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序小知识之名词解释(测序原理笔记 RNA-seq 和WES--day 5)
1、Read depth Read深度:一个样本测序得到的reads数;容易和基因组测序的覆盖度 (多少基因组区域被测到了)和测序深度混淆 (单个核苷酸被测到的...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cdna名词解释 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测序小知识之名词解释
1、Read depth Read深度:一个样本测序得到的reads数;容易和基因组测序的覆盖度 (多少基因组区域被测到了)和测序深度混淆 (单个核苷酸被测到的次数或所有核苷酸被测到的平均深度)。
2、Short-read 短读长:测序得到的长度最大是500 bp的reads,常见的测序片段长度为100-300 bp;本文中的短读长测序片段代表测到的mRNA片段和降解了的mRNA。
3、Long-read 长读长:测序得到的超过1000 bp的reads,本文中代表全长或近乎全长的mRNA。
4、Direct RNA sequencing (dRNA-seq): 直接测序RNA而非cDNA的测序技术,通常用于测序全长或近全长的mRNA 。
5、Multi-mapped reads 多重比对的reads:从转录组同源区域测序得到的reads,不能精确确认其转录本或基因组的来源。
6、Synthetic long reads 合成long reads:通过组装多个短读长得到长读长的方法。
7、唯一分子标识符(UMIs):在扩增前,构建RNA-seq文库的时候加入的短序列或barcodes,理想情况下每条转录本结合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含有此标识符的reads都来源于此转录本,定量时只计算一次。可以用来降低RNA-seq的定量偏好性,在RNA起始量低的单细胞实验中尤为适用。
8、Read length 读长:单个测序reads的长度,short-read RNA测序得到的长度通常是50-150 bp。
9、Sensitivity 敏感性:样本中多大比例的转录本会被测到,敏感性越高,这一比例越高。它受样本处理、文库制备、测序和计算偏好性的影响。
10、Specificity 特异性:度量差异表达转录本被正确鉴定出的比例的方法,它受样本处理,文库制备,测序和计算偏好性的影响。
11、Duplication rates 重复Reads比率:比对到转录组相同位置的的测序reads的比例。在RNA-seq文库中,一些转录本可能有高的重复率,因为它们在样本中表达水平高。高表达的基因的重复率很高,而低表达基因的或许有着最小的重复率。由此RNA-seq面临着一个挑战,该技术中大部分重复可能是高表达转录本带来的真实信号,而另一些则是由于扩增和测序偏好性造成的。
12、Single-end sequencing 单端测序 (SE):只测序cDNA片段的一端,因其费用低,常用于只关注差异基因表达的项目中。(NGS基础 - 高通量测序原理)
13、Paired-end sequencing 双端测序 (PE):cDNA片段两端分别测序,可以测序到cDNA的更多碱基,更好的识别剪接位点,常于差异基因表达分析项目。
14、生物学重复:对生物来源不同的样本的多次检测,比如来自三个个体的组织,用于捕获生物个体自身的变化;这个变化要么是待研究的对象,要么是噪音。相较之下,技术重复是对同样的样本做重复的操作—比如,对一个组织做三次处理。
15、Expression matrix 表达矩阵:差异表达RNA-seq项目的核心数据文件。每一行代表一个RNA,比如基因或者转录本。每一列是一个测序的样本。矩阵中的数值是每个RNA的reads数。这些可能是对转录异构体的计数估计,并通常在后续的分析前先进行标准化转化。
16、Spike-in control 内参:按特定浓度添加到样品中的外源核酸库。它们通常是预先合成的不同浓度的RNA,用于监测反应效率和技术方法的偏差和假阴性结果。
17、Spatialomics 空间转录组学:能保留给定样本(通常是组织切片)中每个转录本的空间信息的转录组分析方法。
18、Nascent RNA 新生RNA:刚刚转录出来的RNA,与已经加工并运输到细胞质的RNA相对应。
19、Translatome 翻译组:细胞、组织或生物体中正在翻译成蛋白质的mRNA集合。
20、Structurome 结构组:细胞、组织或生物体中RNA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集合。
21、Interactome 互作组:细胞、组织和生物体中分子相互作用的集合,包括有RNA-RNA或者R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2、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DGE) 差异基因:两个实验组中表达显著变化的基因
“cDNA”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cDNA(全称complementary DNA),是一种互补脱氧核糖核酸。与mRNA链互补的单链DNA,以其mRNA为模板,在适当引物的存在下,由mRNA与DNA进行一定条件下合成的,就是cDNA。
cDNA定义
为具有与某mRNA(信使RNA)链呈互补的碱基序列的单链DNA即complementary DNA之缩写,或此DNA链与具有与之互补的碱基序列的DNA链所形成的DNA双链。与RNA链互补的单链DNA,以其RNA为模板,在适当引物的存在下,由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反转录酶)的作用而合成,并且在合成单链cDNA后,在用碱处理除去与其对应的RNA以后,以单链cDNA为模板,由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或依赖RNA的DNA聚合酶的作用合成双链cDNA。真核生物的信使RNA或其他RNA的cDNA,在遗传工程方面广为应用。在这种情况下,mRNA的cDNA,与原来基因的DNA(基因组DNA,genomic DNA)不同而无内含子;相反地对应于在原来基因中没有的而在mRNA存在的3′末端的多A序列等的核苷序列上,与exon序列、先导序列以及后续序列等一起反映出mRNA结构。cDNA同样可以被克隆。
DNA与cDNA的区别
DNA指的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单体脱氧核糖核酸聚合而成的聚合体,内部有内含子等结构.cDNA是由与RNA链互补的单链DNA,以其RNA为模板,在适当引物的存在下,由RNA与DNA经过反转录过程而成反转录的DNA,其内部无内含子等结构,基因克隆中利于在原核生物中表达.
reverse transcription名词解释
