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是怎么回事(被宫女谋杀的皇帝是﹖)

壬寅宫变又称宫女弑君,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要以“...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嘉靖壬寅年是公元多少年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是怎么回事(被宫女谋杀的皇帝是﹖)

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是怎么回事

壬寅宫变又称宫女弑君,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嘉靖帝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着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嘉靖帝拼命挣扎,她们便又打了一个结。两个死结套在一起,越拉越紧,却就是勒不死皇帝。 另外几个宫女急了,她们拔下自己的金钗、银簪,朝着皇帝身上便是一顿乱刺。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首犯斩首后诛灭九族。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并斩首。

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嘉靖23年,皇宫中发生了宫女刺杀嘉靖帝的事件称为什么事件?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当时嘉靖皇帝为求长生不老药,在宫廷中建起斋醮,命方士炼丹。当时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性行为的宫女的经血可保长生不老,令礼部派员在京城、南京、山东、河南等地挑选了民间少女进宫。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间四次大选,选进1080位年龄八岁至十四岁的少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炼制“元性纯红丹”。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动辄予以殴打,有二百多位宫女被打死。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不堪苦痛。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希望勒毙他。宫女们在慌乱之际将麻绳打成死结,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有毙命。此时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寸磔。而且,连当时嘉靖帝所宠幸之曹端妃,也一并处死。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当时被凌迟处死的十六名宫女分别是:杨金英、杨莲香、苏川药、姚淑翠、邢翠莲、刘妙莲、关梅香、黄秀莲、黄玉莲、尹翠香、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张春景、邓金香、陈菊花。而首谋之一的王宁嫔与传说知情的曹端妃,则在宫中处死。

壬寅宫变:宫女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要勒死嘉靖,嘉靖皇帝干了什么

嘉靖皇帝是 历史 上有名的道教皇帝,他这一生崇尚黄老之道,修仙问道,服食丹药,给后世皇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这也是“隆万革新”的直接原因。

但是不为人知的,其实他早年也是英明神武,革除武宗一朝诸多弊端的好皇帝。

公元1507年,朱厚熜出生了,他的父亲是明宪宗的第四子。 朱厚熜小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熟读儒家经典,能够背诵多部儒家经典;掌握各种礼仪典故,这就为其在后面“大礼议”之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朱厚熜12岁时,父亲去世 ,谥号“兴献王”,此时年幼的他继承皇位,成为新一任的兴王。在长史袁宗皋、以及他的奶兄弟陆炳的辅佐下朱厚熜接管下了王府,并在此时,形成了一定的班底。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意外落水驾崩于“豹房”,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在当时的首辅大臣杨廷和以及太后的支持下, 朱厚熜成为皇位继承人

当年5月,朱厚熜以嗣皇帝的身份由大明门进入皇宫并于奉天殿继位,由此大明朝正式进入了 长达45年的嘉靖皇帝时代。

嘉靖皇帝继位初期,就开始着手厘清武宗时期的各种弊政, 在用人上,重新启用因谏言武宗而获罪的大臣,诛杀了贪官江彬、钱宁;在政治上,他勤于政务,重用贤臣,推行新政,同时抑制外戚、宦官的权利,政治清明;在经济上,他严革贪赃枉法,轻徭薄赋,使得“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总得来说,这个阶段可以说得上是“天下翕然称治”了。

但是与此同时,到嘉靖中期,朱厚熜逐渐丧失进取之心,沉迷于道教的斋醮方术。 随着大礼议的升级以及名臣杨廷和的下野,他的崇道活动也日渐增加,不仅希望通过斋醮来祈求延年益寿,甚至祈求抗击倭寇抵御鞑靼。

同时,朱厚熜仿效宋朝时宋徽宗故事,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 这个时候,他对道士多加宠信, 有时候部分官员的升迁甚至要靠给道士送礼才能顺利完成。

公元1542年,也即嘉靖壬寅年, 宫女杨金英带领一群宫女趁着嘉靖皇帝熟睡,想要将其勒死 ,但由于慌乱中没有成功,后来这群宫女都被斩首,史称“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在当时被认为是一场谋杀皇帝的“弑君”行为,但是以现代眼光来看, 这却是一场绝无仅有的宫女自救行为。

当时, 嘉靖皇帝听信方士之言,炼制丹药,需要处女经血。 为了大量炼制丹药,嘉靖皇帝四处搜罗13、14岁的少女,收集她们的经血,同时为了保证丹药的效力,强制这些年轻的少女们在经期只能喝点露水,吃点桑叶度日。

这群年轻的姑娘如果生活在现在时候,可能只是上初中的小姑娘,但是在当时, 因为嘉靖帝的命令,她们只能艰难度日 。同时还要忍受鞭打、饥饿、寒冷!

