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幸的吗(历史上的王姓皇帝有哪些?)
问题一:百家姓中有姓幸的么? 有幸姓。 幸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在2013年全国人口普...
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会通过一些例子和解释详细回答大家关于傻姓全国有多少人口的问题。关于傻姓全国有多少人口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有姓幸的吗
问题一:百家姓中有姓幸的么? 有幸姓。
幸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在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第393位。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赐其叔姬偃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周文王第四十七子、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周成王在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并传十三代。
源流二
源于古代帝王信任亲近的幸臣,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清朝学者张澍的《姓氏五书》记载,是幸臣的后代,以祖上为荣而取幸为姓或被帝王赐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宠信亲近的臣子。因此幸氏的家族理当兴盛,所以,历代幸氏的先人见诸史书记载的很多。在中国古代,幸氏的望族大多出于南昌郡 得姓始祖 偃公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被周成王赐为幸姓,史称偃公,为幸氏之始祖。
问题二:百家姓有没有姓幸的啊? 百家姓里可能无提到
但系,只要是人能说出来的字,都有人姓
问题三:姓幸的人有多少?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历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甲画像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 *** 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文字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毗 辛毗,三国时魏国谋士,字佐治,颍川阳翟人。本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其先人东......>>
问题四:姓幸的有多少 具体人数不知道。这有个数据,希望能帮到你。
幸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在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第393位。
问题五:全国有多少个姓幸的? 20几万
问题六:中国有多少姓辛的人 辛姓人的繁衍分布与播迁■辛启荣辛姓是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一百三十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辛姓在其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许多郡望,主要有陇西、天水、雁门。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一带,至西周有落籍山西省境者。春秋战国时,辛姓在今河南、山东亦有分布。西汉、辛姓已广布于西北大部分地区。在今甘肃陇西郡的天水一带形成望族,显贵当地。魏晋南北朝时,辛姓在山西代县一带形成望族。且有河南辛姓徙居浙江绍兴。隋唐时期,辛姓依然从陇西、天水,发展最为旺盛。两宋,晋、冀、鲁、豫、陕辛姓发展迅速,尤以山东为盛。同时,江南辛姓分布也逐趋广泛,且有入居闽地者。元代,辛姓有迁居新疆。明初,辛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冀、鲁、豫之辛姓有闯关东,入居东三省者。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多,上述四省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自辛甲以后,由于人口的发展,辛姓人经历了第一次较大的迁徙,主要是从陕西出发,渐次分迁今河南、山西、河北西北部一带。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辛氏先人尚武的人数较多,从军的人也就多。如秦将军辛腾就世中山(今河北西北部)。到了西汉初。国家为了加强对西北的边境的防范,曾从河北、山西一带迁徙了大量人口到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其中就有辛腾的后人辛蒲。传至辛武贤、辛庆忌以后,子孙繁衍,丁口渐增,至庆忌六世孙恩、殷时,以这二人为主干,逐步衍分成七派十二支,渐次分迁到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西、福处等地,这就是辛姓人口的第二次大迁徙。恩的后人,以从文的多,其显宦于魏晋南北朝时最盛。如前所述,陇西郡的天水确是辛姓人最早,最主要的聚居地。所以,前人称辛氏为“陇西望族,山右名家”,还说“天下辛姓共一家”,就是这个原因。又据《姓氏研究会》资料记载:辛姓人初时以西北方各省居多。此后,由于任官调迁、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故而大批辛姓人西北迁至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东北诸省,南迁到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特别是在唐高宗时,又有部分辛姓人随陈政、陈之光父子开辟福建漳州城,继而又分支广东、广西各地。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特别是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辛姓人演变迁移达到 *** 。后来又有不少人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国汉族人口占中国的百分之几汉族主要分布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除大中华地区外,汉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汉族人口99%以上都分布在大中华地区,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汉族在新加坡、圣诞岛(澳大利亚)、槟城(马来西亚)也是当地的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7%、70%和56%。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问题七:有姓辛的人吗 有姓辛的人:
1、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辛国荣,男,汉族,重庆市北碚区人,1963年9月生。经济师,重庆市潼南县委书记。
3、辛国斌,男,汉族,1965年12月生,黑龙江方正人,现任 *** 海西州委书记、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书记。
4、辛桂梓,男,汉族,1956年9月生,山东莱阳人,现任 *** 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5、辛振宇,现为厦门卫视《两岸新新闻》主播6、辛维光,男,汉族,生于1954年7月,山东栖霞人,现任 *** 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问题八:中国有姓幸的明星吗 姓尼嘛嘛啊 傻貂
