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先礼后兵下一句是什么?)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把薪助火 ...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成语先礼后兵出自以下哪部古代名著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成语先礼后兵出自以下哪部古代名著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先礼后兵下一句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安营下寨 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把薪助火 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兵精粮足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才薄智浅 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赤身裸体 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等闲之辈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

犯颜苦谏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放龙入海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军令如山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贯彻执行

开基创业 指开创帝业

命若悬丝 比喻生命垂危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谋事在人 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安身之地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傲慢少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宝刀不老 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倍道而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不置褒贬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步步为营 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成群结队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赤膊上阵 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初出茅庐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单刀赴会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抵足而眠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

峨冠博带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骨肉未寒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

割肚牵肠 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光辉灿烂 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鬼神不测 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缓兵之计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将功赎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急于求成 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假途灭虢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老弱残兵 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锦囊妙计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落荒而逃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闷闷不乐 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灭虢取虞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目不邪视 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尸横遍野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声威大震 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手无寸铁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心怀叵测 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心胆俱裂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笑容可掬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摇摇欲坠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衣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恣意妄为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步罡踏斗 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

长驱直进 犹言长驱直入。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大雨滂沱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东荡西除 指四处征伐。

割恩断义 舍弃恩德,断绝道义。

老成练达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泪流满面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器宇轩昂 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誓不两立 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四海飘零 〖解释〗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背若芒刺 〖解释〗犹言芒刺在背。

拨云雾见青天 〖解释〗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初生之犊不惧虎 〖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蠹政病民 〖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反覆无常 〖解释〗指变化不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释〗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虎踞鲸吞 〖解释〗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旷世逸才 〖解释〗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略无忌惮 〖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落荒而走 〖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怒气填胸 〖解释〗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凄然泪下 〖解释〗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器宇不凡 〖解释〗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仁义之兵 〖解释〗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柔能克刚 〖解释〗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肉颤心惊 〖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色厉胆薄 〖解释〗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神鬼难测 〖解释〗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卧床不起 〖解释〗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闲杂人等 〖解释〗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笑傲风月 〖解释〗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虚虚实实 〖解释〗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揎拳裸袖 〖解释〗犹言揎拳捋袖。

佯输诈败 〖解释〗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昂然而入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的卢马 “的卢马”形容好马。

败兵折将 折: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避嫌守义 嫌:嫌疑;守义:保守道义。避开嫌疑,保守道义

避凶就吉 避:避开;就:趋。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

看图猜成语一个礼一个兵字礼字被黑色框的兵在被白色框的?

先礼后兵

礼后兵是指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成语释义

先礼后兵 ( xiān lǐ hòu bīng )

解 释: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它强硬手段解决。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

近义词:先文后武

反义词:突然袭击、不宣而战

参考资料

罗贯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先礼后兵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先礼后兵成语,快来看看吧。

汉字书写 :先礼后兵

汉语注音 :xiān lǐ hòu bīng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十一回:“郭嘉谏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中性成语;指办事方法巧妙。

先礼后兵的意思 :礼:礼貌;兵:武力,强硬手段。指先以礼貌的行动以诚相待,跟对方交涉,如若行不通,则下一步采取武力或者强硬的手段。

先礼后兵的近义词 :先声夺人、先文后武、先人一步、先斩后奏;

先礼后兵的反义词 :突然袭击、不宣而战、先下手为强、先发制人、攻其不备;

先礼后兵的故事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徐州太守陶谦见曹操出兵攻打徐州急得焦头烂额,他赶紧派人请刘备出兵援助。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和赵云从天而降闯入曹军部队,杀出了一条通往徐州城的血路。到了城里陶谦取出太守官印欲将徐州城让与刘备,但刘备却一再推辞不肯受赠,府上的官吏们劝道:“现兵临城下,不好先讨论一下退兵的办法,至于让位的事情日后再商议如何。”刘备回答道:“我给曹操写封信希望他能退兵,如若不肯,双方再兵戎相见也不晚,我们先礼后兵也算是以德服人。”曹操看了信使送来的.信便开口骂道:“这刘备是何许人?他凭什么来教训我?将信使约我斩了,然后下令三军开始攻城。”站在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忙劝道:“切不可如此,刘备此次远道而来救援,如此先礼后兵正合乎礼节,我们应该好好的安抚他,让他们的斗志松懈下来,这样攻城的时侯才可以轻松的把徐州城攻下来。”曹操一想确有道理,便好酒好菜款待信使,还给刘备写了回信。正在此时有探马来报说吕布率领部队攻破衮州并向濮阳方向进兵。曹操一听大惊失色,说道:“失去衮州我们便无家可归了,马上撤兵。”此时郭嘉又对曹操说道:“如此正好给刘备一个人情,就说看他的面子我们撤兵了。”曹操想想有理,便又给刘备写了一封回信。