这种非人的虐待彻底激起了宫女们的反抗 ,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着嘉靖帝熟睡时一起下手,企图将他勒死,不过由于紧张过度,两个死结越缠越紧,就是勒不死嘉靖帝。后来有个宫女见事不可为,跑到皇后宫中自首,皇后听闻此事,立刻赶到去救驾,这才保住了嘉靖帝的性命。

杨金英等宫女见事不可为,四散逃命。 但是最终都被抓入狱,被施以极刑。 当时根据太监们的上奏,嘉靖帝称她们是凶恶悖乱,好生悖逆天道,死有余辜。同时要求对这些宫女按照当时的法律凌迟处死,并株连亲族。

这群宫女悲惨的命运值得同情, 与此同时,她们的名字也因为此事而被记入史册,她们分别是:杨金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秀梅、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杨金花、张金莲、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

据史书记载宫女们被处死的那几天,整个京城地带都弥漫着大雾。 嘉靖皇帝躲过了一劫,自认为这是上天对他这些年敬天礼教的庇护;但是当时的百姓都把这件事与在宫变中牺牲的少女们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她们的冤魂在哭泣。

壬寅宫变后,嘉靖帝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后面连续多次搜罗少女入宫, 人数多达千人之巨,但是由于防范得利,类似的暗杀事件再也没有发生。

同时,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嘉靖帝几乎再也不上朝, 只是在精舍里清修,同时遥控几个内阁阁员如严嵩、徐阶等。而这些人,无一不是以“青词”(古代道教祷告的一种文体)写得好而得以上位。

当代的文人给他们这群靠青词上位的阁臣起了个外号-“青词宰相”。 自古宰相就是辅佐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官员,现在却变成了帮助嘉靖帝与上天沟通的帮助者,真是咄咄怪事。

不可否认的是,嘉靖皇帝是一位极其聪明的皇帝, 他二十多年都没有上朝,躲在后面遥控指挥内阁处理国家大事,同时国家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古语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试问这样一个不爱惜自己百姓的皇帝,能是一个好皇帝吗?何况他还给后面的皇帝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万历皇帝模仿他的皇爷爷嘉靖帝也是多年不上朝,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道理大家都能明白,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嘉靖帝一直以效仿汉文帝自居,汉文帝是公认的贤君,有亲民近民之美,慈简恭恕之德,崇尚黄老之道,无为而治。 而嘉靖帝只学到了汉文帝的不为,却没有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1567年,60岁的嘉靖皇帝去世,寿命排在明朝皇帝的第三位,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不免令人唏嘘。相信如果嘉靖皇帝真的能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也不会在青史留下如此恶名。

被宫女谋杀的皇帝是﹖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宫婢案,史上称“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因不满明世宗暴行而趁其睡觉时,用绳子套在皇帝的颈部欲将其勒死,但因打绳结时,在匆忙中打了个死结未能将皇帝当场勒死,被及时赶来的方皇后将皇帝救活。结果可想而知,杨金英等十余名少女被押至"西市",遭"凌迟处死"," 尸枭首示众"。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又归于“红丸案”,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当时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经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不甚苦痛。结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决定起义,她们计划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麻绳将其勒毙。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麻绳打成死结,结果只令嘉靖帝吓昏,而未有毙命。此时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斩首。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并斩首。由于此事发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当时史料曾有如下记载: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42年11月17日),嘉靖帝召幸曹端妃,凌晨,十几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 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跑出去报告方皇后。前来解救的方皇后也被姚淑皋打了一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芙蓉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芙蓉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璁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事后,司礼监对她们进行了多次的严刑拷打,对她们逼供,但供招均与杨金英相同。最终司礼监得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 从司礼监的题本中可知,朱厚璁后来下了道圣旨:“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芙蓉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邢部等衙门领了皇命,就赶紧去执行了。有个回奏,记录了后来的回执情况:“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谁呢?据人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 司礼监题本中记录了杨金英的口供:“本月十九日的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可能指宁嫔王氏、端妃曹氏),在点灯时分商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或有意避讳)。’”有些人便以这一记载作为主谋是曹氏、王氏的证据。处理结果 方皇后下令,将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被“押至西市,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 。而首谋之一的王宁嫔和传说知情的曹端妃,则在皇宫内一个僻静角落被凌迟处死。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当时被凌迟处死的十六名宫女分别是:杨金英、杨莲香、苏川药、姚淑翠、邢翠莲、刘妙莲、关梅香、黄秀莲、黄玉莲、尹翠香、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张春景、邓金香、陈菊花。 “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是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因此成为又一桩宫闱之谜。

明朝时期,有一次宫女谋杀皇帝的事件,请问是什么事件?