问题九:百家姓 的 姓辛的姓有几种? 百家姓的姓辛的姓有2种(1)出自姒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辛氏来源于莘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夏后别封支子于莘,启子孙去草字头为辛氏。古代“莘”与“辛”声相近。(2)上古时,有莘氏居于山东省曹县西北一带。相传揣禹之母修已就是有莘氏之女。又商汤娶于有莘氏。辛氏即为有莘氏的后裔。
问题十:古代有没有姓幸的官 当然有
历史上部分姓侯的名人
侯嬴(?―前257年),战国时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赵,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
侯霸(?――37年)字君房,东汉初大臣,河南密县人也。侯霸在汉成帝刘骜时出任‘太子舍人’。王莽时,初为南阳郡随县县宰。后来剿匪有功,被王莽提升为“执法刺奸”,后又升任淮平郡太守。汉光武为尚书令,后为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对东汉初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建武十三年,侯霸因病去世。
侯安都(520~563.7.6),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字成师,出生于原曲江桂头,现属乳源县管辖。封桂阳郡公,除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兼善骑射。卒年四十四《南史本传》。
陈国公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汉族,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固,唐朝闽县人,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登进士第,在进士及第后官至廊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继裴识出任朔方节度使的应为侯固,时间约在咸通中。据裴识出镇朔方的时间,可知郁氏之说可从。由于资料的局限,侯固出镇朔方期间,朔方节度与凉州节度的关系不明。继侯固出镇朔方者为卢潘。
侯叔献(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新丰乡侯坊人。著名宋朝大臣、水利专家。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中进士。始任雍丘县尉,改桐庐县令。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奸吏、豪强敛缩。后调制置三司条例司任秘书丞,参与议法。侯显是明代的一位杰出航海家,是郑和船队指挥部中***员,侯显的地位排名第三,仅次于郑和、王景弘。侯显为创造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奇迹作出了杰出贡献。
侯恂,(1589~1659)明户部尚书。字大真,号若谷。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明万历丙辰年(1616)进士,授山西道御史。东林党人。天启年间因与阉党魏忠贤斗争,父子三人曾遭罢官。崇祯元年(1628)再次启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祯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祯六年(1633)任户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开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遭陷害入狱。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谢绝任官,归家隐居。任上为官清廉,不附会权奸,屡遭陷害,两次入狱,仕途坎坷。
历史上的王姓皇帝有哪些?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全国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对王姓的起源,存在起源姬姓、起源自子姓、起源自妫姓等观点。当然,从认同度上来说,一般认为王姓起源自黄帝的姬姓。那你知道姓王的皇帝有哪些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1、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号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的弟弟,“开闽三王”之一。
王审知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随军转战福建。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带兵攻取泉州,以泉州为根据地,招怀离散,均赋练兵。为统一福建、鼎建闽国打下基础。景福初年,攻下福州,逐步统一福建。乾宁四年(897年),兄长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加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受封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出任中书令,册封闽王。在位之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尽量避免战争,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次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赠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凭借治理福建发展的贡献,后世尊称“开闽尊王”、“开闽圣王”、“忠惠尊王”。
2、王延翰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闽太祖王审知长子,闽国第二位国君。
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死后葬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
3、王延钧
王延钧(?-935年),继位后更名王鏻(又作王璘),闽国第三位皇帝。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
王延钧原任泉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被王延禀推戴为威武留后。五月,后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琅琊王。七月,后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进封王延钧为闽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二月,陈守元假借宝皇之命,建议王延钧“避位受道,当为天子六十年。”于是王延钧逊位给长子威武军节度副使王继鹏,成为道士,取道号玄锡。翌年春三月复位,要求后唐仿吴越钱镠、南楚马殷之例,封自己为尚书令。后唐不答,王延钧遂断绝双方关系。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闽国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死后谥号为惠皇帝,庙号太宗(一作谥号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4、王继鹏
王继鹏(?-939年),后改名王昶,闽惠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闽国第四位皇帝。
王继鹏原封福王。宠妾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继母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闽永和元年(935年),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闽国通文四年(939年),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因被王继鹏怀疑对皇宫纵火,恐惧之馀遂先发难。乱兵焚长春宫,随后迎王延羲于长春宫瓦砾中登基,并攻击王继鹏。
