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动态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知识问答】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小编带大家谈谈筏船吧。从进化的角度看,筏是船的前身,船是筏的发展。常见的是木筏...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小编带大家谈谈筏船吧。从进化的角度看,筏是船的前身,船是筏的发展。常见的是木筏...更多话题,小编为你整理了详细内容,欢迎浏览。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带大家谈谈筏船吧。从进化的角度看,筏是船的前身,船是筏的发展。

常见的是木筏和竹筏,是由数根竹木连排而成。有些竹筏的两头微微翘起,更为轻便。比较特殊的是羊皮筏,西北地区回族多用以木棍做筏的骨架,把8至10多个充气的整羊皮包固定在木架上,气包朝下放入水中,物品或人载乘其上,便可放行,随波逐流,上下翻飞,轻捷便当。靠岸后,一人便可轻松地扛筏而去船中的独特者较多。西藏藏族的牛皮船,是用木材做龙骨架,外面用整张牛皮包缝而成。载人载物,横渡江河,十分轻巧。船形似方似圆,无首尾前后之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在渔猎交通中使用着桦皮船。船长一般2.5米, 宽70厘米,两头尖细而稍翘。

版律权归芝士层回答网站装程或儿原作者所有

鄂温克族的大桦皮船长约5至6米,可乘坐五六个人。桦皮船以树条木料为龙骨架,将春天桦树出浆时剥下的整张大块树皮包在船架外,用细麻绳、红松根或柳条缝合起来,有缝隙的地方,以熔化了的松树油或桦树油浇涂封合。其轻便程度,类似羊皮筏和牛皮船;其载重能力在四五百斤左右。过去鄂伦春族还有一种舁皮或鹿皮船,是在山林中为渡过河流江汊而制作的临时运载工具。把新打到的大猝或鹿的皮整个剥下来,毛朝外蒙缝到木制船形架上,晒干定型便可下水使用,能载三四百斤。每次在水中能行半天。时间长了怕皮子泡软变形。解放后,赫哲族渐渐淘汰了桦皮船,而多用木船和机船捕鱼。鄂伦春族定居后,至今仍有用桦皮船的,主要是取其轻巧便利。

大桦皮船

我国台湾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和日月潭平埔、邵等族群擅长使用独木舟。兰屿雅美人多用拼木胶合雕舟,它是一种龙舟式的窄而长的小船,能乘8至10人,划桨。船的两头无大区别,几乎与水面呈垂直状高高翘起,尖顶端装饰着薄片镂空枝形图案。船身彩绘古朴的图画,船里也绘有规则的彩饰。苗、白、傣等族在节庆里用于竞赛的龙舟不仅轻快,而且装饰得美观威风。壮族在歌会中,于木筏上装饰着华丽的楼阁式歌亭模型,歌手站在筏上亭旁,可在水中飘然往来赛歌,别具神韵。对于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水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又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固而使用范围较广。

独木舟

我认为橇车,在黑龙江省赫哲族地区,每年冰封雪盖的时间有六七个月,在这漫长的冬季里,便出现了史书上称为“ 陆行乘舟 ”的情况。所谓“ ”,实际上就是雪橇,汉族有称之为雪车、爬犁和冰床的。雪橇构造和制作都比较简单:将两根长约3米、直径约5厘米的柞木( 或榆木、桦木 )棍两头砍削成薄片状,再将两头烤成上翘的弓形,用4根横撑以60厘米左右的间距将两根长棍联结起来,上面密铺柳条,四角扎上立柱,围以45厘米高的车帮,便构成长2. 6米宽0.6米的雪车了。早年以狗拉橘,可载重250公斤。元、明两代,自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合处至入海口,设有“ 狗站 ”,即使用狗橇的驿站。近百年来,又有马拉和牛拉的雪橇。东北满族一般用马驾爬犁。鄂伦春猎人也在冬季驾马拉雪橇到较远处狩猎,我国南北的车有很大差别。