壬寅宫变。

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

嘉靖帝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着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嘉靖帝。而后又因打了死结,杀不死嘉靖帝,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凌迟处死,首犯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

扩展资料:

被谋杀的皇帝介绍: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 此后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

同时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明世宗为人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 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于乾清宫去世,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传位第三子裕王朱载垕。

百度百科——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杨金英受刑 壬寅宫变之谜:宫女有可能被指使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的一天夜里,紫禁城内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嘉靖皇帝当晚夜宿在宠爱的妃子端妃曹氏的宫中,宫女杨金英等人乘着皇帝熟睡之时,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可是匆忙中,宫女们将绳子结成了死扣,没办法勒紧,只是把嘉靖皇帝给弄昏迷过去。这时,有一个宫女认为不能勒死皇帝是因为有神灵的佑护,害怕之中,就偷偷跑出去告诉了方皇后,结果嘉靖皇帝被救下。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所以这起凶案又称为“壬寅宫变”。由于涉及皇宫内的隐私,所以明朝统治阶层极力掩盖此事,史书中很少有详细的记载,而在民间则议论纷纷,说法很多,成为明史中又一疑案。

“壬寅宫变”震惊了皇宫上下,人们实在难以想像宫女竟然有如此胆量谋杀皇帝,于是追寻作案动机、擒拿幕后黑手便成为案发后的首要任务。事发之后,杨金英等十六名当晚值班的宫女全部被抓起来,并受到严刑拷打,很快就供出了试图弑君的主谋元凶,宫女们一致指认是宁殡王氏所策划。一个妃子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大案,说到底,根源仍在嘉靖皇帝本人身上。说到这里,就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名朱厚熜(音zong),是武宗朱厚照弟弟兴献王的长子。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厚照因为长期的荒*无度而死,死时仅三十岁,没有留下儿子,于是就在皇太后和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商议下,立朱厚熜为帝,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史称明世宗。嘉靖皇帝登极初始也颇有作为,他革除了很多正德年间的弊政,并诛杀了朝中的奸臣钱宁、江彬等,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碰到了少有的圣君,可以大有一番作为。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嘉靖皇帝和大臣们之间就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这就是有名的“大礼议”之争。原来,嘉靖皇帝是以明武宗嗣子的身份当上皇帝的,因此他继承的是武宗的江山和血脉,这是中国封建正统伦理所十分讲究的名分问题。可是,嘉靖皇帝在即位六天之后就变了卦,发下诏旨让大臣们讨论如何才能给自己已故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封上皇帝的尊号。对于这件事,朝中大臣认为是关系天下的根本问题,所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百官都极力反对,并出现了六十多位大臣联名 *** 的事情,对此皇帝一概残酷对待。事情僵持得不可开交,最后大臣们虽然对抗不过皇帝,但也因此导致君臣之间的不和,此事一直闹腾了二十多年才消停。

经过此事,嘉靖皇帝开始荒于朝政而沉迷于荒*之事,纵情于女色之中。特别是他继位近十年后,仍没有生下儿子,让他很着急。恰巧在这个时候,有个大学士叫张孚敬说什么古时候的天子在立皇后的同时,还要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样才会有很多的后代,他向嘉靖皇帝建议说,皇上年富力强,更应该广求淑女,为将来有更多的后代打算。这正对了嘉靖的心意,既可以满足他的 *** ,同时嫔妃多了,生儿子的几率也提高了。所以他就下旨广选天下的淑女,使得后宫佳丽越来越多。只是红颜易老,随着皇帝的喜新厌旧,后宫妃子之间就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这当中,就涉及到了“壬寅宫变”中的几个女人。其中一个是方皇后。嘉靖皇帝前后共有过三位皇后,第一位皇后陈氏在嘉靖帝还没有即位时就是王妃,只是由于为人性情冷僻、不苟言笑,受到了冷落。有一天陈氏与嘉靖坐在一起,此时陈氏已经怀孕多日,正在闲聊时,有张氏、方氏两个妃子进来,嘉靖对其中的张妃十分喜爱,惹得陈皇后吃醋了,就将杯子投到地上,结果触怒了皇帝,被大加呵斥,一惊之下,陈氏流了产,大病一场死去了。第二位皇后就是那位张氏,陈皇后死后,张氏被立为皇后。后来张氏红颜渐老,皇帝不喜欢了,嘉靖十三年 (153年),明世宗找了个借口废掉了张氏。第三位就是方皇后,她与前两位皇后一样都没有生育。可以想见,随着岁月的流逝,嘉靖皇帝很快对方皇后也渐渐厌倦起来,这很自然就会引起方皇后对其他妃子的怨恨。第二个女人则是事变的主谋宁嫔王氏,王氏后来曾为嘉靖帝生了一个儿子,按惯例,她应该由嫔晋为妃,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受到晋封。因此有人在分析此案的起因时提出,王氏就是由此而心怀不满,才策划谋害皇帝的。第三个女人,则是受“壬寅宫变”牵累的端妃曹氏,她长得非常美丽,深受嘉靖皇帝的宠爱。可以说,自从有了端妃,皇帝就连每天的早朝也不上了,整日在后宫与端妃饮酒狎欢。而端妃因受皇帝的独宠而和王氏产生过冲突,受到了王氏的嫉恨。

