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地级市是什么意思(地级市和副省级市有什么区别?)

地级市 [dì jí shì]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于地级行政区,是建制与地区相同的市,由省、自治区管辖。自1983...

  地级市 [dì jí shì]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于地级行政区,是建制与地区相同的市,由省、自治区管辖。自1983年11月5日开始,在国家行政机构区划统计上作为行政区划术语固定下来[1]。   1982年,地区的数量高达170个...,更多参考信息由小编为你整理了省辖市详细内容,欢迎浏览了解。

地级市是什么意思(地级市和副省级市有什么区别?)

地级市是什么意思

  地级市 [dì jí shì]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于地级行政区,是建制与地区相同的市,由省、自治区管辖。自1983年11月5日开始,在国家行政机构区划统计上作为行政区划术语固定下来[1]。

  1982年,地区的数量高达170个,占当时318个地级行政区的53%,是地级行政区的主体。1983年地级行政区改革后,大部分地区被撤销,而地级市则以撤地设市、地市合并等方式被建立。目前,在总计333个地级行政区中,仅剩7个地区,而地级市的数量则达到了293个,地级市数量约占地级行政区总数的88%,地级市已取代地区成为地级行政区的主体。

  中国共计293个地级市。

  中文名

  地级市

  地级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州”,和明清时期的“府”,下领县和散州(相当于今县级市)。它是一种省与县之间的二级行政单位,由一级行政单位的省(元明清时期称省,唐宋时期称道或路)所直领。

  民国初期,沿袭省制,废府存县,各省置道,原府所辖各县划归于道,改省、府、县三级制为省、道、县三级制。

  1925年,设省辖市(即地级市),地位与道相同。

  1927年,废道改为省、县(市)二级制,并在原府治所在县,分出县城设市(即县级市),地位与县相同。

  1932年,中华民国开始于省与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属于准行政区划单位,其管理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省政府派出机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改行政督察区为专区。此时的地级行政区主要为省辖市和专区,这时省辖市的组成主要为市辖区,专区的组成为县级市、县、自治县,且专区的数目远多于省辖市。

  20世纪50年代早期,中国开始市管县体制,部分专区被撤销,将专区领导的县市由省辖市领导。

  1959年9月1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

  1960年,全国已有52个省辖市领导243个县,约占全国县建制总数的八分之一。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随之很快降温。

  1961年以后,随着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大量市管县恢复原有体制,河北省恢复了全部专区。至1966年全国管辖县的市降至25个,管辖的县数量不到1960年的三分之一,至此市管县体制经历了第一次大起大落。直到此时,省辖市的辖区范围内,仍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且多为省会城市或重要工业城市。

  1967年起,专区逐渐改称地区。

  1975年,专区全部改称地区。

  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派一批专家调研四川省产业结构问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刘明夫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概念。

  1980年起,地区与省辖市合并,再次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

  1982年,中共中央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并把此作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在国家的行政区划序列里,正式将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1983后,为贯彻《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部分地区直接改设为地级市,还有一部分地区将其管辖的县级市、县、自治县划归原有的地级市管辖。

  1995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副省级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继中编委关于重庆(1997年升为直辖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共16市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的通知(中编[1994]1号文件)下发后,16市仍为省辖市,由所在省的省委、省政府领导。[2]

  设立标准

  1、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

  2、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

  3、地区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

  4、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

  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地级市是什么意思(地级市和副省级市有什么区别?)

【地级市是什么意思(地级市和副省级市有什么区别?)】地级市 [dì jí shì]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地区、自治州、盟相同,属于地级行政区,是建制与地区相同的市,由省、自治区管辖。自1983,更多《县级市》请参考以下更多的知识问答。

地级市和副省级市有什么区别?

答:地级市 地级市在中国的等级制城市体系中具有较高的行政等级和权力地位,同时其空间规模与经济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地级市不仅是地方经济的增长中心,也是地方治理的重要主体。一开始,市并没有地级市与县级市之说。我国成立初期,将市分为省辖市与...详细

县级市和地级市是怎么区分的?

答:县级市与地级市的区分: 县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名称,属于县级行政区,由地级行政区管辖,地位与县、区(市辖区)相同。直辖市没有县级市,个别县级市由省级行政区管辖。 地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为地...,详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