先礼后兵例句

明.吴元泰《四游记.东游记.观音和好朝天》:“今吾与汝去,当临时观变,先礼后兵可也。”

清.吴璿(xuán)《飞龙全传》第二十七回:“为探真元滋娇艳,免不得先礼后兵;岂容氛秽乱清尘,毕竟要斩娇缚魅。”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大兵在后,先来试探我们……这就叫做‘先礼后兵’。”

先礼后兵造句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在对待小国的冲突问题上是采用先礼后兵的态度,哪怕是恶贯满盈的日本人。

上市公司在高管减持前开诚布公发布告提示股东,这是先礼后兵的形式,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先礼后兵下一句是什么?

先礼后兵下一句是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意思是刘备远道而来,先以礼相待,行不通再动兵。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慰他,以松懈他的斗志,然后以兵攻城,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先礼后兵的近义词:

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拼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先声夺人”的原义是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先礼后兵的成语故事

先礼后兵的成语故事

先礼后兵的成语故事1

 拼音:xiān lǐ hu bīng

 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例子:你这~方法实在高明。

 反义词:突然袭击、不宣而战

 近义词:先声夺人歇后语:图里藏匕首

 语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派人请刘备出兵解围,刘备率关羽、张飞攻入徐州。陶谦要让位给刘备。刘备给曹操写信请他退兵,来一个先礼后兵。曹操想杀来使,谋士郭嘉劝止,刚好吕布攻打兖州,曹操只好给刘备一个面子。

先礼后兵的成语故事2

 释义先以礼相待,如不能解决问题,再用武力处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带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立即派人请求刘备出兵解围。刘备便率领关羽、张飞和赵子龙等一班人马,冲入曹军,杀出了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陶谦将刘备请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让给刘备,说:“当前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室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愿将徐州相让……”

 二人推来推去,没有结果。府吏们相劝说:“今日兵临城下,还是先商议退兵之计为好,让位之事可容日后再商量。”

 刘备答应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如果他不答应退兵,咱们再和他交战也不迟,这叫做先礼后兵。”

 曹操看完信,骂刘备说:“刘备算什么东西?胆敢来教训我!将送信的人给我斩首,全军上下马上攻城。”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谏说:“最好别这样做,刘备远来救援,先礼而后兵,这是很合乎礼节的,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抚他,松懈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顺利地拿下了。”

 曹操于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给刘备写回信。这时,忽然有流星探马报告说吕布的军队已经攻破兖州,正进攻濮阳。曹操顿时大惊道:“兖州有失,我们就无家可归了,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对曹操说:“我们何不就此给刘备卖个人情,就说看在他的面上我们退军了!”曹操点头,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先礼后兵的成语故事3

 注音xiān lǐ hòu bīng

 出处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先声夺人

 相反词突然袭击、不宣而战

 同韵词平地起孤丁、言论风生、坐吃山崩、青竹丹枫、起死回生、眼中拔钉、连鳌跨鲸、以聋辨声、惯战能征、行浊言清、......

 年代古代

 灯谜下战书

 邂逅语图里藏匕首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派人请刘备出兵解围,刘备率关羽、张飞攻入徐州。陶谦要让位给刘备。刘备给曹操写信请他退兵,来一个先礼后兵。曹操想杀来使,谋士郭嘉劝止,刚好吕布攻打兖州,曹操只好给刘备一个面子

 成语示列你这先礼后兵方法实在高明。

 成语例举

 ◎ 它们有的响声温柔,有如晨鸟叫枝;有的会张嘴说话,亲切地唤醒你:早上好,该起来啦!还有的先礼后兵,铃声起初温声软语,继而高亢嘹亮……"我打断了她的介绍,"我要的是能把死吓醒的那种类型。"

;

带礼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一: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

1. 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2.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3. 示例: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二:先礼后兵[ xiān lǐ hòu bīng ]

1. 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2.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3. 示例:你这~方法实在高明。

三:彬彬有礼[ bīn bīn yǒu lǐ ]

1. 解释: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3. 示例: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

四:以礼相待[ yǐ lǐ xiāng dài ]

1. 解释: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2.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九回:“赵枢密留住禇坚,以礼相待。”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五:礼贤下士[ lǐ xián xià shì ]

1.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2. 出自:《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3. 示例: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先礼后兵下一句是什么?)

今天关于“成语先礼后兵出自以下哪部古代名著”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