所以,当王氏被招供出来之后,出于嫉妒端妃,王氏便将她也拖下水,硬说端妃是此事的同谋。而事件发生后,嘉靖皇帝本人一直处于昏迷之中,宫中的事务都由方皇后处理,于是方皇后就代替皇帝下令,将一贯与自己不和的端妃还有王氏等二十余人统统处以凌迟。据说在临刑的时候,端妃曾经大声呼喊冤枉,骂王氏诬陷自己,而王氏知道自己必死,因此冷冷地说:“当初你在皇帝面前 *** 我,今天你也得到了报应,我总算出了口气,让你也不得好死。”

事情过了一个月后,嘉靖皇帝才醒了过来。醒后他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端妃,谁知已经被方皇后处死了。起初,人死不能复生,嘉靖皇帝也就没有多想,以方皇后救驾有功,封其父亲为平安伯,并且从此后对方皇后非常敬重。可是,嘉靖皇帝终究念念不忘端妃的好,开始疑心起来,不相信端妃会害自己,因为她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一段时日后,嘉靖皇帝向身边的侍卫询问端妃受刑的情节,侍卫就把端妃临死前与王氏的对话说了出来,他才知道原来端妃是冤枉的,就更加怀念端妃,并痛恨方皇后,从此就很少接触皇后。再后来,皇帝又有了新宠,方皇后的处境就更加不堪了。

“壬寅宫变”五年之后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的一天,皇后居住的坤宁宫突然失火,嘉靖皇帝眼看着大火越来越猛烈,却迟迟不命人去救火,并说宫殿烧了可以再重新建起来,结果方皇后被活活烧死。据近代史学家分析,正是嘉靖皇帝让人放的火,原因自然是要给端妃报仇,但因皇后没有明显过失,不能光明正大地废掉她,就只好出此下策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后世史家们对“壬寅宫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持有不同的意见。

对于王氏主谋加害皇帝的说法,就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王氏没有理由指使宫女们杀死嘉靖帝,因为作为一个生有皇子的妃嫔,为了争宠而冒这么大的风险,是没有必要的,而十几位宫女为争宠而不顾生死谋害皇帝,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于是有人提出,“壬寅宫变”的发生是由于嘉靖帝为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酷虐宫女所致。因为嘉靖皇帝十分嗜好修道,自号“天池钓叟”,每日不是与后宫的美女鬼混,就是与道士混在一起炼丹求仙。当时,南阳有一个方士叫梁高辅,自称有养生的法术,道士陶仲文将他介绍给了嘉靖皇帝。梁高辅入宫后就教皇帝如何炼制 *** ,制作 *** 的方法十分残忍,据说要用七七四十九个童女初潮的经血精心炼制成丸,服后一夜可御十女。嘉靖皇帝大喜,立刻按照道士的话去炼制这种药丸,为此,曾先后从全国征选了一千多名八至十四岁的 *** 进宫供其炼制 *** 。在“壬寅宫变”前的两年中,宫内炼丹之风达到了极点,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皇帝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此外,为了防止泄漏炼药的秘密,甚至残忍地将取过血的宫女杀死灭口。所以后来有人推测,杨金英等宫女正是由于亲眼目睹宫女们饱经残害,自知这种灾难早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才决定拼死一搏的。还有人则认为此次宫变很有可能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结果,因为“大礼议”之争刚刚才以嘉靖帝的胜利宣告结束,就发生了“壬寅宫变”,因此,不排除这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利用妃嫔意图除掉嘉靖帝。

嘉靖是怎么死的?

在北京深宫之内,暴发了“壬寅宫变”。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方士们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效果很好,可以长生,于是,嘉靖皇帝组织了许多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杀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室,众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其中一个婢女由于害怕,跑出去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来救驾,嘉靖皇帝大难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处死。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有个淳安知县海瑞,刚被升任户部主事,他见嘉靖帝如此行径,就买好了自己的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写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谏,嘉靖执迷不悟,仍将海瑞逮捕入狱。 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气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醮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

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是怎么回事(被宫女谋杀的皇帝是﹖)

好了,关于“嘉靖壬寅年是公元多少年”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嘉靖壬寅年是公元多少年”,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