reverse transcription即逆转录。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此过程中,核酸合成与转录(DNA到RNA)过程与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RNA到DNA)相反,故称为逆转录。
逆转录过程是病毒的复制形式之一,如RNA病毒中的逆转录病毒,DNA病毒中的嗜肝DNA病毒和花椰菜花叶病病毒的复制均需要经过逆转录。逆转录过程在真核细胞中也同样存在,例如逆转座子和端粒DNA的延长均存在逆转录过程,需逆转录酶的催化。 逆转录过程的揭示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重要修正和补充。人们通过体外模拟该过程,以样本中提取的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出互补的cDNA,构建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特异的目的基因。该方法已成为基因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获得目的基因的策略之一。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是某些病毒的复制形式,需逆转录酶的催化。艾滋病病毒(HIV)就是一种典型的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与反转录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逆转录是某些病毒的自主行为,如逆转录病毒,它们在整合到宿主细胞内前以RNA为模板形成DNA的过程;反转录是进行基因工程过程中,人为地提取出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的信使RNA,并以之为模板人工合成DNA的过程。二者虽同为RNA→DNA的过程,但地点不同,相对性的来说,逆转录在体内,反转录在体外。
测序原理笔记 RNA-seq 和WES--day 5
1,RNA-seq 测试原理
测序步骤,先去除保守的rRNA ,→polyA 尾的特性,用磁珠吸附→Mg镁离子溶液打断mRNA→随机引物变成双链合成第一条cDNA(由RNA变成单链DNA)→再合成第二条DNA(双链DNA)→用相应的酶切加上A,加上Y 行接头(adaptor)
主要应用:差异表达mRNA,可变剪切,融合基因,SNP,
RNA 降解评价,RNA的RIN(RNA integrity number )> 8 分,比较好;
2,WES 测序步骤
总体的思路是用 外显子探针捕获库 去杂交外显子,然后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测序;
steps: 基因组被打断成片段建成 DNA文库→用结合了 生物素探针的捕获试剂盒进行捕获→用链霉素生物素结合磁珠捕获生物素 →洗脱磁珠上的序列→PCR扩增→测序
主要的应用:发现SNP ,插入缺失突变也就是Indel 信息;不适用:基因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对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不敏感,如果是大片段的拷贝数变异,比如5M 以上,因为大片段会出现多个外显子,(全基因组测序,发现SV 和CNV),不能发现基因表达的差异;
3,名词解释
biotin ,生物素;streptavidin 链霉亲和素
比较: WES,RNA-seq,这几个测序的差异
单端测序 和双端测序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释义:研究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Biology),简称生物,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
一、学科分类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 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类,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研究意义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等方面。如果考虑到仿生学,它还影响到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
人口、食物、环境、能源问题是当前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世界人口每年的增长率约20%,大约每过35年,人口就会增加一倍。地球上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着。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生态学问题。人们必须对人类及环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周密的定量的研究,才能对地球、对人类的命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学会自己控制自己,使人口数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字上。在这方面生物学应该而且可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内分泌学和生殖生物学的成就导致口服避孕药的发明,已促进了计划生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在人口问题中,除了数量激增以外,遗传病也严重威胁人口质量。一些资料表明,新生儿中各种遗传病患者所占的比例在 3%~10.5%之间。在中国的部分山区,智力不全者占2%~3%,个别地区达10%以上。揭示产生遗传病的原因,找到控制和征服遗传病的途径无疑是生物学又一重要任务。进行家系分析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遗传病,对患者提出有益的遗传指导和劝告;通过对胎儿的脱屑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和各种酶的生化分析,以诊断未来的婴儿是否有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这些方法都能避免或减少患有遗传病婴儿的出生,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将基因工程应用于遗传病的治疗称为基因治疗,在实验动物上对几种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已取得一些进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将为控制和治疗人类遗传病开辟广阔的前景。
