办学校
“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相关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影响与作用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1]。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后来文化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汉武帝那个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
当时在那个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对统治者在政治上极为不利!所以当时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对国内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事都有利也有弊!这套做法在当时那个时期是正确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时期都是正确的!
明后期的政治黑暗和满清入关才是导致中华民族文化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对中国古文化并不是真正透彻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却不解内里!曲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意思,最后形成了八股文。汉朝到明清时已经过了千年了,可明清还沿用千年前汉的政治做法,不懂变通,只能失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个君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刘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开始成形。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事件背景: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
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意思是罢黜其它的思想,独尊儒家的思想。董仲舒之所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其目的的加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也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儒术既包含了儒家思想,也容纳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汉朝版本的“焚书坑儒”,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唯一不同的是汉武帝迎合了占据道德仁义等主流思想的儒家需求,并且看起来更加的高大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相对于“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来说的,西汉开国之初到汉武帝即位初期实行了近70年国策的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本意是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而做为皇帝在这种政策思想下,基本上是难以有作为的,因为政府不太干预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政府看上去是弱势的,这种政策是对于西汉开国受到相当大的战争创伤很有好处,近70年的休息,西汉国力恢复很快,人口、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于16岁即位的汉武帝来说,非常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实行了近70年国策“黄老学说”禁锢了汉武帝的手脚,因此汉武帝即位之初想在思想上破解黄老学说带来的禁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的,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经后人修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废除百家学说,独受尊重儒家学说。董伸舒的儒家学说是在集合先秦时期的儒家,参杂了百家学说中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大一统。要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需要了解董伸舒的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什么。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的行为能互相感应,彼此影响。
三纲五常分开说,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绝对的服从,臣要服从君,子要服从父,妻要服从夫。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皇帝)权力是上天(天神)授予的。大一统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统一,而是指整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制度上、思想文化上诸多方面的高度统一,类似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废除了诸子百家,而独自尊崇儒家之术,实际上更是参杂糅合众家所长,合为我用。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也是一样,汉武帝并没有丢掉法家,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策,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之本,内法外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为汉武帝解决了黄老学说带来的禁锢问题,为汉武帝大展手脚提供了思想理论。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 ”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