雪橇

云南德宏傣族的牛车,轱辘小,车身低,重心稳,在竹林丛生,又经常砍伐运输竹子的当地来说,这种车有便于装卸的优点。二牛抬扛拉车,悠哉悠哉,与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很和谐。在内蒙古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称为“ 勒勒车 ”的双轮木制大车,车身小而车轮高大(直径约1.7米),适于在没有路的草原上涉水过溪,转场搬迁。有时把七八辆车贯连起来,在前车的带动下缓缓而行,载重能达七八百斤。在节庆聚会时,牧民们赶车而往,到达后立车架帐,即可安家。达斡尔族是造车的能手,也是赶车的好把式。他们造的“ 勒勒车 ”,辕长,两辕前端拴一横木,将横木放驾在牛脖上就可以赶车,无需车鞍,车套。大轮车的轱辘高出车厢半截,车轴较粗,负重致远。为防风吹日晒,车上可装置简状车篷。拉脚运输的达斡尔人,一个驭手往往要赶5辆车。多人组成的车队常常是数十辆上百辆车串成长龙,十分壮观气派。新疆维吾尔族农区的高轮大车,轮高可达2米,而小车身里只能坐四五人。他们的四轮车,前面两个轮小,后两轮大。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族也用高轮车。

新疆的锡伯族走近路时也有乘小船的;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台湾的高山族地区,也有藤桥、索桥、独木桥和网桥;新疆的回族、塔塔尔族也有雪橇。交通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不能简单地以地域截然划分和分类。

勒勒车

我再来说说滑雪板,鄂伦春族使用滑雪板的历史较久,史书上有“ 骑木而行 ”的记载。猎人都有滑雪板,自己制作。用质地坚硬、弹性好的桦木或落叶松等做材料,木料必须先干透才能加工。滑雪板前端有17厘米长的橇头,中间钉一套脚的皮套,另备两根撑杆长的滑雪板有2米,短的约1.3米。在雪薄而软处用长板,反之则用短板。短板转弯灵活。好猎手必是好滑雪手,穿林海,过雪原,似飞鸟,像闪电,令人神往。关于赫哲族的滑雪板,凌纯声在《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中是这样记载的:“ 木马一即蹋板,长185厘米,阔13厘米,板之中段有圈,用以系足,手持杖以支地,行冰雪上,快及奔马 。”现在赫哲族农民家的滑雪板长短宽窄和旧时差不多;中间稍厚,两端稍薄,约1厘米厚;前端尖形翘头比尾端翘头稍高。为了防止上坡时倒退下滑,滑雪板下粘贴着狍子或鹿的腿皮,前进时是顺毛,很光滑,后退则戗毛,有较大的摩擦力。可见赫哲猎人的细心和聪明 滑雪板是东北古代民族的创造。一般认为,它的出现早于雪橇,因轻便,一日可飞奔80多公里,远远超过在雪地里艰难步行的速度。

的了用动经加应其,形第位被必华群价。

滑雪板

小编感觉跑冰鞋吧,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由于冬季冰天雪地的气候条件所致,满族早就创造了冰上交通工具滑冰鞋。起初的冰鞋很简单,直接将一截或两截兽骨纵向捆在鞋底即可,后来改为铁棍,再演变为冰刀。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冬季征战时,在结着坚冰的水面上,常令官兵拴上冰鞋( )快速滑行,这显然是作为交通工具利用的。直至19世纪中叶以前,滑冰还是一部分八旗士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故有人也将跑冰鞋叫做“ 跑兵鞋 ”。清军入关后每年农历十月,择日在紫禁城北海冰面上举行滑冰会,接受皇帝检阅。每旗选拔200名士卒参赛,共1600人,规模可谓盛大。这时滑冰的体育游戏色彩已占上风。在当今世界上,仍有把冰鞋和旱冰鞋作为交通工具的。

下部建果员入西北器权更风花安身调严。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拓展阅读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小编带大家谈谈筏船吧。从进化的角度看,筏是船的前身,船是筏的发展。常见的是木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