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的是食物问题。食物匮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严重问题,当前世界上有几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到21世纪初,粮食生产至少每年要增长3%~8%才能使食物短缺状况有所改善。人类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陆地上扩大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增加食物产量的主要道路是改进植物本身。过去,在发展科学的农业和“绿色革命”方面,生物学已做出巨大的贡献。今天,人类在一定限度内定向改造植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培育优质、高产、抗旱、抗寒、抗涝、抗盐碱、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已经不是不切实际的遐想。植物基因工程一些关键技术已经有所突破,得到了一些转基因植物。此外,利用富含蛋白质的藻类、细菌或真菌,进行大规模培养,并从中获得单细胞蛋白质。由于成功地利用了基因工程并取得了大规模连续发酵工程的技术经验,单细胞蛋白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单体,植物蛋白往往缺少某几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果在食品中添加某种氨基酸,将会大大提高植物蛋白的生物学价值。用微生物发酵、固定化细胞或固定化酶技产氨基酸,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可以预料,氨基酸生产将在营养不良问题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生物学成就和食品工业相结合,已使食品工业成为新兴的产业而蓬勃地发展起来。
20世纪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唤醒人类重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大量排放,农用杀虫剂、除莠剂的广泛使用,使大面积的土地和水域受到污染,威胁着人类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人们更深入地研究生物圈中物质和能的循环的生态学规律,并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中,正确的运用这些规律,使生物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现代生物学证明,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催化活性是极为广泛的,利用富集培养法几乎可以找到降解任何一种含毒有机化合物的微生物,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还可以不断提高它们的降解作用。因此,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及其酶制剂就成为消除污染的有力手段。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以部分代替严重污染的有机杀虫剂也是大有前途的。在农业中尽快使用生物防治、生物固氮等新技术,改变农业过分依赖石油化工的局面,这是关系到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大事,也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农业必将向以生物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转变
全世界的化工能源(石油、煤等)贮备总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枯竭。因此,自然界中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生物量) 又重新被人所重视。自然界中的生物量大多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将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加工,就可以把纤维素转化为酒精,用作能源。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全世界的汽车约有35%将使用生物量(酒精)。沼气是利用生物量开发能源的另一产品。中国和印度利用农村废料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已作出显著成绩。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利用固相化细胞技术的工业化沼气厌氧反应器。一些单细胞藻类中含有与原油结构类似的油类,而且可高达总重的70%,这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太阳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强大的能源,而生物的光合作用则是将太阳能固定下来的最主要的途径,可以预测,利用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能源问题是大有希望的。
此外,对人口、食物、环境、能源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开创各种综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农业生态工程的兴起,最终将发展新的、大规模的近代化农业。
上面的叙述,仅就人口、食物、环境、能源问题和生物学的关系而言,也还是很不充分的。但由此可以看到,生物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

今天关于“cdna名词解释 ”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cdna名词解释 ”,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