王继鹏在梧桐岭为追兵所获,与皇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其堂兄王继业所杀。王延羲随后把王继鹏被杀之责推到“宸卫都”身上,并追谥王继鹏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
5、王延羲
王延羲(?-944年),后改名王曦,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嗣王王延翰和闽惠宗王延钧之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闽国第五位皇帝,939年—944年在位。
王延羲于王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王继鹏猜忌宗室,遂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王延羲进宫并杀王继鹏,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王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无度,猜忌宗族,比王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羲反而回信怒骂,并差人探听王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
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进、连重遇刺杀,谥号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庙号景宗。
6、王延政
王延政(?-951年),人称十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嗣王王延翰、闽惠宗王延钧、闽景宗王延羲的弟弟,闽国末代皇帝。在位三年,称恭懿王,国亡被俘,后事不明。
7、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朝开国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王莽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名。绥和元年(前8年)任大司马。汉哀帝时,因外戚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复任大司马,立汉平帝,进封安汉公。为笼络人心,出钱献田赋给贫民,增加博士名额,网罗儒生士人。元始五年(5年)平帝死后,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
王莽即位后,托古改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设立五均赊贷和六筦;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法禁烦苛,人民因铸钱犯法,伍人相坐,罚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加以连年灾荒,饥馑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又强迫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贬王为侯,引起各族反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终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地皇四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常安,王莽被商县人杜吴杀死,新朝灭亡。
8、王建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是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9、王衍
前蜀后主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 ,初名王宗衍,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钢)人,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贤妃徐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最后一位皇帝。 王衍即位后,荒*无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间,日夜饮酒,爱好奢侈,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蜀人不得安宁。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 919年(乾德元年),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925年(同光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被封为通正公。后来,王衍在被送赴洛阳途中,李存勖遣人将他和他的亲族一起杀害,王衍死时二十八岁。 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艳之词,著有《甘州曲》、《醉妆词》等诗,流传于世。
以上就是关于姓王皇帝的一些介绍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具体再去了解了解,王姓的皇帝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的。
中国有多少姓权的人口
中国权姓人口是1200万左右。
权姓,中华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三位。现今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权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权姓源出于子姓。商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来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姓有荣耀的王族先祖,并可追溯到远祖黄帝。而《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
后来,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所吞并,而楚武王封公族大夫斗缗为权县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结果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此,但斗缗的子孙却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权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今吉林省延吉市、四平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渭南市的白水县、澄城县,西安市长安县、汉中市宁强县,江苏省的徐州市铜山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菏泽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清市(代湾镇),四川省的宜宾市屏山县、成都市、苍溪县、绵阳市、广元市,重庆市合川区,山西省的晋城市、运城市新绛县,河北省的大名市、束鹿县、保定市等地,均有权氏族人分布。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傻姓全国有多少人口”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